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最窄處也有30千米,蝗蟲怎麼飛到阿拉伯的?

日斤58484798


從這次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印度發生蝗災來看,這些起源於索馬里半島的沙漠飛蝗,穿過了紅海南端最窄處是曼達布海峽,而該海峽最窄處只有30公里左右,這麼一個小小的長度不足10cm蝗蟲是怎樣跨過的呢?下圖

最大的可能是藉助風力,紅海地區緯度位置較低,終年高溫,雖然說這個地區常年盛行東北信風,但在一天之內,風向也不是那麼穩定,這個地區被陸地包圍,白天陸地升溫快,對流旺盛,就會出現強上升氣流,蝗蟲會藉助空氣的上升運動,有些類似於我們在運動場上看到“撐杆跳”的運動員,做了一個拋物線運動,蝗蟲相當於在高空做了一個滑行,滑到了對岸。

還有一個可能的是藉助同伴為支撐點飛過紅海,這些蝗蟲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大約有300多億隻,在飛越紅海的過程中,它們中很多死亡了,並掉入水中。眾多蝗蟲的屍體形成了在水上漂浮的墊子。而其它的蝗蟲則能享受前者為它們帶來的便利,在這些墊子上休息並以前者的屍體為食,休息好之後,它們又再次起飛繼續飛行。

另一種可能性是進化的結果,蝗蟲也是成千上百萬年的進化,為數眾多蝗蟲當中,已經進化到可以飛行曼達布海峽的能力,不排除飛越紅海有大批死亡,但蝗蟲有近21天的繁殖能力,我們人類沒能覺察到時蝗蟲數量的減少,從圖1中可以看到,有大批蝗蟲堆集在曼達布海峽兩岸,這些蝗蟲可能是少部分飛去之後,在北岸大量繁殖後聚集,這些蝗蟲本來就是在北岸出生,不是飛過紅海的。

蝗蟲飛越曼達布海峽,這可能還不是什麼困難,據國際科研人員發現,在300~500萬年前就有蝗蟲飛越5000公里的大西洋,這恐怕是我們最難理解的。所以對沙漠飛蝗的認識我們還是處於探索階段。


地理縱橫


這可能是蝗蟲史上最悲催的一次災難了,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特大蝗災。當時政府考慮用生物方法管制,當時找了70萬隻雞鴨去治理蝗災。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有3萬隻鴨子

是從從浙江長興採購,再從蕭山機場做飛機✈新疆吃蝗蟲,這些鴨子足以載入史冊,足夠他們吹一輩子了。

當年的“鴨子大軍”在新疆草原投入戰鬥後,戰果累累。新疆的優質草原上地毯般覆蓋的蝗蟲被鴨子徹底殲滅,鴨子們的光輝戰績也得到了新疆滅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的首肯,他們在考察結果後指出:鴨子捕蝗能力強、捕食量大、“軍”紀嚴明,出動鴨子是草原清剿蝗蟲、保護生態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可以借鑑一下。


胖子24207911


這是個侮辱智商的問題,尤其是讓鋪天蓋地的蝗蟲受到了深深的侮辱。

也許30公里的海峽可以讓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的建設者望而卻步,甚至可以讓不可一世的納粹帝國望洋興嘆,但絕不會阻止沙漠蝗群的可怕腳步。

雖然這些膽怯且反應遲鈍的小東西平日裡毫不起眼,其成蟲也不過幾釐米長,體重也僅為兩克,但一旦聚攏成災,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災難,尤其是本次入侵南亞次大陸的東非蝗群。

從地圖上來看,蝗群從東非高原飛越千里來到南亞次大陸,除了跨越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等複雜的陸地地形,還需要跨越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等一系列海域。

那麼問題來了,陸地地形雖然複雜多樣,但好歹可以降落休息,且地表植被能夠為蝗群提供大量食物。而海洋要怎麼跨越呢?這似乎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天塹。

不過在靜夜史看來,淺淺的海峽根本不足以成為蝗群的阻礙,因為幫助他們漂洋過海到印度吃飯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比如:

1、沙漠蝗蟲適合遠行

作為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沙漠蝗蟲至少威脅了全世界超過1/10的人口,其災害波及非洲、中東和亞洲數百年,是令人類無比頭疼的存在。

而沙漠蝗蟲之所以可怕,不是因為長得難看,顏值太低,而是因為他們生存在沙漠等氣候乾旱的區域,對極端氣候的適應能力要遠超其他蝗蟲種類。

更要命的是,他們還非常能吃,甚至為了吸食植被的水分吃啥拉啥,這導致了沙漠蝗蟲過境基本寸草不生。

而除了能吃,由於長在熱帶,因此他們極其能生,平均每年至少繁殖2~5代,這又使得它們的災害規模不僅大,而且持續時間長。

沙漠蝗蟲之所以波及範圍廣,除了能吃能繁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非常適合遠距離遷徙,畢竟長在沙漠中,耐力也相應得更強大。

有了適合遠行的特徵,沙漠蝗蟲飛越紅海簡直就不叫事。在它們成群遷徙時,平均每天活動8小時,遷移距離平均高達150公里,這意味著它們吃頓飯的功夫就能從非洲飛到亞洲。

沙漠蝗蟲在歷史上最光輝的戰績是1987~1989年的“十天蝗害”,這些蝗群從西非橫跨大西洋來到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區,震驚世界。

2、蝗災不止東非一處

雖然本次25年一遇的蝗災被冠以“非洲蝗災”的名號,但蝗災的爆點,卻不僅僅是非洲。

一般而言,由於非洲大陸整體海拔較高,氣候較為乾旱,所以也相應地成為蝗災爆發最頻繁的區域,尤其是撒哈拉沙漠和蘇丹草原之間的薩赫勒地區。

但本次蝗災的最初源頭,卻來自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就在2018年5月,來自印度洋的颶風梅庫努意外地登陸阿拉伯半島,為沙漠帶來了罕見的降水,隨後10月份颶風魯班再次登陸,阿拉伯半島及紅海兩岸南部再度出現降水。

沙漠蝗蟲作為蝗蟲大家庭的一分子,其生存環境的地表植被覆蓋率小於50%,產卵土壤溼度在10%~20%。當沙漠地區出現大量降水時,羈押已久的植被野蠻生長,為蝗蟲提供了大量食物,蝗蟲繁殖數量也大量增加。

等到降水結束,氣候重新幹旱,蝗蟲會隨著植被的萎縮而逐漸聚集,當後腿的敏感神經被觸碰,這些沙漠蝗蟲就會迅速變性,再加上相互散發的費洛蒙,導致蝗群的規模越來越大。

而在魯卜哈利蝗災爆發後,迅速向東部的伊朗和西部的東非蔓延。

而雖然大家不是同一個地方的蟲,相互之間也有口音,但尋找食物的心以及費洛蒙的吸引力是相同的。所以蔓延的蝗群如同引信,點燃了各地的蝗災尤其是東非。

所以,出現在印度的蝗群,不光是來自非洲,而是來自沿途幾乎所有蝗災區域,也許跟多蝗蟲飛越紅海時折戟沉海,但數量不會因此減少。

3、氣候因素推波助瀾

作為平均體重僅兩克的小蟲子,跨越紅海也好,飛越大西洋也罷,理論上如果沒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單靠體力是根本無法完成此類壯舉的。

所以,沙漠蝗群基本都是御風飛行。

但問題是當前正是北半球的冬季,無論南亞還是西亞都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而東非高原則被東北信風控制。在這樣的情況下,蝗群想要御風飛行,只能飛到西非啃仙人掌,根本不會波及南亞。

雖然逆風有利於飛機起飛,但只能讓蝗蟲死在路上,所以蝗群藉助季風飛到紅海對岸的假設根本不成立。

那麼,蝗群受到的氣候影響又體現在哪裡呢?靜夜史認為體現在2019年超級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氣候反常,這種反常體現在無論東北季風還是東北信風都不如往年強勁。

這就夠了,一般來說,當東北季風或東北信風減弱甚至消失時,垂直方向的空氣對流就會特別強烈。而又因為蝗群的活動時間基本都是白天,這意味著蝗群能夠藉助空氣的上升運動達到一個所謂的滑翔高度。

一般來說,沙漠蝗群的最高飛行高度為海拔2000米,在這個高度,空氣阻力明顯小於地面,劃過紅海基本不是問題。

再加上蝗群不算來自於東非,所以即便在飛越海洋時死傷過半都不會影響蝗群的遮天蔽日。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蝗蟲是飛蝗,不光會跳,而且會飛,沙漠蝗蟲每天可飛行100一150公里,當然不是一直飛,會中途停下吃食物,補充能量。沙漠蝗蟲由肯尼亞向北經過埃塞俄比亞,再向北進入吉布提,一路人馬向東進入索馬里,然後再向西北進入吉布提,兩路大軍從曼德海峽越過紅海,進入阿拉伯半島,登陸亞洲。


曼德海峽最窄處僅有26公里,不僅如此,海峽中間還有火山島,幾個小島無疑是合適的休息處與跳板,間接助攻了蝗蟲登陸。

假如蝗蟲每日150公里順風飛行,極有可能一口氣飛行30公里,從而越過紅海。

還有一種可能是隻有少數沙漠蝗蟲進入亞洲,但當地氣侯合適,蝗蟲子一代產卵到起飛僅需二至二週左右,下一代成蟲又產卵,一個月便可發生二代成幾何數字增長,形成蝗災。



目前鄰國巴鐵印度蝗災已形成,也是有可能進入我國的兩個途徑,雖然現在疫情緊張,但也因未雨綢繆,第一派專家支援領國,拒敵於千里之外,同時也能實踐積累經驗,第二,國內有可能的進入通道嚴密防控,用最小的損失,保後方平安。


尋味陝西


近段時間以來,東非、西亞和南亞等10多個國家先後爆發了罕見的蝗災,而此次蝗災始於東非一角的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然後飛越紅海並以阿拉伯半島為“跳板”迅速向西亞、南亞傳播開來,現已蔓延至中國的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蝗蟲所經之地肆虐成災,給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作物生產和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這裡不禁有人會問,東非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紅海最窄處大約有30公里寬的曼德海峽,那麼小的沙漠飛蝗是如何飛過去的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結合沙漠飛蝗的生活習性及其遷入地的氣候環境等角度展開分析。

沙漠飛蝗的基本特點

沙漠蝗蟲是蝗蟲科一種主要棲息在北非、中東、西亞和南亞熱帶沙漠附近的短角蝗蟲,體重大約為2克,長度在10公分左右,主要以枝葉、花果以及莖、樹皮為食,幾乎所有農作物和非農作物都是這種蝗蟲饞食的對象。

沙漠蝗蟲的繁殖能力特別強,是一種難以控制的害蟲,平均每代的存活期約為三個月,且每代的繁殖能力大約為2至5代,如此算來蝗群每繁殖一代種群數量可增加20倍,這很顯然是一個足夠嚇人的數字。

一般情況下沙漠蝗蟲可以在獨居和群居兩種狀態之間切換,並且獨居的沙漠蝗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破壞力,然而遇到持續乾旱導致食物匱乏時,為尋找新的食物,沙漠蝗蟲就會從獨居狀態切換為群居,聚集在一起一同遷飛,而群居模式開啟的沙漠蝗蟲一旦遇到連續降雨或溼潤氣候時,可出現爆炸性繁殖,因此群居的沙漠蝗蟲危害非常的大。

蝗群是如何飛越紅海的?

相信很多人看過沈石溪創作的小說《斑羚飛渡》,講的就是斑羚在遇到危險時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的個體來挽救另一半個體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充分表現了斑羚在危機面前所表現出的智慧、勇氣以及自我犧牲精神。

那麼沙漠飛蝗在面對寬達近30公里的曼德海峽時,是如何飛越過去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種方式。

其一是蝗蟲群有隨風飛翔的“本領”,並且速度與風速大致相等。紅海兩岸的東非和阿拉伯半島所處的緯度較高,終年高溫炎熱,特別是白天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強,氣溫迅速上升形成強烈的上升氣流,蝗群可以藉助這種上升氣流實現“撐杆跳”,不需要消耗太大的能量就能飛越紅海抵達彼岸的阿拉伯半島西南端。

其二是鋪天蓋地的蝗群在紅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亞、吉布提境內集結並遷飛,在飛行的過程中難免有一部分飛蝗受各種因素(上升氣流減小或自身缺陷等)而掉落到紅海里,而這種溺亡的個體無意間卻成為了其它個體的“墊腳石”,有利於種群的順利遷飛。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沙漠蝗蟲超強的繁殖能力,可以肯定的說此次在西亞、中東和南亞等國蔓延的蝗群,並非全部都是從東非遷入的,很多都是第一批飛越紅海的蝗群的後代,

沙漠蝗災進入中國的概率有多大?

目前,沙漠蝗群正在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肆虐(其中印度的蝗災基本得到控制),至於蝗災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相關專家表示,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飛蝗雖然與沙漠蝗有著相似的遷飛習性,但屬於東亞飛蝗,與沙漠飛蝗是不同的生物種。並且在中國的史料中未曾有過發生沙漠飛蝗危害的記載,但專家推測在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聶拉木和雲南省的個別邊境處附近有沙漠蝗的分佈。

同時我國西南邊境地形相對封閉,多為一些東西走向的高大山系(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等),蝗蟲很難越過這些高海拔的寒冷地區。不過中國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和雲南省西部邊境與尼泊爾和緬甸沙漠飛蝗發生區僅一步之遙,而且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西南季風即將盛行,不能完全排除沙漠飛蝗隨季風遷入中國的可能,但受尼泊爾、緬甸等國地形和氣候等的影響,遷入中國的數量不會太大,產生危害的概率很小。

並且雖然沙漠蝗群的遷飛能力特別強,在一天之內可以覆蓋天空飛越100~200公里,而且曾經還有非洲沙漠蝗蟲穿越大西洋飛抵大洋彼岸的加勒比海沿岸。但由於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不利於熱帶沙漠蝗蟲的生存,因此沙漠蝗群的飛行高度一般不超過2000米,故而蝗群難以“翻越”亞洲的阿特拉斯山脈和非洲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等山脈進入中歐和非洲中西部的熱帶雨林區,就更別說平均高度在7000米以上,寬度約為寬200~350公里的喜馬拉雅山脈了。

儘管此次蝗災對中國產生的影響非常小,但仍然需要高度警惕,因為這種飛蝗來勢洶洶且繁殖能力非常強,一旦蔓延開來後果不堪設想,而並非像“鍵盤俠”或“評論俠”想象的那樣靠燒烤來解決。因此要時刻監測南亞蝗群動態,以便提前佈置預防。

地理那些事


30公里的海峽算什麼?蝗蟲的飛行天賦會讓你驚掉下巴,它可是昆蟲界有名的“飛行健將”。沙漠蝗蟲曾創下,從非洲跨越5000公里大西洋到美洲的記錄。

始於東非肯尼亞等地的蝗災,一路向東北方遷飛,橫掃了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及蘇丹沿海,又跨過紅海來到阿拉巴半島,最後再飛越阿曼灣來到印巴一帶。

這次蝗災的主力軍就是聞名蝗蟲界的沙漠蝗蟲,沙漠蝗的主要特點就是食量很大、體格超強、飛行能力卓越。這些特點決定了沙漠蝗越洋過海根本不是事。

蝗蟲,被人們俗稱為“螞蚱”。有人質疑,我們平時見到的螞蚱,都是一蹦一跳的,即使是飛行,最多遠飛十幾米遠便會停下,哪有什麼長途飛行的能力?

其實這種認識也沒有什麼錯,蝗蟲獨居時確實是這樣的運動特性。但這種說法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人不瞭解蝗蟲的飛行能力是會隨外界環境改變的。

沙漠蝗蟲便是如此,一旦外界環境改變,便會形成災害性的蝗蟲群,其飛行能力也隨之改變。我們都知道,蝗蟲在正常氣候條件下,通常是處於散居狀態。

也就是我們平時所看到的狀態,如果某地出現旱情,而另一地食物充足,飢餓的蝗蟲便會在短期內聚集起來。聚集後的蝗蟲,因接觸會激發出特殊信號素。

當這種信息達到一定量時,蝗蟲的習性和特性就會發生改變,繼而由獨居開始結群,身體顏色也會發生改變,翅膀也會變硬,隨後便會開啟長途遷飛模式。

蝗蟲群通常是隨風遷飛的,風向、溫度、溼度及食物量都會影響蝗蟲的飛行路線。東非的沙漠蝗群也是隨風向逐食物而飛,有一部分沿紅海西岸向北遷飛。

這部分蝗蟲可能會從埃及東北部越過蘇伊士運河到達阿拉伯半島。還有部分蝗蟲向紅海沿岸聚集,其中一些從蘇丹跨過紅海到沙特,其餘則從阿曼灣飛越。

那麼,結群之後的沙漠蝗蟲,能飛越近三百公里寬的紅海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對沙漠蝗蟲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沙漠蝗有令人震驚的長途飛行能力。

可能大家都不相信,沙漠蝗有過從非洲飛到中北美洲的經歷。要知道,這可是5000多公里跨越大西洋長途飛行。當時非洲也是蝗災,糧食和植被喪失殆盡。

斷了頓的蝗蟲群,開始大規模聚集,部分體能較好的蝗蟲決定飛越大西洋,前往中北美洲覓食。在中北美的加勒比海島嶼上,人們驚奇的發現了非洲沙蝗。

那麼沙漠蝗是如何做到的?蝗群在陸地上是邊吃邊飛,飛行、進食、休息輪番進行。據研究,蝗蟲群在達到一定規模後,會出現連續飛行五天以上的能力。

經分析,當時飛到加勒比海的蝗蟲,時速達到了驚人的40公里。這個速度已經超出了人們對蝗蟲的認識,蝗蟲之所以能有這樣的速度,與高空風關係密切。

據專家分析,沙漠蝗蟲遠距離飛行的高度通常為1500米。這個高度上,風向對蝗蟲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突變風比較多,則沙漠蝗群很難到達預定的目的地。

從蝗蟲遷徙的氣象圖可知,當時大西洋正盛行東風,蝗群是從非洲西部的毛里塔尼亞地區起飛的。蝗蟲群通常與風向呈一定角度逆風飛行,且會調整高度。

長途飛行時,蝗群的最低高度為300米,最高可飛到3000米左右。五十多年前,同樣是非洲蝗災,沙漠蝗蟲曾在二十天內從蘇丹飛五千多公里到達摩洛哥。

由此可見,沙漠蝗蟲的長途飛行能力是驚人的。小小的30公里海峽,強壯的沙漠蝗豈會放在眼裡?下面再來看看紅海和霍爾木茲海峽,對於蝗群影響幾何。

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總體呈現狹長狀。其西北端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端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是鹽度最高的海。

紅海最寬處為300公里,最窄處是曼德海峽30公里。冬季的紅海主要是西南季風,正好適合蝗蟲長途遷徙。蝗蟲每天能飛160公里,可連續飛行三天左右。

即便是紅海最寬處,沙漠蝗也是輕而易舉可飛越,更別說是窄窄的曼德海峽。就算體力最弱的蝗蟲,掉到水裡也不會馬上淹死,成年蝗蟲能遊24小時以上。

從地圖來看,曼德海峽中間是有島嶼的,距非洲東岸20公里,距阿拉伯半島10公里。這個島嶼可作為老弱病殘蝗蟲的歇腳地,我覺得絕大多數蝗蟲用不上。

再看霍爾木茲海峽,最窄處僅有50多公里,蝗蟲也是輕而易舉能飛越的。因此,沙漠蝗飛越紅海是很輕鬆的一件事情。如果說奇怪,那是不瞭解蝗蟲習性。

由此可見,沙漠蝗蟲被稱為“飛行健將”,並非浪得虛名,其飛行天賦確實值得研究。


野史也是史


蝗蟲有多種類型,近期在東非、南亞肆虐的蝗蟲是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有幾個明顯的特點和其它蝗蟲不一樣:它們是最善於飛行的蝗蟲;是最喜歡群居的蝗蟲;是食譜最廣的蝗蟲。

由於沙漠蝗蟲幾乎什麼植物都吃,甚至連樹皮都不會放過,所以,它們的體格強壯,性格兇猛,這都為它們長距離飛行打下了基礎。而且,喜歡合群的沙漠蝗蟲聚集的越多,性格變得也更為暴躁,飛行的也更遠更高!

沙漠蝗蟲每天飛行距離可以達到100到200公里,最高可以飛到2000米的高空。當然,它們還可以飛得更高,只是再高就太冷了。這裡要提一下沙漠蝗蟲的另一個特點,那就是怕冷不怕熱,怕溼不怕幹,因此,它們基本上無法翻越喜瑪拉雅山,高不是主要的,關鍵是太冷了。

既然沙漠蝗蟲有如此強的飛行能力,跨越紅海當然不在話下了。紅海最窄處為30公里,就是比這寬上2倍、3倍,又豈能難住沙漠蝗蟲呢?所以,當也門出現沙漠蝗蟲,世界糧農組織向東非國家發出預警後,這些國家還沒怎麼當回事,不經意間這裡已經遍地都是蝗蟲了。

當然,蝗蟲不可能只會經過紅海最窄處飛到東非。紅海最寬的地方超過300公里,蝗蟲又是怎麼飛越這麼長的距離的呢?實際上,沙漠蝗還有藉助風力飛行的特點。如果風力很大,沙漠蝗將飛行的更遠。從去年底到現在,西亞、東非、南亞已經多次出現了比較強的氣旋,這讓蝗蟲飛行起來更省力,飛行的也更遠。所以,沙漠蝗不僅為害東非,還翻山越嶺,跨過海灣,飛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繼續肆虐,瘋狂吞食農作物。

看到這裡,大家領教到沙漠蝗蟲的厲害了吧。沙漠蝗蟲是世界公認危害性最大的一種。由於這種蝗蟲飛行高,遷徙快,防治起來難度相當大。從去年年底發生沙漠蝗蟲以來,東非和印巴兩個國家,都分別有數十萬公頃的農田被毀,損失慘重,很多地區可能會顆粒無收。如果這次沙漠蝗蟲得不到有效控制,東非、南亞將因為缺糧而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高山流水116820061


本次的蝗蟲首先非洲東部聚集,然後飛躍紅海,到達阿拉伯半島,然後持續飛行,到達印度和巴基斯坦。從蝗蟲遷徙的路線地圖上看,其跨越紅海最窄的曼達布海峽也有30公里,這些蝗蟲是怎麼過去的。

跨越紅海不是事兒

其實,單隻蝗蟲的飛行能力有限,禍害能力也極其有限,但是一旦聚集成巨大的蝗蟲群以後,不僅破壞性增強,蝗蟲群的巨大規模,和風結合以後,就會產生奇特的效果。蝗蟲群藉助風力,不用自己費力,就可以隨著氣流持續飛行幾個小時,每天可以飛行150公里,跨越紅海對它們來說不值一提。

跨越大洋的蝗蟲群

1988年的非洲蝗災爆發,隨後蝗蟲群完成了一個創舉,讓世人咋舌稱歎,原來人們在美洲發現了它們的蹤跡。這些蝗蟲群們只用10天時間,就跨越了大西洋,到達了數千公里之外的美洲。

當蝗蟲的種群數量達到上幾千億隻時,跨越浩瀚的大洋對它們也不是啥難事。依靠龐大的數量,藉助風力滑翔,蝗蟲群體可以連續飛行9個小時,每天飛行150公里。即使有蝗蟲在飛行過程中死亡,殘骸聚集漂浮在大海上,其他的蝗蟲就輕功水上漂一樣會踩著他們同類的屍體,稍作休息,然後繼續不斷飛行。


量子實驗室


上世紀60年代,一艘外國貨輪(忘了哪個國家的)在印度洋上空發現一片烏雲,因為飛累了,雨點一樣落到船甲板上,疊壓的無法清除……

它們是非洲大陸的蝗蟲。發現地與非洲大陸已300多公里。那時學者已經證明一些蝗蟲遠徙是靠上升氣流和大氣環流來完成的,它們不需要很費勁。

我們可以看看非洲蝗蟲的遷移路線,呈北東向約40°方向一直延伸,似乎不帶拐彎的,遇山過山,遇海過海。

但天然屏障喜馬拉雅山是隔斷氣候帶的,氣流更多的是從北部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分流,這裡地處高山屏障氣候惡劣,沒有植被(餓死它們)。另一少部分南下至印度,緬甸,泰國等。在這裡有很多變數。因為沙漠蝗不喜歡潮溼雨林氣候帶(食譜不對應),不喜歡山區,喜歡丘陵平原。所以它們適應的食譜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帶。歷史上也是這樣,沙漠蝗在那裡轉來轉去。



落地的果子


此次肆虐東非以及南亞的蝗蟲品種為沙漠蝗蟲,這種蝗蟲最高可以飛到2千米的高度,一天之內就能遷徙150公里,顯而易見這種個頭不大的昆蟲飛行能力還是很突出的。



儘管紅海南端的曼達布海峽非常狹窄,但也有30千米寬度,按常理來說即便沙漠蝗蟲飛行能力很強,它們也不可能不間斷飛行這麼遠的距離,就算換做鳥類也極少有能連續飛行幾十公里而不歇腳的,但是為什麼蝗群最終突破了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屏障了呢?

其實對於這件事,人們的關注點不僅要放在蝗蟲的飛行能力上,同時也不能忽視蝗群也有捷徑可走的可能性。

蝗群除了可以通過紅海南端的曼達布海峽進入阿拉伯,還可能有很少部分蝗蟲通過進犯埃及飛躍蘇伊士運河後一路迂迴侵襲至阿拉伯半島,而最關鍵的是蘇伊士運河的平均寬度僅有300多米,飛躍這段距離對蝗群來說簡直是易如反掌。

除了有捷徑可走外,有句詩叫“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因海陸溫差產生的強勁風力也是幫助蝗群飛躍海峽的重要因素,就算面對30千米長的距離,遮天蔽日覆蓋方圓上百公里的蝗群一樣可以藉助海風抵達對岸,雖然中途折損很多,但蝗蟲最大的能力就是繁殖,只要有合適的氣候土壤環境,蝗群就能大規模爆發。

再者也不排除阿拉伯半島本身就有沙漠蝗蟲,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這些小昆蟲會出現在阿拉伯半島了。



關注『仲夏輕颺』持續為您奉上新鮮優質的國際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