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你對中醫和西醫有什麼看法?

岐黃學子O白雲飛


中醫與西醫兩家,在其理論學術上向來互相打架,爭吵不休,水火不相容。中醫說西醫頭疼治頭,腳痛治腳,治標不治本,最終就是開腸破肚。反過來西醫又指中醫,就靠個診問望切,最終就是幾大包安慰劑。他們之間的你爭我奪死嗆,弄得非從醫者插不進話,無所適從。只能憑切身體驗說長道短。如有件親身經歷,頸肩痛到中醫院(三甲級)診治,推拿科科主任是老熟人,在病房治療中給我支菸,當即拒之醫院有規,他說我們中醫不聽西醫那套,抽!作為患者總有個頭痛腦熱的這病那病,都曾有過中醫西醫的診治經歷,不能說哪家長,哪家短。應該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大病急病西醫佔優,小病慢性病疑難雜症,西醫出手無策的,中醫尚能治療。現在中醫的診治手段,已不是過去江湖郎中概念,亦有如西醫那樣的抽血化驗,透視,CT,B超等,也能動小手朮。印象特深的是,電視劇巜康熙皇帝》在親帥大軍討伐各爾丹戰爭中,患中醫稱為寒溼熱症,無治!後被一歐洲醫生診斷是叫虐疾,給治好了,軍中被感染的將士亦相繼治瘉。應該說中醫西醫結合是患者的福音。




良戈5


對中西醫誰好誰壞之爭由來以久,我認為,這種醫學之爭本事不在於醫學領域,根子在政治層面的意識形態領域,近幾十年來一些人崇洋眉外,認為西方月亮都比東方的圓。只不過想通過否定中醫文化,達到崇拜西方文化而已。

中醫是世界醫學寶庫的一顆熣燦的明珠,它有華夏五千年的發展史,它為華夏曆代兒女的健康所作出的功績是早被歷史所證明的,是不容去別有用否定的。

其實,關於中醫中藥的神奇作用不僅被古人證實,現代人也己信服,中醫中的針灸治療近幾十年來己風迷世界各地。屠呦呦發明的青蒿素己獲得諾貝爾獎。這次新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中,中醫藥又顯奇功,據官方介紹用中藥治療冠狀肺炎病人的有效率達到90%,事實又打了否定中醫那些人的臉。

中醫有中醫的長處,西醫有西醫的好處。中醫標本兼治,負作用小,但見效慢;西醫治療重標不重本,見效快,但負作用大。中西應互相取長補短,走出條中西醫結合光明大道,讓它們更好的為百姓健康服務。如果把中西醫滲雜進政治領域,利用意識形態去否定或肯定某一方面,是有失公正的。


本昌談歷史


現代主流醫學(即西醫),與中醫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老中醫,是否有當今醫學現狀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西醫是有形的科學,中醫是無形的科學

現代醫學在解剖上功夫很深,但嚴格來說那叫屍體解剖學,因為解剖的是人死以後。

導致它只能觀察人體有形的一面,而中醫觀察的是活人的生命現象,觀察人的精氣神,這些無形的能量,在死人身上是看不到的。

因而西醫在有形上達到了高峰,中醫則在髒象,五行、陰陽、經絡、寒熱等無形的地方探索到了根源。

這就導致西醫看病時非要儀器不可,中醫則是望聞問切,“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

總體而言,二者研究的都是人體的客觀存在,西醫可稱之為有形的科學,它在檢測有形物質上更勝一籌。

但也正因為其忽視了無形的力量,導致西醫誕生至今一直在變化糾正,現在的理論,可能將來就消失了,今天的數據標準,明天可能就拋棄了。

好比抗生素,誕生之初被奉若神明,如今呢,國外對抗生素的使用不亞於做一場手術,我國對抗生素的使用也逐漸重視,嚴防濫用。

倒是中醫這門無形的科學,數千年來一直傳承發展,根始終都在那裡,這樣無形的智慧,絕非儀器可以衡量。

二、西醫治病,中醫醫人

還記得電視劇【老中醫】嗎?

裡面有這樣一段場景,一個年輕人拜了名醫翁泉海(陳寶國飾)為師,想要學習治病救人的本事。

翁泉海對徒弟說,學醫前要先把字寫好,徒弟認為這好像沒什麼關係,看病還需要寫好字?

翁泉海說很有必要,比如開藥方時,病人看到醫生一手好字,心中自然更相信你,有了信心,十分病就去了一分。

這番話太有道理了,中醫醫的是人,治病時把人的精神,情志,喜好等都考慮在內,認為這些東西和疾病本身同等重要。

反觀西醫,它的重點毫無疑問是病,或者某個症狀,除了疾病本身其他的都不算重要。

現實中也是這樣,許多醫生一手火星文,病人看都看不懂,難免就犯嘀咕,信心上就有動搖,對恢復必然有所影響。

三、西醫是簡單的對抗,中醫是智慧的除根

西醫許多治療手段,無外乎殺菌,消炎,對抗炎症,根本思路是對抗,有炎症了就消炎,有細菌了就殺菌。

目的是戰而屈人之兵(雖然未必能夠做到),這種思路不能說錯,但許多時候肯定不是好的選擇,可能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比如一個魚塘,長了很多細菌,影響魚的生長。西醫處理時多半是撒藥,對抗細菌,殺死細菌,結果可能連魚也一起倒黴了。

中醫則很簡單,只要改善魚塘環境,別讓什麼垃圾汙水跑進去,根除細菌滋生的土壤,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切自然恢復正常。

四、西醫只看局部,中醫講究整體

西醫的醫療手段有很多,打針,吃藥,輸液,霧化,手術等等。

這麼多手段,看起來十分強大,實際上套路並沒多少變化,主要就是在針對局部。

有斑了就處理皮膚,上火了就清涼去火,發燒了就吃寒涼藥物退燒,長肌瘤囊腫了就手術割掉。

很少考慮病症背後的原因,導致許多症狀反反覆覆,最後演變為所謂無法根除的慢性病。

反之,中醫把人當作整體,認為諸病於內必形於外,局部的病症來源於整體,反過來又影響整體,而不是單獨的某個局部的問題。

任何病都有其整體原因,臟器,心情,飲食,生活,無不考慮在內,好像一個發達的網絡,透過一點線索,找到癥結的最終核心並解決它。

包括看病,中醫當然是一個醫生面對幾乎所有的病,西醫則是看一個病要跑一個科,不同的醫生處理不同的局部。

五、西醫重在控制,中醫重在恢復

稍微仔細一點我們還會發現,西醫調理疾病的時候,很多是以控制為主,控制為目的,而不是恢復。

比如困擾了無數人的三高,在許多患者眼裡,一旦得了這個病,可能一輩子就要與控壓藥控糖這些藥物不離不棄了。

西醫對此也沒什麼好辦法,甚至有所謂的論調直接說高血壓無法根治,必須一輩子吃藥控制,而吃藥也就意味著花錢。

包括止痛藥,安眠藥這些,也都是以控制為主,控制你的疼痛與睡眠,強行讓你處在一個看似安全的範圍。

但時間一長,人也因此產生了依賴和抗藥性,一旦你離開了藥,出現什麼後果就不得而知了。

歸根結底,控制只是臨時的手段,絕非解決問題的辦法,病人真正需要的是恢復,沒有任何一個病人會希望自己一輩子吃藥。

中醫之所以智慧,正因為它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人的恢復上面,恢復你的免疫,體質,心態,臟器功能,氣血循環,陰陽平衡,排毒能力等等。當你的身體恢復了,那些異常的狀態指標自然也就回歸正常。

最後我們必須強調,中醫與西醫並非你死我活,二者各有優勢,但也都不完美。孰優孰劣,各人心中皆有一杆秤,沒有爭論的必要,更不用為了抬高誰而抹黑誰。

真正應該做的是傳播中醫,讓更多人瞭解中醫理念,對疾病與健康多一點認知,給防病治病多幾條出路,而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擠在西醫這一條道上。


會洲萬通


個人認為,分兩種情況: 1、如果病的不重,用中醫療法,來增強自身抵抗力、免疫力來戰勝病毒。中醫博大精深,存在幾千年,彙集了前人的經驗和智慧;另外,我們有強大的免疫系統,但是修復需要時間和一些輔助,那麼中醫可以幫助調理肌體;2、如果病情嚴重的話,那就需要中西醫結合了,一邊用中醫調理身體,增強自身抵抗力,一邊用西藥快速戰勝病毒,標本兼治。畢竟病毒來勢兇猛,現在還沒有特效藥,要想打敗病毒,還需自身身體素質好才可,最重要的是聽取醫生的建議。向奔赴在前線,不顧個人安危搶救患者的醫務工作者致敬!希望疫情儘快過去,讓我們大家都恢復往日的生活吧。


墨墨默默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燦爛文明。從遠古洪荒到今天的文明富強,中醫藥文化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近現代發展起來的西醫,在救治急難險重病症方面也有著 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實從人體細胞學和人體免疫學角度來看,中西醫在對病患的治療上可謂是殊途同歸、珠聯璧合、異曲同工。

實踐中,中醫理論更側重於人體內各項機能的平衡,治療方式和手段更加倚重於人體自身強大的免疫和自我修復功能,也就是俗稱的人與生俱來的“自愈本能”。而西醫則更側重於發病後快速診斷確定病灶,並能夠針對病灶給予及時的救治和處理。

中國一直流傳一句古語叫“上醫治未病”。所以貫穿幾千年的中醫理論一直都是預防勝於治療。其實中西醫在維護人體健康方面發揮的作用缺一不可。從這次疫情就可以看出,一線臨床治療更多的採用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中西醫結合將是以後臨床醫療理論發展的重要方向,衷心期待國家和各級政府能夠更加重視中醫藥文化的研究、發展、傳承和人才的培養,讓14億中國人都能夠強健起來,不生病,少生病,這對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非常重大歷史意義。  [贊][贊][贊][贊][贊][贊]


向之榮


對於中醫和西醫之爭向來已久!我覺得大家應該理性看待,凡事都有好壞兩面!沒有十全十美,中醫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和瑰寶!作為國人發展繼承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中醫治本,西醫治標!但是針對不同疾病中醫和西醫都會展現出各自的優勢和弊端,存在即合理,中西結合,良心發展!


小阿飛一直飛


通過這次疫情期間,中醫起了很大作用,中醫是治根本的,副作用小對人體的傷害比較小,西醫效果比較快,所以中西醫結合是最好的措施了!


上海孫二孃


不用多說,事實證明中國醫學是“偉大的寶庫”,中西各有所長。還是認真遵循毛主席幾十年前反覆強調、論述的發展中醫、中西結合的路子才是正確的。那些帶政治目的或盲目逐流的中醫黑該清場了。當然學中醫者要懂西醫、學西醫者也要懂點中醫,相互尊重、促進匯成不分東西的中國現代醫學將是人民之福!


崑崙139100429


把中醫和西醫割裂來問?

如同問“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都是弱智的表現啊?


精準健康倡導者廖皓磊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存在總有道理,相信中醫藥在疫情中會發揮不可磨滅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