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農村人身上存在的幾大陋習,害人不淺!應立即改正!

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文明,直到今天,幾千年的文化和思想還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在農村,很多思想和習慣,在很多農民身上還有體現,已經嚴重製約著我們的發展。在疫情當下,我們需要立刻扭轉和改變這種思想,方能安穩度過疫情,獲取更好的發展。


第一,飯前便後不洗手

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無盡的稻田和土地,養育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也正是這種自然,造就了很多農村人粗狂的性格,包括養成了一些習慣。但是有些習慣,由於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健康,所以,一定要儘快改正。比如說吃隔夜飯,比如說吃醃製品。從衛生習慣來說,還有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飯前便後不洗手,也不經常洗澡,這些都給細菌的侵入帶來了風險。


第二,隨地吐痰不戴口罩

疫情發生後,農村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擺出一副無所畏懼的樣子,還認為農村人口少,疫情不會傳播到農村。因此死活不聽子女勸說帶上口罩,還經常出去串門聚集。這給衛生防疫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同時有些農村人也有隨地吐痰的習慣,一旦有病毒將會飛快的擴散。所以一定要養成平時不隨地吐痰的習慣,在疫情時期儘量不出門,非出門不可也要帶上口罩儘量避免人群聚集。


第三, 缺少安全意識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曾經是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所倡導的最風清氣尚的社會治安模式。客觀來講,農村的社會治安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第一是流動人口少,街坊四鄰互相都認識。第二是家裡也不會放太多值錢的東西。但是我們梳理過往案例,農村的案件發生率也不低,這給我們敲了警鐘。隨著社會的發展,流動性人口的增加,交通工具的便捷,這些都為農村安全造成了壓力。因此,那些每天都開著門便於左鄰右舍拜訪的形式,斷然不再可取,一定要有安全意識。

第四,杜絕攀比和炫耀行為

農村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體系,尤其是宗族意識較強的地方,互相之間攀比的風氣比較嚴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下疫情期間,有些老人過世。要按照之前一定會大辦特辦,風風光光,因為這也涉及到臉面和財富對決。但是在目前嚴峻的形勢下,一定要杜絕這種攀比風氣,厚養薄葬,沒有必要在身後事上如此鋪張浪費。更要避免人群聚集造成安全隱患。


第五,避免出現遮掩和包庇

我們剛才說了,農村是一個宗族體系的管理架構,很多都是沒有出五服的同姓宗族,或者是相處幾輩子的鄰居,因此,在疫情到來之際,比如說一些從外地回來或者出現發燒等症狀的人群,極有可能在鄉親們的掩護下而埋下隱患,喪失治療的第一時間。因此,我們一定要有大局意識,不要在這件事情上包庇,這不但是不幫他,反而會害了他,甚至會害了全村的村民。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有些習慣和傳統並不見得就是好東西,該放棄的放棄,該改進的改進,才能過上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