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恐惧下的思考: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strong>身边的人、事大多存在变数 , 你根本无法知晓此刻的拥有下一秒是否还存在 , 最稳定的安全感 , 其实是对自己的依赖 。 ----张皓宸

(1)活着是最大的幸运

2020年开年,信誓旦旦地写下年度目标:不间断写作100篇,读书50本,坚持健身。

然而,冠状病毒疫情爆发20多天后,今年的目标仅剩下“平安度过”。

疫情当前,武汉封城,看着武汉人的朋友圈,看着他们四处求医、看着病人排队等床位,看着李文亮医生的微博,定格在2月1日。感受到武汉人民鲜活的生命面临着一次次绝望。

哲学家叔本华说,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突然发现,在无战乱的太平盛世,健康活着也是最大的幸运。

疫情恐惧下的思考: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少年时读余华的《活着》,感慨于徐富贵悲惨的人生,如今再读,更多的是惋惜和同理心。

徐富贵本是地主家少年,家财万贯,少不更事,赌博败光了家产,父亲被气死,自己也差点妻离子散。后来又被国民军抓走,从此下落不明,等战争结束才放他回家。

多年生活贫苦,妻子积劳成疾,不久便离世。儿子在幼年时死于一场献血意外。女儿凤霞在一次高烧中变成聋哑,成年后死于难产。女婿也在工地上死于一场事故。小外孙苦根,富贵晚年唯一的亲人,也因为过度食用豆子,撑死了。

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我们不禁感慨,好好活着,太难了。“活着”仿佛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晚年时期,徐富贵每天孤零零地坐在田边,和他的老牛朝夕相伴。命运的作弄,他无力反抗。天灾与人祸,夺去了他所有的安全感。

但,一无所有仿佛又让他踏实。强大到不再惧怕任何得失,也是一种安全感。

疫情爆发面前,我们都在思考,安全感究竟来自于什么?

(2)安全感来自金钱

复工遥遥无期,很多个体工作者忧心忡忡。上有老小,下有房贷车贷。

在举国关注疫情,居家晒着抗疫情怀、诗和远方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如何不挨饿”的苟且。

疫情恐惧下的思考: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一个朋友去年投资开了一家民宿,倾注了全部心血,从装饰风格选取到店铺推广,事无巨细。刚刚有点起色,却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全部民宿停业,被迫面临零收入和高额的房贷及员工成本。

无奈之下,他遣散了部分员工,幸好父母拿出一部分养老钱可支撑一阵子。能不能撑过这一劫还是未知。

疫情当前,没有人会顾及你该怎么活,人们只会顾及如何安全活下去。

金钱可以让你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温饱和体面,可以给你生活的质量,不因为意外到来而手足无措。

安全感,就是兜里有足够的钱。

(3)安全感来自挚友二三

春节前还没有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并且今年雾霾并不严重,所以家里并没有囤口罩。

很快,国家有了规定“进入公众场合必须佩戴口罩。”突然间,没有口罩,寸步难行。

于是,后知后觉的我开始四处找口罩。

没想到,疫情爆发后,药店的库存口罩全部抢空。电商APP也纷纷显示“售罄”。

问起在朋友圈晒过口罩的朋友,都说没有多余的口罩。

眼看复工的日子越来越近,没口罩,连地铁都不允许乘坐。一时间,绝望的情绪蔓延开来。

无奈间,发了个朋友圈求口罩售卖资源。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朋友深夜发来微信:

“我这还有一包一次性口罩,没拆封的,给你吧。”附带一张口罩照片。

疫情恐惧下的思考: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锦上添花何其多,雪中送炭有几人?

那一瞬间,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连忙道谢。

此刻,谢谢二字,又怎够表达我的感激呢。

通信录好友过千,而安全感,只来自挚友二三。

(4)安全感来自盗不走的爱人

袁咏仪和张智霖是娱乐圈出名的恩爱夫妻。袁咏仪酷爱买包,张智霖非常尊重袁咏仪的喜好。宠自己的女人,就给她买包。

记得看过他们上的一期真人秀节目《一路上有你》

最后告白环节“假设你的生命只剩下24小时,那你会做些什么,又会对袁咏仪说些什么呢?”张智霖的回答引人泪目:

“袁咏仪,你钱够不够用呢?你说够了,那我就安心了。”

情到深处,为你花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本能。

爱不是标尺,衡量着两个人的付出。爱是不计较回报的奉献。爱你的人一定会在弥留之际替你考虑周全。

疫情恐惧下的思考: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疫情爆发的时候,超市卖场大多封闭,人心惶惶,家里没有口罩,没法出去采购。

突然有一天,父亲打电话让我去家里拿菜。我到家才发现,父亲用布和保鲜膜缝制了一个口罩,还用塑料袋套上头,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到家立刻全身消毒。

父亲说,我身体好,你们千万别去市场,人太多,危险。

结婚30多年,母亲被父亲养成了一个“废人”。

父亲一生没有大的作为,但却是我们一家的依靠。不管发生什么事,父亲在,家就在。

安全感,是盗不走的爱人。

(5)安全感来自健康的身体

武汉城沦陷之时,除去数以万计的感染者和疑似患者,还有很多人受到了疫情的困扰,甚至危及到生命。

《人物》记者对三位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透析病人家属进行了采访,一位家属说: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永远看到的焦点都是在于主体,其实有很多夹缝的阴影下的人,其实这些人不在少数,你把他的数量拎出来的话,真的不少。”

疫情恐惧下的思考: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武汉武昌医院的护士章芹的父亲,是一位尿毒症患者。每周需要做3次肾透析来维持生命。冠状病毒爆发期间,章芹父亲做肾透析的医院被征用为发热患者定点医院。当下,武汉所有医疗资源全部用来抗击冠状病毒,没有医院可以收治尿毒症患者做肾透析。

而在父亲无处寻找救治资源的日子里,章芹却为抗击冠状病毒奋战在医疗第一线。

无法继续治疗的章芹父亲只得回家等待,最终,他没有等来下一次肾透析。

疫情恐惧下的思考: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疫情当前,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对于自己的父亲,却束手无策。

章父去世的第二天,章芹发微博悼念父亲。短短几十字微博,字字扎心。

“父亲,我在救别人,对于你我毫无办法,一路走好,我好爱你,爸爸。”

“谢谢大家,如果你们知道他怎么走的,会更加难过,他辗转两个医院透析,结果全被征用发热医院,导致无处可透,算了……而他菇凉还在一线。”

疫情恐惧下的思考: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无法想象这位女儿在一线得知父亲去世的心情。

武汉医疗资源紧缺,虽然迅速创建了大批病房,全国各地也派去了精锐医疗队伍,可依然不够。患者得不到足够的救治。

微博上一位网友发文表示,自己在1月底得知自己感染冠状病毒后,由于床位紧张,不得不在家隔离吃药治疗。

在短暂地整理好自己情绪后,她决心打赢这场战役。

在家隔离,逼自己吃饭,提高抵抗力,按时服药,做好居家消毒。最重要的是-端正心态。

11天后,她痊愈了。

疫情恐惧下的思考:终极安全感来自哪里

强大的病毒带给我们恐慌,甚至会剥夺我们的生命。从精神和肉体摧毁我们。但是好的身体和强大的信念会让我们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场病毒来袭的战役,让我们明白:一个健康的身体永远是1,其余的都是0。好的身体是最大的财富。

安全感,来自健康的身体。

事实上,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强大的内心,是遇到事勇敢面对,不畏惧。

真正的安全感是处事不惊、淡定从容。

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相信人生可以自己主宰。

当一个人知道安全感来自哪里的时候,便不再四处寻找安全感

最大的安全感,就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