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晚景》的詩意是什麼?

一指流沙淺寫流年


《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北宋名僧惠崇的《春江水暖》的畫作,描繪了初春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春回大地,竹林重新抽出綠色的竹葉,桃樹上也綻放了早開的桃花,紅綠相映,色彩鮮明。江中一群小鴨在歡樂地嬉戲,感受江水的回暖。江岸上滿地的簍蒿長出新的枝芽,這一切都充滿了春天特有的氣息,進而讓詩人聯想到當下正是河豚要逆流而上產卵的季節,全詩語言清新優美,引人產生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遐想,洋溢著濃厚親切的生活氣息。


竹屋裡的詩人


以下是我對巜春江晚景》一詩的解讀!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竹外的桃花到了開放的季節!剛剛探出少許幾枝枝頭。當然有花的枝頭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詩人表達桃花剛開的意境手法!

春天的江水裡,只有鴨子才能感知江水的冷暖變化!

蔞蒿已經滿地了,而蘆葦才剛剛發芽。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應該知道_蔞蒿比蘆葦發芽要早!等蘆葦發芽時,蔞蒿已經遍地了。

但正是這種氣候,剛好適應河豚產卵。而河豚產卵的習性是到江的上流去產卵。所以才正是河豚正想著到上游去產卵。


晨光無限322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中描繪了初春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回大地,竹林重新抽出綠色的新葉,桃樹上也綻放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紅綠相映,色彩鮮明。次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一群小鴨在江水中快樂地嬉戲,它們感受到了江水的回曖。

接著詩人的視線回到江岸,回暖的江水滋潤了江岸,滿地的萎蒿長出新枝,蘆華吐出新芽,這一切都充滿了春天特有的生機和活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詩人在圖畫上題詩的時候,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全詩語言清新優美,引人產生廣闊的遐想,洋溢著濃厚親切的生活氣息。


晏子故里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宋 ·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譯文 :竹林外邊兩三枝桃花初綻開放,春天江水變暖了,鴨子最先感覺到。蔞蒿遍地生長,蘆葦的嫩芽剛吐出,恰好是河豚將要浮上水面的時候。
詩意:竹林外長著三兩枝桃花,春天到來時,鴨子先知道江水的冷暖。蔞蒿生長了很多蘆芽還很短,正是河豚在江上游的時候。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一,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是蘆葦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二,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1、詩意 。其一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其二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2、原文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擴展資料一、創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此詩作於江陰。

二、賞析 。其一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其二 ,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鮮為人知,實際上,第二首也寫得很好。第一句大體寫惠崇所繪的“飛雁圖”,大雁北飛,有幾隻雁依依不捨,差點掉了隊。並且在下一句,把這幾隻雁比作了“北歸人”,是非常形象的,這就畫活了景象。

詩到了第三、四句,就更進一步給大雁以人的情感。“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詩人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大雁戀戀不捨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 最後一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繪畫由“定格”轉變成了“錄像”,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視頻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創作的組詩。我對這首詩的理解為: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靜靜的江岸上綠竹瀟瀟,在青翠嫩綠的竹葉外點綴著三兩枝桃花。竹外桃花,紅綠相映,淡淡一筆,將那花竹交錯、紅綠掩映的“桃花報春”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桃花報春,春天來臨,而桃花才三兩枝又說明季節實為早春。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盪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這句詩化用了唐人詩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虛虛草爭出”(《春雨後》),杜牧(一作許渾)“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蘇軾學古而不泥,前人詩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鍊成這一佳句。“鴨知水暖”這種訴之於感覺和想象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於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灩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著密切關係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

詩的三四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豔麗迷人,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時才往上游的特徵,進一步突出一個“春”字,本是畫面所無,也是畫筆難到的,可是詩人卻成功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禎在《漁陽詩話》卷中說:“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非但風韻之妙,蓋河豚食蒿蘆則肥,亦如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

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畫面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但詩人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時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蘇軾就是通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使讀者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從畫面上所不能得到的東西。在蘇軾眼裡,這幅畫已經不再是畫框之內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感。前者如畫,後者逼真,兩者混同,不知何者為畫境,何者為真景。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惠崇春江曉景》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讚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曉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因你仰望星空


《春江晚景》是“宋朝”一位著名的畫家,“惠崇”畫的一幅畫。在某一天,著名的“宋朝詩人,“蘇軾”,看到了這幅畫,那麼詩人善於觸景生情,隨口就作了下面的這首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遍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詩中“蔞蒿”是一種能吃的野菜。

蘆芽,就是剛出地不久的“蘆筍”。

河豚,

是一種肉味鮮美的魚,但是這種魚,它的肝臟及血液裡有毒,不能食用。

這首詩的大意是,在竹林外邊,有幾枝桃花盛開了。最先感覺到,春江水的溫暖,自然就鴨子了。遍地長滿了蔞蒿,和剛出芽的蘆筍。這時河豚也想上春江水來了。


du184567027


《春江晚景》是唐代詩人張九齡所作,張九齡既是詩人,又是名相,舉止文雅,風度不凡。其詩為神韻詩派,開盛唐之先河。他的春江晚景,色調素潔,沒有粉妝玉砌,沒有奼紫嫣紅,沒有瀲灩波光,沒有葳蕤生輝,有的是晶瑩剔透,有的是玉樹臨風,有的是如碧含風,有的是晶盤盛露。即使是被貶所做之詩基調亦不悲涼,往往充滿了對美好和理想的憧憬,彰顯一種灑脫飄逸的情趣,《春江晚景》意蘊其中。

江林多秀髮,

雲日復相鮮。

徵路那逢此,

春心益渺然。

興來只自得,

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

餘花滿客船。


劉老師96283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七絕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詞語典故註解賞析(點擊顯示或隱藏)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曉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迎來,寒冰消融,水溫一升高,群鴨好像就最早感覺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戲玩耍了。

  蔞蒿:一種生長在窪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場上銷售。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這些可都是烹調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寫作背景

  惠崇是個和尚,宋代畫家。這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

  賞析一

  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後人往往只引這一首,忘了後面還有四句: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是一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曉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一片竹林,三兩枝桃花,一條江,幾隻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蘇軾在想: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一燉,比東坡肉鮮多了。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一,跟蘇軾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軾是隻見其畫,未見其 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再放上幾隻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中贊到:“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年吾最許。”

  明清兩朝眼裡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裡。康熙年間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這老頭真有點瞎抬槓。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宋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的詩 呢。這是題畫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對蘇軾,已經夠客氣了。

  賞析二

  這兩首是題畫詩,作於元豐八年(1085年)。

  下面是對第一首的賞析: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後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於畫。這是因為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後一句進一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

  賞析三

  這首題圖詩,著意刻畫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緻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竹外桃花三兩枝,

三兩枝,說明桃花剛剛開。關於桃花的詩句是太多太多,因為桃花也是春天的一個符號。

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天來到,天氣變暖,江河解凍,江水的溫暖也開始上升,最先發覺江水變暖的不是人,是小鴨子,因為它們就盼著這一天,它們天天關注江水的變化。這裡主要借江水變暖來說明,最先發覺春天來了的是小鴨子而不是人。

蔞蒿滿地蘆芽短,

蔞蒿是青蒿、白蒿等,蔞蒿長得鋪滿了地,而兩邊蘆葦的幼芽剛長出來,還很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詩的結尾,話鋒一轉,想起了美味可口的河豚。河豚,因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河魨受到威脅時,能夠快速地將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在短時間內膨脹成數倍大小,嚇退掠食者。每年3月由外海遊至江河口的鹹淡水區域產卵。河豚體內有一種生物鹼,叫河豚毒素,這種毒素使人神經麻痺,最後心臟會因此停止跳動而死亡。但是儘管如此,由於它的味道鮮美,所以毒素也難不倒愛吃的廣大人民,想必蘇軾就是這樣一位人民。我們知道蘇東坡是位美食家,他發明的菜有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彷佛一切食材可東坡化,東坡可做一切食材。


海天嘯歌客


《春江晚景》這首詩寫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氣令人心醉。首聯寫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兒盛開;天上雲朵落日相輝映。景象明麗。雖然化用謝靈運詩句,但是沒有謝的玄氣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彷彿信口吟來,令人感到親切。

三四句用虛筆。徵行逢此佳景,驚喜之情頓生。自覺春思渺然,賞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傳。此兩聯只寫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補寫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見。

尾聯複寫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個江面沐浴在夕陽的餘暉中,水面泛著金光。飄落的花瓣伴著晚霞灑落在渡口的客船上,這樣一幅綺麗迷人的景象,怎不讓人讚歎。結句,以景物收束,餘韻不盡,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