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的:“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丁盼望


雖然不認識他。真是一句一針見血,針針見血的話,留給你自己用實在是太合適不過了。進步了。你能做到,向你學習,向你致敬。🐸🐸🐸🌏🌏🌏👍👍👍👍👍👍👍👍👍👍👍👍👍


向日葵8853161210914


不談是非判斷,只說事實陳述。也就是隻有因沒有果,這樣產生的認識是不能成為,人類有效的新知識。如兩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其中一個人客觀的闡述了另一個人連續發生的事情,他被蚊蟲叮咬皮膚瘙癢,蛇咬了一口腿部留下兩顆牙齒印,手部被樹刺劃破皮膚,路過田邊抓鱔魚不小心手指被狠狠咬了一口,當他帶著鱔魚回家時,走著走著就倒在地上,嘴唇發烏口吐白沫神志不清。這就是沒有結果評論的觀察,沒有涉及到倒地因何而起。

如果大家不做分析研究是非判斷評論是不可能產生,蛇毒能奪人性命的知識。因為一個結果之前是有多種表象同時存在。只觀察不分析評論,可能每次傷害都是致死原因,缺乏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是非判斷。但這個是非判斷要得到專業人事的分析才靠譜,但專業人事也往往被,自身知識和認識侷限,判斷帶有主觀性產生偏差,但好過於無分析判斷,至少是知識積累和完善的過程。黑格爾提到過,人的使命是讓客觀存在一點點得到展現。推理分析後的判斷是非,基於人這個主體求存所得知識的價值觀,是有指導意義的能使人的發展有可延續性。而是非判斷的不完善,往往是推理考量判斷的主要因素和高度不夠所致。


水底之物


這是典型的印度教,印度哲學的思想,不是佛家。

誕生於尼泊爾的佛教,後來傳到中國,正好遇到道家多年的土壤,(其中插一句:醫家、易經、諸子百家,都是道的思想的延展。)所以大乘佛教在中國得到發揚光大。

克氏是一種典型的偏空思想。中國古老的道家,和釋迦摩尼真正的思想,都高明的多。

佛理《中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禪宗”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儘管“緣起性空”,但是“空生妙有”,才有山河大地,大乘菩薩的覺有情,最後涅槃也不是斷然偏空。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甚至儒家的,知止、定、靜、安、慮、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都是空有不二的。

其實中國的古老祖先,留下了很多寶貝,有待於現代人,再認識和挖掘。而現代印度思想,或者是西方思想。對此卻很難理解,或者是知之甚淺。

特別要說明是。真正東方的思想行為,不僅僅是大腦的活動,身心是完全合一,不能分開的。最簡單的,就是身體力行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說,它有世間的功用,也有出世的功德。奧妙無窮!


昊辰陳老師


這個問題一經講出本身就是一個評論。做為一個哲學家把觀察到的事物不作論述評定也不讓眾人評論,那他這個哲學家是怎麼混出來的?言論不言而言之的是自相矛盾之論,相互矛盾的言論都是謬論。


抒新


印度人不說話挺好,一說話就錯了。

因為他首先就評論了。所以他的頭腦就不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咱們中國先哲僅用四個字就對這個印度人進行了總結:自相矛盾。

既然印度人敢先評論,那我閒著也是閒著,不如給他舉個例子。

比如我寫了幾篇頭條,介紹當前聽歌音質較好的幾款耳機,沒想到遭遇用蘋果華為耳機的小白的嘲笑,說如果連蘋果耳機都沒有,那我豈不是胡說嗎。

他們的邏輯就是:蘋果是當前全球技術和資金實力最牛的公司之一,而且他們買的耳機還挺貴。

邏輯似乎沒有大錯,問題是事實是怎麼呢?

所以,先入為主是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帶著的,關鍵不是這個,關鍵是你試聽了嗎?觀察了嗎?

更關鍵的是觀察後,對你的觀點進行修正了嗎?





有聲印象


看了這麼多評論,發現大家都在急著評論,而沒有人真的明白原話的意思,恰恰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偉大性。原意是“觀察時不帶評論,並不是觀察完不能評論”。如果觀察時就急著評論,那麼你就會忽視你不願看到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大家沒有看明白話的原意,就開始批判這句話,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讓人評論呢?一是從印度語翻譯成漢語,可能意思沒有表達的很直白,讓人產生了歧義;二是很多人的通病,不能冷靜的看完,思考一下,分析一下,馬上根據膚淺的理解,宣發自己的情緒。

這個現象也說明,大多數人的內在智慧和身體的慾望是分離的,過多地跟隨本能地衝動行事。人都有立場,立場和人的情感有關。情感上了頭,就容易產生偏激的言行。


三生有幸互愛互助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都評論過了,年輕的時候是個瘋狂的評論者,都評論過了,總結出規律了,任何事情都是二個結果,二個答案,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二個都是正確的,正常的,所以以後就不評論了,只看,但是在心裡有二個答案。“難得糊塗”指的就是這個。但是,如果年輕的時候沒評論,現在觀察,其實不是觀察,是看熱鬧,因為他根本沒有觀察能力。


白天甲骨文晚上鬥地主


我的理解,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觀察會有不同的判斷。

而印度哲學家儘量去追求客觀的描述和呈現,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事情。

比如我們看見一個杯子,有人會說好漂亮的杯子,有人會說好大的杯子,有人會說做工不行。

每個人的觀察到的事物是一樣的,但是判斷結論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

而哲學家則是力求客觀的觀察,尋求事物的本真。

個人理解,歡迎高手指正!


鄧冠衛


他講的是一種超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因為,人們對任何事物的觀察都帶有一定的侷限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你的任何評論都難免有失偏頗。只悟不說,超然事外,是明哲保身的最佳選擇。然而,這是不可取的!如果,人人都明哲保身,不說不做,人類社會還能進步嗎?


用戶長華


觀察即有主體與客體之分,你評不評論,實質上你都評論了......只有心外無物的體悟,主客體的融合,即擺脫二元的羈絆,在天人合一的一元中才是最高智慧的形式。印度宗教及哲學的最高境界在薄伽梵·克利須那的至上梵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