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奧古斯丁兩座城的歷史觀


《上帝之城》奧古斯丁兩座城的歷史觀


第三部分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奧古斯丁對歷史的看法。今天回過頭來看,我們可以說奧古斯丁開啟了西方“歷史哲學”的傳統。

奧古斯丁是一位非常具有歷史感的哲學家。這與傳統哲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方的歷史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人希羅多德,他被稱為“歷史學之父”,之後出現過很多著名的歷史學家,像希臘的修昔底德、色諾芬,羅馬的李維、塔西佗,但是不管在希臘還是羅馬,哲學家們通常都不關心歷史,也就沒有發展出系統的歷史哲學。比如,柏拉圖主義者根本不關心這個經驗的世界,總是在追求永恆的理念。他們心目中的人類歷史是一種循環式的歷史,一個文明從發源到死亡,然後再重新發展起來。而亞里士多德主義者雖然更關注經驗的世界,但是他們真正關心的是經驗世界背後的原理,而不是歷史事件本身。亞里士多德就曾經說過“詩歌比歷史更接近哲學”,因為歷史裡面都是單個的事件,帶有偶然性,而詩歌和哲學關注的是普遍性。其他的古代哲學流派也都繼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種不大關心歷史的態度。

但是,歷史在基督教哲學裡面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聖經》本身就是歷史敘事,從第一篇《創世記》到最後一篇《啟示錄》,記錄了從上帝創造世界到末日審判的過程。奧古斯丁根據《聖經》的記載,梳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不同階段,也就是“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開端、發展和終結的歷史。奧古斯丁主張一種線性歷史觀,他認為歷史是從始至終單向直線運動的,不存在循環;而且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單個的、偶然的事件,奧古斯丁說,它們都是上帝意志的體現,上帝才是人類歷史真正的掌控者。

我們在第二部分解讀了兩個城的開端。一部分天使墮落成為魔鬼,開啟了兩座城的區分。之後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人類的歷史拉開了序幕,兩座城的發展過程也就此開始。接下來,奧古斯丁用上帝六天創造世界作為線索,把人類的歷史劃分成六個階段,分別對應著人生的嬰兒、少年、青年、壯年、中年和晚年。在每一個階段裡都能看到兩座城的意象。

第一個階段從亞當到諾亞。在伊甸園裡,亞當和夏娃受到了象徵魔鬼的蛇的誘惑,違背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懲罰。上帝把他們逐出伊甸園,懲罰他們和後代要通過辛苦的勞作維持生計,一生要承受很多痛苦和爭鬥,並且最終都會死去。在亞當和夏娃這裡,還沒有正式開啟兩座城的區分,這個區分是從他們的後代開始的。亞當夏娃生了兩個兒子,哥哥叫該隱,弟弟叫亞伯。該隱自私、虛偽、嫉妒,充滿佔有慾和統治欲,他殺死弟弟亞伯,建立了人間的第一座城,這就是“地上之城”的起源。該隱的弟弟亞伯生性善良,絲毫沒有政治野心,他在世上就像一位過客,什麼也沒有留下,但是因為一心崇拜上帝,成為“上帝之城”的公民。亞伯死了之後,亞當和夏娃又生了一個兒子塞特,他繼承了亞伯的地位,成為“上帝之城”的象徵。經過幾代的繁衍,“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人相互混雜,人類變得非常敗壞。上帝非常憤怒,於是用大洪水殺死了所有人,只留下了塞特一系的諾亞一家,讓他們在象徵“上帝之城”的諾亞方舟裡逃過了這場劫難。

這樣人類歷史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從諾亞到亞伯拉罕。諾亞的三個兒子裡面,又出現象徵“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代表。在象徵“地上之城”的一系裡面,寧錄建立了象徵背叛和敗壞的巴比倫城。寧錄還非常狂妄地想要建造通天的巴別塔,與上帝為敵。結果上帝施加了懲罰,讓曾經說同一種語言的各個民族說不同的語言,人們的溝通變得困難,也無法團結起來跟上帝對抗。在另一方面,諾亞的子孫裡象徵“上帝之城”的一系保持著相對純潔的信仰,經過九代,來到了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

從此人類歷史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從亞伯拉罕到大衛。從亞伯拉罕開始,人類得到了上帝的明確應許。上帝承諾亞伯拉罕會子孫成群,並且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國家。這段“地上之城”的歷史中包括了以色列人被劫掠到埃及,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再到以色列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讓大衛做了國王。

人類歷史的第四個階段,從大衛到以色列人的巴比倫之囚。

這段時間,以色列的聖城耶路撒冷象徵著“上帝之城”,而之前提到的由寧錄建立的、代表背叛和敗壞的巴比倫象徵著“地上之城”。以色列人在大衛王、所羅門王等一系列國王的統治下,度過了一段繁榮和安寧的時光,但是後來的國王又開始敗壞。公元前六世紀早期,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耶路撒冷,毀掉了猶太人的聖殿,並且把大批以色列人押解到巴比倫,猶太人又一次流離失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

人類歷史的第五個階段,從巴比倫之囚到耶穌降臨。以色人在巴比倫經歷了大約六十年的囚禁之後,最終回到故土。但是之後以色列人不但沒有悔改,反而愈發罪孽深重,連聖城耶路撒冷都成了一個“地上之城”。這個時候,奧古斯丁眼中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發生了:上帝出於對世人的愛,將自己的兒子耶穌送到人間,給信仰者帶來救贖。在這裡,我稍微解釋一下,在基督教的觀念裡,耶穌基督的死怎麼給人帶來了救贖?在奧古斯丁看來,殺死耶穌的其實是與上帝為敵的魔鬼。他們驅使猶太人羅織罪名,殺死了耶穌,以為這樣就可以戰勝上帝,但是沒有想到殺掉耶穌,反而成全了上帝對人的救贖。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而不是亞當的後代,因此他沒有從亞當那裡繼承原罪,也不會受到魔鬼的誘惑而犯罪。也就是說,耶穌是人世間唯一一個無罪的人。這樣,魔鬼本來沒有任何理由殺死他,但是他們卻用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耶穌,這樣魔鬼就逾越了自己的權限,也就給了上帝理由去徹底消滅他們。這樣,上帝就利用耶穌這個“無罪的羔羊”作為誘餌,戰勝了魔鬼。耶穌也就用自己的死,給信仰他的人贖了罪,讓他們擺脫了魔鬼的束縛。

在奧古斯丁看來,從耶穌受難開始,人類歷史就進入了第六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直到末日審判。前五個階段都已經成為了歷史,而第六個階段是指向未來的,究竟要經歷多長時間沒有人知道,因為末日什麼時候來臨完全是上帝的意志。在這個階段,那些真正信仰耶穌的人就結成了精神上的“上帝之城”,而那些假冒的耶穌和世俗政權都是“地上之城”的象徵。

前面說到的這六個階段,就是奧古斯丁總結出來的兩座城的歷史。那麼兩座城最終的結局如何呢?奧古斯丁說,這就要等到末日審判的到來了。那時耶穌基督會第二次降臨人間,審判所有人。只有到了那個時候,兩座城才會截然分開,“上帝之城”的成員會升到天堂,和上帝、耶穌以及善良的天使在一起享受永生;而“地上之城”的成員會下到地獄,和魔鬼一起遭受永遠的懲罰。整個世界的歷史將會終結,時間也將就此終結。

這就是奧古斯丁非常複雜的歷史哲學。他把基督教信仰下整個世界的歷史當作論述的線索,在其中容納了神學、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哲學的一系列哲學論題。從奧古斯丁之後,歷史就開始成為西方哲學家們持續關注的問題,在這方面走的最遠的就是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他確立了另一個用歷史敘事囊括全部哲學的龐大系統。這個問題等到我們解讀黑格爾的時候再跟你詳細討論。

結論

到這裡,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就為你解讀得差不多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本書的幾個要點。

  • 首先,奧古斯丁寫作《上帝之城》的直接背景是羅馬被西哥特人攻陷,導致了羅馬人的恐慌,很多人將這場失敗歸咎於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奧古斯丁寫了這部鴻篇鉅製為基督教辯護。
  • 第二,在奧古斯丁看來,羅馬人的傳統信仰導致了道德的敗壞,也沒有保護羅馬人免受悲慘命運的打擊,羅馬的陷落不但不該歸咎於基督教,基督教反而救了很多羅馬人的命。
  • 第三,奧古斯丁用“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對立,強調了基督徒的精神家園和世俗生活之間的矛盾性,由此開啟了教會權力與世俗權力鬥爭這個中世紀政治哲學的核心主題。
  • 第四,奧古斯丁圍繞著“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開端、發展和結局,論述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開啟了西方哲學對歷史的關注以及“歷史哲學”的傳統。

最後我想說,《上帝之城》這本書其實帶有一些悖謬的色彩。奧古斯丁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基督教辯護,證明羅馬的陷落不是基督教的責任。但是這本書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證明了,羅馬的滅亡確實是基督教造成的,是基督教信奉的那個上帝帶來的懲罰。同時,奧古斯丁還想要證明,令羅馬人驕傲的整個信仰和文化都毫無價值,應該用另外一套基督教的信仰和文化徹底重塑,這毫無疑問導致了比軍事失敗更加嚴重的精神危機。在這個意義上,偉大的羅馬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他的名作《羅馬帝國衰亡史》裡認為,是基督教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亡,也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

撰稿:劉瑋

轉述:徐惟傑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