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就楊絳先生翻譯的《斐多》後記所言,

“柏拉圖對西洋文學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而這部著作描述的主要內容是蘇格拉底(Socrates)在就義前與門徒們的交談與辯論,其中能夠體現蘇格拉底驚人的人格魅力和他所信仰的哲學思想的純粹。蘇格拉底的論證過程詳細而嚴密,從頭至尾貫穿了《斐多》。柏拉圖(Plato)對蘇格拉底的描寫也有他自己理念的投射,沒有脫離自己的影子。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右一·蘇格拉底


或者說這本來就是柏拉圖寫的自己眼中的蘇格拉底,自然會帶有他的主觀目光。


不留著作,卻以大作傳世

柏拉圖是希臘三賢之一(與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而蘇格拉底本身並沒有留下著作,但是他的思考存在在柏拉圖和色諾芬的作品中並流傳下來,極大地影響了西方的文化。《斐多》就是柏拉圖眾多對話錄中的一篇,主要講述了蘇格拉底飲鴆至死之前與門徒們聚集在一起發生的一些對話。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楊絳先生


楊絳先生的譯本清新簡單、明白曉暢,即使她不懂古希臘文,也完全達到了她預想的翻譯效果——

“把這篇盛稱有戲劇性的對話譯成如實的對話”(後記)。

在《斐多》中,我們能看到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格拉底。在他們討論的一個小插曲裡,蘇格拉底對克里轉述的那個照管毒藥的人的警告時,說了兩遍“別理他”。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雅克·大衛 《蘇格拉底之死》


從克里的回覆來看,以克里對蘇格拉底的瞭解,他完全不在意自己喝下毒藥,只在意繼續表達他的哲學思考。相對於日常瑣事,哲學思考才是他明確的目標。他對哲學的定義是愛智慧。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遼寧文學出版社 《斐多》 (譯者:楊絳)


同時他認為哲學家是高於其他一切的,

“惟獨愛好智慧的哲學家,死後靈魂純潔,才可以和天神交往”。

他對哲學家也有著極高的要求,

“儘可能躲開肉體,只關心自己的靈魂”,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蘇格拉底塑像


帶著禁慾主義的意味。他也有對哲學功能性的肯定,

“哲學呢,讓人明瞭,靈魂受監禁是為了肉慾……”

他認為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學習死、學習死的狀態;哲學傢俱有勇敢、自我節制的特殊品格,除了哲學家,其他人的勇敢都是出於怕懼和懦怯。


在哲學角度上一眼看清靈魂與肉體的哲人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華夏出版社 《蘇格拉底的申辯》


蘇格拉底這樣看待靈魂和肉體:肉體提供的感覺都是不正確的、不可靠的,肉體是求得真理的阻礙,靈魂和肉體結合的時候,靈魂無法求得純粹的知識;想要接近知識就要擺脫肉體的愚昧。死亡就是肉體和靈魂的分離。真正的追求哲學,無非是學習死、學習死的狀態。

一個人一直訓練自己,活著要保持死的狀態,臨死而又感到苦惱是荒謬的。他們深信死亡之後,到了另一個世界才能找到純粹的智慧。所以真心熱愛智慧的哲學家遇見死亡,應該是歡喜的,而非愁苦。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上海譯文出版社 《蘇格拉底之死》


就整篇而言,他通過論證生是由死產生的、認識就是記憶,我們在出生之前就已經有了知識,我們在運用感覺的時候又找回了原有的知識這兩點,將靈魂比為類似絕對的美的概念,反駁西米和齊貝的抗議,得到了靈魂在肉體死亡之後是不會消失的結論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蘇格拉底


在這個過程中你能夠看出蘇格拉底有著很徹底的辯證觀,他將生死、強弱、高貴與低賤、公正與不公正都看作是可互相轉化的、相反相生的。他將智慧視為高於一切的品質,一切美德都是由智慧得到的。他能夠清楚地區分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發現自己的認識、記憶。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阿波羅


你也能領悟到蘇格拉底非凡的人格魅力。在聆聽年輕人批駁的時候表現得和悅謙恭;在解釋自己並不認為當前的處境是不幸時,提到天鵝是阿波羅的神鳥,在自己的末日唱出最快樂的歌,而他,一絲一毫也不輸於天鵝。

同時,他是一個求知若渴的人,

“抓到書就狠命地讀,飛快地讀”。

他看待問題從根本出發,將原因和原因所附帶的條件區別,不停留於表面。從概念裡追究真相,拋卻由肉體感知到的具象事物。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電影《蘇格拉底》劇照(導演:羅伯託·羅西里尼)


蘇格拉底也有一些很有趣的哲學思想,比如愉快和痛苦好像是一對冤家、不變的東西是無形的,看不見的,只能用理智去捉摸。在論證過程中他往往能夠穿插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和精妙的比喻。

蘇格拉底對哲學檢驗的看法是一定要對每一個論證環節反覆驗證,如果每一步沒有錯,那麼就不需要覺得論證不可靠。雖然個人認為,即算嚴格地一步一步進行推理論證,一環銜一環,在中間環節過多的情況下,將出發點和論證目標相聯繫,也許會是不成立的;但是蘇格拉底嚴密論證的精神依然是可敬的他這樣地嚴格,顯現在對話錄中,好像總是反覆論證一些細節。

蘇格拉底哲學思想的後世影響與人生驗證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北京大學出版社 《蘇格拉底的審判》


蘇格拉底某些哲學性的看法是令人覺得有瑕疵的,有一些狹隘、不全面的地方。他認為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有先在性的知識了;這忽略了人類思維思考的創造性,其實也許人類對事物甚至世界的大部分認識都是在與外界的接觸中漸漸學習的,是後天獲得的。

他認為要了解一樣東西,必須研究這樣東西最好的狀態,筆者認為,這之間缺少足夠的邏輯關係。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盲眼詩人 荷馬


蘇格拉底對自然知識有一些基礎性的瞭解,他知道日食這樣的天文常識,知道整數、分數與單數、雙數的數學概念。大概知道地球是圓的,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另一方面,顯然他很有可能對荷馬史詩很熟悉,因為他在《斐多》裡僅有的兩次引用都出自荷馬,且都是根據原文的引用。這都能體現出在古希臘,天文、數學與詩歌發展到了一定的高級階段。

儘管蘇格拉底是一個有自己堅定哲學主張的人,他仍然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他對門徒們說:

“別讓我因為急切要欺騙自己也欺騙你們,臨死像蜜蜂那樣把尾部的刺留在你們身上。”

他也是一個平素就在思考的人,所以當遇到問題時,就展現了自己已經思考出的成果。

“我對這問題有我自己的經驗”。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蘇格拉底和門徒們


蘇格拉底大概不缺對門徒的瞭解,他知道齊貝是喜歡帶有疑問的、不肯信服的人。他會撫弄斐多的頭髮,與他一起繼續究查論證。而門徒也將蘇格拉底視為朋友,為他永遠的離去而流淚。除了門徒,連牢獄的監守都將蘇格拉底描述為“最高尚、最溫和、最善良”的人,為他的即將死去而哭泣。這足以證明蘇格拉底的風儀令人傾倒。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


最後,補述一下柏拉圖。在整個論證過程結束後,蘇格拉底對地球表面之上的世界的表述優美華麗,實際上這是柏拉圖的語言。

“整個地球絢麗多彩,比我們這裡明亮得多,也清澈得多呢!有一處是非常美麗的紫色,一處金色,一處白色,比石灰或雪都白,還有各種顏色。”

這些句子完美地體現了柏拉圖運用語言的藝術之高超,即使古希臘語至今還有許多沒有確切對應的英文解釋,他的哲學思想也有待挖掘,還沒有能夠得到完全的解析,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他的想象的瑰麗浪漫。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左·柏拉圖 右·亞里士多德


不僅論證邏輯清晰,哲學思想高超,柏拉圖的情景塑造能力也是優秀的,在斐多的轉述中,蘇格拉底臨死的場景裡,夾雜著斐多的感慨、對蘇格拉底的直接描寫以及對門徒點面結合的描寫。除了論證,柏拉圖的描述都顯得清楚、有邏輯感。這也許體現了柏拉圖長期哲學思考對他本身存在著影響。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上海譯文出版社 《柏拉圖對話集》


學術界大抵都認為蘇格拉底不是完全的蘇格拉底,是柏拉圖創造出來的,和歷史上的本人存在著差異。不過這就帶來一個疑問,這樣的蘇格拉底有多少柏拉圖的影子呢?筆者暫時還不清楚,不過就著作本身而言,有很多柏拉圖的意識影響著對話的架構。他想要營造一個自然發生的有問有答的對話過程,有時候反而會顯得生硬。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蘇格拉底 塑像


柏拉圖試圖塑造一個無懼乎死的蘇格拉底。他對蘇格拉底的舉止表情描寫很少,可費了很多筆墨描述蘇格拉底喝毒藥的情狀:

“他接過了杯子。伊奇啊,他非常安詳,手也不抖,臉色也不變。他抬眼像他慣常的模樣大睜著眼看著那人說:‘……’”

他想要突出蘇格拉底踐行自己哲學思想的勇氣,理念與行動在蘇格拉底的身上的高度合一,而他也確實成功塑造了這麼一個蘇格拉底。


總結


從《斐多》看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與人格

商務印書館 《回憶蘇格拉底》


無論歷史上真實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是什麼樣,我都想引此句作結——

“你們要安靜,要勇敢。”

這是借柏拉圖之手,蘇格拉底對為他哭泣的門徒們的箴告。希望讀而有獲,今後能在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眼睛裡看到一個更深刻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