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炮兵雷達的時候,是怎麼判斷對方炮兵在哪的?

三隻萌新工作室


沒有炮兵雷達的時候,交戰雙方在戰場上還有戰線一說,炮兵陣地自然是在敵佔區。這時候只能靠偵察兵才能確定炮兵的位置,還有就是偵察飛機。


筆不意馳


很多人回答是靠聲音來辨別,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很多人都相信這件事情的。

在1913年一個德國軍官申請了利用麥克風陣列偵測炮兵方位的專利。

在數公里的範圍內放置多個麥克風,統一進行錄音,然後播放出來,用秒錶計算不同的麥克風所接受到的炮聲時間差,然後再利用三角定位法來判定對方炮兵陣地的位置。


聽起來似乎很合理,而且在一戰和二戰期間德國也一直在用這個方式搜索盟軍的炮兵。

在一戰結束後,1920年的時候法國甚至也按照這個專利做了自己的炮兵偵測系統。

現在還在博物館裡面擺放著呢。

但是問題點在於,當時的技術很難分辨出炮聲和回聲,並且計算的精度也達不到測定精確距離所要求的測量精度。

而炮兵陣地的範圍其實都並不大。

精度差了幾百米根本對人家的炮兵陣地沒有任何威脅,所以啊在二戰中期德國和盟國也就完全不用這種技術來偵測對方的炮兵陣地了,而是直接派偵察機去找炮兵陣地。發現炮兵陣地後,偵察機會呼叫己方火炮進行射擊,這時偵察機再根據彈著點的偏差不斷的給後方信息,讓後方修正火炮射擊方位。


直到二戰結束後,50-60年代,電子技術、晶體管的出現才讓電子設備可以精確的測定炮彈聲音的定位數據。然而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炮兵定位雷達就被製造出來了。

也就沒必要用其他的方式再偵測炮兵陣地了。


軍武數據庫


沒有炮兵雷達的時候,有經驗的炮兵可以通過停聲音大致判斷出炮彈來襲的方向和炮彈落點,但沒辦法準確判斷敵方炮兵的距離,所以還需要及時派出炮兵偵察員,就是集結號裡趙二斗乾的那個活。炮兵偵察員找到敵方炮兵後,對地方炮兵陣地進行測距,然後根據自身座標和己方炮兵陣地的座標,可以通過三角函數快速計算出敵方炮兵陣地相對己方炮兵陣地的方位和距離,然後引導己方炮兵進行反擊。所以定位敵方炮兵的三要素:網格地圖,偵察員,帶測距功能的觀察鏡。反擊的時候可以告訴炮兵方位和距離,也可以直接把應該覆蓋地圖上哪幾個格子報給炮兵。



德國的SF.14.Z 炮兵偵察鏡

加拿大士兵使用的炮兵偵察鏡

炮兵使用的地圖,是一種網格化地圖,覆蓋時一般時可以報格子座標來覆蓋


不過這對炮兵觀察員本身的素質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而且人畢竟不是100%可靠的,對方的炮兵如果隱蔽的好,實際作戰中沒法準確找到對面炮兵陣地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今天炮兵雷達已經普及,定位起來已經方便多了。現在除了炮兵雷達,還有一種技術,就是麥克風陣列定位法。通過在不同位置部署麥克風形成的被動聲源定位系統,可以較為準確計算出炮彈的飛行軌跡和落點。美國也拿這種技術用在裝甲車上,來定位敵方狙擊手的方向。

可以偵測炮彈來襲方向和落點的被動聲源定位系統


紙上的宣仔


▲在雷達掃瞄範圍和距離內,出現任何目標,都能快速被鎖定。

能工巧匠不用尺子也能打桌子,這是因為心裡有把尺子,工具都是人類造。對於軍事來說,再高級的裝備,都來戰爭實踐的產物,比如反炮兵雷達。有了它,對方只要一開火,就會暴露。雷達依其彈道,能迅速準確地測算出其距離和方位,並自動裝定好射擊諸元,開火即可實現壓制。

▲炮兵指揮車內部

沒有炮兵雷達的時候,要用人工來測算,速度自然沒有雷達快,再神的老炮兵,也跟不上計算機,裝備雷達正是與時俱進的結果。有雷達也要預防雷達被炸燬的時候,人工測算到啥時也少不了。

▲炮兵測地作業,邊觀察並把數據傳送給炮陣地。

過去的炮兵射擊,分為陣地和前觀兩大塊,二者加在一起,就能加快諸元測算。很厲害的觀測兵,能預估預判對方有可能部署炮火的位置,再通過觀察,即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敵方炮陣地。這樣往往對方還沒有開火,或準備開火時,即被我方炮兵反覆蓋。所以裝備雷達,只對瞬時出現的炮陣地有意義。換個說法是,就是裝備了炮瞄雷達,也只能是一個輔助工具,不能把雷達看得太神了。

▲沒雷達就不打仗了嗎?照打不誤。

炮兵作戰,有了先進的裝備,作用是大,但不能過度依賴裝備,這就是人們通常說要打勝仗靠的永遠是人的意義所在,人的能動作用永遠是第一位的致勝之因。再有就是,炮兵打仗靠配合,是有效發揮集體力量的結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即會造成整門炮的戰鬥失利。

炮兵裝備越來越先進,但也從來沒有忽視了炮兵隊伍本身的建設。當代炮兵已建立起地面炮火體系,炮本身只是其中的戰鬥平臺之一,正是科技日益進步的結果。但是建立一支強大的炮兵隊伍,仍是首要任務。


魂舞大漠


第二種是直接探測對方炮兵陣地,不過這個模式實戰中的作用不大,因為炮兵陣地都有隱蔽措施,而且如果受地形遮擋也無法尋找。第一種的地炮雷達模式現在也受到了挑戰,原因就是自行化火炮的發展,具備及打及撤,變換陣地,這樣就給反擊帶來了困難。無人機,衛星技術的發展是戰場敵情獲得的重要手段,另外,發現後的快速反擊是決定能否消滅對方地炮的重要環節,因此,對付機械化作戰模式的地炮部隊,需要信息化體系的支持才能獲得實戰效果,這也是為什麼部隊作戰模式從機械化邁向信息化體系作戰的原因,一句話,節奏都快了,必須具備以快制快的本領。



地炮的發展可不是天生就有雷達、信息化體系支持的。早期如何能夠找到對方的地炮陣地呢?下面就說說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過去部隊中都有偵察兵,現在依然有,也都知道偵察兵都是有點功夫,擒拿格鬥、武裝泅渡、敵後偵察、化妝偵察、抓舌頭(俘虜)等等,很神秘。偵察兵們為什麼要抓舌頭?刺探情報,偵察兵被喻為首長的耳目,沒有雷達、衛星、等等新技術前,指揮員如何制定作戰計劃?怎麼能知道對方有多少人,什麼裝備,等等信息都來自於偵察兵。可以說是偵察兵在指導指揮官在制定作戰佈署。早期的偵察兵非常重要,沒有偵察兵指揮官們就是聾子、瞎子。




地炮陣地也是偵察兵們重點尋找的目標,敵後偵察是偵察兵八大訓練科目之一,就是滲透敵後去尋找炮兵陣地。早期的炮兵陣地並不難尋找,通常的陣地設置都和前沿陣地有一個大致固定的距離,而且車輛、馬匹來往也容易判斷,還有就是陣地設置後基本不動,不會像現在到處亂跑。最困難的是怎麼進去,這是最難的,所以,偵察兵們才訓練一些本領,單兵技能要求高,遇山攀登,遇水泅渡。偵察兵把偵察到的敵情信息通過電臺後送到指揮所,偵察兵都需要會地形學,識圖用圖,這是有電臺才能做到的,沒有電臺怎麼辦呢?



早期沒有電臺,都是偵察兵把目標標註在地圖上,然後送回情報,信鴿也是一個情報傳遞的手段。感覺是不是很原始,但確實是這樣的,全部依靠偵察人員。空中偵察起源也非常早,沒有雷達時就有了飛機,飛機用於戰場早期就是搞偵察的,開到戰場上看看對方的兵力部署情況,火炮陣地在什麼地方了,標在地圖上,回來告訴指揮官。早期就是這樣尋找對方炮兵陣地的,尋找炮兵陣地也是一個首要任務。戰爭催生武器裝備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偵察與反偵察共存的。正是這樣的矛盾相生相剋才促進了武器裝備的發展進步。目前已經形成了陸海空天電網的信息化作戰模式,戰爭節奏更加快速而精準,當然,反制手段也更加有效,所以,矛盾對抗還要繼續下去。



兔哥42928


沒有炮兵雷達的情況下,偵察對方的炮兵陣地,一般是兩種辦法,一個是看,一個是聽。

設立炮兵觀察哨是最基礎的偵察手段,使用的就是這些炮隊鏡


、方向盤、望遠鏡。
無人機或者原來的炮兵校射飛機也是用來看的。

先說看的,看就是在陣地的前沿大量設置觀察哨,使用望遠鏡、炮隊鏡還有方向盤一類的觀察器材,用眼睛看,主要是觀察炮兵發射的特徵,比如火光煙塵什麼的。觀察哨一般設在高地上,這樣便於觀察,當然觀察哨有的是設置在敵後,那樣就是偵察兵的活了。

除了觀察哨,還有空中偵察,這也是看,就是從空中看,一開始的時候是用氣球,把人放在氣球的吊籃裡邊,升到空中去看,後來就是使用小飛機了,象蘇霍伊一開始就是給蘇聯炮兵設計了一個蘇-2炮兵偵察飛機,除了觀察對方的炮兵陣地,還可以觀察炮彈的彈著點,修正炮兵的射擊。當然還有各種專業的偵察機,沒事給地面拍照片什麼的。
聲測器材。


美軍的聲測站。

除了看還有聽,就是聲測,利用火炮發射的巨大聲響來發展對方的炮兵陣地,這種聲測系統通常是和觀察哨佈置在一起,使用聲測站來進行測量。聲測在有霧霾的時候比比較好用。

這些辦法是炮兵偵察比較老的手段,現在看還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手段,現在空中看還包括了無人機的照片,而且現在無人機可以實現實時的圖像傳輸。聲測現在用的比較少了,不過這些手段都是被動手段,自己不發射無線電波,偵察的隱蔽性好。


紅色手電筒


五十年代就聽到從朝鮮回來的志願軍老兵講到,天空中有一種美軍的飛機叫"炮兵觀察機\

山騾


1,沒辦法,閉著眼睛挨炸[捂臉]

2,己方偵察兵前出,根據炮彈來襲方向劃定大概範圍,一點一點找

3,偵察機空中偵察


朱198812


靠炮兵偵察兵前出傳偵察,發現敵方炮兵後再測算好方位報告回去,已方大炮射擊時偵察兵觀察射擊效果進行糾正射擊單元。


阿牛china2016


聲和光是依據,圖上作業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