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關注疫情進展 部分人過於擔憂恐懼-刷屏焦慮易致“疑病狀態”

晨報記者 潘 文

近日有調查顯示,近80%的民眾非常關注疫情進展,其中僅少數人保持樂觀,大多數人有強烈的擔憂和恐懼。這其中,不乏一部分人認為自己很可能感染新冠肺炎。

“我是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最近總是睡不好”、“不敢去醫院看病”……作為上海市精神醫學臨床重點專科的上海市同濟醫院心身科,這些天接到了大量的網絡、電話和門診等線上和線下的求助和求診。

“我是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

這個問題,是線上問診出鏡率最高的問題。

上海市同濟醫院精神醫學科醫生劉飛介紹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市民們開始了“家裡蹲”模式,刷屏疫情報道成了生活中的重點,疫情的一切消息,無論真假,大多數市民都選擇寧可信其有,繼而投入了過多的注意力關注疫情。

由於大多數新冠肺炎的患病表現並不嚴重,也不算特別明顯,不少市民偶有乾咳,打噴嚏,口乾咽痛的情況,就開始懷疑起自己是否被感染。

這種情況正常嗎?

劉飛表示,心理學認為,在災難面前出現恐懼和焦慮是正常的應激反應,會帶來心悸、氣急、易怒、煩躁不安、周身不適,甚至情緒失控等問題。

一個比較簡單的識別方法,就是首先排查我們身邊是否有更明確的誘因導致了不適,例如空氣不夠流通或飲水不足等,然後想想自己在注意力集中於某件事時,是否也有明顯的不適症狀,進而推斷自己是不是過度緊張焦慮了。

人民日報也在微博上發佈了中科院專家的建議:要穩定情緒,仔細觀察症狀與新冠肺炎是否符合,身體不適正常就診;控制行為,轉移注意力,有“疑病狀態”要認真對待,可以主動尋求心理援助。

“我最近睡不好怎麼辦”

在門診,不少配藥的患者還提到自己的睡眠出了問題。

劉飛說:“一開始我們追問其是否對疫情存在明顯的焦慮擔心,患者回答是否定的。而再深究其原因,就會發現,患者失眠的主因在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不能外出,躺著刷屏時間變長,作息規律打亂。”

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醫生建議,不必要立刻用藥或者急於增加原來的改善睡眠藥物的劑量,而應以改變生活方式和調節作息為主。醫生通常會努力幫助患者認識到睡眠問題的根源,減輕睡前焦慮,減少臥床時間,以更飽滿、豐富的狀態充實生活。

足不出戶的時候,不要時時拿著手機,一定要控制刷屏的時間,要騰出更多時間,與最親近的人一起共同度過戰“疫”時光。

劉飛表示,最近武漢方艙醫院裡不少輕症新冠肺炎患者就是榜樣,面對身患新冠肺炎的事實,他們選擇用樂觀積極的狀態應對,如自發組織跳廣場舞,借閱書籍學習等。

“我的老毛病好像又發作了”

在門診中,還有一部分患者情緒出現了波動,前來尋求幫助。

對有焦慮和抑鬱病史的人來說,在應激事件面前,他們是發作的高危人群。

“有一位老年女性曾患焦慮症,經系統治療後治癒,近十年未服藥都保持著情緒穩定,但一週前因為擔心病毒感染,出現緊張、焦慮的情況。還有的患者因為在疫情期間患上普通感冒,過度擔心,引發焦慮,難以自我調節,已經停藥的他們也不得不再次治療。”劉飛介紹。

特殊時期,針對患者病情的變化,醫生會以個體化調整為原則,重視人文和環境因素,重視心理調整,探討生活方式調整,並非所有出現焦慮抑鬱病情波動的患者都會增加藥量或再次開始服藥。

在接診過程中,劉飛還遇到過一位老年抑鬱症患者,已經服用足夠劑量的兩種抗抑鬱藥,處於情緒穩定期,最近出現心情差,有悲觀情緒,認為疫情越來越嚴重看不到希望。

問其原因,才發現是陪伴她的保姆由於被隔離在了老家,無法返滬,孤獨導致其病情波動。這個時候,子女等家人增加對老人的陪伴,打消其孤獨感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最近,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慮,萬一去醫院看病,沒病卻被感染了豈不是倒黴了,尤其不少患者打聽到自己就診的醫院已有確診病例,索性就拖延或者斷藥。

劉飛建議,任何情況下延誤或中斷本身的治療都是不可取的。疫情形勢嚴峻,有擔心、疑慮是正常的,但科學防護才是硬道理,擔心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造成不良後果。

作為個人,應該牢記防範原則,提高防護水平。疫情爆發以來,各大醫院都已啟動應急預案,將病毒院內傳播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以上海市同濟醫院為例,從進入醫院時的體溫篩查,到門診限流,再到消毒防疫,每一個環節都在保障就診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

醫生提醒,要堅定信心,科學防控,精準治療,及時就診,情緒問題也會早日得到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