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而要給地主打工?

一誠不染


第一,土地是有主的,而非無主。

雖然看起來山林荒地河灘很多,但這些土地要麼屬於地主,要麼屬於國有公地。

顯然,沒有土地產權就去開墾“荒地“,那是得不到法律保護的。

第二,生地開墾沒有價值

即便有能夠開墾的荒地也都是生地,沒有成熟的水利配套設施,沒有道路,開墾所得剔除費用後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產。

傳統農業並不發達,沒有優良種子、化肥及種植技術,整個世界非機器化大生產時期農業產出最高就是明清時的太湖流域。

但就算是這麼好的自然條件,太湖流域每年兩季產出也就只約650斤稻穀,而中國廣大山區丘陵地區最多也就300至400斤,如果是開墾條件更差的所謂荒地,估計都不會有兩季了,產量大概只有100來斤,剔除種子、耕牛、稅金後,再考慮鳥獸破壞也就所剩無幾(姑且不計人工費用)。

梯田可是熟地:

這樣的荒山野嶺,產出可憐,不會有誰去花費力氣開墾。而紅薯、玉米、土豆這些相對高產的農作物到清代中期才得以推廣,但此時人口膨脹,土地也更加稀缺:


四川達州


在影視劇中以及史書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窮人的不幸和貧苦,相信很多現代人都有個疑問,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幹嘛非要給地主打工,自己受剝削,還吃不飽飯呢?

曾經的我也這麼想過,可是仔細分析後,發現古代窮人自己開荒的這種想法不可能實現,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開荒需要得到官府批准

雖然一大塊荒地擺在那裡,不論你開不開,都在那裡,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不代表官府允許去開墾。

一般只有戰亂饑荒或者民生凋零的年代,政府會動員窮人們開墾荒地,可是到了社會穩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土地兼併,窮人手中的土地也會丟失,變成給地主打工的,因此在沒有得到官府的批准前,窮人們是不敢去開荒的,否則會面臨牢獄之災。

第二:可開墾的荒地並不多

我們想象中的古代可能荒地很多,確實荒地不少,然而在古代,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也沒有灌溉的器械,也沒有拖拉機,收割機等,窮人沒有自己的勞動器材,依靠雙手去開荒顯然做不到。

況且古代的耕地一般都是臨近水源,方便灌溉,一般都是集體挖井或者修建溝渠來保證對穀物的澆灌,因此靠近水源的耕地基本已經被開發完,剩下的沒有開荒的荒地大部分都是和水源很遠的地方,沒辦法種植穀物,窮人們可開墾的荒地自然不多了。

第三:窮人沒有保護土地的資本

一片荒地看著不錯,即使窮人們把它開墾出來,可是那也不意味著這塊地就屬於開墾土地的窮人了,在封建社會,一些地主大部分都是擁有大量財富的糧商、鹽商、絲綢商,甚至一些黑幫幫主都是大地主,有財力和勢力。

因此一些鄉紳惡霸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窮人自己開墾土地的,那樣子就沒人給他們打工了,因此地主和惡紳們肯定百般阻撓,甚至橫加破壞,與其這樣到頭來一場空,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去費力氣去開荒。

第四:開荒了不一定就有糧食吃

開荒雖然意味著有糧食吃,可是在古代卻是很遙遠的概念,因為古代種地是靠天吃飯,不下雨可能就旱死,下雨天就澇死,倒黴的時候還會遇到蝗蟲,天災人禍隨時會毀掉辛苦開荒勞作一年的收成。

除此之外,窮人自己開荒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如果賦稅很重,再加上那年天災,反而成了農民最大的負擔,因此窮人們都是保守派,不願意如此冒險,還不如給地主耕種,混個飯吃。

綜上所述,古代窮人即使想自己開荒也因為客觀條件導致實現不了,因此只能註定給地主打工,受地主使喚和剝削,窮苦一生。


小聰歷史客棧


若干年後,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二十一世紀初,開公司沒什麼成本,窮人怎麼不去開呢?”

這和“古代窮人為什麼自己不去開荒呢?”完全是一個性質的問題。

古代窮人不開荒,一般是這麼幾個原因。

窮人錢少,沒有實力開荒

有人說了,開荒需要錢嗎?當然。在古代,你要開荒,意味著要用各種生產資源,那時沒有拖拉機,只有耕牛,但耕牛要錢嗎?那時必須要的,而且價格不低。

有了耕牛,還要犁頭,有了犁頭還要其它農耕用具。

說實話,很多窮人,置辦不起一套像樣的農具,總不能用手刨地吧!

所以說,要開荒,不是每個人都能開的。

但是,有些窮人,有一套完整的農具,為什麼還是不願意開荒呢?

生產力落後,開荒成本太高

如果這是一家不算特別窮的人家,有一套農具,還有耕牛,這是不是可以多開荒一些?其實,也不容易。

在古代,生產力是很落後的,耕種全靠畜力,一頭牛一天犁地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要開荒,相當於增加了很多的成本,無論是人也好,還是畜生也好,都得付出以前兩三倍的力氣。

就算如此,增加的面積還是非常有限,最關鍵的是,人和牛都費了很大的勁,一年下來,發現收成不行,真是“白辛苦”一場。

而地主開荒就會佔點優勢,因為牛多,農具多,錢也多,僱傭一些人,一切都解決。而窮人,扛不住開荒的成本。

開荒的風險比較高

開荒了,如果土地當年能見效益,那就太好了。但是,大多數開荒的土地,前一兩年的收成低得嚇人,這不是古代窮人能抗住的,關鍵是,春秋戰國時期起,“初稅畝”等制度,都是根據種地多少上稅的,這就導致,很有可能沒有收成,而且還要倒吐錢出去,這事誰幹呢?


面對看得見的風險,窮人只好放棄開荒的念頭,還是租用地主現成的土地好,只要老天爺稍給點面子,土地就會產出糧食。或者,窮人直接變為地主的僱農,管它收成好不好,只要出力氣,地主老財,就得給一口吃的,以便於養活全家。

窮人思維決定了,窮人不願意開荒

古代也好,現代也好,大多數窮人都有著典型的窮人思維,什麼是窮人思維呢?

做事謹小慎微,不願冒任何風險,投資寺廟和信仰較多,投資個人能力增長很少,相信命運,甘於認命,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長遠發展,做人自卑,做事缺乏自信。

窮人的命運,是有他的性格造成的,他的性格是有生活習慣造成的,而生活習慣則是有他的行為造成的,他的行為則是有思想造就的。改變窮的命運,首先就是要改變窮的思想。

地主開荒,考慮的是三年內如何增加財富,而窮人開荒則考慮的是當年能不能盈利的問題。可是,哪裡有當年盈利的荒地讓你開?

窮人希望能一夜暴富,所以古代窮人喜歡去寺廟求神拜佛,出香火錢。而如今的窮人,喜歡去買彩票。實際上,求佛求不來富貴,買彩票也很難成為富人。

其實,窮人如果能一點點改變,先開小片地,積少成多,開個二三十年,可能家族命運就改變了,但這誰能耗得起?誰又願意耗下去?

古代窮人開荒不容易,主要還是這麼幾個原因造就的:一是窮人實力不夠,二是古代生產力低,三是開荒風險大,四是窮人的思維限制了發展。


藍風破曉


你去柬埔寨、老撾這些國家看看,大片的土地荒置沒人種,還是比較肥沃那種,一年收兩三季很正常,但偏偏就是荒著,後來才知道,一塊地要能成為真正的農田耕地,是需要很多硬件條件的,最基本的要解決水利問題,那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不然雨季農作物分分鐘被淹死,旱季分分鐘枯死,但打造一個基本的水利灌溉系統是需要時間精力和財力體力的,新開墾的土地只能依附於原來的水利設施作為基礎,就註定了不能離的太遠。

再就是一塊地能有穩定的糧食生長,是要養幾年地的,一開始再肥沃也不一定適合糧食生長,需要灌溉施肥改變土地的養分配比,要不然可能產量很低,費力不討好。養了幾年的地,終於能穩定種植了,但你能保住嗎?沒有了地主勢力和官方的保護,分分鐘被人搶走,農作物還沒成熟可能就被糟蹋。

總結下來,新開墾土地是一件很複雜成本極高的事情,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簡單。你就算躲到高山密林裡開荒,就註定跟社會文明脫節,交通極為不便,子女無法接受教育和社交,最後慢慢退化為野人一樣。但你租了地主的地,至少能基本解決溫飽和子女的基本教育,在古代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就算在最強盛的唐朝時期,中國依然有70%的人口活在極端貧困當中,更何況其它不太強大的朝代。


大愛無姜小愛有蔥


什麼叫愚昧無知,這就叫遇昧無知。

記得40多年前,我們那裡人傻得連蘿蔔都不會種,而離我們30裡開外的另一個地方的人,他們也傻得連紅薯也不會種。

到了年底,農閒了,我們就挑著紅薯走幾十裡地去跟他們換蘿蔔,他們也用同樣的方法跟我們來換紅薯。

你說,傻不,太傻了。

後來,我們那裡出了個聰明人,從他們那裡引進蘿蔔種子,並且還教會了他們怎麼種紅薯。

於是呼,這種笨傻的交易就從此消聲滅跡了。

人類不傻,而是聰明的那個人還沒有出現。


手機用戶6064635183


這個問題問的不對,荒地可以開,還有剝削嗎?還有壓迫?還有吃不飽穿不暖嗎?


人在征途


我已年逾古稀,沒研究過歷史,就這個問題說說我從經歷過的事來想象一下。從我記事起,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之前,我們這裡有很多荒地沒被開墾過,也沒人去開墾,雖然那時的農村的生活水準普遍低下。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困難時,沒飯吃了才有人開荒種糧了。到現在很多耕地都撂荒了,因為有的地方或有的人光靠種地很難解決生存問題。我想古時候窮人寧可給地主抗活也不去開墾荒地,是因為同樣可以生存,和現在有地不種是一個道理。


歲月如歌123512508


就拿我老家南充南部縣目前來說吧,每個村都有小堰塘,四五月份田裡栽秧的時候升鍾大水庫會放水以供稻子田裡用水,會持續半個來月,屆時也會把小堰塘的水存滿,所以有水才是萬能的,不然萬一乾旱那年光靠自己那小水塘根本無法種植


用戶81021484


這個問題的題主好像對中國的歷史不太瞭解,你認為荒地是窮人能夠隨便開墾的嗎?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所有的田地都是有主人的,除非你去邊遠地區的深山老林,天高皇帝遠,鄉紳管不著的地方。但凡有人煙的地方,土地都是有主人的,即使是荒地你開墾出來也不是你的,千年荒地無人耕,修成良田有人爭。你不要認為古代的百姓比現代人智商低,他們可能比我們還懂的事務。

如果去開荒種地,第一除了邊遠地區,城鄉付近的土地都是有主人的,不是這個鄉紳的,就是那個王爺的。你設有權利開墾。第二如果你去邊遠地區,那裡的豺狼虎豹成群,自然條件惡劣,如果設有一個強大的群體,飄零小戶人家是不敢去的。

其實在我國的歷史上,生活不下去的農民遷移它鄉,開墾荒地的事情每個朝代都有,山東的農民每逢災年就成群結夥的去闖關東,山西的農民生活過不下去就走西口,大家都奔邊遠地區去墾荒求生。

我們雲南、貴州的很多山民那都是古代從別處遷棲過來的移民,經歷幾代人的𡘊鬥開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園。有些慢慢的人煙興旺,形成了一個個的村鎮,有一些還又組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泰山124453211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實際上古人的生活並不像過去教科書宣傳的那樣。由於過去以階級鬥爭為綱。把封建社會的地主極端醜化。把農民描述成極端貧窮。實際上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大多數時間中國都是太平盛世。漢唐宋明清都是延續近300年的朝代。大多數時間農民們都安享太平。封建統治者實行均田制。政府也給農民按人口無償分配土地。為農民們提供種子。分配農耕用具和牲畜。耕種若干年以後土地歸耕種人所有。出現土地集中。大地主。往往都是這些朝代的後期。土地兼併嚴重,農民造反。但時間都不長,很快就改朝換代了,重新分配土地。所以整體上中國封建社會人民生活還是很安定的。有些朝代也允許農民自己開發土地。一般稱作私田,不給國家交稅。後來慢慢的私田也需要交稅。總之,大多數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向國家交稅。並不需要去為地主耕地。破產農民還是極少數。破產農民多的時候。就又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