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業績預減70% 正極材料業務持續承壓

杉杉股份:業績預減70% 正極材料業務持續承壓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葉心冉2月17日晚,杉杉股份發佈稱,公司擬使用不超過人民幣3.4億元的閒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使用期限自公司董事會審議批准之日起不超過12個月,到期後歸還至募集資金專戶。

杉杉股份表示,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可以減少銀行短期借款,降低財務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暫時補充的流動資金僅限於與主營業務相關的生產經營使用。對於資金具體的業務流向,截至發稿,經濟觀察網尚未得到採訪回覆。

聚焦鋰電池材料業務

2月3日,杉杉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已與相關方簽署公司服裝業務經營子公司杉杉品牌運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杉杉品牌公司”)48.1%股權轉讓事宜的相關協議,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公司對杉杉品牌公司的持股比例將降至19.37%,公司將不再對杉杉品牌公司實施控制,杉杉品牌公司將不再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

杉杉股份表示,公司出售經營相對獨立、業績貢獻佔比較低的杉杉品牌公司(系服裝業務主要經營管理平臺)股權,是對公司發展戰略的進一步落實,有利於公司更加專注於核心業務的經營發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及業務結構的不斷優化。

杉杉股份曾多次公開表示,公司以聚焦鋰電池材料業務發展,做大做強做精鋰電池材料業務,穩固其行業龍頭地位為未來發展方向,並將適時通過戰略投資人引入或股權調整等方式繼續推進非鋰電池材料業務的戰略調整。

另外,杉杉股份在新能源產業佈局方面,戰略也有所調整。

根據杉杉股份公告披露的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情況顯示,考慮到聚焦現有鋰電池材料業務的發展,2018年4月,杉杉股份調減了原募投項目“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投資計劃,將其中16.75億元的募集資金改投資於公司“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期(6萬噸)項目”,項目實施地為內蒙古包頭市。

據悉,杉杉股份對於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的戰略調整為:一方面停止新能源整車的生產及銷售,擬適時啟動對新能源整車業務的剝離工作計劃;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充電樁業務與電池系統集成業務的股權融資工作。

正極材料業務承壓

1月20日,杉杉股份發佈2019年年度業績預減公告。公告顯示,公司業績預計為2.39-2.85 億元,同比減少74%到79%。

杉杉股份表示,本次業績預減原因:上期公司拋售寧波銀行股票獲得投資收益約 8.17 億元,本期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拋售寧波銀行股票所得收益不再計入“投資收益”,而是直接轉入歸屬股東的累計盈餘;同時本期,公司鋰電池材料正極業務經營業績同比下降。

記者諮詢了熟悉會計準則的相關專業人士,其告訴記者,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規定,原金融準則計量賣出股票的利得,不再計入公司當期利潤,因此造成公司業績減少。

另外對於主營業務影響,杉杉股份表示,本期,正極材料上游原材料鈷的價格同比大幅下滑,及補貼退坡致使下游主機廠和動力電池廠對成本控制更加嚴苛,導致公司正極材料銷售價格下滑,從而致使公司正極材料業務經營業績同比下滑。

動力電池產業主要包括上游金屬材料(鋰、鈷、鎳等),中游四大電池材料(正極、負極、電解液等),下游設備(電池設備),終端整車(整車廠)幾大部分。杉杉股份目前是鋰離子電池正極、負極及電解液領域的鋰電材料綜合供應商。

對於行業狀況,記者採訪了中國電池聯盟秘書長王傑,其告訴記者,正極材料價格去年整體延續下行走勢,這和上游原材料價格變化及下游需求有關。下游電池廠在成本把控方面愈發嚴格。

國海證券的研報分析顯示,正極材料採用成本加成定價模式,上游原材料四氧化三鈷和三元前驅體價格下滑,同時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疲軟,導致鈷酸鋰需求和價格同時下滑,動力電池補貼退坡驅使下游對成本的控制更加嚴苛,三元材料價格因此下滑。

與之相對的則是杉杉股份負極材料業務的增長。2019年杉杉股份中報顯示,2019上半年負極業務銷量2.27 萬噸,同比增長55.19%;營收13億元,同比增長69.07%。

王傑告訴記者,在負極材料需求方面,高端的處在上行走勢。中國電池聯盟發佈的《動力電池產業覆盤之中游四大材料》顯示,根據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增長趨勢,對負極材料的需求也將呈現一個持續增長的態勢。

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以及川財證券研報的數據顯示,2018年杉杉股份國內負極材料市場市佔率達14%,僅次於專攻天然石墨的貝特瑞,是國內第二大負極材料生產企業,現有產能8萬噸/年。

另外,“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期(6萬噸)項目”已於2019年8 月建成並逐步投產,川財證券研報分析稱,項目建成後可大大緩解負極前端有效產能不足的問題,未來有望依託內蒙古當地的電價優勢,有效降低石墨化成本、提高產品毛利率,進一步提升杉杉負極材料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