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風雨同“艙”,共譜“冀鄂一家親”

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在武漢江岸方艙醫院的八天八夜——

風雨同“艙”,共譜“冀鄂一家親”

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风雨同“舱”,共谱“冀鄂一家亲”

2月17日,河北醫療隊為2月份生日的患者以及醫務人員在江岸方艙醫院內過集體生日。河北醫療隊供圖

閱讀提示

“2月18日,星期二,武漢第8天。近期,將有一批患者從江岸方艙醫院出院,這是幾天來最讓人激動的消息。”河北支援湖北第五批醫療隊隊長、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現擔任武漢江岸方艙醫院副院長的王飛在日記裡寫道,“在方艙的這8天裡,我看到了必勝的希望。這希望來源於我們的醫護人員,他們是‘全族最硬的鱗’;這希望來源於方艙裡堅強、樂觀的患者們,他們對戰勝病毒充滿信心;這希望來源於我身邊一直默默堅守和付出的司機、廚師、服務員,他們是戰勝疫情最堅實的力量。”

每天進“艙”8小時以上 ——“我們一定要當好‘最硬的鱗’”

江岸方艙醫院是由江岸區全民健身中心(又名“塔子湖體育中心”)改建而成,2月11日下午建造完成,2月12日下午正式啟用,共有1000張床位,主要分四個區,醫療救治工作主要由當地的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和河北、天津、江西醫療隊負責。

2月10日凌晨,河北支援湖北第五批醫療隊順利抵達武漢,隨即進駐武漢江岸方艙醫院,到18日已承擔起A區573張床位的醫療護理工作。

2月1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軍隊系統已經派出3萬餘名醫務人員來支持湖北武漢。其中,投入重症專業的醫護力量是最強的,有1.1萬重症專業醫務人員負責重症的救治工作。這1.1萬的重症醫務人員已經接近全國重症醫務人員資源的10%。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為了擺脫深海枷鎖,龍族將身上最硬的鱗片做成萬龍甲給了敖丙。疫情面前,全國一盤棋,對口支援。網友們說,為了支援武漢,支援湖北,全國把“最硬的鱗”都給了武漢。

“我們一定要當好‘最硬的鱗’。”河北支援湖北第五批醫療隊隊長、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王飛介紹,醫療隊由100名臨床醫師、200名護士、5名行政管理人員組成,來自全省80家省市縣級醫療衛生單位。他們都是各單位的骨幹,最大的56歲,最小的23歲,平均年齡35歲。

這批醫療隊員,主要來自呼吸科、感染科、急診科等相關科室,他們中有教授、科室中層和護士長。其中17名共產黨員,11名醫生均為碩士以上學歷,20名護理人員全部來自於臨床一線,大部分為經過急診科、重症醫學科多年磨礪的精兵強將,很多人還參加過大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是一支業務精湛、素質全面、作風過硬的隊伍。也是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中以醫院為單位派出人數最多、承擔各項管理協調、醫療救治等相關任務較多的一支隊伍。

“凌晨4點半接到通知,一直很興奮,終於可以去武漢了。”2月9日從石家莊啟程赴武漢時,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的張新亮醫生說,此前他寫了兩次請戰書,今天終於得償所願。

這些“最硬的鱗”,不僅硬在業務上,更硬在“不問生死、不計報酬”,迎著疫情一路逆行的堅定信心上。

“如果說出徵時靠得是一股勇氣,真正進了‘艙’,考驗的就是我們隊員的堅強意志。”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手外科護士長趙紅芳說,人們在網上看到,那些口罩留在醫護人員臉上的壓痕,“像N95和護目鏡,我們要求密閉性好,所以都繃得很緊,剛開始的時候還好,當你上了兩三個小時班,隨著壓力持續增加,那種疼痛的刺激讓你覺得每一分鐘都非常難熬。”

方艙醫院的工作24小時不間斷,實行6小時輪班制。實際上,從穿上防護服到下班出艙,隊員們往往都要連續工作8個小時以上。

“從14時到22時徹底脫下防護裝置,全身都溼透了。對講機裡突然傳來聲音‘B區護理站呼叫醫生,這裡有護士暈了’……”脊柱外科護師王玉倩說起那一刻,心也跟著揪起來,“頭暈、想吐,太正常了。在艙裡,我們靠相互打氣,靠病人們豎起的大拇指堅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令人難忘的集體生日 ——“信任和樂觀是方艙的雙槳”

2月17日中午,江岸方艙醫院內熱鬧非凡。王飛帶領解明芳、趙紅芳等醫療隊醫務人員為2月份生日的患者以及醫務人員在江岸方艙醫院內過了一個令人難忘的集體生日。

為避免人員聚集,8名患者作為代表參加了主場活動。在活動現場,醫務人員為大家表演了節目,併為患者們送上了祝福。患者代表和醫務人員分享了蛋糕,醫務人員還將蛋糕送到了其餘過生日的患者病床前。

在活動現場,一名患者一手拿著手機錄下現場視頻,一手握拳大喊:“湖北贏!中國贏!我們加油!早日回家!”

從居家隔離轉至患者眾多的方艙醫院隔離治療,不只要承受與親人物理空間的阻隔,有的病人還易產生“自己會不會從輕症轉為重症”的焦慮。在疫情沒有得到徹底控制之前,一些患者難免會情緒波動,這是人之常情。

如何引導患者坦然面對自己的焦灼、緊張和恐懼,以平穩心態度過治療的每個階段,也是幫助他們早日恢復健康的一個關鍵。

王飛說,此次給患者和醫務人員過集體生日,主要是為了緩解患者們的心理負擔,提高樂觀抗病的信心,增進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感情。

“我管理的一個患者,查床時拉住我的手,不停地說話。”急診科護師司美鴿說,“我能聽出她的焦慮、恐懼和害怕。”對病情的擔憂、對新環境的不適應,讓她把醫護人員的手,當成了在大海里可以抓到的一支槳。

“事實上,方艙醫院需要兩支槳。一支是患者對我們醫護人員的配合與信任,另一支是患者自身的堅強和樂觀心態。”王飛說,在疫情面前,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緊張、焦慮或恐慌等情緒,但越是困難時刻,越需要重拾信心,應對疫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放鬆心態、樂觀面對。

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省三院骨腫瘤科護士長解明芳說,江岸方艙醫院收治首批患者以來,醫護人員密切監測每一位患者的情況,並通過溝通交流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而患者們也積極配合醫療康復工作。在空閒時間,他們拼魔方、做操、讀書、打拳、和醫護人員一起跳廣場舞。

王飛向記者講起幾個瞬間。

一位隊員說,有一次,艙裡有一位50多歲的女患者,拿著三個蘋果給她,說你們太辛苦了,這個蘋果給你吃。在方艙裡,物資進出管理都非常嚴格,平日裡吃的蘋果,在這裡都是好東西。新鮮水果,患者們都捨不得吃,護士當然婉拒了。

這位大姐一愣,趕緊補充說:“放心,我是戴著手套好好洗過的,而且一直都用塑料袋裝著,洗完之後我都沒碰過。”這位護士眼淚一下子掉下來了,說:“大姐你誤會了,我不是怕傳染,蘋果有助於你們增加營養,換換口味,還是留給你們吃。”

患者說:“你們不遠千里從河北趕到這裡來幫我們,可是我們沒什麼可給你們的,只有這幾個蘋果,你們太辛苦了。”

石家莊欒城人民醫院護理部的吳秀敏,講起了一朵紙玫瑰的故事。

情人節那天,在這個有愛的日子裡,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醫護人員給患者們折了好多紙做的紅玫瑰。吳秀敏把紙玫瑰送給一位年輕的小夥子時,這位患者突然雀躍起來:“我終於有花了,我要把這朵花送給我老婆。”

“你愛人在哪兒呢?”

“就在隔壁,另外一個病區裡。”小夥子說,“今天是情人節,我一直苦惱找不到一朵花送給她,謝謝你們,我終於有花了。”

吳秀敏說,沒想到一朵這樣的花,能給小夥子帶來這樣的驚喜。方艙醫院不是悲悲切切的地方,一直都有愛,有愛就有希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每天都被感動包圍著 ——“同舟共濟是戰勝疫情的強大力量”

王飛告訴記者,在武漢的8天裡,他每天都被感動包圍著。這些感動來自於隊員、各省的同行、堅強的患者,更多的來自於那些默默無聞,堅守在武漢的普通人。“在‘艙’裡,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同舟共濟,而這正是戰勝疫情的強大力量。”

2月9日晚,王飛和河北支援湖北第五批醫療隊的隊員們搭乘航班飛赴武漢。在他乘坐的河北航空NS8896航班上,他收穫了第一份深深的感動。

“執飛我們這趟航班的機長李名鋼是湖北人,他知道我們是第五批支援武漢的醫務工作者,主動申請執飛這趟航班。”王飛回憶,“我們登機的時候,這位機長在窗口看著我們。上了飛機,他在廣播裡說,他主動申請飛這一班,就是要替鄉親們親口說一聲:謝謝你們!待到戰役勝利時,再接你們回家。”

王玉倩告訴記者,從駐地到方艙醫院還有一段距離,大家每天上班,都要靠往返於駐地和醫院之間的班車。

“我們工作到幾點,這些班車司機師傅們就要守到幾點。”王玉倩說,“我們上車後,司機師傅的第一句話都是‘謝謝你們’,每天如此。”有一天,武漢下起雨夾雪,司機丁師傅抱著雨傘,一直等她們下班,還要把巧克力硬塞給她們。“他說,自己什麼也做不了,你們在裡面救我們的親人,我把你們護送好,就是最好的感謝。”

1月23日上午,為防止疫情蔓延,武漢市內公共交通停止運營,公交公司成立黨員突擊隊。老丁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報名返崗,成為公交黨員突擊隊隊員。從那天起,他就開始接送醫護人員。

在接送醫護人員的過程中,不管時間多晚,只要還沒收到醫護人員下班的消息,老丁就一直在車上等待。武漢冬天凌晨的氣溫很低,老丁不願去打擾他們的工作,就在車下適當運動,暖一下身體。

在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駐地所在的酒店裡,趙紅芳問起一位20歲的廚師小吳:“為什麼我們無論幾點下班,都能吃上熱飯呢?”

小吳說,為了保證醫療隊員的飲食,酒店在大堂裡安置了保溫箱,確保全天任何時候,都有熱乎的飯菜提供。

原來酒店有100多名員工,但目前在崗的只有20多人。這些人要完成服務幾百人的醫療隊的飲食起居。餐廳員工最早大概凌晨三點半就到達操作間。為了準備中餐配菜,切配組員工大概七點就要上班。

“有過擔心嗎,因為我們要每天往來方艙?”

“一開始擔心肯定是有的,可是你們都不怕,從千里之外的河北來我們這裡,我們武漢人還有什麼可怕的?”小吳說。(河北日報記者袁偉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對話

河北支援湖北第五批醫療隊隊長、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武漢江岸方艙醫院副院長王飛——

確保“帶著責任去、帶著平安回”

記者:在武漢這8天裡,最大的壓力是什麼?

王飛:壓力來自網友的喊話。他們說,蔬菜、口罩、藥品,河北什麼都可以給武漢,但是我們的白衣天使是借的,必須一個都不少還回來。

我是這批醫療隊的隊長,我要求各隊員一方面要與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出色完成救援救治任務,充分展示河北醫務工作者的精湛業務技能和良好精神風貌,不負河北人民對湖北人民的深厚情誼和對新冠肺炎戰“疫”的必勝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科學防控、科學救治,加強自我防護,嚴防發生交叉感染,確保“帶著責任去、帶著平安回”,讓自己家人放心,讓家鄉人民放心。

記者:你們在自身防護方面有什麼其他措施嗎?

王飛:在江岸方艙醫院,我們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成立了醫療、護理、後勤3個工作組,緊急制定了方艙醫院工作手冊、患者手冊、生活駐地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也多次組織隊員進行疫情防控培訓,嚴格安全防護和工作生活紀律,為疫情防控工作把好關。這幾天來,我們的每個隊員也都表現出高尚的品德和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

王飛:2月11日,武漢首批34位新冠肺炎患者從江漢、武昌“方艙醫院”集體出院。首批新冠肺炎確診輕症患者“出艙”,讓我們與疫魔較量的信心更加堅定,也讓正在接受治療的病患看到了希望之光。

預計很快我們也要有一批患者出院。

實際上,方艙醫院最大的意義在於,從室內溫度、飯菜質量等生活方面改善療養環境,到開設廣播臺科普知識、編印心理手冊等疏導精神壓力,再到與患者“最親近”的醫護人員貼心細緻的照顧,無不詮釋著“守望互助,治病救人”的意義和價值。正是這一點一滴的悉心服務,消除了患者對疫情的恐慌,在這個環境相對簡陋的大病房裡,他們依然能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關懷。

記者:你們預計還要在方艙醫院堅守多久?

王飛:當前疫情流行中心仍在武漢市和湖北省,疫情變化情況仍很複雜。我們的各項防控工作絲毫不能鬆懈。

在方艙醫院裡,不少患者向我們發出邀請,待到櫻花開放時,一定要看看武漢最美的櫻花。我堅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只要我們同舟共濟,戰勝病毒指日可待。最後,也請家鄉人民放心,我一定帶著咱們的白衣天使,帶著勝利和榮耀平安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