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橫掃六國卻二世滅亡,短短几年時間大秦虎賁之師哪去了?

仲林0901


?其實,秦國也犯了蛇吞大象的錯誤,被六國廣闊的土地給拖死了。

秦軍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令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地區,並就地駐守,成為九原秦軍。為了征服百越,又命屠睢、趙佗等率五十萬大軍南征,先後征服了江浙、兩湖、兩廣大片的土地,期間損失了十數萬秦軍。平定南越後,為了有效統治這些地區,只好分兵把守,嚴密控防。

秦始皇對於原六國又實行高壓政策,為了防止動亂,處處派兵,處處設防,因此,秦國的百萬大軍被打散了。在農民起義爆發後,這百萬大軍分佈在全國各地,一時之間根本不能統一調派,很多地方部隊都被反秦勢力逐個消滅了。

王離與章邯在鉅鹿遭遇了軍事天才項羽,其結果是王離軍團全軍覆沒,章邯的二十萬降卒被坑殺。劉邦帶著兩萬大軍打進武關時,毫無鬥志的十萬秦軍不戰而降,至此,大秦帝國滅亡。

秦軍

秦始皇也犯了隋煬帝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毛病,如果他能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擴張他的帝國,又何至於最後秦國無兵可用呢?當然,秦國敗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暴政,恐怕即使曾經橫掃六國的百萬虎狼之師仍在,這次也抵擋不住六國人民的怒火了。



歷史社會哥


導讀:

秦國之所以能橫掃六國,與驍勇善戰的虎賁之師——秦軍是密不可分的。

而秦末接連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最終秦朝傳二世而亡,昔日戰無不勝的虎賁之師去了哪裡呢?

大將蒙恬奉始皇帝之命,率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並在邊境修築秦長城。卻因蒙毅得罪趙高,蒙氏兩兄弟慘遭怨殺。

秦始皇兼併六國後,對北方匈奴的滋擾十分不滿,因此命蒙恬率三十萬秦軍追擊匈奴,並在邊境一帶修築秦長城,蒙家軍從此戍守在這裡。

蒙恬的弟弟蒙毅同樣十分有才幹,官拜上卿,其人剛正不阿,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要處死趙高,但被秦始皇攔下,這也便讓趙高與蒙氏兄弟結下了樑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至沙丘病逝,死訊卻被隨行的趙高封鎖,趙高別有所圖,一心扶持胡亥繼位,並假傳遺詔,賜死公子扶蘇和蒙恬。

公子扶蘇愚孝,遵從遺詔自裁,而蒙恬卻心存疑惑,不肯就範。

因為昔日恩怨,趙高哪裡肯放過蒙氏兄弟,就對胡亥說,蒙氏兄弟曾擁戴公子扶蘇,胡亥發怒,於是先後殺害了蒙毅、蒙恬兄弟。

蒙恬與公子扶蘇雖死,邊城三十萬秦軍哪個不知道蒙恬一生忠心為國,公子扶蘇愛民如子、謙遜待人,又怎麼會是胡亥能比得了的。

因此他們在看到秦朝岌岌可危時,自然選擇了坐視不理。

當然也有傳言說,趙高和胡亥為了遮掩當年篡位醜聞,將三十萬秦軍盡數坑殺,不過這一段故事尚沒有史籍印證,大家看看便是。

秦始皇兩度派秦軍收復嶺南地區,卻沒有想到,秦將趙佗在危難之際居然自立為王。

秦始皇平定六國後,開始考慮平定嶺南地區的事宜。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主將屠睢、副將趙佗,率五十萬秦軍平定嶺南地區。

因為主將屠睢喜歡濫殺無辜,遭到當地土著的強烈反抗,屠睢自己也慘遭伏擊身亡。

秦始皇不得不派主將任囂、副將趙佗再次平定嶺南,終於在公元前214年,秦軍完成對嶺南地區的全面控制。

而任囂、趙佗也便留在了嶺南地區,任囂為南海郡太尉,趙佗為龍川縣令。

等到秦末群雄紛爭,任囂甚至想要響應起義,但苦於重病纏身,只能將南海郡的重任託付給了趙佗。

等到任囂去世,趙佗便大施拳腳,先是將秦朝派到嶺南地區的秦朝官吏全部殺害,替換成自己的人,之後將嶺南與中原的道路阻斷,自立為王。

至於一度盛傳秦始皇叮囑趙佗一事,純屬別有用心之人杜撰,並不可信。

秦軍何曾沒有參戰,但章邯、王離等人,又如何能支撐起腐朽坍塌的秦王朝?

蒙恬死後,戍邊軍轉由副將王離統帥。

王離是將門之後,祖父王翦、父親王賁都曾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

在秦朝爆發危機後,王離曾率軍與章邯將趙王歇圍困在鉅鹿。

秦將章邯也算得上是雄才,在陳勝大軍直逼戲水時,將驪山的刑徒、奴隸組織起來,屢屢戰勝起義軍,不少義軍領袖紛紛犧牲,包括陳勝、項梁。

章邯也算是給苟延殘喘的秦朝續了一些命,但秦朝大勢已去,單單一個章邯是於事無補的。

終於,項羽破釜沉舟,率軍擊潰了秦軍主力,王離死,章邯降。

總結:

胡亥稱帝后,東巡郡縣,常常殺戮群臣,如此倒行逆施,群臣中又有幾人忠心,沒有倒戈相向已經算是仁義。

因此秦王朝在胡亥、趙高的手中,滅亡是必然的,而並非是所謂虎賁之師坐視不管的無稽之談。


暖暖的三眼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軍隊日益強大,在六世的餘烈下,秦王贏政憑藉著一支虎賁之師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然而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當年的虎賁之師卻彷彿人間蒸發了般,致使秦朝最終無兵可用而滅亡。那麼這支軍隊到底去了哪裡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翻開歷史,尋找歷史的答案吧!

贏政建立秦帝國後,帝國並不像表面那樣穩定,此時新生的秦帝國內部人心未穩,又南有百越,北有匈奴,使秦帝國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危險境地,若是放任不管的話,新成立的帝國很有可能再次分崩離析,這是贏政堅決不允許出現的情況。

因此,贏政為鞏固秦帝國,採取了三面開花的戰略方針。

第一方面,為了得到舉國臣民的認同,使秦帝國實現真正的統一,贏政在帝國內部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安撫措施。

第二方面,任命屠睢為國尉,趙佗為副將,率五十萬大軍南佂百越。

第三方面,任命蒙恬為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當贏政在帝國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時,突然從南方傳來噩耗,國尉屠睢在平定百越時中毒箭身亡。這一挫折對贏政來說猶如一記重棒,他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戰略計劃要想實現非常艱鉅,於是在屠睢死後,贏政令蒙恬的三十萬軍隊在北方開始構築萬里長城,對匈奴採取防守策略。當北方的壓力減少後,贏政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南越地區,他派任囂接替屠睢繼續平定南越。公元前214年,南越終於平定,贏政令任囂為南海尉,趙佗為龍川令。

贏政死後不久,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滅秦序幕就此打響。值此危難之時,少府章邯臨危受命,率數十萬驪山刑徒及奴產子前往平叛。

據史料記載,鉅鹿之戰時除了防守都城的武裝力量外,整個秦朝軍隊共有一百萬。長城軍團三十萬,章邯軍團二十萬,南越軍團五十萬。鉅鹿之戰爆發後,王離的長城軍團被諸侯聯軍消滅,南越軍團始終不見蹤影,最後只剩下章邯軍團與項羽的諸侯聯軍對峙,章邯投降後不久秦朝滅亡。

綜上所述,當初橫掃六國的虎賁之師大部分都派往了南越,而農民起義後,趙佗選擇坐山觀虎鬥,直接促成了秦帝國最終滅亡。


書史煙雲


秦滅六國之後,秦軍已經損傷大半,具體有多少兵力,我們來根據史料分析下:

1.始皇二十二年,李信帶領二十萬秦軍伐楚失敗。始皇答應王翦條件,讓他帶領六十萬秦軍伐楚。在《資治通鑑》的記載中,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注意“空國中之甲士”,說明秦軍的主力也就六十萬人了。

這六十萬人經歷滅國大戰,最少也要死三十萬人。要知道白起打長平之戰,殺趙軍四十五萬人,也付出了士卒死傷過半的代價。《資治通鑑》記載,武安君曰:“。。。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

也就是說秦統一六國後,秦軍大概還有三十多萬人。

2.始皇三十二年,始皇因“亡秦者胡也”,讓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詳見《資治通鑑》。

這三十萬人已經是秦軍主力了。

3.始皇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資治通鑑》。如果當時秦朝國內有秦軍主力的話,就不用讓這些人去當兵,攻打南越,來設置桂林、南海、象郡。

4.章邯前期率領驪山的囚徒奴隸部隊,打項梁都接連吃敗仗。後來王離率領的邊防軍參加鎮壓後,局勢一度向秦軍扭轉,就說明當時秦軍的主力都在邊防。秦始皇當初收天下兵聚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他以為國內可以安享太平,不會再動刀兵,所以就把主力都放到了邊防上。

秦二世而亡,大秦的虎賁之軍都在邊防,那才是秦軍的主力,國內秦軍沒有多少部隊。


自鑑歷史


秦朝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經濟和軍事實力都甩其餘六國一大截,征服六國的過程中,秦軍所向披靡,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平定六國。秦朝軍隊的強大讓世人震驚。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六國,公園前207年,秦朝滅亡。短短的15年時間,在這15年裡,秦朝強大的軍隊去哪裡了,當各路起義軍紛紛響應的時候秦朝竟然無兵可派,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大量的中下層將領和士兵解甲歸田。秦朝軍隊實行軍功制,這也是其戰鬥力強大的原因,對立功的將士賞田,賞銀,賞官,在平定六國的過程中立過功勞的將士不計其數,有的當官了,有的有田了,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第二,統一六國之後,全國實行郡縣制。地方駐守就需要有將士,六國剛剛統一,時局本就不穩,人心思變。原各國的權貴士紳時不時有叛亂的,這更得有軍隊的駐紮。

第三,秦朝統一六國,邊境線的延長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士兵駐守,再加上鄰國很不友好,為了抵禦匈奴而大修長城,為了修築長城,十萬大軍奴役了百萬民夫。

以上三點,秦朝的百萬大軍去了兩成,剩下的八成主力去哪裡了。

第四,這是最主要的一點,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不滿足自己的功績,繼續北征匈奴,向南徵南越,北征匈奴,動用了30萬兵馬,打敗了匈奴之後,這個頑強的北方遊牧民族沒有被打垮,為了匈奴的反撲,30萬大軍就地駐紮了。向南用兵徵南越,用了50萬兵馬,因水土不服,糧草轉運困難重重,南越又不時侵擾,中了埋伏,損了數十萬大軍,主帥都戰死了。秦始皇又徵調了由囚徒,商人等組成的數十萬大軍,終於平定了南越。大軍都派出去了,連囚徒,商人都被徵兵去了南越,以致大秦帝國內部空虛,秦始皇死後,起義軍揭竿而起,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全國,實在是過於突然,再加上趙高專權,人心思動,時局複雜,北征匈奴和南征南越的兩路大軍選擇了沉默,以致大秦帝國迅速隕落。






胡家小胡


世人言“秦二世而亡,皆因始皇殘暴”!然而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這個被世人認定為暴君的嬴政,卻從沒殺過一個功臣!

而反觀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這些被後世稱頌的帝王,手上無一不沾染功臣的鮮血!


仔細一想,還真是有意思呢!

回到問題中來,秦始皇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靠的就是秦國精銳的虎賁之師!特別是自商鞅變法後,秦軍強大的戰鬥力令東方六國聞風喪膽!

於是,人們就問了,陳勝吳廣起義後,戰火立馬席捲整個天下,後期秦二世不得不將驪山修建秦陵的30萬奴隸臨時拼湊成軍隊來抵抗項羽大軍!

那麼,那些精銳的秦軍,到哪裡去了呢?

事實上,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一是命蒙恬率領30萬蒙家軍北擊匈奴,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河套地區歸大秦掌控!

二是命任囂率領50萬秦軍南平百越,將嶺南地區,既今天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地全部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中原爆發起義後,當時蒙恬已經被趙高毒害,蒙家軍群龍無首;而南邊的任囂臨死前交代趙佗,中原混戰,你派兵把手進出中原各個路口,便可以割據一方!於是趙佗自立。

這一南一北,就是整整80萬秦軍,而且都是秦軍精銳,只是在秦國滅亡時,這兩隻軍隊,都沒有前去勤王救駕。


Mr這史香


秦末時期,統治者專制殘酷統治、大興土木,導致勞財傷民,國力漸退,人民徭役沉重引起農民起義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當時的統治者,尤其是秦始皇后期以及秦二世胡亥,對百姓橫徵暴斂,苛捐雜稅眾多,徭役沉重,在這樣長期艱苦的生活下,人們開始了反抗。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農民紛紛呼應抗秦,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時,秦軍50萬主力部隊正在征服嶺南中,而且為了長治久安,甚至還移民50萬(包括許多婦女)過去定居在那裡。這是秦人主要的一次遷徙。但各路農民軍逼近咸陽時,鎮守嶺南的秦將趙陀及所率秦軍主力選擇了坐視故國滅亡,並且封關絕道,自立南越國。所以,西漢時的南越國其實就是老秦人建立的半獨立王國。秦國人的重要一支,就從此在廣東繁衍發展,今天許多廣東人應該有老秦血統。

而秦國故地的人民,當時劉邦進入關中時並沒有經過惡戰,並且佔領咸陽後採取了“約法三章”的文明做法,得到秦人擁護。項羽進咸陽時,滅秦王族,焚秦宮室,也只是針對秦統治集團的報復性行動。之後,項羽把秦國故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章邯等三位秦朝降將為王,繼續管理秦國原來的居民,這就是所謂“三秦”的由來。再後,劉邦輕鬆還定三秦,秦國故地和故人,在蕭和管理下成為劉邦出關與項羽爭霸的主要基地和穩固後方。楚漢之爭雖然慘烈,但主要是在東邊,三秦故地沒有經歷嚴重戰火,秦人也沒有重大人口損失,順利過度到漢朝建立。

所以,留在秦國故地的秦人,一直就在陝西那一帶繁衍生息至今。當然後來歷朝歷代戰亂很多,關中作為政治中心屢大秦帝國橫掃六國以後做出了很多的改變,統一貨幣,度量衡,實行軍功爵制度,隨著秦國的統一為了抵禦外來的敵人,派人修建長城,派出秦軍最能攻善戰的部隊駐守長城,抵禦外敵,之所以秦國會滅亡在二世的手上,主要是皇朝沒有多少部隊,隨著連年的戰火洗禮,百姓是民不聊生,大部分不是當民夫就是當兵的,秦王的格局之大,給外派出去鎮守邊疆的將軍下的是死命令,有朝一日朝廷內部出現了問題也不要班師回朝救援,沒有秦王的命令不得回師救援,所以當時的劉邦項羽農民起義家不會那麼快的攻城攻到阿房宮,所以說到二世手裡邊滅亡的還是有歷史原因的,所以不能片面之詞去理解,也不是說秦軍無能只是把最厲害的部隊全部派出鎮守邊疆的!即使秦國真的滅亡也是在自己人手裡,這就是真正的家國情懷!!!





非常思維網


我是喜歡中庸、喜歡歷史的履和齋主,我來分析一下秦朝速亡的原因。其一,人心渙散;其二,名將凋零,其三,秦始皇的野心。

想當年,大秦軍隊席捲而來,掃平六國,天下一統。題主問:短短几年後虎狼之師哪裡去了?

準確地說,秦朝江山從前221年到前207年,共傳三世,享國十五年。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10年。這一年是秦朝衰落的轉折點。

為什麼一向驍勇善戰的秦軍忽然不見了呢?

第一,秦朝暴政,人心渙散。百姓疾苦得不到解決,世家大族得不到安撫。秦朝所推行三公九卿制打擊了以往貴族的政治利益,分封郡縣又影響了他們的經濟利益。動盪的社會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等,雖然現在看來有積極意義,但在當時都是處處遭到抵制的。而秦始皇一貫是強勢推進,不講仁政。民間情緒勢必蔓延、積蓄。這種情緒一旦遇到適宜的機會就要爆發,將成星火燎原之勢。

這種情緒,不僅僅流行於社會,也會影響軍隊將士的情緒。而且軍隊士兵普遍來自社會底層的農民,因此士兵的鬥志勢必受到影響。

第二,名將凋零,甚至自毀長城。分析秦始皇時期的名將,蒙氏家族,蒙武和他的兒子蒙恬、蒙毅;王氏家族,王翦,兒子王賁,孫子王離;其他將領還有章邯、內史騰、辛勝、李信等人。以內史騰為例,前277年就跟隨白起作戰,即使健在也是英雄垂暮。可見一部分將領已經老去,而仍能征戰的將領似乎只有蒙恬、蒙毅、章邯、王離。辛勝、李信生卒年不詳,應該是年輕將領,但是均沒有相關抗擊其一軍的記載。辛勝大概是投降了。他的女兒辛追嫁給了漢朝長沙王,也就是馬王堆的主人。而李信的家人一直在陝西生活的很好,飛將軍李廣就是李信的後人。似乎李信也是平穩度過秦末這場戰爭的。

而蒙恬、蒙毅兄弟在趙高沙丘政變後先後被解除了兵權,有的說蒙恬被逼自盡,然後將士受到坑殺。誠所謂“自毀長城”。

如此,剩下來的將領只有章邯和王離。

第三,秦始皇有野心,不僅尋找仙藥,企圖長生不老,而且想獲得更大的疆域,他生前一直“南征”和“北戰”。北線由蒙恬帶領修築長城,北擊匈奴。此一支已經被趙高斷送。南線是討平南越的軍隊,大將任囂和趙佗,帶領大軍遠征,無法馳援秦朝。


仔細算一下,趙高砍掉秦國的一支力量,南征帶走一支力量,只有章邯和王離苦苦支撐。而章邯、王離遇到了更加勇猛的楚霸王項羽,背水一戰秦國軍力殆盡,從此再無轉機。

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是大問題。沒有人能夠阻擋歷史的腳步。正確的理念和文化是取得勝利的基礎和指導,只有軍事手段來自高級將領的運籌。如果兩方面都不佔優勢,滅亡就指日可待了。

以上是我的分析,您有什麼高見,請留言交流或繼續關注。謝謝您的光臨。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履和齋


秦滅六國後,盡收天下兵器。兵力一是防禦匈奴,就是公子扶蘇和蒙恬的軍隊,另外一支軍隊,開拓嶺南疆土,征服百越。西北軍隊因主將被殺,鬥志喪失。而嶺南軍隊,看到中原大亂,坐擁五十萬大軍,主動與中原切割聯繫,某圖自立。這才有了釋放驪山囚徒,組成軍隊,來抗擊起義軍的情況,戰鬥力當然低下。其實,天下的興亡,多在於人心向背。若天下群起而反之,再強的軍隊也沒有用。


子不語乎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橫掃東南六國,創立了大秦帝國。在他死後,胡亥即位,短短三年大秦帝國就滅亡了。本題目所問的虎賁軍也隨著大秦帝國的滅亡而消失的無影無蹤。那麼,這麼一隻虎賁軍到底去了哪兒?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知道虎賁軍的成立和他們所經歷的事情。最早的虎賁軍,成立於秦始皇為王的時候,準確來說,是秦始皇為了擺脫呂不韋的束縛而建立的一隻私人軍隊。他們脫胎於秦都咸陽的御林軍。當時的咸陽,有三支軍隊。第一,都衛軍,都騎軍和御林軍。都衛軍是專門負責咸陽都城的防衛工作。人數大概在十到十五萬,是以步兵為主的龐大軍隊。由呂不韋的部下掌管。第二,都騎軍則是咸陽的騎兵部隊,數量大概在三萬左右。這是進攻部隊。假設咸陽遭受到外敵進攻。步兵守城,騎兵進攻。第三,守衛王城的衛戍部隊,我叫他御林軍,人數在一萬多。這些人是專門負責咸陽的王城安全。按理說,咸陽有這麼三隻軍隊就已經足夠了。但由於當時的秦始皇歲數比較小。而呂不韋由於是他的仲父,總覽一切朝廷重務。所以,這三隻軍隊的控制權都在呂不韋手裡。再加上呂不韋跟趙姬的關係。這些都讓未成年的秦始皇極度的不舒服。後來,呂不韋為了巴結趙姬,更是給她送來了臭名昭著的嫪毐。這讓逐漸長大的秦始皇對呂不韋非常的反感。但呂不韋大權在握,秦始皇除了反感也沒有辦法,只能默默忍受。隨著東南六國的合縱來攻,秦軍主帥蒙驁戰敗,丟失函谷關。東南六國的合縱軍已經到達臨潼,當時叫蕞城。呂不韋大驚失色。匆忙之下連忙調動都騎軍和都衛軍迎敵。這時候的咸陽城就只剩下了御林軍在防禦。由於都衛軍和都騎軍的勇猛作戰。東南六國的大軍在蕞城被秦軍打的大敗而逃。秦始皇此時已經快二十歲了。他藉著這次的窘迫現象,立即成立了另外一隻軍隊——虎賁軍。而這隻軍隊的指揮權,秦始皇直接給了他的玩伴,王翦的兒子王賁。而王賁由於自小跟秦始皇年齡差不多。再加上他爹王翦是個老秦人。這父子兩人都是秦國本土人士。自然不會聽從呂不韋的調遣。(這裡是指如果秦始皇跟呂不韋產生分歧的話)這隻軍隊的人員也很特別。他們都是一些王公貴族的子嗣和最忠心的家丁,還有秦始皇認可的御林軍成員和都騎軍成員。這隻軍隊最開始也只是有一萬。撐死了一萬。虎賁軍成立的第一戰就是剷除嫪毐和呂不韋。(秦始皇加冕之時)隨著呂不韋的死亡,秦始皇收回了呂不韋手裡的一切全力。此後,在掃滅東南六國的過程中。虎賁軍的人數越來越多,蒙恬徵匈奴的時候,虎賁軍的人數已經到達了十萬之眾。但回來的虎賁軍人數也只有兩萬多。剩下的人都留在了北地戎邊守護邊防了。此時,秦國由於一系列的建築工程的開展,再加上蒙恬在北邊修築長城,秦國的民工人口短缺。再加上,修道路,修宮殿,修陵墓,以及南征百越。秦國的人力資源更加的捉襟見肘。在此之後的幾年之內,虎賁軍基本上維持在兩萬人的編制,並沒有絲毫的擴建。而這些虎賁軍的作用並不是隨著戰爭的結束就結束了。這些虎賁軍由於從頭至尾,秦始皇對他們很是放心,所以,每次出巡,秦始皇所帶領的並不是御林軍。而是這些忠心耿耿的虎賁軍。這個時候,秦國的都城咸陽,只有御林軍在守衛。因為秦國的其他軍隊都各有其事。大家看,北軍三十萬,守衛長城。南軍五十萬,南征百越。而且,南軍所接到的命令並不是征服百越就完事了。而是他們要在百越之地落地生根。跟當地人通婚,說白了就是漢化他們。比如,現在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他們就是秦人的後代。說白了,這時候的秦國的軍隊,只有一萬多御林軍和兩萬多虎賁軍能調動了。秦始皇死後。趙高專權,為了能夠控制胡亥。趙高就勢必要除掉虎賁軍。因為御林軍的首領是趙高的心腹。隨著秦始皇陵的完工。虎賁軍也被趙高他們毒斃了。這些虎賁軍之所以不會反抗。是因為當時的秦始皇在秦國威望太高。這些虎賁軍都心甘情願的去地下陪伴秦始皇。大家不要覺得我是危言聳聽。古代人的思想是不如我們開放。大家想想,日本的軍人為什麼會切腹自盡效忠天皇?就明白我的話是不是真的了。到了此時,秦國能夠動用的軍隊只剩下咸陽的御林軍了。所以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才能如秋風掃落葉般的席捲全國。是因為秦國沒有可以用於作戰的軍隊了。要不然,章邯也不用帶著一幫子修陵墓的刑徒出征了。說到這裡,大家忍不住要問了。不是還有御林軍嗎?不錯。御林軍此時是守衛咸陽的最後一支部隊。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調動的。因為他們的將軍是趙高的女婿——閻樂。也是這隻御林軍在閻樂的帶領下,殺死秦二世的。隨著趙高的死亡。這隻御林軍的軍權也回到了秦王子櫻的手裡。隨著項羽和劉邦的兩隻軍隊開赴咸陽。這隻御林軍的末日也到來了。在聽說劉邦的軍隊已經進入武關。秦王子嬰趕忙放出這隻最後的力量——御林軍。這隻軍隊在藍田跟劉邦的軍隊相遇。當時的兵力對比是1:10還要多。最終,這支御林軍全軍覆沒。劉邦到達咸陽後。秦王子櫻自縛投降。他之所以投降,是因為他的手裡已經沒有任何的對抗籌碼了。直到秦朝滅亡,北軍三十萬和章邯的奴產子軍二十萬。已經被項羽殺的不剩一個了。(項羽在新安屠殺了二十多萬秦軍降卒)南軍五十萬割據稱王,成立了南粵國。以上就是全部秦軍的去向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