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有僧吃粥


發生蝗災時,據說古代靠的是每家地頭找來乾柴,燃起火堆,用火燒蝗蟲,然後把燒死蝗蟲挖個土坑埋上。另一種農村多養雞鴨,把雞鴨攆到田地裡吃蝗蟲,能力還是有限的。


Liaokong了空


當非洲蝗蟲以3600億隻的恐怖規模襲來時,我國古人總結的除蝗蟲五招,又將重出江湖。

只是不知蝗蟲界的高手,知道這個消息後,是龜縮不敢來,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以身涉險?

絕招一、吃

蝗蟲入菜,古來有之,煎、炒、烤、蒸,各種吃法都是非常流行的。

古代食客在吃蝗蟲這件事上,用心良苦,一點不比今天的我們少多少。

《嶺外代答·食用門·異味》: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蝗蟲之卵,天蟒之翼,悉鮓而食之。此與甘帶嗜薦何異哉!甚者則煮羊胃,混不潔以為羹,名曰青羹,以試賓客之心。

當然,群居的蝗蟲並不建議食用,它是有毒的。

不過,古代災荒年,蝗蟲可能還未成災,便已經被災民們擺上餐桌了。

《舊唐書·德宗本紀上》:時關東大飢,賦調不入,由是國用益窘。關中饑民蒸蝗蟲而食之。

絕招二、雞鴨鳥生物防蟲

雞鴨鳥都會以蝗蟲為食,一隻成年雞一天可以吃掉一百來只蝗蟲。

用生物防治蝗蟲,是一種良性循環,這種古老的生存智慧為我們先祖進行農事生產,提供了很多便利。

絕招三、驅蟲藥

古代沒有殺蟲劑,但聰明的古人卻發現了蝗蟲不喜愛的東西,他們將這些植物收集起來,當作驅蟲藥使用,比如艾草便是其中之一。

絕招四、塹坎掩埋法+篝火誘殺法

蝗蟲和飛蛾類似,都有朝著光亮處飛的習慣,古人便利用它們的習性,設置好篝火,誘導蝗蟲靠近。

蝗蟲靠近火光,最直接的結果便是被火燒死,這是一種很高效的驅蟲手段。

篝火誘殺法搭配上塹坎掩埋法,效果更是人見人贊。

所謂塹坎掩埋法,是提前設置好陷阱,等蝗蟲進入其中後,便將其掩埋。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掩埋蝗蟲,不一定能夠殺死它,但若是將其引誘到篝火中,再放火燒的話,便可一勞永逸。

絕招五、殺蟲卵

《捕蝗》一詩中,有這樣的話語:雖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鬥新蝗子。

這句詩說明,古人早早便知曉,蝗蟲最大的威脅在於繁殖能力。

所以,古人便會刻意去尋找蝗蟲產卵的地方,然後倒入藥草汁殺死蟲卵。

以上,便是古人常用的驅除蝗蟲的手段。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你好,我是靜心匠道,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引子:與我們一山之隔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近代歷史上罕見的“蝗蟲”災害,近期肆虐東非和西亞以及南亞等地。大約號稱有接近四千億蝗蟲計劃東進,已經距離中國僅一山之隔。

而受到這次蝗災危害的影響,在北京時間的2月17日,股票期貨等的資本市場已經聞風而動,特別時“A股中的化工,農藥,農業種植等。如果蝗災沒有有效的治理。那麼全球糧食將推高產品價格,同時會造成部分地區的糧食短缺情況發生。

這就是這次蝗災的具體情況,其實在中國古代對於蝗災並不陌生,而且經常蝗災是隔斷時間就會發生,但是我們的祖先是怎麼治理這些蝗災的呢?

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什麼是蝗蟲的危險性。

蝗蟲有什麼危險性?

第一個問題:蝗蟲會咬人嗎?

基本上放心,”蝗蟲“不咬人,因為蝗蟲吃植物。儘管蝗蟲不太可能咬人,但還是需要防止蝗蟲的過敏問題。

第二個問題:蝗蟲有危險嗎?

蝗蟲群比較貪吃農作物,樹木和其他植物,所以對於人類它是臭名昭著的。因為,蝗蟲這樣做破壞為人類和牲畜,賴以生存的種植的農作物和草,導致依賴農作物生存的生態遭受饑荒和飢餓。

第三個問題:蝗蟲會過敏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蝗蟲是不會有過敏反應的,相對小部分人,會容易過敏。

第四個問題:蝗蟲能吃嗎?

可以吃,但是對於如果對於蛋白質過敏的人儘量少吃

蝗蟲造成的損害和損失

自從人類開始種植農作物和莊稼以來,”蝗蟲“就成為人類的敵蟲。古代東西方的著作中都提到了”蝗蟲“,例如西方的聖經舊約和古蘭經。並且在埃及薩克拉(Saqqara)的第六王朝中墓葬,我們還能看到蝗蟲的雕像。

”蝗蟲“對於農業國家是是最大敵人,並且在現在的一些國家,蝗蟲仍然是人民充足食物和飢餓之間的決定因素。但是蝗蟲的災害很多時候是分散性,破壞不明顯,但是如果集中區域爆發的話,可能就會非常嚴重後果。

現在世界人口每天增加,因此世界必須種植越來越多的農作物來養活人類。肯定沒有人願意種植更多農作物來飼養蝗蟲的。


蝗蟲吃東西的特點

1.他們會吃各種各樣的食物。

2.每隻蝗蟲每天都要吃自己體重的食物。

3.他們是群居性。每平方公里的蜂群至少有4000萬,有時多達8000萬。圖2顯示了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一小群,因此包含了約400億隻蝗蟲,重約80,000噸。(半蝗蟲重約1噸。)一噸蝗蟲(佔平均群的很小一部分)在一天之內吃掉的食物多達10頭大象,25頭駱駝或2500人。

4.蝗蟲會通過吃掉葉子,花朵,果實,種子,樹皮和生長點而造成損害,還會因樹木成群結實而因重量而破壞樹木。據我們所知,它們沒有攜帶任何疾病,但是一些實驗室工作人員對它們產生了過敏。

5.對2000年蝗蟲破壞記錄的分析表明:8%的破壞是由料斗造成的,69%的是未成熟和成熟的群,而23%的是成熟群。漏斗的數字很低,因為繁殖區域大部分在主要農作物區域之外。

瞭解完蝗蟲之後,我們來分析古代祖先們治理蝗災手段。

防治蝗蟲,就一個要提到徐光啟和他的《除蝗疏》。徐光啟是明朝人,字子先,號玄扈,聖名保祿,諡文定。明朝末年儒學、西學、天學、數學、水利、農學、軍事學等領域學者他的《除蝗疏》,是根據從春秋到元朝記載的111次蝗災發生的時間,進行了認真分析統計,最後的出的治理手段。



第一,積極預防蝗蟲災害

首先”蝗蟲“在出現在那裡,大多數發生在耕地和人口稠密地區或遠離耕種和人類居住的偏遠地區。那麼首先要治理的就是人口密集度高,依賴農業生存的耕地。古代的徐光啟,經過多年的時間總結。他發現”蝗災“的高發期是農曆的4至9月,這個時候莊稼長勢茂盛、結果之時。蝗蟲有了充裕的“糧食,蝗蟲的生長週期,也從幼蟲發育為成蟲。所以,積極預防治蝗工作尤為重要。徐光啟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蝗蟲和自己的實地研究,預防蝗蟲的方法,就是清理低窪積水處的水草,讓蝗蟲產卵沒有場所;而且在高發期,春夏間蝗蟲成卵時,一旦發現蟲卵發育成幼蟲的時候,官府組織人力進行撲殺。

第二,天然化學預防蝗蟲群體

徐光啟發現只要將草木灰、石灰等篩成細末後,撒在莊稼上。蝗蟲對於這些農作物,就不會再吃。

第三,人為撲殺

這個是最簡單,也是現在非洲都還在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就是蝗蟲群裡過來,農民和群眾們就進行人工的撲打,用能利用的工具對蝗蟲撲殺。當然這個效果可能不高,也比較累人,但是在古代沒什麼手段的時候,這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古代蝗災發生,官府會激勵農民,對蝗蟲進行收購,鼓勵民眾撲打。

第四,利用天敵進行滅絕

利用動物相剋的習性,在蝗蟲的高發區,放養鴨子的禽類。這樣能夠更加自然的消滅蝗蟲,同時有效的殺死蝗蟲的幼蟲。

第五,改種其他農作物,讓蝗蟲沒有糧食。徐光啟發現蝗蟲的生活習性後,要求蝗蟲高發地區,多種蝗蟲不吃的芋、桑、豌豆、綠豆、大麻、芝麻等農作物。改變當地的農作物環境,讓蝗蟲失去糧食來源。

在徐光啟將這篇《除蝗疏》交給皇上後,得到了皇帝的讚揚,這個文章也就傳抄到各地。到處廣泛流傳,為古代的農民有效地指導了滅蝗手段,可以說救了了很多捱餓的民眾。

結論:中國在歷史記載的那麼多年,都沒有有效的控制住蝗蟲,主要是封建迷信下忽視了科學治理蝗災的方法。而後來到了明朝,經過了徐光啟的整理和《除蝗疏》的推廣後,農民開始重視科學的治理蝗蟲方法,利用《除蝗疏》既治標也治本的方法。來有效的控制住蝗蟲,而到了清朝一朝,中國的人口迅猛的發展,但是蝗蟲發生機率降低了很多。


靜心匠道


中國古代幾乎每個朝代都發生過蝗災

蝗災給我國古代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所以我國古代研究了一系列的蝗災救治辦法

那麼救治蝗災的辦法都有哪些呢?

一、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最悠久的防治方法。顧名思義,這種方法主要是鄉民們用竹竿撐起白布,順風把蝗蟲驅趕到一起。最後再集中力量撲打滅殺。

這種方法雖耗體力還要集中大批人力,但卻是十分有效的。所以幾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遍。

二、壕塹掩埋法

此法是需要先挖出一個幾尺深的溝壕,然後用人工撲打法把蝗蟲引到溝中,最後用土把蝗蟲掩埋。

雖然這種方法比人工撲打少耗費了許多的力氣,但對溝深和土掩埋的厚度卻有極高的要求。不然的話蝗蟲很有可能從土中爬出捲土重來。

三、篝火誘殺法

這種方法是在天黑的時候點燃篝火,然後在篝火四周設置路燈。天黑後大批的蝗蟲就會被吸引過來。

但蝗蟲碰到篝火後就會失去飛行的能力。這時百姓再借機撲殺。

四、據蟲卵除蟲法

這種方法是百姓讓蝗蟲沒成長起來就扼殺,斬草除根。冬天裡百姓們結隊到田野,找到地上的小孔這些就是蝗蟲卵的聚集地。然後把地挖開用百姓們自制的“黑科技農藥”把這些蟲卵弄死。


瑜公子說歷史


最近巴基斯坦因為兩件事情引起了國人的注意,第一件事情是因為此次對中國的大力援助,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因為巴基斯坦陷入了嚴重的蝗災危機。

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次巴基斯坦發生的蝗災,這次蝗災最早出現於2019年的非洲,因為蝗蟲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經過幾個月的繁衍,它們種群的數量達到了數億隻,所到之處所有的農作物都被一掃而空。

而且這些蝗蟲還一路遷徙,來到了亞洲大陸,目前正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肆虐。如果蝗蟲遏制不住的話,那麼勢必會對兩國的農業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而且還會進一步威脅到周邊國家的糧食安全。所以說如何消滅這次蝗災,成為了印巴兩國的當務之急。

其實翻開史書,中國的歷史上關於蝗災的記錄有很多,歷朝歷代幾乎都沒有停止過與蝗蟲的鬥爭,我們也因此積累了很多治理蝗災的方法,我們的老祖宗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蝗災屬於典型的天災 ,與水災 、旱災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自然災害。每當蝗災發生的時候,農作物絕收,老百姓的日子變得苦不堪言。所以千百年來,很多人對蝗蟲的生長習性進行了總結,期望能夠儘可能地規避蝗災帶來的危害。

根據學者的統計,唐朝有記載的蝗災多達32次,宋代蝗災發生次數168次,明朝更加的嚴重,高達967次。

史料中關於蝗災的記載也非常的多,比如《舊唐書》曾記載:“蝗尤甚,自東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 經行之處 ,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遺。”《明太祖實錄》記載:“真定、棗強縣,民初復業,加以蝗旱,流殍者眾。”

經歷了這麼多次蝗災以後,他們也摸索出了一套治理蝗蟲的辦法,概括起來一共包括三種:農業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三種。

農業防治

元朝的時候採用過一種方式,倡導百姓進行秋耕,把蝗蟲的蟲卵暴露出來,然後經過冬天的嚴寒,把這些蟲卵凍死,這個方法推廣以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曾經提出一種觀點,他認為通過改善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可以有效地降低蝗災帶來的而危害。他提倡增加水田的面積,減少旱田的面積,除此以外再種植一些比較抗蝗的作物,通過這些方法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防治

提到人工防治,不得不介紹一下唐朝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親身示範吃蝗蟲,並且號召全國的百姓捕捉蝗蟲食用,期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危害。可是面對這麼多的蝗蟲,肯定不會取得太大的成效,只是能夠增強人民抗擊蝗災的決心。

所以後來宰相姚崇發明了一種辦法,叫作籌火誘殺法。他利用蝗蟲趨光性的習性,在晚上的時候讓老百姓燃起篝火,然後把蝗蟲聚集起來,再用火燒死這些蝗蟲,然後把蝗蟲埋進提前挖好的坑,邊埋邊燒。這種方法雖然也不能根治蝗災,但是比起捕食它們,確實進步了一些。

到了宋朝,人們的認識更先進了一點,開始通過挖掘蟲卵的方式來根治蝗災。宋朝政府更是用獎勵的方式鼓勵人們挖掘蟲卵,人們先是找到蝗蟲經常產卵的地方,然後挖出它們的蟲卵並直接消滅。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患於未然,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生物防治

此外,人們還找到了一種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那就是通過保護蝗蟲的天敵來消滅蝗蟲。根據唐人的記載:“開元中,貝州蝗蟲食禾,有大白鳥數千,小白鳥數萬,盡食其蟲”。所以人們就保護這種鳥類,通過它們消滅蝗蟲。

到了清朝的時候,人們發現鴨子吃蝗蟲的速度很快,所以就把鴨子趕到地裡去捕食蝗蟲。據記載:“蛹米能飛時,鴨能食之。如置鴨數百于田中,傾刻皆盡。” 這種生物防治的方式其實直到現代仍然還在使用,本世紀之初新疆曾爆發蝗災,就出動了數萬只的鴨子,組成浩浩蕩蕩的鴨子大軍,解決了這些蝗蟲。所以說這種辦法在落後的後代,還是相當實用的。

就這樣,通過不斷的摸索,我們的古人掌握了很多防治蝗蟲的方法。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卻不能根治蝗災。到了今天,雖然小規模的蝗災仍時有發生,但是在現代治理措施的防範之下,已經很難成大氣候了。

聽歷史說話


古代有特殊的官員制度,一般情況下可以儘早的察覺蝗蟲災難來臨,然後及時的補救。肯定有小夥伴去會問二般情況會怎麼樣呢?一旦出現二般情況,往往就是百姓流離失所,朝廷動盪不安。

官員們發光發熱

古代的時候,官員體制非常簡單,但是也夠用了。

比如朱元璋時期曾經發動過空印案,把朝廷的官員基本一鍋端,尤其是地方的直系長官。

可是一鍋端之後也沒有端掉多少,因為古代的官員他們所需要從事的任務非常繁雜。簡單講的話,所有能管的事情通通給管了。

官員們他們會負責檢查巡視某個地方的蝗蟲數量,自古以來這就是官員的必考課,因為在古代一旦發生火災還真沒法治。

如果官員們發現某個地方的蝗蟲密度比較大,就趕緊讓當地的百姓進行捕捉。

大家也都知道,蝗蟲的繁衍和其它物種的繁衍有著很大的區別,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成蝗災。而且這個蝗災根本不受控制一旦蝗災徹底成型的話,多少老百姓都很難起到效果。

所以古代官員們最主要的一點任務就是將蝗災扼殺在搖籃裡面。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也不是說每一個地方都會發生蝗災,有一些地方發生蝗災的概率大一些,當地官員就需要費心費力,有一些地區長年累月不發生火災,當地官員就可以輕鬆一下。

出了事故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就是古代官員是人也不是神,總有可能有疏忽的時候。

比如古代官員發現某個地方有蝗蟲,然後不想把這件事情給朝廷知道,所以就偷偷的昧了下來。

然後老百姓想捕捉蝗蟲,官員也不願意,因為老百姓一旦捕捉蝗蟲,就意味著他之前向朝廷的奏報當中,沒有蝗蟲就已經成為了假話。

就這麼一來回折騰到這個地方的蝗災變得越來越大,轉眼之間成為了一個區域性的蝗災,那麼古代的老百姓有沒有應對措施呢?

答案還是有的,只不過少的可憐,首先老百姓會把糧食能收的趕緊收,收不了的就只能瞪眼看。

其次老百姓便會捕捉所有的蝗蟲,能捕多少就捕多少,然後儲存起來。

再接下來就是餓肚子,因為捕捉蝗蟲的體量,終究比不上糧食給自己的溫飽度,所以很多老百姓在那一年裡面都會餓肚子。

餓肚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隨之而來極有可能會產生騷亂。

在古代人是沒有辦法和老天爺作對抗的,像現階段的話,天氣大旱咱們可以去澆水灌溉。

而古代的時候,如果天氣大旱,並且周邊的河裡面沒有水的話,那麼就只能乾等著,祈求老天爺趕緊降雨。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發生過多次蝗災,比如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當時由於軍閥混戰,不斷地向百姓盤剝,加上豪強並起,魚肉鄉里,兼併土地,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這時候,又發生了蝗災,進一步加劇了饑荒的發生。最終,為了活命的流民發起了黃巾之亂!

其實對待蝗災,古人也是又自己的方法的。

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用篝火來滅蝗蟲。

蝗蟲有趨光的習性,所以古人會在夜晚的時候,點起一堆堆的篝火,然後成群結隊的蝗蟲一群群撲向篝火,成了烤蝗蟲。

另外,使用艾草也是一種方法。

艾草具有很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本身有祛溼排毒的功效。蝗蟲對艾草的味道非常的厭惡。

所以,有些地方會使用大量的艾草去驅趕蝗蟲。但是,這個方法只能將蝗蟲趕走,卻無法消滅蝗蟲,蝗蟲離開了這個地方,又會飛到別的地方去。

家裡養的雞鴨,也是蝗蟲的剋星。可惜古代老百姓生活普遍不富裕,因此不可能做到家家戶戶都有雞鴨飼養在那裡,有養雞鴨的人家,數量一般也不多,所以,對付蝗災,仍然是杯水車薪。

最終,消滅蝗蟲還是得靠人力來完成,還好蝗蟲對人造不成侵害,因此,不得已的時候,人人都抄著傢伙上,火攻,水淹,拍子拍,各種方法來消滅蝗蟲。

古人生活非常不易,因此一旦碰上蝗災,往往就要改朝換代了!


無月文化館


通常而言,古人與蝗蟲之間的對抗是“粗暴”的。面對啃噬莊稼的蝗蟲,最簡單的法子便是撲打。這種法子也是見於文獻記載的。比如在《呂氏春秋》中便有“蝗螟,農夫得而殺之”的記載,只是書中沒有講述具體的捕殺方法。但考慮到春秋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大體應該是靠人力撲打了。

西漢時,官府在應對蝗災時,還想出了一個法子:命人捕捉蝗蟲,然後根據捕捉到的數量來給予獎勵。這算是古代發動人力對抗蝗災的一種新舉措了。到東漢時,王充提到了一種大規模捕殺蝗蟲的方法——“掘溝阻隔,驅蝗入溝,聚而殲之”。這是建立在對蝗蟲生活習性有所瞭解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的撲殺方法。在山西運城稷益廟中的《捕蝗圖》中,還頗有些古代捕殺蝗蟲的影子。

明代《捕蝗圖》·局部

但是,這種單純靠人力撲殺蝗蟲的辦法,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僅應對小規模蝗災尚可,一旦蝗蟲氾濫,人即便是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捕殺殆盡。

除了撲打之外,古人還善於用火殺。個體的蝗蟲是很脆弱的,比起野獸更怕火。因此,古人在於蝗蟲對抗時,還有一招“火燒法”,或是用煙火驅趕,或是成片焚燒,只要是能驅殺蝗蟲,即便是毀壞掉部分莊稼也在所不惜。畢竟,任憑蝗蟲肆虐,人們會連野菜都沒得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古代沒有高效殺蟲劑與農藥,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藥理知識,並將其運用於驅殺蝗蟲上。古人用於對抗蝗蟲的“藥物”很多,諸如艾草、蒼耳、巴豆、桐油、魚腥水、石灰、白礬、硫磺、砒霜、雄黃等等。當然,在具體的使用方法上,就更加多樣而複雜了。有些是浸泡或煮沸後噴灑,有些是點燃來進行煙燻,還有些是置於田間草叢,來誘殺蝗蟲。

除了上述應對蝗災的方法外,古人還想到了一種十分機智的手段——利用鴨子捕殺蝗蟲。這個方法見於明代陳經綸所著的《治蝗筆記》一書。按書中所講,陳經綸經過細心觀察,發現鷺鳥善於捕食魚子和蝗蟲,應該是消除蝗災的有力助手。不過,人工捕捉、馴化鷺鳥困難太大,並不現實。最終,陳經綸又發現鴨子與鷺鳥的生活習性相近,且能夠人工繁殖和運送,所以便試著用鴨子來對抗蝗災,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陳經綸的法子,後來又被後人沿用。有一位叫陳九振的人,就曾在蕪湖使用鴨子捕殺蝗蟲,最終戰勝了蝗災。陳九振成功後,又將這個法子繼續推廣,最後傳到了許多州縣。在陳世元所著《除蝗記》中,還曾具體描述了具體案例:

“(蝗)未解飛,鴨能食之,鴨群數百,入稻畦中蝝頃刻盡,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文中的“蝝”【音yuán】,便是蝗蟲的幼蟲。鴨子雖然不及鷺鳥靈活,捕食成蟲時顯得較為笨拙,可十分善於捕食蝗蟲的幼蟲。

事實上,成功扼殺了蝗蟲的幼蟲,是控制蝗災的關鍵。所以,這個辦法曾在清代廣為使用。按照清代官員許寶書的評價,用鴨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

“蝻(按指蝗蟲的幼蟲)初出土五日內,跳躍尚未能遠,其在旱谷田內,多僱鴨戶縱鴨啄食,最為便捷。”

利用鴨子捕捉蝗蟲,可以說是一個兩全之法。一方面,趁著蝗蟲尚未長成,危害不大,且跳躍能力較弱時,可以很快地將其捕殺掉;另一方面,田中的這些幼蟲,成為了鴨子的飼料,而鴨子的糞便又反過來肥沃土壤,以利於莊稼的生長。

因此,除了靠人工撲殺、火燒和藥燻,用鴨子對抗蝗災,才是個便捷有效的法子啊!可以說,古代蝗災來襲時,有些愚昧之人還忙著燒香祈禱時,那些聰明的早已跑去抓鴨子了!畢竟,抓一群鴨子放田裡,算是當時最好的法子了!


跪射俑


數千年來蝗災在中華大地上,以其巨大的破壞性被稱為“千年禍患”。由於蝗蟲是暴食性昆蟲,它們以禾本科的農作物為食,同時具有繁殖快、產卵多、食性廣、遷飛能力強等特性,給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災害。“飛蝗遍野,食稼殆盡”、“ 大蝗,絕收人相食,餓殍載道”等記錄不絕於史

(東漢)永初五年(112年), 九州大蝗,安帝痛心地說:“蝗蟲滋生,害及成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

(唐)貞元元年(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據我國學者統計,僅明代統計出的蝗災數量就達到967次

由於蝗災危害嚴重,歷代統治者逐漸總結完善了各種治蝗方法和獎勵措施,在蝗災治理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唐代時,蝗災防治成為官員年終考核中的重要內容,“每歲,尚書省諸司具州牧、刺史、縣令殊功異行,災蝗祥瑞,戶口賦役增減,盜賊多少,皆上於考司”

此外,政府還通過物質獎勵激勵人們滅蝗,據記載,王莽時期就“設購賞捕擊” , 開元時期採用 “捕蝗給粟”的獎勵辦法,如捕殺一石蝗蟲,就獎勵一石粟

到明清時期,治蝗救災已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體系,治蝗從政策制定、蝗災預報、管理組織、行動實施到災民賑濟都形成了制度化

此外中國古人還總結出多種捕殺蝗蟲的方法

一、利用魚網順風進行驅趕蝗蟲將其集中進行捕打。這是原始的滅蝗方法,需耗費大量的人力,但方法、工具簡單,容易被民眾快速掌握,小範圍滅蝗效果顯著

二、利用蝗蟲的趨光性來捕殺蝗蟲。最早的篝火誘殺蝗蟲記載見於《詩經》:“秉被蟊賊, 以付炎火。”清代李源在《捕蝗圖冊》中就提到在蝗蟲密集的地方設置篝火,蝗蟲趨光撲火,翅膀被燒,無法飛行,可以大量捕捉。還可直接燒荒來消滅蝗蟲的滋生地

三、《農政全書》記載在蝗蟲預期到達的地方事先挖一個深廣各二尺的坑,坑間相距一丈,等蝗蟲到達之後將其驅趕進坑中進行掩埋,使蝗蟲無法向左右逃竄,大大增加滅蝗效果。但這種方法其侷限性,如果掩埋的過淺,蝗蟲容易從土中鑽出,再度危害莊稼。《晉書·劉聰載記》:河東地區發生大蝗災,人們利用掩埋法,把大量蝗蟲掩埋起來,但蝗蟲隨後又破土而出,連黍豆都吃了

而且古人還注意到要提前預防

徐光啟首先提出了“涸澤”是蝗蟲的滋生地,只要把這些荒地開墾成農田就可以消滅蝗蟲,一方面可恢復生產,另一方面可以消滅蝗蟲的滋生地。顧彥的《治蝗全法》記載了蝗蟲卵所在地的特徵:“地上有無數小孔,形如蜂巢,及士微高起處”;清代人們還發明瞭用百部草汁、鹼水或陳醋殺死蟲卵的方法。而且古人還知道要保護鳥蛋、雛鳥、青蛙來間接消滅蝗蟲

不僅如此,古人們還通過選擇種植抗蝗農作物來預防蝗災。如《晉書·石勒傳》中記載種植豆類來避免蝗災;王禎《百穀譜·備荒論》記載蝗蟲不吃芋桑、菱芡,應該在蝗災氾濫的時期廣泛種植;《農政全書》中也記載綠豆、豌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薯蕷都是蝗蟲不喜歡吃的植物,可以適當種植,以備在蝗災嚴重時用作口糧

可以說正是有了古人總結的這些經驗方法,才使得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雖然今天的蝗災對農業生產危害已經沒有那麼嚴重了,但我們仍然也要珍惜糧食,杜絕浪費,這才是古人真正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


歷史隨筆談


近期席捲歐亞的蝗災讓各國頭疼,想象一下古代人沒有現代的農業科技是如何治理蝗災的呢,一開始古人只是拜“蝗神”以為是其顯靈為禍世間。當蝗災爆發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拜蝗神”等迷信活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

古籍上最早記載蝗災的是《春秋》記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稅畝,冬,蝝生。"最早記載蝗蟲的是《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行春令……則蟲蝗為敗。”唐朝初年宰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的大蝗災開始破除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等方式治理蝗災,治理的辦法也是比原始畢竟沒有現代的農藥機械。

隨著經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裡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

明代,徐光啟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清代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原文如下:“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餘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淨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婦稚在內轟出,或售賣,或換料麥,悉聽民便。其在臨河亂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長帚不及者,用噴筒仰轟。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將跳躍者撲畢,僱牛翻耕,將子撿出,蝗子與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撿盡,再用石滾將地壓平,後又用鐵鈀刨出,無不糜爛。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議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數百頭來片踐踏,頃刻如泥,試行已驗”

總而言之古人的除蝗的方法還是比較原始的,基本都是靠人力來做,但卻是當時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挺佩服古人的智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