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防控 長寧185個居民區都有自己的“規定動作”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戰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長寧區充分發揮分類治理優勢,五大類別不同居民區因地制宜開展群防群控、聯防聯控,找準靶向、分類施策、精準發力,一場場齊心協力的疫情防控阻擊戰正在長寧社區的各個角落展開。

  為指導居民小區規範開展防控,長寧區編制下發了《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和《關於進一步落實居民區防疫工作的通知》,提出關於住宅小區疫情防控“十條意見”。聚焦遏制疫情在社區擴散的關鍵環節,為社區疫情管控制定“路線圖”和“說明書”,梳理形成《長寧居民區疫情防控任務清單》,涉及“封閉管理”“排摸登記”“隔離觀察”“口罩預約”“衛生消毒”“動員監督”6個大類共計25項“規定動作”,責任主體明確,任務目標清晰,幫助居委會對照自查。除此之外,各居委會還可以根據所轄居民區和居民的不同情況,在13項“自選動作”中選擇疊加,切實提升社區防疫效能,做到“守好門、看好人”。

  嚴格而又統一的標準要如何在185個居民區迅速落實到位,考驗著每一個居委會的自治體系與能力,早一分鐘落實,居民就能早一點得到保障。依託分類治理、差異化治理的開展,五類居民區的社區幹部和志願者全力以赴,打通聯防聯控的“最後一公里”。

  售後公房小區

  

破解難題見成效

  長寧共有該類居民小區408個,擁有居民戶數13.79萬戶,不論是小區數量還是居民戶數均位於全區首位。這類小區房屋設施老舊、技防、物防設施欠缺,物業管理不到位,老年人口、低收入等困難群體佔比較高等特點,都給疫情防控帶來了難度。

  

精準防控 長寧185個居民區都有自己的“規定動作”

  為此,各街鎮積極破解封閉式管理的難題,通過三種方式落實“應封盡封”:一是居民自我管理,主要通過動員樓組長、黨員骨幹、志願者隊伍加強對各樓組的滾動式排查,做好樓組出入口發現、勸阻、報告;二是委託相鄰物業代管,並由街道統籌機關幹部、各支下派隊伍、居委會幹部和志願者守住出入口;三是申請政府託底,採取財政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增強疫情防控力量,齊心協力守好小區門、樓道門和自家門。

  

精準防控 長寧185個居民區都有自己的“規定動作”

  天山路街道對售後公房類小區在內的53個小區建立71個“小包圍”,全部實現“一門出入”,細化形成6類門崗管控方案,明確對應的居委、門崗地址、值守人員、時間和街道督察領導,職責到點、到門、到人。北新涇街道街道聯手科大訊飛公司,在全市率先探索,定製智能語音外呼系統,無償應用於口罩通知購買、來滬(返滬)人員體溫等健康狀況、外來回滬人員排摸等數據收集等工作中,大大降低了居民區撥打電話頻率、降低了定時體溫數據收集的工作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採集信息準確率。

  普通商品房小區

  紮緊籬笆有妙招

  這一類居民小區在長寧共有261個,擁有居民戶數6.87萬戶。在基礎設施和公建配套較為齊全、物業管理相對到位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外來人員排摸登記,嚴把小區入口,織密群防群治工作網。

  程家橋街道摸索出“十三條”防疫要求與“四個一”工作法,前者囊括了“一門進出、兩外限入、三問三登”等硬核規範,後者則包含“一封告知書、一張出入證、一套工作制度、一個巡查組”的管理標準,通過“紅黃藍”三級疫情防控風險等級督促整改。新涇鎮怡景苑居委會面對小區三分之一外來人員陸續返滬的情況,掛起一張“9色疫情作戰圖”,用9種不同的顏色標記不同類型的人員,比如,黑色代表居家未出門的住戶,黃色代表外地已返滬人員,橙色代表重點地區回滬正在隔離的住戶等等,所有顏色每日數據一目瞭然,精準掌握人員流動變化情況。

  涉外商品房小區

  貼心服務暖人心

  長寧共有該類居民小區66個,擁有居民戶數1.51萬戶。涉外商品房小區人口結構國際化,社區文化構成多元,要如何向中外居民宣傳解釋好疫情防控知識與人員隔離措施,服務好隔離中的居民,特別是境外居民,在防疫期間充分贏得他們的信任與配合,是擺在居民區幹部面前的一道難題。

  

精準防控 長寧185個居民區都有自己的“規定動作”

精準防控 長寧185個居民區都有自己的“規定動作”

  虹橋街道榮華居委會及時成立了“新冠肺炎防疫黨小組”,對所有協助醫學觀察的點位全覆蓋建立工作專班,由居委會、物業、衛生中心、社區民警組成,通過製作中英文雙語“防控新冠狀病毒健康知識”圖文展板,發動街道基層立法點、古北市民議事廳居民議事員以及390名黨員居民和幾百位中外居民骨幹轉發信息等方式,加大科學防疫信息宣傳,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緒。主動跨前幫助隔離中的外籍居民解決做飯難題,為隔離中的孩子送上小玩具,安撫他們的情緒。細緻的服務與周到的關懷讓中外居民深受感動,外籍居民紛紛通過微信向居委會表示感謝,表示可以繼續克服困難,並用中文提醒居委會幹部要注意身體健康。疫情防控工作在這個“小小聯合國”裡嚴格又不失溫度地開展著。

  老洋房小區

  多方協力築屏障

  該類居民小區長寧共有75個,擁有居民戶數5084戶。老洋房類小區名人資源豐富、歷史底蘊深厚,但也存在設施老舊、物業管理缺失、外來人口混居等問題。

  江蘇路街道老洋房小區佔全區的40%,出租情況相對較多,有公共部位合用的居民對隔壁租戶的返滬情況更是尤為關心。街道將區機關志願者作為補給力量編入居委會宣傳工作組,走街串巷宣傳信息登記。在入戶瞭解租戶返滬情況的過程中,居委會幹部、社區民警組成“小分隊”,通過“主動上門+公安網絡核查比對”挨家挨戶問,用“最笨”的辦法開展“地毯式”人員排摸,將72家房客信息摸得“瑟瑟清”,築起一道安全屏障。

  動遷安置房小區

  宣傳發力強引導

  長寧共有該類居民小區24個,擁有居民戶數1.53萬戶。這類小區以本地動遷居民為主,鄰里關係密切,有經常往來串門的習慣,同時閒置房屋出租率較高,人員流動性大,對宣傳引導提出了高要求。

  

精準防控 長寧185個居民區都有自己的“規定動作”

  新涇鎮虹康居委針對小區本地居民較為熟識,且有過年一起聚餐、聚會打牌、結伴外出旅遊等習慣,及時關閉居民活動室、棋牌室等,發動樓組長、黨員骨幹、本地居民代表等,通過微信、移動“小喇叭”、上門告知等形式,引導小區住戶不串門、不聚餐,不在小區公共場所聚集或長時間逗留,不開展任何公眾聚集性活動;對部分居民不自覺佩戴口罩等行為,成立“口罩佩戴專管隊”在小區內不定路線移動巡邏,一經發現,及時上前勸阻,減少疫情發生的可能。新漁東路居委針對小區租客較多的情況,引導居民嚴格房屋出租方管理,暫未出租的房屋一般不得租借給春節後來滬人員;已出租的,加強對房屋承租人員的動態瞭解,主動聯繫租客,勸其近期不要返滬;對已返滬入住租客,房東督促租客及時向居委會報告,落實健康管理,管住居民、管牢小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