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養老院這和孝順有關嗎?為什麼中國對養老院這麼敏感?

菠菠菠菜13


這個問題看怎麼理解,主要是看老人的心情,老人養我們不易,他們老了,我們讓他開心,快樂,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做兒女不要強迫,我們不行想別的辦法。總之老人老了,需要我們的陪伴,理解!關心!愛護!我們一生最大目標就是就是讓老人安渡晩年!我們應該進孝心,到什麼時侯都不能變!




旭日一陽


你好,你的這個問題,我想用自己的經歷來給你回答,供您參考。

我30多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那時父親60多歲,身體很健康,性格比較開朗,喜歡出去玩,白天家裡沒人,父親也覺得寂寞,就出去下棋打麻將。哥哥一家人都忙於工作,只有晚上的時間能陪著父親。

這樣的生活持續過了7.8年,有一天麻將館的電話突然打過來了,父親打著牌人就溜下去了,聽到電話我趕緊去了麻將館,看到父親已經不能動了,嘴裡說著話但是一句也聽不清楚,120的車把父親送到了醫院,診斷腦出血,在重症監護室呆了一個星期,那時的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一種煎熬,希望父親能挺過去,最大的願望就是隻要活著就好。

終於如願以償,父親出了院,但是留下了後遺症,左邊身體不靈活,還有老年痴呆症。父親生活雖然能半自理,但是我們不放心他一個人在家,我們的壓力也大都有孩子要上學,這個事情讓我們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鄰居們建議送到養老院,父親也為了不拖累我們,執意的要去養老院,說養老院好,都是老人,能說話,能下棋,不寂寞。經不住父親的再三勸說,我們開車來到了一家養老院,一進養老院的大門,看著環境真不錯,綠樹成蔭,乾淨整潔,有食堂,有娛樂的地方,有看書的地方,有專業的戶工,父親連連說好,就是這了,我也有點心動了,然後我們去參觀老人住的地方,去的時候剛好是下午,老人們吃完飯沒事了都坐在大廳,一進大廳,兩邊的長凳上都坐滿了老人,他們的眼睛直直得盯著你,好像你身上有寶貝似的,你走到哪裡他們的目光就追隨到哪裡,那種期盼的眼光,那種渴望的眼神,那種望眼欲穿的期盼,讓我看著心酸,我忍不住的流淚了,我抓緊了參觀的步伐,看到房間裡有的老人孤單單的坐在那裡,呆呆地發愣,落寞的眼神看著窗外,生活對他們好像已經失去了意義。

老人們的內心太寂寞了,太孤單了,太需要家人的陪伴了,老了,無慾無求,只盼著能和兒女多些時間在一起,但是,這點小小的要求對他們簡直就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事。

這些老人的神情與目光,我告訴自己有再大的困難都要克服,不能把父親送到養老院,因為他會和這些老人的心情一樣,渴望,期盼,痛苦,傷心,孤獨,寂寞!

回到家後,和家人商量請了個保姆,這麼多年保姆一直看護著父親,我們時不時的回家看看,過年過節一家人團聚在在一起其樂融融,看到我們都在身邊,父親心情好了,身體自然也很健康,想想當初如果真的讓父親去養老院,不知該有多後悔啊!

去過一次養老院,看過那裡的老人,也才能切身體會到老人為什麼會對那裡那麼敏感與排斥,也才能體會到為什麼有人說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是不孝。所以建議真的如果照顧不過來老人,就請個保姆,有保姆的陪伴,有家人的常回家看看,老人們心情快樂了,他們的高興也是我們作為子女最大的欣慰了。

當然了,不能一概而論,這只是自己的經歷與看法。





暖暖的雲彩


我大伯是退休職工,每個月退休金四千多,膝下三男兩女,由於孩子們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他,最後把他送去了養老院,到了養老院不到半年得了偏癱,又過了半年去逝了。


我不能說大伯是因為去了養老院才得了病的,也不能說是因為去了養老院才去逝的,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老人一但去了養老院,就會讓他們對未來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間接加快了他們離世的速度。

大伯在家養老的時候,我和父親去看他,精神很好,大腦思維敏捷,腿腳利索,後來去了養老院,有一次我去看他,發現他目光痴呆,精神頭大不如以前,在我要走的時候,老人家眼裡流出了淚水,我知道這淚水預示著什麼,預示著心酸,預示著不滿,更預示著無奈。

大伯如果不進養老院,走的不會這麼快!

董青島供稿。


京漂追夢人


去養老院的老人,並不代表兒女就不孝順。

這裡,我說一下我姑姑的事情。

我姑姑現在八十歲了,有4個兒子一個女兒,姑父去逝五年了,以前姑父健在時,老倆口在農村老家生活,四個兒子均在縣城買了房,居住在縣城,姑父去逝後,因幾個兒子不放心把姑姑一個人放在農村,將姑姑接進了城裡,開始和大兒子一家一起生活,因為老人不習慣這種生活環境和上下樓梯不方便,她要求自己一個人住,於是四兄弟就給她租了一間在一樓的房子,然後幾個兒子每天都輪流去看望她陪她,幫她做飯,可不到一年,姑姑就生了一場大病,發瘋似的要回農村,幾兄弟帶她上醫院,醫院說她沒什麼大病,就是心情壓抑造成的精神分裂,

後來幾兄弟開車把她送回老家,輪流在老家陪她住了一段時間,病情好轉。

後來,想到可能還是一個人生活,尤其是晚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倒致了她胡思亂想。最後幾兄弟決定送她去養老院,那裡有專人護理,還有許多老人可以互相聊天,不會很悶,再說養老院離他們家都不遠,幾分鐘車程。去了養老院,才發現同村的有三個老人也在那,姑姑都認識他們,其中還有一個十幾年沒見過的老姐妹。

進了養老院四年,姑姑身體一直很好,幾兄弟有空就去看她,過年過節就接她回來一起住個十天半月的。這樣其實真的很好,跟孝不孝順沒什麼關係。


zz百分百yy


我公公80多歲的時候,家裡有人建議送他去養老院,他聽後大吵大鬧,說啥也不去,說:“養老院是屠宰場,去那兒不如直接送我去火葬場。”


老人一般都不愛去養老院,跟兒女孝順不孝順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是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觀念,和口耳相傳的對養老院的“不信任”感,其次是經濟狀況不允許。

就拿我來說吧,今年65歲,就一個獨生女兒,將來80歲的時候,她也55歲了。讓一個55歲的人伺候一個80歲的老人,身體健康還好,若有慢性病肯定會力不從心。況且她到了那個年齡正是看孫子的時候,讓她即看孫子又看老子別說照顧不過來,即使能照顧,咱做老家兒的也會不落忍。

怎麼辦?只能去養老院,但養老院的高額費用咱負擔的起嗎?我曾經打聽過幾個養老院,一般的是5、6千,好些的8千,我的退休金還不到4千,怎麼去?

有的“專家”曾提議“以房養老”,可是作為老家兒誰不想把一輩子打拼下來的這點家產留給兒女呢?誰想死後讓兒女戳著脊樑骨罵呢?


有錢的老人愛去養老院,他們手裡有大把的錢任其揮霍,關鍵是有錢難買滿意呀,他們對養老院的公共設施、服務態度、管理水平、周邊環境會提出更高要求,很難達到眾人口味。

養老院服務人員的道德水準是老人們最不愛去的主要理由之一,這裡的服務人員和老人們沒有血緣關係,只是服務和被服務僱傭關係,一個認為我花錢了,你就要達到我的滿意;一個是我是來上班掙錢的,不是為你一個人服務的。因此會出現相互都不滿意的現象。

老人去養老院是我們這一代人已經開始面臨的問題,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為了不給兒女增添負擔,去養老院成了大勢所趨,這跟孩子孝順不孝順沒有多大關係,老人們不愛去養老院主要癥結就是收費過高和服務態度。


晨風絮語


我來回答“老人去養老院這和孝順有關嗎?為什麼中國對養老院這麼敏感?”的問題。

這是兩個問題,分別回答:

一.老人去養老院和孝順有沒有關係?

  • 去不去養老院是養老方式的選擇,和孝順沒有關係。
  • 現在的養老方式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居家養老,有利方面是成本低,與兒女一起生活,享受天倫之樂,與老鄰居老街坊經常見面聊天;不利方面是:年齡大或者生病需要兒女照顧,兒女負擔有時非常沉重。一種是養老院集中養老,有利方面是:老人集中生活,可以結識朋友,可以參加各項寓教寓樂活動,老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減輕了兒女的負擔,節省他們精力和體力;不利方面是:老人在養老院養老生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兒女的親情,同時養老成本提高,現在養老院高、中、低檔的都有,不管哪個檔次的都要付費才能夠入住。
  • 現在老人去養老院已經不存在孝不孝的問題,不能說把老人送養老院就不孝,居家養老就是孝,衡量兒女對父母是否孝順的標準在對老人的關愛上,體現在尊重老人意願上。老人去不去養老院不是簡單的問題,取決於以下因素:一是老人意願不同,有些老人願意到養老院,有些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二是老人及兒女有無經濟能力,如果經濟條件不夠,想去養老院也實現不了;三是兒女的意願也非常重要。

二. 為什麼中國對養老院這麼敏感?

主要還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1.“養兒防老”根深蒂固。過去國人習慣於“養兒防老”,靠兒女贍養度過晚年,兒女陪伴、居家養老深入人心,也是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根本就沒有去養老院養老的觀念,2.養老院養老不被認可。過去國家和社會組織建設發展養老事業的力度不夠,宣教不夠,因此在許多人的眼中,那些收養社會上“三無(無經濟收入、無勞動能力、無扶養或者贍養人的未成年人或者老年人)人員的社會福利院就是養老院,是人老了沒有辦法才去的地方,老人把去養老院看成沒人養老送終不得不去,兒女也把父母送養老院看做對老人的不孝不忠,因此對老人去養老院存有疑慮。

其實,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繁榮富強,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養老事業蓬勃發展,養老院的條件也是今昔非比,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老人去養老院養老早已經被廣大老人所接受,現在好多養老院“一床難求”,需要排隊等候就是很好的證明!人們對養老院也不再像過去那麼“敏感”了。

我的回答供參考!


海灘拾貝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老人去養老院與孝順無關,為什么對養老院這麼敏感呢?一是兩代人的思想糾結。做子女的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認為父母在家養老是孝順的表現,外界也不會說你不孝順等閒言碎語了。因而父母去養老院養老這個思想疙瘩還解不開。做父母的認為祖祖輩輩都是在家養老的,子女要自己去養老院,不合傳統情理。二是兩代人對養老院的認可不同。我國農村集體供養五保戶的敬老院起步較早,對養老院起步較晚,開始只有民政部門下屬的國有養老院,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步入,民營養老院崛起,做子女的對新事物敏感,覺得讓父母去養老院養老是個不錯的選擇。父母辛苦一輩子,也好去養老院頤養天年。做父母的認為養老院的環境不適應,服務不夠好,去養老院是活受罪。三是兩代人對養老的目的不同。做子女的讓父母去養老院養老,目的是,一方面是父母去養老院養老是體現對父母孝順的初心,做子女的可放心,另一方面也減輕了自己的壓力,不用在家常年伺奉,只要平時多去看望看望即可。做父母的認為養老本身就是能有個自由舒適的生活,去養老院,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自由自在,環境會帶來情緒鬱悶,還是在家養老,人熟,環境熟,生活無拘無束,可以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以上三點原因,使子女,父母都對養老院產生敏感。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養老的思想觀念都會發生變化,從撞擊到磨合到契合,最終子女會尊重父母對養老方式的選擇,父母也會理解子女的安排是孝順的本意。


杜銖寶


老年人對去養老院特敏感,是有原因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主要還是養老院的服務不到位,打罵、惡聲惡氣,怒懟、服務設備差,飯菜質量差,口感不和、沒有聊天的氛圍、和氣的氛圍,自主的氛圍、只能在院子裡活動自由受限灬我這可不是黑養老院,新聞曝光也不少,那個新聞敢報到假新聞,那可是要貟汙陷罪的喲,可見現實的養老院確實有待提高服務質量。試想養老院辦得象療養院那好誰還不願入住?可見養老院應該多學學療養院的辦院措施,還有世俗的吮念:"人言可畏"什麼:"兒女不孝″老了沒人管"老了沒人要"、兒女們也揹負祓人指指罵罵的囧境,同樣老人也受同輩人的冷漠與不屑,老人自己也感覺沒人管了而有孤獨感,…再有養老院的收費也較高,老人怕給兒女們增加經濟負擔,等等原因吧就影響了老人與百姓對養老院的敏感、對養老院的畏懼,再次聲明:我不是黑養老院,我也六十多了膝下也是獨子我也有養老的憂慮,也極切盼望養老院辦好辦強,即然百姓普遍對疔養院有好感,難道養老院就不能借鑑辦院?倆院都是服務企業能不能互為介紹辦院經驗呢,政府部門應加強對養老院的監管、對養老院的建設,使養老院真正成為老有所倚、老有所養的樂園。


一寧134471779


養老是這代人逐漸顯現的問題,讓老年人過上幸福的生活,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什麼會對去養老院敏感,那是因為沒有幾個好的,能滿足要求的養老院,現在的養老院建設功能單一,缺少人文關懷和親情活動。

第一,應建立老年大學模式的養老機構。現在入院的老年人,絕大部分是生活不能自理,沒人照顧才去養老院,這就決定了養老院的形式是保證基本生活需求,這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建立多元化的養老機構,降低入院的年齡,讓更多的健康老人早參與進來,以類似老年大學的模式,可採用不定時的走讀,短期入住等多種形式,豐富日常生活。

第二 ,親情的缺失。再優越的環境也不如親人的陪伴,家人的陪伴和相處時間應有明確約定,對長期居住的老人更是如此,不能一放了之,除了給錢,啥都不管。

第三,數量少,費用偏高。要降低養老費用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隨著二胎的放開,你可以看到幼兒園遍地開花,可現在老齡社會的進入,卻沒看見幾個養老機構的加入。資本是逐利的,有利可圖才是持續發展的保證。

第四,各部門聯動協調。教育,醫療,文化,保險等都應參與其中,為每個人制定一個相對個人情況的流程,是應該考慮的方向。


驚雷小草


我覺得,說兒女工作忙(有的老人礙於面子),把老人送養老院的都是託詞,難道兒女小的時候,爸媽工作不忙?還不是照樣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兒女拉扯大。個人觀點,別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