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新冠疫情危機,提升企業管理境界—明勢、悟道、優術、正心


應對新冠疫情危機,提升企業管理境界—明勢、悟道、優術、正心

山東大學教授、博導、山東省企業文化學會副會長 王德勝

2020新春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捲中華大地,攪亂了鼠年春節萬家團圓的喜慶氣氛,改變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狀態。當一個人離開群體不久後,就會有一種特有狀態,一種介於孤獨、落寞之間的思緒;時間長了便會焦慮,焦慮久了甚至會引發心理問題。這次疫情又極大地放大了企業近年來面臨的外部挑戰和內部問題,也將會改變許多企業的命運。面對疫情和危機,

企業家應遵循專業的理性主義、科學的認知思維、積極的深度思考,深刻反思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不斷提升企業管理的境界。

一、明勢—研判疫情對產業、行業的影響,感知環境,把握大勢

1、重視產業之間因危機引發的“蝴蝶效應”。新冠疫情正值春節期間,目前來看首先是對消費服務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交通運輸、倉儲物流、批發零售、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需要線下進行的服務項目都受到了極大衝擊;由於產業的關聯性又波及到消費品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然後是其他製造業。經濟與產業的整體性狀況必然會引發“蝴蝶效應”,進而影響到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整個市場的變化。面對不確定的當下和未來,企業要有大致清晰的方向感和對危機嚴重程度的理性判斷,分析所在行業因疫情而帶來的深刻變化和未來趨勢,未雨綢繆,做好預判。

2、避免企業產業鏈、供應鏈的斷裂。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現代意義上的企業競爭,不再是以往公司與公司之間或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而是產業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此次疫情導致物流中斷,加之嚴格的防控措施,一些較脆弱的製造行業產業生態,很有可能會遭到損害;企業上下游之間的交流阻隔,原輔材料和產品服務的合同難以正常履行。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鏈條一旦中斷,形成了轉移替代,恐怕很難再找回來,從而導致更長期的負面影響。因此,除了政府出手保護產業生態外,企業必須像重視疫情防控一樣,高度重視保護產業鏈和供應鏈,及時做好溝通,相向而行,維護好已經構建的供應鏈,為疫情過後重新投入生產做好準備。

3、關注中小微企業的存活。清華大學朱武祥教授在疫情期間對995家民營企業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概有85%以上的中小微企業,它們的現金流只夠維持3個月左右,其中有1/3只能維持1個月,另外1/3能維持2個月,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情況非常緊張。這其實只是企業財務狀況的一個縮影。可以預計整個市場可能會有持續一段時間的低迷,即便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疫情得到抑制,但受過疫情防治焦慮的員工心理上完全適應正常的生產生活,也還需要一段時間。鑑於此,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要全面檢視企業的運行系統,面對疫情防控和市場低迷,基本策略就是先生存下來再謀求發展。這就

需要從戰略決策、生產運營、市場營銷、人力資源、資本策略等方面制定靈活而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堅持底線思維,把疫情帶來的威脅和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尤其是現金流不足、固定成本或沉默成本高、供應鏈生態鏈長或具有強經營週期的企業更是面臨著生死的考驗。所以此時此刻,自救比他救、生存比發展、信心比危機、人心拐點比疫情拐點更加重要。

二、悟道—利用特殊的時間窗口,深度思考“危”與“機”的轉換

1、認知“危”與“機”轉化的辯證法。歷史上任何一次危機帶來損失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機遇,甚至催生新的商業模式變革。危機使得市場格局重新被界定,因需求驅動的各種新技術、新模式會得到廣泛應用;如果企業具備清晰的產業洞察力,敏銳感知市場和消費者的變化,危機也可能成為一種新的契機。因此把“危”看成“機”,深度思考,正視現實,藉機轉型;把“機”轉為“勢”,調整經營策略,因勢利導,創新發展;把“勢”變成“行”,上下同欲,人人有責,共克時艱;把“行”結成“果”,積聚能量,苦煉內功,推動發展。

危難之時,最需要的是企業家個人特質的發揮、企業管理者領導力的增強、企業管理境界的提升。

2、廓清因疫情而衍生的新的消費需求。面對疫情猛於虎的災害局面和嚴厲的防控措施,更多的人只能居家封閉,延遲上班;人們在焦慮之餘,也紛紛通過社交媒體傳播與交流各種消費信息和消費意願。通過一場生與死的考驗,消費會出現新的趨勢:

一是人們對自身和家人健康的需求。生命重於泰山,健康高於一切,普通百姓通過此次疫情會更加珍視生命,更加關注身體的健康。因此醫藥健康、養生保健、包括中醫調理會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人們掙錢更多的用於購買健康。

二是對運動健身的需求。疫情過後人們會更加註重體育鍛煉,一切有益於強身健體的項目以及相關的設施與用品會成為城鎮消費者的熱捧。

三是對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的需求。疫情的到來使人們更加註重自己的衛生和環境的衛生,伴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全面實施,各種消毒殺菌、日常防護用品、環保產品也會成為社區和居民的必需品。

四是對遠成辦公和在線教育的需求。疫情期間在家的線上行為被大大強化,遠成辦公成為常態;教育系統的“停課不停學”,使各級各類教師成為網上直播的主力軍。疫情還會催生“宅經濟”的更大發展,除了線上購物的需求增長,家長及孩子的在線教育和知識付費也會被強烈關注。

五是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隨之而來。面對居家封閉所帶來的超長假期,人們的消費需求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壓抑之後會有一個釋放和反彈;如果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指數不下降,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消費者會在疫情過後的餐飲、娛樂、影視、旅遊等領域釋放出空前的消費慾望,以緩釋長時間壓抑造成的苦悶和煩惱。

3、把握因疫情催生的產業發展態勢。正是有了上述的消費熱點和趨勢,因疫情而催生的產業發展也會出現新的態勢。綜合各種研究表明:(1)多款視頻、社交、遊戲類產品在疫情期間排名大幅上升;(2)以新零售為代表的電商會從標準化、安全性、便捷性等方面不斷進行優化升級;(3)娛樂、遊戲、線上教育、知識付費等線上項目重現曙光;(4)賦予人們更便捷、高效、安全服務的各種業態(各種配送平臺和上門服務平臺,比如蔬菜配送、定製化餐飲配送,同城物流、跑腿服務等)會更受歡迎;(5)不受時空限制、適應於線上智能協同辦公的各種平臺、軟件以及個性化辦公工具設備會成為新寵;(6)各種線上諮詢服務會逐步興起,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心理需要撫慰,私人醫生、私人心理醫生備受歡迎,律師的法律諮詢、保險理財師的線上服務會成為常態;(7)5G技術、大數據、VR/AR等場景體驗類項目再次受到關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合步伐將進一步加快;(8)社區經濟蓬勃興起,各種能夠深入社區的服務類、管理類項目會快速增長,包括廣大的鄉村,在經歷了一場新的人民戰爭後,能夠幫助和提升社會進行網格化管理的各種項目會應運而生。

三、優術—立足當下,抓住重點,調整策略

1、立根固本,守住現金流的底線。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現金流是保命的血液,在危難時刻,就要節衣縮食,極限化降低成本。比如高管帶頭降薪共渡難關、有限度地調整勞資結構和人員結構、精簡組織機構降低人力成本、最大化提升管理運營效率、減少非核心業務和長期業務的投資、通過股權融資、尋求銀行和政府的金融支持等等。總之要盤清現金流家底,制定開源與節流關鍵舉措及行動方案,將現金流作為求生的生命線。

2、利用倒逼機制,加快經營方式的轉變。疫情當下,很多企業傳統的經營方式受到了挑戰,但疫情防控前提下,及時恢復生產經營又是當務之急。在這種不可選擇的條件下,企業就需要及時變革經營方式:(1)生產方式:從集中未隔離式生產與服務調整為分散隔離式生產與服務;從單一產品的生產調整為以服務為主的模式。(2)營銷模式:從線下的分銷經營調整為線上的分銷經營;從國外的出口業務轉為國內的市場開拓;從當下的現貨銷售嘗試轉為預期的折扣銷售。(3)業務模式:從主要做2C業務調整為面向2B業務或相互切換髮展;從與合作伙伴的短期業務溝通為長期業務,穩定現有的合作關係或開展更好的戰略聯盟;調整或延期正在投資的項目以觀察未來市場變化以及保護資金鍊的安全等等。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如果企業能夠充分利用疫情的倒逼機制,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組織運行模式,都能夠加快數字化轉型,擁有數字化能力,強化智能協同,也是符合未來趨勢的明智舉措。

3、抱持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利益相關方進行全方位的協調和溝通。疫情的突發再一次表明,企業所處的環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線性的、可連續性的;而是非線性、非連續性的,永遠處在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中。這就需要企業更加註重構建產業生態圈,實現共生共贏,追求共生價值。但疫情的發生勢必會影響到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係,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企業應該與利益相關方,包括企業員工、產業上下游、融資方和出資方,以及政府、客戶等等,進行全方位的協調、溝通,儘量尋求各方的諒解,維護和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在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努力找到一種共生共利、互助互贏方式共渡難關。

4、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把握利用好政府出臺的各類政策。面對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各級黨委政府都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對企業的扶持和幫困政策。企業要組織專人加以解讀:(1)積極配合政府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實施人文關懷;(2)主動向當地政府和有關機構實事求是地報告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麵臨的困難,最大限度尋求政府的幫扶;(3)認真研讀當下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尋找企業變革轉型與政府政策導向的契合點,找準企業突破困境和政府政策的著力點,為企業的生存發展爭取最大的時間、空間資源;(4)主動對接社會資源,多學多看,充分利用外部專業資源,提升企業對於危機的免疫力。

四、正心—迴歸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提升領導力

1、正心的目的是端正活性知識。(活性知識是一種對事物帶有價值判斷和情感體驗的反映,更強調理想、信念、倫理和態度)疫情當前,危難之際,企業家及高管層首要任務是迴歸初心,進一步明確創辦企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正心必定帶來正念,正念必定帶來強大的信心,並轉化為科學規範的管理體系,落實到應對疫情的行動中;疫情的無情必然給企業的正常經營帶來巨大挑戰,企業家和管理者必須克服畏懼和退縮心態,保持定力;把這次應對疫情的經歷當做洗滌心靈、堅定信念、重塑“三觀”的歷程,以企業家的精神鼓舞士氣、凝聚人心、明確方向、同舟共濟,取得應對疫情的勝利。

2、疫中靜心,深度學習,提升領導力。面對疫情這一我們難以接受的現實,其實某種意義上都源於事實破除了我們認知的邊界。在一個日益不確定性的環境裡,人們很難準確預測未來並做出科學判斷,唯一可行的方式便是朝著既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調整自己的準備,並努力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校驗和改變自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面對疫情的突發事件,需要企業家真正靜下心來完成系統思考和戰略謀劃:

預測未來的變化做好頂層設計,洞察市場的需求變革經營模式,控制人力的成本實現人崗匹配,強化人文的關懷凝聚核心人才,實現突圍的目標激勵骨幹員工,保證溝通的順暢打造組織韌性,倡導團隊的學習提升隊伍素質,集合群體的智慧做到群策群力,通過深刻的反思勇於自我超越。

3、擔承社會責任,強化企業文化的力量。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無數醫務工作者不畏艱險、無私奉獻,晝夜戰鬥在抗擊疫情第一線,湧現出了無數感人的生動事蹟;全國各地愛心人士紛紛捐款捐物,地方政府全力對口馳援湖北、武漢;很多企業加班加點生產疫情防控物資,展現了眾志成城、大愛無疆、勇擔責任的高尚品格;很多企業的員工堅守崗位、盡職盡責,體現了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所有這些都是非常時期激勵和教育員工的鮮活題材。企業管理者要把家國情懷、心繫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甘於奉獻、共克時艱的精神品質內化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題內容,積極開展同舟共濟的家國文化、共克時艱的奉獻文化、關愛員工的溫情文化、協同互助的團隊文化、信任利他的誠信文化建設,以強大的精神力量感染和鼓舞士氣。

疫情猛於虎的現實讓我們不安和焦慮,但人生的際遇並不是僅僅由環境決定,而是最終取決於我們自己。中國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已經從過去的通過要素投入,轉向了一種通過高質量發展、通過包容性的均衡發展來拉快增長的階段,其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逆轉和改變。只要企業家們保持敏銳的產業洞察力,熟悉和掌控所處行業的規則,把握住客戶的需求點和價值點,不斷集聚企業的資源與能力,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走出困境。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作者: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企業文化學會副會長 王德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