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

李松


沒有說不宜食用味精,味精是可以吃的,廚房裡經常用到的調味料,主要起的作用是來提升食物的鮮味,變得更加香濃可口,大家可能會發現放了味精的食物更加好吃,能引起食慾。

在日常生活中感覺人們越來越不愛吃味精了,換成了雞精,有傳言說味精吃多了會掉頭髮、會傷害身體等等,所以就不敢吃了。

味精的主要成分

穀氨酸鈉是味精當中的主要成分,在很多天然食物中存在著,要經過脫色、蒸發、結晶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的,並不是人們口中所說的化學物質。味精的安全性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屬於安全食品,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

食用味精不會掉頭髮的,味精不含對人體有毒的物質,不會對頭皮造成傷害,掉髮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正常人基本上每天都會掉上百根,如果壓力過大,服用藥物會等會造成掉頭髮。

研究人員發現味精在100攝氏度的時候,如果加熱半個小時,會有0.3%的穀氨酸鈉生成焦穀氨酸鈉,這個量會對人體產生輕微的影響。

正確食用味精

味精有自己的食用方法,肯定是不能多吃的,它裡面含有的鈉本身就有鹹味,烹飪的時候放了味精就得減少放鹽量,要不身體就會攝入過多鈉,對健康造成影響。

烹飪菜餚時,在湯或者菜臨時出鍋的時候再加入味精。做涼拌菜的時候將味精用水溶解之後再拌入。在烹飪糖醋或者海鮮類菜餚時不要使用味精,會降低味精鮮度。

綜上所述,日常膳食當中正確使用攝入量的味精不會有損人體健康。

各位親愛朋友,大家在平常做飯的時候放味精嗎?不放是原因什麼呢?歡迎大家分享留言,我們共同學習。


我是王梅子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

大家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味精化學成分為穀氨酸鈉,是一種鮮味調味料,易溶於水,其水溶液有濃厚鮮味。與食鹽同在時,其味更鮮。味精可用小麥麵筋等蛋白質為原料製成,也可由澱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穀氨酸製成,還可用化學方法合成。味精還有緩和鹼、酸、苦味的作用。穀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嬰兒不宜食用。

穀氨酸鈉的惡名始於1968年。那一年,Ho Man Kwok博士向新英格蘭醫學報寄去了一封信,信中描述了他每次在美國的中餐館用餐後出現的奇怪反應並給出了可能的解釋。他著重描寫了脖頸後面產生的麻痺感,並且這種麻痺感會逐漸擴散到胳膊和背部,同時感到周身虛弱,心跳加快。

科學證明,味精進入人體後可以完全被消化吸收,並參與到正常的新陳代謝中,不會發生沉積。味精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可生成穀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之一,人體體重的17%是蛋白質,而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中谷氨酸佔20%。因此食用味精不僅能起到調味增進食慾的作用,還能補充人體一定的營養素。

所以適量食用味精是對身體有益處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不知道能不能幫助到您,不周之處請見諒,謝謝,喜歡就關注一下我,我們一起探討和努力,再見!


老劉和小劉愛美食


關於食用味精是否安全,是近幾年來頗有爭議的一個熱點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從過去單一追尋飲食美味,逐漸向健康養生方向轉變。現在家庭廚房使用味精這味調味品的越來越少,更有甚者,將味精列為廚房禁品,從此打入冷宮,讓味精徹底從廚櫃裡消失。追其根源,理由很簡單,關於食用味精緻癌的說法無處不在,在網上隨便一搜就有味精緻癌的文章蹦出,談癌變色,對於癌症又有誰不怕呢。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題主的意思好像認定了味精不能吃,是不是有些偏激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弄清楚味精是怎麼來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味精是怎麼來的?】——

據說在沒有味精之前,山東人用海腸提鮮,山東膠東盛產海鮮,用曬乾的海腸粉加入菜餚中增鮮,大廚們腰間都別有一個裝有海腸粉的小皮囊。海腸粉可比現在的味精鮮多了,只是成本太高,尤其是當下海鮮價格不斷攀升,讓普通老百姓望而卻步。

味精最早是1866年由德國人H·Ritthasen博士從麵筋中發現穀氨酸鈉,並從中分離出來,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又從蒸發的海帶湯裡中找到一種晶體,提煉出來就是穀氨酸鈉。次年,日本商人鈴木三郎將其包裝進行出售,取名為“味之素”,這就是最初的味精。1923年,在上海創業畢業於化學專業的吳蘊初,用水解法生產了穀氨酸鈉,從此有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味精。隨後他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推出了“佛手牌”味精,這就是現在咱們吃的味精。



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

中國味精大王吳蘊初

——【味精的主要成分及工藝】——

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穀氨酸鈉,分子式為C5H8NO4Na,又叫麩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為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穀氨酸鈉有類似海鮮的鮮味,當加以3000倍的水溶液稀釋,鮮味仍然存在,這就是放幾粒味精用於開湯什麼的鮮味還那麼明顯的原因。穀氨酸鈉水解成穀氨酸,鮮味就是穀氨酸發出的。我國現行的味精穀氨酸鈉含量純度標準有兩種,一種為99%,另一種為80%,後者是加了食鹽或者糖的。味精除含有少量的鹽外,還含有少量的水分、脂肪、糖、鐵、磷等其它物質。



味精是由糧食加工而成,其中最常見的是用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物質經水解法制得,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味精呈白色粉末或晶狀條形體,也可通過甜菜、蜂蜜等原料從中得到,還可以用化學合成製作。味精的最佳溶解溫度為70℃~90℃,味精的生產製作流程並不複雜,目前大部分味精廠商都是採用澱粉做原料,主要工序有以下四個:澱粉液化後加入糖化酶糖化→穀氨酸培養液消毒發酵(複雜的微生物生長過程)→穀氨酸的提取和穀氨酸鈉的生產→穀氨酸鈉去雜質精煉,精煉的穀氨酸鈉就是味精啦。



——【味精果真有那麼可怕嗎?】——

對於味精的恐懼最初來源於一名叫Ho Man Kwok的美籍華人醫生,他在中餐館吃完飯後出現了四肢發麻、悸動、渾身無力等症狀,他將懷疑鎖定在中餐館的味精上面,並將此懷疑觀點以讀者來信形式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由此引來了歐美飲食界的強烈反響,特別是消息經媒體放大報道,味精一時成了毒素,相繼出現了《味精綜合症》和《中餐館綜合症》專有名字,硬生生地將味精貼上有害的標籤,因此在西方的中餐館倍受打擊,不得已以菜餚不放任何味精廣告貼在最醒目處,很快對味精的恐懼感蔓延至整個食品加工業,加工食品包裝袋必須標註不含味精的字樣,從此味精退出歐美市場,這就是到現在為止歐美人仍然不吃味精的原因。



就因為這位美籍華人醫生一個懷疑的短文,斷送了味精在歐美市場的大好前程,同時也殃及到中國,加深了中國人對味精的曲解,關於味精緻癌的言論滿天飛,以致於味精在中國市場也受到致命打擊,銷售量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我們從製造味精的原料和工藝可看出:味精是利用微生物發酵而得,與白酒釀造原理基本相同,沒有什麼毒素。其實在許多天然食物中也存在著穀氨酸鈉,比如葡萄、番茄、牛奶、豬肉等。

值得注意的是:味精在長時間的高溫烹飪下,會產生焦穀氨酸納,而這個焦穀氨酸納失去鮮味並帶有微毒性,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有0.3%的穀氨酸鈉生成焦穀氨酸鈉,不足以對人體產生傷害。但是超過120℃的高溫,焦穀氨酸鈉便會生成更多,所以只要咱們避免120℃以上的高溫烹飪食物,並且味精晚些投放,這樣食用味精是安全的,在生活中味精既可以提高人們的食慾,又因其是一種氨基酸能提供人們營養,它的鈉金屬也是人體所需的元素。

提醒一下:因為味精含有鹽,在烹飪菜餚時要減少鹽的投放量。另外,味精在鹼性環境中,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穀氨酸二鈉的物質,喪失鮮味,並且伴隨臭味,所以要注意味精保存的環境。



——【關於味精相關知識點問題疑惑解答】——

★ 味精在烹飪中應該如何運用?

眾所周知,味精起提鮮作用,但並不代表味精在美食界能夠泛用,一些原本很鮮美的食材,是不需要添加味精的,否則會掩蓋這些食材最原始的美味。對於海鮮類食物,因本身有很強勢的鮮味,不宜在加入味精;對於用高湯烹製的菜餚,也不需要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備有香、鮮的特色,使用味精,效果反而更差,導致味道變異。 對於酸性較強的菜餚,例如:糖醋排骨類、醋熘土豆絲等,也不需要用味精,其原因是味精與酸性物質不溶合,酸性越強溶解度就越低,這樣味精起不到提鮮的作用,沒有添加的意義。

★ 雞精是否能夠替代味精?是不是比味精更營養?

不少人認為雞精是添加了雞肉和雞汁這些天然營養物質,比味精更營養。其實雞精是味精的升級版,儘管雞精包裝上印有一個大大的肥雞,實際上它與雞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添加了鹽、肌苷酸、核苷酸二鈉、鳥苷酸、糖以及其他辛香料物質。雞精一般含有40%的味精,可以替代味精,比味精的濃度更高,鮮味更重,食用同樣安全,雞精也有鹽分,加雞精則應適量減少鹽的添加量。



用海鮮替代味精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將幹蝦仁用料理機破碎成粉末,用瓶子密封好,在菜餚烹飪過程中加入,既提高了菜餚的鮮味,又滿足了抗拒味精的心理。

結論

味精是用糧食加工而成,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只有在長時間高溫烹飪下,穀氨酸鈉才會生成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沒有鮮味,且有微毒。所以避免長時間高溫烹飪,食用味精是安全的。沒有毒素,更不會致癌,相反味精溶水後的穀氨酸是一種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和鈉元素都是人體所需的營養。

好了,關於味精為什麼不宜吃的話題,咱們今天就聊到這裡,如果你有不同做法或更好的建議記得一起分享哦。

我是小雅美味,一個廚藝愛好者,關注小雅美味,分享一日三餐的小情趣、小溫暖,共同探討美食話題,讓美味和健康陪伴你的生活。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歡迎點贊、轉發、收藏、評論,謝謝閱讀!

筱雅美食


我是二姐,我來回答下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的問題。

二姐要先給大家說下味精的作用和成分,再說一下味精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就能知道是是不是適宜食用味精了。


味精的作用

味精是超市中常見的一種調味劑,在超市中佔了很大的一部分。而家家戶戶也都會常備著味精做調料。那麼味精是起到什麼作用的呢?二姐家裡也有味精,經常在炒菜的時候,必要的兩個工序就是先放鹽再放味精。一般什麼時候放味精呢?比如二姐做雞湯的時候,會加點味精能起到增鮮的作用,做完之後的雞湯味道就會特別鮮美,而且雞肉吃起來也感覺很有嚼勁也帶著新鮮的質感,這些都是雞精的作用。第二個用法就是二姐在炒菜的時候,會加一點味精提高菜的好吃程度。加完味精之後的菜就會變香,吃著也好吃還下飯了。所以二姐覺得這麼看來味精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味精的成分

二姐查了一下,味精的成分是穀氨酸鈉。穀氨酸鈉也是氨基酸成分的一種,既然可以在超市中買得到說明味精還是能夠達到使用標準的,所以二姐覺得最起碼從吃到嘴裡來說,味精的成分應該是可以達標的。而味精中所含有的穀氨酸,也是人體能夠吸收的,二姐查到穀氨酸能夠在人體中合成蛋白質。所以味精從轉化成蛋白質這個方面講對人體是有些益處的。

過量吃味精對我們的影響

二姐之前說的前提都是在適量的吃味精的情況下,味精才對我們的身體有益處,但是如果過量的食用味精,那就不是這回事了。大家有沒有聽過吃多了味精容易掉頭髮的情況,常聽到周圍的人說起吃味精會有這個不好的情況。但除了這個情況之外,二姐還查到吃過量的味精,會產生過量的穀氨酸成分能夠對神經有一定壞處。所以有的朋友吃完還會出現愛睡覺和頭昏腦脹的情況。

另外味精中鈉成分很高,這樣就會導致鈣、鎂等元素在身體中吸收更加困難。不僅如此,二姐查到代謝鈉元素就要消耗更多的鈣、鎂元素,這對身體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二姐建議大家一定要注意控制味精的攝入量。

正確吃味精

吃味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二姐建議大家一定要正確的吃味精。首先在炒菜或煲湯的時候也可以加入味精,但是一定要適量,讓放入的味精在我們正常攝入範圍之內。另外炒菜的時候可以用其他提高鮮味的調料代替味精,比如說炒菜的時候加點蠔油,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菜品的鮮味,而且二姐覺得也控制了味精的攝入量。在煲湯的時候,可以在裡面加一點香料,讓香料和湯品中的食材一起熬煮出香味來,這樣做完的味道就好吃了。



總結

二姐覺得適量的吃味精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超量。所以這裡說的是不宜吃味精,而不是不能吃也是這個道理。我們要讓味精吃的有利於我們健康,控制在一定量範圍內,這樣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所幫助,我們吃的更鮮美也能吃的健康。而且吃味精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禁忌比較好。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二姐美食


味精有害論是謠言,還不是現在,是解放前就有,根本沒有停歇過。

味精是日本人池田菊苗1907年發現的,至今已有112年。我國是吳蘊初1923年註冊投產,生產“佛手牌”味精,做成了上海灘“味精大王”。

味精生產的道理和釀酒、做醬的原理一樣,用的糧食發酵而成。提取的物質叫做“穀氨酸”,再和鹽製成味精,全稱“穀氨酸鈉”,白色結晶體。


味精的核心問題,是添加到菜餚裡後,如果溫度到了120°C,會變成“焦穀氨酸鈉”。這種物質是這多年的爭論焦點。最早的說法,焦穀氨酸鈉是致癌物質,有毒。引起科學界重視,不過經過多方實驗和尋找,最終確定,焦穀氨酸鈉無害,不會引發疾病。

所以,早在1959 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就明確的把味精歸入食品分類中最安全的類別,叫做“一般認為無害(GRAS)”一類。

到了 1987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同樣的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類別。

如此一來,再說味精有害或致癌,就是愚昧。

但是味精的問題確實很大。這個大不在味精本身,而是使用上。人們在使用味精上有了強烈的依賴症,尤其是飯店,長期大量的使用味精,把人們的口味慣壞了。去飯店就要重口味,沒有大量的味精根本做不出來。吃了之後又口渴難受。

這是因為味精裡有“鈉”。就是說,不是味精吃多了難受,而是鹽吃多了。就這樣長期過量的吃鹽,不生病就怪了。

所以,味精是好東西,但是卻不能多吃。話說回來,再好的美食也不可過量。


普濟


我是陝西愣娃,愛美食愛生活。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其實題主應該問為什麼不宜多食用味精,味精的學名叫穀氨酸鈉,是一種結晶的晶體調味品。相信大家都見過味精,小時候家裡經常買的小袋的蓮花味精,一吃就是多半年,媽媽炒菜的時候,都是三五粒的放,小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是放沒放,只有父親能吃出味精的味道來。

不宜食用味精是個偽命題,不成立的,畢竟存在既是合理,如果味精不宜食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早都出手查封了,又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味精在市場上流轉。而且好多的調味品企業都是上市公司呢😄

味精作為調味品,有增香提鮮的作用,尤其是炒熱炒的時候放一點點味精,菜品出鍋後香氣四溢沁人心脾,讓人食慾大振,欲罷不能。但說到底,味道也是化學品,是化學提取的晶體,不是自然形成的物質。化學提取的精華都是濃度極高的穀氨酸鈉,少許食用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但是如果食用過多,或者是徹底依賴上這種調味品,沒有它就不行,就像愛吃辣椒的人那樣,頓頓少不了,那就有些太過於頻繁了,畢竟化學品不是純自然的物質。

綜上所述,味精並不是不宜食用,而是不宜多用,至於說味精緻癌或者掉頭髮的謠言純屬於無稽之談不聽也罷,謠言止於智者。拌菜炒菜都可以放一點點味精,有輕微的味道就行,放多了也會影響食材原有的味道,更多的話就會發苦。燒湯的話還是建議不要放了,味精融合在湯裡,對於湯本身的味道影響太大,使其失去了原本應有的色彩

感謝觀看,歡迎評論指教,記得關注我喔,每天都有美食與您分享😗️😗️😘️😘️😘️


赳赳老秦不暇自哀


為什麼不適宜吃味精?

有些人在餐館吃飯後會出現頭痛、出汗等症狀。醫學人士曾稱這種症狀為“中國餐館綜合症”。醫生現在將中國餐館綜合徵稱之為穀氨酸鈉綜合徵。

穀氨酸鈉即平時所說的味精主要成分,是一種可提高食物鮮味的食品添加劑,通常用於餐館和預包裝食品。雖然有傳聞許多症狀可能是由味精引起,但有關這一綜合徵的科學研究有限。因此,味精的使用仍然存在爭議。以下是有關穀氨酸鈉綜合徵的相關內容。

什麼是穀氨酸鈉綜合徵?

儘管專業人員不再用中國餐館綜合症這一術語,但有些人可能仍然用這個短語來解釋相關的症狀。報告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臉潮紅、頭痛、口中麻木或灼痛、心率加快、出汗、面部腫脹。有時症狀相對嚴重,一份在印度危重病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病例報告,描述了一個23歲的男子吃過中餐後嘴裡出現嚴重的腫脹。患者無法說話,即使吞嚥唾液有一定困難。

儘管一些症狀可能與穀氨酸鈉攝入有關,但研究人員仍無法確定引起症狀的原因。味精可能不影響每個人,但有些人的確對味精或其他添加味精的食品十分敏感。

味精主要用於增加食物鮮味,通常添加到中餐、加工肉類和罐頭食品中。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認為味精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

然而,由於FDA已經收到許多對味精產生負面反應的報告,政府要求製造商在食品標籤上添加穀氨酸鈉的標籤。

相關研究

近年來有一些研究對味精的影響進行了評估:

2000年的一項研究納入130例自我報告對味精敏感的參與者。研究人員讓參與者服用味精或安慰劑,並比較了相關影響。在這些參與者中,38.5%的參與者只對味精有反應,13.1%的參與者只對安慰劑有反應,14.6%對味精和安慰劑都有反應。相關反應通常輕微。無食物下單純增加味精劑量最有可能引起參與者相關反應。不過,當研究者重複同樣的測試時,卻無法複製結果。這表明外部因素也可能影響患者的反應。

2016年的一項研究回顧表明,食用含味精食物對頭痛的發生沒有顯著影響。不過,納入分析的一項研究卻顯示女性參與者的頭痛與味精攝入存在顯著相關性。研究人員最終給出的結論為:總體而言,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能產生可靠的、一致的結果,並且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

研究人員通常給老鼠食用味精以誘發肥胖。在過去十年中,一些人想知道味精攝入是否也與人體超重有關。2011的一項研究發現,味精攝入與健康中國成年人的體重增加有關。不過,也存在著相互矛盾的結果。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味精對人體的影響。

可能的副反應

根據2014韓國的一項研究,與味精攝入相關最常見的症狀是:口渴(84.5%)、嗜睡(55.7%)、衰弱(34.5%)、噁心(30.2%)、頭痛(14.7%)。穀氨酸鈉綜合徵也可能引起出汗過多、皮膚刺痛、口中麻木等症狀。嚴重和危及生命的症狀相對罕見,類似於過敏反應的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律失常或心跳加速、咽喉腫大等。出現嚴重症狀的患者應緊急就醫。

穀氨酸鈉綜合徵的處理

穀氨酸鈉綜合徵的處理與患者的症狀及嚴重程度相關。輕症患者一般不需治療,應注意充足飲水、休息,薄荷茶可能有益。對於頭痛症狀可服用止痛藥緩解;對於症狀嚴重的患者,醫生可處方藥物對症治療,包括用於解決呼吸問題、面部腫脹或異常心跳的抗組胺藥,危及生命時可注射腎上腺素。

預防

徹底預防穀氨酸鈉綜合症的唯一方法是停止食用含有味精添加劑的食物。任何對味精過敏的人都應該注意食品標籤上是否含有味精。味精添加劑通常用於包裝和加工的肉類(如熱狗)、肉類提取、肉湯、蔬菜罐頭、馬鈴薯片等。

對味精非常敏感的人也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大量天然穀氨酸鹽的食物,包括魚、貝類、蠔油、大豆蛋白、醬油、蘑菇、成熟番茄、葡萄汁、核桃等。

希望這些能解答你的問題!


文勇文豔


味精的化學成分為穀氨酸鈉,是一種鮮味調味料,易溶於水,其水溶液有濃厚鮮味。與食鹽同在時,其味更鮮。味精可用小麥麵筋等蛋白質為原料製成,也可由澱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穀氨酸製成,還可用化學方法合成。味精還有緩和鹼、酸、苦味的作用。穀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

科學證明,味精進入人體後可以完全被消化吸收,並參與到正常的新陳代謝中,不會發生沉積。味精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可生成穀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之一,人體體重的17%是蛋白質,而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中谷氨酸佔20%。因此食用味精不僅能起到調味增進食慾的作用,還能補充人體一定的營養素。穀氨酸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由於其有補腦和保肝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某些神經性疾患(如癲癇病、神經衰弱)和肝病(如肝昏迷、肝功能受損),穀氨酸的藥理作用:

(1)味精進入胃腸後很快就會分解出穀氨酸,在人身代謝過程中與酮酸發生氨基轉移作用合成其他氨基酸,對人體有益無害。

(2)參與腦內蛋白質和糖代謝,促進腦細胞氧化過程。腦組織能氧化穀氨酸,而不能氧化其他氨基酸,當葡萄糖供應不足時,穀氨酸可作為腦組織的能源。

(3)能與體內血氨結合成無毒的谷氨酰氨,使血氨下降,從而減輕肝昏迷症狀。我國的味精均採用玉米、大米等糧食作物發酵釀製,純度能達到99.9%,為純天然發酵提取的綠色食品。

味精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穀氨酸非人體必需氨基酸,但它參與許多代謝過程,因而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在人體內,穀氨酸能與血氨結合生成谷氨醯胺,解除組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氨毒害作用,可作為治療肝病的輔助藥物;穀氨酸還參與腦蛋白代謝和糖代謝,對改進和維持腦功能有益。

味精既然有對人體有這麼大的好處,是否表示可以無限量食用呢?答案當然不是,味精如果食用過多,也會存在如下危害:

(1)當味精攝入過多時,會妨礙骨骼發育,對兒童的影響尤為顯著。所以能少吃一些就儘量少吃一些,畢竟過食有危害。

(2)當食用味精過多,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時,儘量限制人體對鈣、鎂、銅等必需礦物質的利用。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應禁食或少食味精,對自己腹中的孩子造就一個好的降生環境。

(3)味精中吃多了,常常會感到口渴。對於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尤其應該少吃味精,保重身體。穀氨酸與葡萄糖的供應可保證大腦的正常機能。由此可見,吃味精不可能使人變傻。

雞精是在味精、食用鹽的基礎上添加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它輔料製成的。

雞精並不是雞肉做成的,它只不過是味精的升級版。

味精就是一種鮮味劑,用它來增鮮,雞是雞的味道,魚是魚的味道;

而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料,既有味精的鮮,又有雞肉雞骨等添加物的香。

至於選擇哪種調味品更好,可根據口味及菜餚需要選擇,如魚、肉等食物,可以直接選擇味精增鮮,這時加雞精可能會有損食物本身的特殊風味;如果烹飪的食物風味不太明顯,如餡類、湯類的食物,可以考慮使用雞精提鮮。

放味精時要注意溫度

1.如果在12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穀氨酸鈉會轉變為焦穀氨酸鈉,使味精的鮮味喪失。所以,味精投放的最佳時機是在菜餚將要出鍋的時候。若菜餚需勾芡,味精投放應在勾芡之前。

2.溫度低時味精不易溶解,如果您想吃拌菜需要放味精提鮮時,可以把味精用溫開水化開,涼後澆在涼菜上。


苦酒闖天下


關於題目這個“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的問題,我們還是需要先明確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要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

也就是說在順著提問思考“味精為什麼不宜食用”之前,我們得先思考一下“味精真的是不宜食用”的嗎?如果這個提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錯誤的,那麼以此為出發點怎麼分析都是在朝著一個不夠客觀的方向前進。

【味精真的不宜食用嗎?】

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題目“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是不符合客觀事實和科學道理的。

  •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味精到底是什麼?

說起“認識一下味精”,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有些多此一舉了,畢竟味精誰沒見過啊,以前差不多家家戶戶廚房裡都有的東西。外觀就是一粒粒細小的晶體顆粒,也正是因為這個外觀,很多人也下意識就認為味精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化學品,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一般說的“味精”指的其實就是穀氨酸鈉,最初於1866年德國人雷哈利最先利用硫酸水解小麥蛋白分解得到了穀氨酸,在之後的1908年日本的田菊苗教授從海帶中分離出了穀氨酸。後來實驗發現電離各種穀氨酸鹽都能得到不同於酸甜苦辣的獨特鮮味,而在各種穀氨酸鹽中谷氨酸鈉的可溶性和味道是最好的,而且還容易結晶,所以從此以穀氨酸鈉為主要成分的味精就此誕生。

可見味精並不是我們人類化學手段創造出來的,它本身的穀氨酸就是普遍存在於食物中的,至於鈉就更常見了。而且事實上穀氨酸是一種構成蛋白質的常見氨基酸,適量的味精對人體其實是營養的補充,單純從營養攝入的角度來看,味精比鹽和糖要好多了。

  • 那為什麼“味精有害論”能經久不衰呢?

這主要是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造成的,就跟看恐怖片一樣,如果面對一個黑暗的角落,不知道有什麼藏在那裡的時候才最可怕,而面對面站著一個怪獸之類的鏡頭反而沒有那麼滲人,人們對於味精的芥蒂也於此類似。

雖然味精在以前很常見,但是很少有人去深究它到底是什麼,所以當“味精有害”、“吃味精口渴”、“吃味精掉頭髮”等等觀點被拋出來的時候,很多人會本能的就對原本就不瞭解的味精產生懷疑,而不是去思考這些觀點本身是不是正確的,這些觀點的來源有沒有根據。

  • 事實上味精算是被研究最透徹、被扒的最徹底的調味料了。

因為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有一個外國博士在吃過中餐之後產生了心跳加快、頸後麻痺等反應,然後他在沒有任何實驗證明的前提下,就發表了關於“味精有害論”的文章,結果引起了很大的影響,當時一度被稱之為“中餐館綜合徵”,影響直至今日。

可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那些反應與味精有關,而普遍認為是極個別人群對於味精有些許過敏反應,以及西方人群飲食中高蛋白質食物佔比較高,所以穀氨酸在平時飲食中攝入已經很多了,再吃了額外添加穀氨酸鈉的味精才有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而關於味精的常見謠言還不少,比如:

①“吃了加味精的菜會口渴”。其實正常人吃了加鹽多的菜會口渴是因為鈉含量過高,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而味精主要成分同樣含有鈉,所以這跟吃多了鹽的反應是一樣的。

②“味精加熱產生焦穀氨酸鈉,有致癌性”。這也已經被反覆闢謠多次,是沒有根據的謠言,味精確實不宜過早加入鍋中,因為它會失去鮮味,但也僅此而已。

總之味精就是一個普通的調味料而已,並不存在“有害”、“掉頭髮”、“致癌”之類的問題,

所以也就不存在“不宜食用”的情況。當然了味精也不能多吃,但是“吃多”、“吃過量”會產生什麼影響,那就不在正常飲食的討論範圍內了,畢竟任何食物只要冠以“吃過量”的前提,那就幾乎都會有負面影響的。但產生這個負面影響的原因是“吃多了”這個人為操作,而不是這個食物或者調料本身有害。

其實我們現在哪怕不買味精,做菜不加味精,但是各種醬油、雞精等等調味品中都會穀氨酸鈉存在。而且就算任何鮮味調料都不用,只要吃含有蛋白質的食材,做菜加鹽,那麼基本也就等於攝入了穀氨酸鈉,所以幾乎可以說不存在“完全不吃味精”這個情況,對於味精心存芥蒂是沒什麼必要的事情。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因為有三種原因,其一,味精是小麥加工提煉成的,大量食用味精浪費糧食;其二,味精是調味品,鹽巴也是,但味精比較貴,而鹽巴比較便宜,大量食用味精增加生活開支;其三,味精確實味美,用於烹調食物可以讓人大開胃口,這樣勢必增加菜餚的消耗費,不利於勤儉持家的原則,所以也不宜多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