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歷史上,美國有哪些坦克可以超過德國的虎式坦克?

朕要爆發了


第一 導語

在上一篇文章中,筆者我著重論述了英國作為坦克的發明鼻祖在二戰時期竟然設計不出一款坦克可以與德國著名的虎式坦克進行一個較量,這其中的原因筆者我不把它歸結為英國的軍事技術,而是把它歸結為英國的坦克設計者對於坦克這一種新式武器的理解沒有德國那麼清晰。

英國將坦克的防護力,機動力和火力三者進行分開,從而導致英國設計出來的坦克在綜合性能上比德國的坦克都弱,這種觀念一直纏繞著英國直至二戰結束。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武器裝備的設計理念是至關重要的!

至於美國的表現,在二戰時期,美國所設計出來的坦克也是十分平庸的,朋友們最為熟知的坦克可能就是謝爾曼坦克,但是,這樣一款坦克在與德國虎式坦克的對決之中卻是1:4的比例。其實,根據一些歷史記載,這個數據還是比較“中庸”的,因為根據虎式坦克的性能和德國裝甲兵的軍事素養,這個戰損比例還會更大。在初期,一輛虎式坦克的出現往往是能改變一個局部戰爭的勝敗的!

第二 美國的坦克設計輸在坦克理念和需求

同英國一樣,美國在坦克的設計理念上也有過彎路,這才導致美國的坦克與蘇德的坦克相比顯得略有平庸一些。

在美國的坦克設計思想上,美國人認為坦克分為兩種,一種是隻是負責攻擊步兵的坦克,而另一種則是負責攻擊坦克,稱為坦克殲擊車,當負責攻擊步兵的坦克遇到敵方的坦克阻擊時,應該馬上呼叫坦克殲擊車。但是,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思想,完全不符合戰場的要求,這也導致美國的坦克在德國的坦克面前顯得那麼的“平庸”。

第三 美國M26重型坦克

美國之所以沒有生產出可以與德國的虎式等著名重型坦克進行較量的坦克,其原因不僅因為是美國的坦克的理念,還因為美國參戰時間晚,坦克設計者要根據坦克進入戰場的表現來改進坦克,除此之外,美國擁有強大的空中力量,掌握著制空權,這就導致美國設計出新型坦克的心情也就沒有那麼迫切。

但是,隨著戰爭的持續,尤其是德國的虎式坦克讓美軍士兵患上“虎式恐懼症”之後,美國陸軍強烈要求要有一輛重型坦克可以與德國的重型坦克進行較量。

【美國進行的戰爭一向如此,美軍特別不情願跟敵人打公平的戰爭,如果你使用的子彈,我就使用導彈!】

美國的M26型坦克是1943年開始研製的,於1944年11月開始量產裝備部隊並且在第二年馬上運往歐洲戰場檢驗性能。

這款坦克的誕生意味著美軍終於有一款坦克可以與德國進行抗衡了。M26重型坦克的優點有:第一,火力強大,安裝的90mm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豹式坦克的前裝甲,如果是M26E4重型坦克,安裝的73倍口徑90mm坦克炮更是可以與虎王坦克進行對抗【注:虎王坦克與虎式坦克之間存在差別,二者屬於完全不同的坦克】;第二,裝甲厚。M26重型坦克的前裝甲已經達到了120mm,側面為76mm;第三,機動性能好,重量只有41.9噸,時速可以達到48千米每小時;第四,易於大量生產,這款坦克半年時間就可以生產1400多輛,讓美軍快速形成戰鬥力和對手對抗。

綜合以上,美國士兵已經可以徹底擺脫“虎式恐懼症”,這款坦克的綜合性能已經超過虎式和虎王坦克,並且一直在美軍中服役直至20世紀50年代。

第四 總結

筆者在這裡還是想要強調,武器裝備的設計理念是無比重要的,關係到戰場上的生與死,一切不適合實戰要求的武器裝備都將會被淘汰,除此之外,我們要有根據自己作戰特點的需要進行設計坦克,在筆者看來,俄羅斯設計的武器裝備就很有自己的作戰特點,不跟隨美國的鼻子走,保持著自己的主觀性。我們切要因為美國的強大就將它作為標準,標準只有實戰才能檢驗!

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後面會有更多的關於坦克類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大家一起探討這頭“陸地怪獸”!

好了,這就是筆者我的觀點,喜歡的朋友點個贊,有更多好意見的朋友可以提哦!
最後,你看得了多遠的過去,你也就可以看到多遠的未來,歷史雖然沒有一定的規律,但是有一定的蹤跡可究。

【作者:太陽知識局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太陽知識局


二戰歷史上,美軍只有在戰爭快結束時裝備的M26潘興坦克能夠超過德國虎式。可是,由於當時德國快投降了,潘興坦克生產和參戰的數量特別少,基本上沒有發揮到什麼實質性作用。

美軍對於坦克的理念跟蘇德不一樣,其本土基本上不會受到敵人坦克攻擊。所以,美國人一開始並不對重型坦克感興趣。美國人更喜歡機動性更強的謝爾曼坦克。也是因此,美國在二戰時生產了4.9萬輛謝爾曼。

與之相對比,德國的虎式坦克(加上虎王)才生產了1839輛。而且,德國的虎式坦克主要是放在東線,配合四號和五號坦克,硬抗蘇聯T34坦克的8萬大軍。結果大家都知道,沒抗住。

(螢火蟲坦克)

在西線戰場上,美軍遇到的虎式坦克其實很少。再加上,美軍覺得重型坦克運輸麻煩,機動性查,後勤保障也不好弄。所以,美軍的重型坦克一直停留在“樣機”層面。反正謝爾曼配合英軍的螢火蟲,就夠用了。螢火蟲坦克能在914m(1000碼)射程上貫穿140mm的裝甲板,打德國的動物們夠用了。

當然,就算是謝爾曼遇到了虎式坦克,也是有機會打敗虎式的。虎式正面裝甲再厚,也能打壞他的觀瞄設備。盟軍坦克一般是先放煙霧彈,然後利用自己的機動性繞道虎式坦克的側後方,抵進到700米距離,就能機會虎式坦克。有時候,謝爾曼也會使用白磷彈射擊虎式坦克,產生的煙霧可能將德軍燻出來。

等到1945年1月,美國的M26"潘興"坦克定型生產了。其機動性超過虎式坦克:公路速度為48.3千米/小時,越野速度也達到20千米/小時以上,公路行程達到200千米。車體前上裝甲板厚120mm,超過虎式的104毫米。而且,防護這麼厚,潘興坦克最終的重量才42噸,而虎式坦克重達56噸!

潘興的火炮為90毫米M3型坦克炮,能在914m距離上擊穿199mm裝甲板,1829m距離上擊穿厚度為156mm的裝甲。火力強於虎式坦克。就算是虎王來了,也打不過潘興。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二戰時期的美國坦克設計上不如蘇德,可在質量和結構上更勝一籌,產量也足夠大,這其中有一款極為奇葩的美國坦克,這就是M3"李"坦克。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德國在歐洲戰場節節敗退,日本也因為戰線過長收尾難以相顧,美國為了能夠在二戰中撈點好處,加緊了裝甲部隊的研發和生產,M3"李"坦克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

M3"李"坦克其實是在二戰美國現有坦克基礎上進行改造而生的,並被定義為中型坦克。可能是美國人對M3"李"坦克有著太多的期待,所以M3"李"坦克在造型上顯得格格不入,其裝備了2門主炮和3挺機槍,乍眼一看M3"李"坦克擁有著強大的火力。

M3"李"坦克在車體上配備了一門75毫米的火炮,顯然在二戰後期,75毫米火炮經滿足不了戰爭的需要,而且有限的射界讓其擁有著坦克殲擊車的作用,其炮塔上配備的35毫米主炮,簡直無法撼動德國的任何一輛坦克。配備了5個殺傷性武器的M3"李"坦克,在有限的空間裡配備了7名作戰人員,坦克兵的體驗可想而知。被曾經使用的蘇聯軍隊稱之為"七兄弟棺材"!

二戰後期,德國裝甲部隊普遍裝備了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等擁有強大防禦力的坦克,M3"李"坦克的75毫米主炮顯得捉襟見肘了,也只能和德國的四號坦克相抗衡。由於不合理的結構和過於高達的車身導致在北非戰場上損失慘重。

雖然在歐洲戰場和非洲戰場中不受待見,可 M3"李"坦克依舊有它輝煌的時刻,這就是太平洋的亞洲戰場,在面對日本坦克如紙一樣薄的裝甲面前, M3"李"坦克有了更多的發揮餘地,日軍也沒有有限的反裝甲武器可以對付它,M3"李"坦克也成為了日本人的噩夢。


廖天


二戰時美國謝爾曼坦克被德國坦克完全碾壓,為什麼美國不製造可以跟德國坦克匹敵重型坦?實際上,美軍也有重型坦克,美國先後搞出來了T-20,T-22,T-25,T-29,T-30等等重型坦克樣車。

甚至裝備了105毫米坦克炮,最後,還有155毫米坦克炮威力遠遠超過德國的虎王重型坦克。但是,美國陸軍非常牴觸這些重型坦克,美國陸軍認為M4謝爾曼坦克就已經足夠了,美軍需要的是進攻,比較關注,越野性能,行駛里程和簡化後勤。

首先是美國陸軍認為這些武器,都太重了,比如安裝105毫米主炮的M6型坦克,還配備了附加裝甲,全重達到了77噸。美軍原本計劃建造5000臺M6型坦克,後來縮減到100多臺,直到最後縮減到僅生產40臺。最後,則被艾森豪威爾一票否決,根本不要。

主要原因是美國陸軍到歐洲參戰,與德軍,蘇軍不同。美國陸軍需要坐船才能抵達戰場。重型坦克要想橫跨大西洋,就要有專門的加固甲板型運輸船,而且還要有超級船用起重機。而德軍,蘇軍重型坦克投入戰場,則不需要這麼麻煩。

實際上,德國和蘇聯也沒有能力橫跨大洋,部署重型坦克。他們也沒有相應的船隻和船用起重機。最後,美軍的折中方案是40噸級90毫米炮的M-26型重型坦克。這種坦克是可以對戰德國虎式坦克的,但是投入戰場太晚。

最後為了登陸日本,美國還研發了升級版M-26重型坦克,主要武器改為240毫米口徑超級榴彈炮。專門用於打擊日軍堅固設防陣地,但是由於日本投降而取消了生產計劃。



歷史社會哥


可以肯定的說沒有一輛坦克的性能超過虎式坦克的性能。除了數量上的優勢以外。只不過是成王敗寇而已。虎式坦克當時的設計水平處於世界最先進的坦克水平。只不過敗在了數量少燃料缺乏和供應不足。


168鹹魚哥


坦克質量重要,數量更加重要。



凱子凱1


T110E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