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季氏》有言,君子三戒

《論語·季氏》有言,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段話是孔子對子弟們的諄諄教誨,也是對他周遊天下,終成至聖的一生總結。


“少戒色”


孔子曰“色”,說的不僅是男歡女愛的情慾,更多的是聲光色影的物慾。

年輕人心性未定,非常容易被奢華的外表、縱情的享樂所迷惑,然後誤入歧途。

《論語》雲:“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衣食用度無需奢華,能維持正常生活所需,足矣。

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上面還有一個殘疾哥哥需要照料。

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小小少年卻勵志求學,安貧樂道:

“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少年戒“色”,其實就是是一種節制的生活態度。

因為節制,所以淡然;因為簡樸,所以安樂。

於是,我們也終於能夠明白孔子對顏回的那段讚美: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簡陋的小屋,一簞食,一瓢水……

在別人看來,這樣的生活黯淡無光,乏善可陳。

但是,這就是顏回的全部。

苦行僧般的日子不僅沒有讓他感受到憂愁,反而用積極陽光的心態去面對,活得更加快樂灑脫。

連莊子也不吝溢美之詞:“亦樂,通亦樂,所樂不在窮通,而在於道也。”

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

貪圖享受,慾望就會被不斷強化,心智也會日漸迷失。

拋開虛名浮利,本心清淨,自然能夠堅定自己的理想。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後來學富五車,創立儒教;顏回亦成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儒家五大聖人之一。

王陽明說過:“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都消滅了,看有甚閒思慮?”

人生路上,誘惑重重,少年立大志,不沉溺於外物,學會自律,是你順利通過懸崖邊的安全屏障。

《論語·季氏》有言,君子三戒

“中戒鬥”

孔子在而立之年,開辦私學,收徒授業,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主張便是“”。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強調做人做事一定要厚道,不能陰險狠毒、明爭暗鬥。

就算有爭論的地方,也和射箭一般,先行禮再比試,比試完了一起飲酒開心。

人至壯年,身強氣盛,事業心強,責任大,壓力也大,極容易被自己的情緒左右,產生無原則的爭鬥行為。

只有在名利面前保持德行,才能抗拒誘惑,從而不被衝昏頭腦。

《論語》中有一段孔子和子貢的經典對答:

子貢和顏回,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年紀相近,顏回比子貢年長一歲。

孔子當面問子貢:“你跟顏回比,誰比較厲害?”

言下之意,是在考驗弟子的勝負心。

但是子貢的回答卻讓孔子由衷地讚歎。

子貢說:“我啊,我哪裡敢跟顏回比較,遠望他都不敢。”

他接著說:“顏回,聞一以知十。我呢?聽一個事情、一個道理,只能舉一反三”。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逃不過一個“爭”字。

但是有智慧的人,不會在意一時的輸贏。

即使不如別人,絕對不會心生怨憤,而是選擇默默努力。

好勇鬥狠的人,往往成不了大氣候,因為他們喜歡對每一件事情都錙銖必較,常常被眼前的利益矇住雙眼,永遠活在自己狹小的世界,坐井觀天。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年輕時對考中探花都有些不服氣的晚清中興名臣張之洞,中年以後卻為世人留下一個非常著名的“三不爭”理論:

“不與俗人爭利,不與文人爭名,不與無謂人爭閒氣。”

壯年和中年是人生最黃金的時期,只有放下無謂的攀比心、勝負欲,才能腳踏實地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論語·季氏》有言,君子三戒

“老戒得”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國家依然沒能重用他,他也不再要求入仕。

子貢很為老師鳴不平:“為什麼沒有人瞭解老師?”

孔子說:“我不怨天,也不怪別人,下學人事,上通天理,能瞭解我的,只有上天。”

孔子晚年既不降低志向以求進取,也不隱居避世脫離塵俗。

人生到了這個階段已經沒有絕對的可以,也沒有絕對的不可以。

正如他自己所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向晚,孔子漸漸收去身上的銳意,選擇自然隨心,看淡得失。

人至老年,身體、精力都與青壯年時不可同日而語,這個事實任何人都無法改變,若仍強欲多得,則必須勉力為之,精力不逮,自然有損身心。

我們常常看到史學家用“悲慘”二字,形容老年孔子。

克己復禮的政治理想,始終無法實現。

在周遊列國時的途中,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死了。

迴歸魯國前夕,他那依門望夫14年的老妻亓官氏也飲恨病逝。

回國不久,他的獨生兒子孔鯉和德行出眾的弟子冉耕又相繼去世。

後來那位忠勇耿直的弟子子路,又在衛國的政變中被剁成肉醬。

另一個捨棄富貴、追隨孔子周遊列國的弟子司馬牛也死於魯城東門外。

……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都沒有。

當你放開雙手,也許世界就在你手中。

人到晚年,要學會做減法,卸下包袱,放下執念,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做到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朱熹有一句名言:“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世人崇拜孔子,不僅因為儒學對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浸潤,更重要的是孔子萬世師表的為人處世之道。

從孔子身上,我們參悟的不僅是學識,讀懂的更多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