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福壽”帶你感悟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


中國西藏網訊 扎什倫布寺與故宮,因相融相通的藏傳佛教文化而相連,因相依相存的民族關係而相接,連接著中原文化與西藏文化,連接著中華民族的血脈。“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帶你走進歷史深處,感悟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探索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共生並進、交流融合的光輝歷程。圖為班禪牙龕。攝影:鄭朔

圖為紙漿彩繪文具盒。此文具盒整體以紙漿成型,彩繪繁密花簇圖案,頗具喜馬拉雅地區特色。攝影:鄭朔

圖為《般若八千頌》。其護經板為木質彩繪,經書用藏草紙墨書,首頁為墨箋金汁書。《般若八千頌》是藏傳佛教傳統中供養和做功德活動中抄寫最多的經文,上護經板外面正中雕刻釋迦牟尼佛、般若佛母和毗盧佛,正中為四臂般若佛母,左右有十方佛,代表眾佛之母,也暗示該護經板用於般若經的裝飾。攝影:鄭朔

圖為清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粉彩八寶。八寶又稱“八吉祥”,為佛前供器,通常與七珍合供於佛前。八寶由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件組成,分別象徵佛教的八種吉祥寓意。這套瓷八寶通體以粉彩裝飾,上有仰蓮座託八寶,下承覆蓮座,中間有云紋擁柱支撐,具有典型的乾隆朝御窯器特徵,底部書朱字“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書款。攝影:鄭朔

圖為清乾隆時期銅鍍金紫檀木骷髏棒、鐵法叉、鐵錽金喀章嘎及銅鍍金方法勺等法器。攝影:鄭朔

圖為清光緒年間珊瑚數珠。珊瑚數珠共計141顆。三處記念以紙卷為胎體,分別纏繞藍色或月白色絲線。黃條記載數珠為八世班禪受賜後回貢的禮品之一,光緒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收。但此時八世班禪已圓寂,九世班禪靈童尚未找到,故應是清宮重新整理數珠的時間。攝影:鄭朔

圖為紫金琍瑪釋迦牟尼佛、度母三尊。此組造像配清宮做紫檀重簷樓閣式三門龕,中尊釋迦牟尼佛左手捧缽,右手施觸地印,全跏趺坐。兩尊綠度母均仿自尼泊爾早期造像風格,薄衣貼體,曲線誇張,這組造像是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六世班禪在準備進京入覲期間於扎什倫布寺進獻。攝影:鄭朔

圖為清乾隆年間滿文《大藏經》一函。滿文《大藏經》,原題《清文翻譯全藏經》,是清代繼《四庫全書》之後的又一巨大傳世文化工程,共編譯佛教經典699種,計2534卷,其核心負責人是乾隆帝的國師三世章嘉呼圖克圖,歷時23年之久,共刷印出12部,分藏全國重要的藏傳佛教寺院中,西藏有其二:即布達拉宮和扎什倫布寺。這是清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攝影:鄭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