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是不是世外逃園?你怎麼看?

別有洞天33


說到世外桃源,一定要提的人物就是陶淵明。不僅因為他寫出了《桃花源記》,創造了一個千古文人心中的一個聖地。而且他用他的後半生踐行了一個隱居詩人的真實生活。梳理一下他的人生就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題主的這個問題,世外桃源還是世外“逃”源?正好是前一階段個人思考後寫過一篇文章。標題就和題主的問題類似,說明當時我們都思考到同樣的問題。文章應能夠表達我個人的一些觀點。我把它附在後面,希望能有幫助。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是一場追求自我的勝利,還是一次失敗的逃離》

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當然這個評價主要來自於他中年以後的文學成就。

因為他前半生的職業生涯是糾結鬱悶的,一生共五次做官。第一次當江州祭酒,任職時間不詳;第二次做桓玄幕僚,任職三年;第三次任鎮軍參軍,為期一年;第四次做建威參軍五個月;第五次做彭澤縣令不足三個月。這些短暫的職場經歷都被他自嘲為“誤落塵網中”。

他的後半生卻是灑脫真實的,41歲歸隱田家,最後的20多年是他創作的高峰期,開創了田園詩派,藝術成就影響到後來唐詩的發展。

陶淵明一生總體看平淡無奇,人到中年時開啟了他的田園生活。他所有的詩歌也沒有什麼奇情壯志,在當朝並沒有引起多麼大的關注,但是身後卻名聲大增,他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逐漸成為後世士族景仰的偉大詩人。

比如蘇軾就非常崇拜陶淵明,晚年在給弟弟《與蘇轍書》中說:“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就是表達自己非常想效仿陶淵明那樣的生活態度。清代文人龔自珍評價他“淵明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把他比做諸葛亮那樣的人物,應當萬古景仰。

感覺陶淵明這樣的人很是特別,儒家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少讀書人渴望向外走,而他卻逆流而行。這是一個有什麼樣審美趣味的人?為什麼在當時不火而身後地位如此之高?是什麼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一位偉大的田園詩人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就深入瞭解一下他。

一、出身可能影響他的審美志趣和清高品格


熱愛田園的他並非因為出身農家而熱愛田園生活,恰恰相反,他出身於貴族家庭,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曾是東晉的重臣大司馬,比王導謝安的地位也並不低。祖父當過太守,而父親去世得早,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雖然出身名門,但家境逐漸沒落,陶淵明從少年時期就生活在貧困中。雖然他對於自己祖輩的身份也有自豪,但是從不認為自己出身貴族,而自認為是貧士。

他去世後,他的朋友顏延之在《陶徵士誄》中寫道“韜此洪族,蔑彼名級”,意思是他隱藏自己高貴的出身,看輕官職和地位。其實正是他這樣特殊的出身,才會有如此清高的品格,才不會勉強自己為五斗米折腰。也正是由於家庭曾經的顯赫背景,可能讓他接受到更多的審美教育,所以才會有更多對自然之美的感悟,對田園生活的嚮往。這些藝術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與家庭的背景有關係。

二、熱愛田園是他遠離世俗的生活態度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鄉村的自然環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此前陶淵明並沒有農耕的經歷,那只是他返璞歸真的途徑而已。

在陶淵明看來,為名利所累,以當時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那樣的主流生活,是有違他的本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於儉樸的生活,捨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鬥爭,這才是最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

不管這種認識在當今社會的價值觀中應作如何評價,畢竟也是古今中外一種很典型的思想潮流。

三、田園生活主要不是他的經濟來源更是精神寄託


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後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藉自己的體力養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他自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僕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

但他也確實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勞動,“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內心非常充實,經常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

聯想到一名北大學子出家為僧人後也講過一番話,在寺廟期間從事搬磚、施粥等普通的勞作中、在為別人的服務中感受到了從未有的踏實和快樂。我想他們可能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因為他們體會到了人生踏實的基礎,勞作帶給人的一種樸實和寧靜,沒有名利場合虛浮的心累。

所以不必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一樣看待,因為這恐怕並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更多的是精神寄託。

四、經歷過主流社會的不適,實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其實我們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邃的對於人生經歷與社會的思考,這樣的思想在古代應該會與一小部分優秀的知識分子能產生共鳴。

後世一些士族階層厭倦名利場,心向往樸素自然而未必能付儲行動,所以才會有備加推崇的現象,因為要拋卻現實中的功名利祿確實不易,精神上有共鳴的多,行動上效仿的還是少。比如很多文人經歷了仕途的貶謫,一度醉心山水,但仍心存出仕的渴望,一旦有機會權貴青睞,仍會重歸仕途,像陶淵明這樣義無反顧地訣別主流社會成為真正隱士,還是少之又少,事因難能所以可貴。

陶淵明返璞歸真的精神成為一種象徵意義,一種階層的叛逃,一種對自由的渴望,而又不是懈怠消極和自我放棄,這種生活的態度和追求無疑對後人極具示範性,實至名歸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個流派。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從這個角度看,陶淵明的歸去來兮就是一場追求自我的勝利,多少人是有心向往,而無力行動。


一閱而啟


世外桃源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百度指的是:‘’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 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從歷史和現實來看,世外桃源就是很多人經歷社會的風波和磨難,一直設想找一個不接世事的地方,在那裡安靜清閒,自得其樂,可以拋棄世俗,無與掄爭。實際上就是遠離社會,對社會的迴避或逃避。可見世外桃源和世外逃園沒啥區別。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想法只是一時之念,沒有誰能逃避社會,除了神經有了問題,但凡頭腦清醒的還得面對事實,繼續接受現實的考驗。

別見笑,這也是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一個額外的理解😚,還望看過的朋友多加解諒😁。世外桃源就是世外逃園,遺憾的是很多人找不著😰






別有洞天33


世外桃源不是世外逃園。世外桃源不僅僅是遠離城市的僻靜處,二是是指一種從入世到出世以後的一種境界。是經歷過人生的波瀾起伏,看透了生死、放下了一切之後一種脫俗的境界。如果依然還是放不下,即便逃到深山老林定居,照樣是肝鬱氣結、萬般焦慮。


望而知之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故事,講了一個遠離塵世的一個理想的世界,這與陶淵明的本意是相吻合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要,看不慣官場行為,故寫了這篇文章,抒發自己的情感,寄託了一個美好的願望。

我認為,希望能將這種美好的願望變成社會現實,處處都是人間天堂,世外桃園,人們都生活在幸福,和平,美好,安祥的環境中。為什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麼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說明想望往幸福美滿是大家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只有我們初心不改,努力奮鬥,人心向善,團結互愛,相信我們一定實現這個美好的願望,桃花源記將成為人們追求人類美好生活的最高境界的一面旗幟,就象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一樣。


丁迎勝


世外桃源並不是世外桃園。是主人公在官場多年,看到官場的黑暗和腐敗,對百姓同情,卻無能為力。只好辭官歸隱山林,遠離塵世,找片淨土,修身養性,以度晚年。田園生活,桃紅柳綠,鳥語花香,好似人間仙境。世外桃源風光好,陶公身居天外天。萬丈紅塵目不睹,千秋大業吾不羨。


秋雨中的楓葉


兩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有主動與被動之分,有積極與消極之別。

世外桃源是主動與積極。它是一種超然物外,風景秀麗,滿園春色,生機盎然,悠然自得的生活環境與生態,是一種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嚮往。而世外逃源則是被動與消極的。但在不同的時期並不能一概而論,須不同情況不同分析。兩者之中,有時各有可用、可取之處。

人之立身處世,應當有責任與擔當,強調面對挑戰,積極奮發,開拓進取。但是有可以以退為進、韜光養晦,所以沒有絕對對錯之分。

所謂心安便是家。

心若豐足則桃源自生,何須外求?

心若貧乏則景無長春,避而不能。

人若能心物平和,得失隨意,好壞自然,合一相生,又豈無桃源乎?




世語堂


不是,世外桃源之前是一個地方,那裡安居樂業,環境優美,人品純良。

現在世外桃源我覺得更是一種心境的嚮往,平靜,灑脫,自由。

大家都向往我覺得是現在的人要的太多,比較太多,心不足,越不平衡越不平靜,不灑脫,不自由。是自己把自己給困死了,其實現在的生活比之前好多了,只是不敢停下來欣賞。

其實我們停下來看看風景,種種花,走走路,把自己放下來,向裡看,看自己的內心,就可以找到桃花源。


小怪獸007


我認為世外桃源不是指某個地方

而是指人的心靈

不管你走過多少的路,經歷過多少的事情

在你的心裡依然保持著善良,依然沒有忘記初心。

就像羅曼羅蘭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南山木心


世外桃源無疑是現代社會很多人都心生嚮往過的生活方式,但能做到的不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把獨於世外的生活過成世外桃源的。

很多的群體因為在現實生活,社會關係中充滿痛苦和絕望,便把世外桃源當成了精神寄託,但純粹的逃避心理是不能做現代陶淵明的,桃源生活物質倒其次,主要要看自己內心和意境,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做支撐才行,這樣才不會因為離群索居而活成原始人,成為世外逃園。

簡單的物理隔離隔離不了內心,內心不夠堅定,久而久之又會留戀俗世的生活,這是主要的問題所在。

人首先還是要入世,對於人世間有了解讀之後再談出世的問題。

所以,這個因人而異的。


天卓1223


這個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世外桃源是一個人追求精神層面的一種生活境界。每個人都有嚮往世外桃源這種生活的潛在意識,而多數人做不到的是被世間太多的利益糾紛所困擾,很難從誘惑中脫離出來,而要真正的做到世外桃源的那種生活境界,需要先靜心,然後再淨心,心無旁騖,心無雜念,然後才可能走到世外桃源的那種境界。爭是不爭,不爭也是爭,夫為不爭,天下莫與其爭。所以世外桃源和世外逃園不是一個概念,也不是一個層次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