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為了誰在奮鬥?

王者900號


每個人奮鬥的終極目標幾乎都是外在的成功+內在的幸福,只是每個人條件不一樣,選擇的路也不同,最終結果是有的人既成功又幸福,有的人成功了但是不幸福,也有的人不成功但是比較幸福,還有一種悲慘人生,既不成功也不幸福,終極一生,忙忙碌碌,碌碌無為。

如何走向成功與幸福呢?和大家分享一個模型,從能力和是否利他兩個維度來衡量,基本能比較清楚看見這個社會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人:

第一類:能力很強,且非常善良,從自我為中心走向利他,考慮和滿足他人的需求,是真正的強者,領袖型的人才。這種人能夠更大概率的走向成功與幸福。心裡能裝下多少人,就會有多少人因為我們的奮鬥而受益;有多少人因為我們受益,將決定我們對自己的價值感受;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創造的價值越高的時候,自我滿足感就越強。同時,這裡還有一個互惠原理,當我們真的發自內心的對他人好的時候,他人一定會對我們好,這是人的本性。如果說外在成功更多的是物質上,那麼內在的幸福取決於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認可,以及和他人的和諧的關係。

第二類:能力比較弱,但是非常善良,這一類人如果慾望不是特別強的話也可以過的比較幸福。因為心裡會考慮他人的需求,所以和周邊人的關係會比較和諧。所以成功不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能力弱的人只要對人好一點(需要是真的對人好,有一定識別他人需求能力),也可以過的很好。

第三類:能力很強,但是非常的自我為中心,自私,我們可以稱之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種人在事業上可能比較成功,但是很難幸福,原因是和周邊人的鏈接會很弱,屬於公事公辦的,不願意去真正的去理解他人支持他人。

第四類:能力弱還非常自私,這種人是最悲慘的,一輩子基本上就是物質上和精神上雙貧乏。要麼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要麼開始去學習做人,從自我走向眼裡有他人,否則很難從這個循環中走出來。

當我們能夠清晰確認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走向成功與幸福,剩下的就是去提升我們的能力,同時讓我們自己更善良一點,對周邊的人好一點。

如果能力實在有限的話,管理好自己的預期,我們經常對他人有期待,期待他人理解,期待他人懂自已,期待他人愛,期待他人關心,期待他人認可,…,實際上,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有認知和模式。對他人有期待,實際上是對他人有要求,他應該怎樣,這怎麼可能呢?不對他人有期待,本質上自己就沒有預期,內心就會安定,就會平和,自己的狀態就很好。既不會對過去遺憾後悔,也不會對未來擔憂恐懼,只會活在當下,享受現在。如果真的希望期待的事情發生,那自己就要竭盡全力,想盡辦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期待的事情發生。如果你希望他人理解,那就好好研究表達,話一說出去,別人秒懂;如果你希望他人認可,那就看看他認可的標準,做到了,別人自然認可賞識;如果你希望他人愛,那就先去愛別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如果期待的事情真的發生了,那是你的福氣和運氣,必須感恩他人,因為那是他人賞賜予你的。

看清自己的大目標,一步一個腳印,邁向成功與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