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造成岳飛父子被害?

徐巖松


岳飛父子被害是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從歷史角度看岳飛父子被害是生不逢時,從君臣關係來看,岳飛確實未處理好臣子該做的,從政治角度看,岳飛缺乏政治頭腦這是武將犯的大忌

岳飛生不逢時,未遇到明君明主

古往今來有明君者必有名將,而有名將卻未必有明君,明君名將都有則必然會有一番大作為,比如王翦 蒙恬 都是名將遇到明君秦始皇則開創六國統一大業,一代兵仙碰到明主劉邦則助劉邦推翻項羽建立大漢王朝,因此名將必須有明君的支持才能成就一番作為


然而岳飛作為一代名將卻未碰到明君,岳飛空有滿腔報復卻無處施展

岳飛是經歷過了靖康之恥,面對國破家亡的恥辱,岳飛立誓收復河山,因此岳飛從嚴治軍,並且迅速提升戰鬥力極差的宋軍,並打造成為岳家軍,岳家軍軍紀嚴明,戰鬥力強悍,同時深的百姓愛戴。

金軍聞岳飛而色變,岳飛一句勢如破竹連克數鎮,最遠打到河南北部,金軍面對岳飛的進攻一敗塗地,眼看岳飛就要“直搗黃龍,迎回二升”,此時宋高宗趙構急招岳飛回京 並殺了岳飛


君臣理念不合 使宋高宗趙構覺得岳飛難以掌控

宋高宗趙構是靖康之恥時逃出來的唯一皇子,汴京淪陷後,北宋皇族被一網打盡,而漏網之魚趙構卻成為金人抓捕對象

趙構一路南逃,金人一路緊追,然後趙構有馬,金人也有馬,而且金人的馬比趙構跑的更快,跟金人比速度遲早要被追上的,無奈趙構只能逃往海上,金人不善於海上作戰,因此金人駐紮在海邊,想逼迫趙構上岸


趙構被金人下破了膽,以大量金銀財寶同時向金稱臣的代價換來金軍的退兵,之後趙構回到健康,再也無心同金人開戰,只想過上安穩的日子,不顧北方淪陷區的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之中

而岳飛確是極力主張北伐的,岳飛畢竟是出身行伍,懂得天下太平必須通過武力解決,但是趙構卻害怕同金人開戰,怕惹惱了金人,因此對主戰派極力打壓,因此岳飛自然不受趙構待見

岳飛缺乏政治頭腦很天真

“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是岳飛畢生心願,同時這也是讓岳飛喪命的政治原因

“直搗黃龍”就是 黃龍府,金人大本營所在,這就意味這殲滅金人,收復失地,而“迎回二聖”就是迎接把金人俘虜的微宗,欣宗

假如岳飛收復了失地 迎回了二聖,這樣一朝就有了三位皇帝,那麼宋高宗趙構的合法地位就會收到挑戰,而且極有可能被迫退位,這是趙構不願意看到的,不僅如此,而且這還傳達了一個信號就是 趙構你的皇位不合法,二聖才是合法的皇帝,所以趙構早就對岳飛動了殺心



岳飛傭兵自重,性格又很執拗

岳飛所領導的岳家軍是整個南宋戰鬥力最強悍的軍事力量,金人對南宋軍不屑一顧,但是對岳家軍非常忌憚,金人對南宋求和條件就是必須殺了岳飛,可見岳飛的勢力非常另金人頭疼


不僅金人忌憚岳飛,宋高宗趙構也同樣忌憚岳飛,試想,一個手握朝廷戰鬥力最強悍的軍隊而又跟皇帝政見不和,時常不聽皇帝指揮的武將能讓皇帝放心嗎?況且整個宋朝既定國策就是防止武將擁兵自重,趙構也害怕岳飛模仿趙匡胤黃袍加身了,雖然岳飛不會謀反,但是岳飛再迎回二聖後如果站在二聖那一邊,那麼自己皇位就不保了,因此必須殺了岳飛,來穩定自己統治

因此,岳飛父子被殺既有岳飛不懂政治不會處理君臣關係也有趙構一心求和打壓主戰派有關,最根本原因是岳飛生不逢時,沒有碰到明主罷了


朝夕聞道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與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表達了大將軍岳飛自我勉勵,雄心壯志,爭取早日收復河山,以報靖康之恥。對於這樣的忠誠且善戰的將軍為什麼當朝皇帝要將其賜死,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還是岳飛自己的問題。我是夏目愛看書,帶你探究岳飛的死亡原因。

君臣生隙,戰和之爭

岳飛作為經歷過靖康恥的宋人來說,充滿了對於金朝的厭惡之情,在北伐節節勝利的時候,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岳飛請求趙構給自己擴充部隊。在此時秦檜,張浚主和派等人從中作梗,最後在張浚的譏諷之下上奏摺請辭,不等皇帝批示直接離開建康。最後趙構迫於當時的形式勸岳飛回來,岳飛拖了整整七天才重回崗位。

在此之後岳飛收到金國想要放回宋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由於對朝廷的擔憂,於是在覲見趙構的時候體力力氣樣子趙瑗為皇儲,但是這就引起宋高宗的不滿。

小結:

岳飛犯了兩大錯誤,首先擁兵自重,無論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部隊全是皇帝的部隊,你岳飛今天敢負氣辭職,難保他日不會學習趙匡胤陳橋兵變。所以如果岳飛能後得到皇帝的批示之後再離職,恐怕皇帝也無話可說,這一點顯示了岳飛雖然能征善戰,但卻沒有政治頭腦。

在當時宋朝歲時都可能被金朝吞併的時候,岳飛居然指名道姓說出太子的人選,說是應該有宋高宗的樣子繼承皇位。雖然說很多大臣都提議宋高宗趕緊立一位太子,但是大家都是很隱晦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畢竟在宋高宗看來,你這是咒我咒大宋朝。岳飛作為耿直男孩,直接將這一層窗戶紙捅破,皇帝自然不高興,畢竟諸君是最忌諱,皇帝問你你也不一定敢說的好吧。

以上兩點,不管是誰都註定不能活太久。

性格缺陷,無政治頭腦

在合議期間,皇帝以金錢,豪宅田地,美女寶車誘惑,岳飛皆不為所動。以國家沒有光復為由推脫,這就讓那個趙構優點摸不透越岳飛了,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要的話對於帝王來說是不好駕馭的。當年王翦大將軍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慮,直接要田地要封賞。所以說如果這些岳飛都不喜歡的話,那這個人就是想要帝王之位,於是乎趙構就毅然埋下了殺岳飛的種子。

在歷史中多次記載岳飛本人和他人難以交往,脾氣很大。岳飛是樞密副使,在當時可以說是高官了,但是岳飛獨來獨往,基本上不和官員打交道。同時在宋朝本來就是重文輕武,那些文官不但為人圓滑,而且當時的地位普遍比這些武將高,也不大看得起岳飛。在岳飛被冤枉之後,只有韓世忠發過一次脾氣,其他的人都作壁上觀。唯一一個為岳飛求情的文官,還表示自己為岳飛求情完全是害怕因此會打擊抗金的積極性,會失掉人心。

總結:

當時的宋高宗由於自身的經歷導致其只想偏安一隅,而岳飛的雄心壯志是想要收復失地,迎回二聖。這就導致趙構與岳飛產生分歧,同時宋朝重文輕武,岳家軍勢如破竹,唯岳飛命是從。同時岳飛越過人臣的底線,妄圖參加皇儲的選擇。因為宋朝國家建立的不正當,直接導致了趙構是不允許有一位“無私”的將領存在的,所以說岳飛之死是不可避免的。

岳飛去世也註定了宋朝只能偏安一隅,無法再回到開封府了,這也是宋朝的悲哀!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夏目愛看書


岳飛不懂得揣摩聖意

宋朝的一個奇恥大辱就是靖康之恥,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一雪”靖康之恥“迎回“徽欽二帝“是岳飛一直以來的願望。雖然宋高宗皇帝時刻把”迎回徽欽二帝“掛在嘴邊作為自己的政治口號,但是在他心裡根本不是這樣想的。徽欽二帝爛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欽二帝迎回來了,他的位置在哪裡呢?和岳飛同時期的韓世忠等名將看的很明白,雖然也經常跟著喊喊口號,但是怎麼能真去做呢?而岳飛就顯然不懂得政治,揣測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實心思,決意要把徽欽二帝接回來。不光跟自己士兵講話時用這件事鼓舞士氣。跟高宗開會也不斷地講這件事,發現皇帝有片刻的猶豫或思想動搖他就跟皇上急眼,結果就是高宗對岳飛的不滿情緒日漸累計,秋後算賬是遲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傷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時候,宋高宗因為驚嚇過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趙旉還夭折了。為了延續帝位,雖然高宗收養了宋太祖的兩位七世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伯玖為養子,但內心處還抱有恢復生育功能,生一個親生子的幻想,所以遲遲不肯明立儲君。

這種難言之隱本來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講,大臣也不敢問,這種君臣之間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飛打破了。在紹興8年(1138年),岳飛回朝述職,辦完公事之後,又開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開上書要求皇帝立儲,這一下子可是觸犯了兩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將干政!尤其是第二條武將干政是最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麼來的,是趙匡胤奪來的,為了不重演前朝悲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從此以文官壓制武官,武官干政成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飛卻偏偏去觸碰這個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殺了他麼?

3.岳飛違旨抗命不聽話

對岳飛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岳飛是極力反對議和的。可是,不管議和再怎麼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決定的事情,做大臣的應該果斷執行才是。而岳飛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冷嘲熱諷。“議和”完成後,岳飛又公開反對,反對無效就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你想岳飛是有多混。

早在被殺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飛因為和張俊有矛盾,就給高宗提了一個辭職報告,不等高宗回覆就直接撂挑子不幹走人了,高宗派人勸了6天才把這位大爺勸回來。兩年後,岳飛不光對“議和”冷嘲熱諷,並再次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無視了。1140年,岳飛回朝述職,又跟高宗提辭職,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給拒絕了。三四年的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皇帝權威,違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氣再好,也動了殺心了。

4、岳飛功高震主,直接威脅皇帝統治

我們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節制武官的,武將的位置其實是很低的,絕對不能幹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戰,也必須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陣圖”,絕對不可以自作主張,一旦戰事結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權,想要培植自己的勢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興四將”的其他3位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馬把兵權交出去,絕不參與政治,讓高宗皇帝對他們100個放心,也讓別人無法找到誣陷他們的藉口。

而岳飛卻偏偏又要去打破這些禁忌。岳飛作為一名武將,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調的很,顯得極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長期把持軍權,他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啊,你手握兵權、功高震主,對我大宋王朝的統治就是威脅啊。

宋高宗皇帝有殺岳飛的1000個理由,但是岳飛手握兵權、功高震主才是讓高宗下定決心殺掉岳飛的最關鍵的原因。

雖然,岳飛是一個公認的英雄,但是他不會揣測聖意、揭皇上的傷疤、違旨抗命、功高震主,有這麼多致命的地方卻不自知,毫不收斂,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換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毛奕森


首先,作為封建社會的將領,鎮壓農民起義,保衛封建王朝乃是其基本職能之一,除膽怯而臨陣脫逃或沒有鎮壓任務的將領外,人人都會這樣做,否則就不成其為封建將領了。既然人們沒有給其他鎮壓過農民起義的將領釦上“愚忠”的帽子,對岳飛也不應如此苛求。

其次,岳家軍取得郾城、朱仙鎮等大捷後,北伐中原的形勢確實很好,但在張俊、王德等近鄰友軍已奉詔班師的情況下,岳飛著孤軍深人,前面要遭到金騎兵的分割包圍,後無糧草、人員的補充接濟,處境十分危險,故撤兵也是勢所必然。岳珂在《金佗粹編》卷八中以“議者謂使先臣得乘是機也以往,北虜雖強,不足平也;故土雖失,不足復也。一簣虧戌,萬古遺恨”這樣誇張性的話來表明岳飛的軍威,恰恰成了後人持責岳飛為“愚忠”的根據,可謂是弄巧成拙。

事實證明,雖然岳飛對皇帝與朝廷忠心不二,但並未達到毫無個人主見的“愚忠”程度。相反地,由於他出身貧苦,缺乏官場上那一套圓滑處世的作風和明哲保身的本領,而是剛正不阿,“恃才不自晦”,特別是岳飛從抗擊金兵,收復失地,保衛趙宋王朝的大局出發,常與怯懦、自私、反覆無常和目光短淺的統治者趙構意見相左,甚至發生頂撞,才使趙構與岳飛的矛盾不斷加深,最後反以“不忠”之罪將其殺害。

可是,無論秦檜的黨羽或岳飛子孫和他的同情者,都諱言趙構多年來對岳飛的成見,前者是為了掩蓋趙構殺害岳飛的真實意圖,後者是害怕會給岳飛的“忠君”形象造成損害。這樣,就使後人形成一種錯覺,認為岳飛的遇害純系紹興十一年間兀朮向秦檜進行要挾,從而促使秦檜製造冤獄的結果。實際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趙構與岳飛的矛盾,由來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建炎初年,並隨耆時間的推移,岳飛地位的變迂而逐慚尖銳化。

要放棄山陽的謊言,為在陷害岳飛的罪惡天平上再加上一塊砝碼。

岳飛堅持抗戰,以收復故土為己任,乃是舉國所知的事實,可是趙構對於張俊這種拙劣的謊言,競假裝置信不疑,說什麼:"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再次反映了他一定要置岳飛於死地的險惡用心。反之,對於韓世忠,趙構的態度就有所不同。當秦檜一夥指使出任韓家軍總領的胡紡,挾嫌誣告韓世忠官屬耿著"鼓惑眾聽",妄圖將韓世忠也牽連進去時,最後只將耿著"杖脊刺配吉陽軍牢城"了事;當"臣僚累言韓世忠之罪"時,趙構卻"留章不出",不予理會。這些都表明,趙構在達到鉗制韓世忠之口,要他對議和、殺飛等陰謀活動都保持緘默的前提下,對其個人還是持保全的態度。秦檜一夥在沒有得到趙構首肯的情況下,當然就不可能再肆意捏造罪名,加害韓世忠了。

趙構、秦栓‘張俊等人在完成了一系列罪惡的部署後,終於在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向民族英雄岳飛及其子云、部將張憲砍下了屠刀。

綜上所述,岳飛遇害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宋高宗趙構和秦檜一夥為了向金人屈辱求和,千方百計剪除抗戰勢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仍是趙宋王朝長期來推行抑制武人的政策,造成高宗與岳飛之間矛盾日益尖銳化的結果。此外,"飛握重兵,昧保身之策",恐怕也是包括他在內的封建社會中一切不肯媚事權貴、剛正不阿的官員,所以遭到殺身之禍的一個主觀原因。

從歷史上看,任何和議都是雙方力量達到某種平衡的產物。如果當紹興十一年之際,金朝仍有力量消滅南宋政權,是不會提出“必殺飛,始可和”的條款的;趙構與秦檜儘管求和心切,如果認為他們相信只要殺害岳飛,就可以保證狡詐的金人會接受和議,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而,筆者認為,所謂的"兀朮遺檜書"並不存在,更不能成為趙構、秦檜要殺害岳飛的一個原因。


君意圖南


高宗為什麼要殺嶽,因為他坐在一個來之不易的皇位上,本來天下不是他的,是他哥哥的,由於戰爭他坐上了皇位,所以他特別害怕失去這個皇位。同時高宗又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一個能人下屬就怕遇到性格軟弱的領導。軟弱的人,第一不自信愛懷疑別人,第二,沒有自己的主見,耳根子軟,容易聽信別人的讒言,岳飛就陷到這裡邊了。

從岳飛自己看問題

從岳飛的個性看,岳飛不向領導提任何的要求,清高和無慾無求的個性,正好是小人告岳飛的一個把柄。歷史上的岳飛的確是既不貪財,也不好色還不沾酒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岳飛退回;年輕時岳飛喜歡喝酒,皇上勸了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家為?”這樣一個不愛錢、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產、不怕死,再不貪財的人,圖的是什麼呢?難道圖我的江山?這讓趙構心裡犯嘀咕。我們講忠誠度,核心就是相互的依賴感,而“無慾無求”恰恰影響了這種依賴感,所以反而遭人懷疑,這是岳飛犯的一個錯誤。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種太完美沒有缺點的人也會讓人覺得可怕!

有人說岳飛的性格很不適於做官,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岳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岳飛了。除此之外,作為一個下屬,岳飛在工作的過程中,還有做的不夠明智的地方,但是儘管如此,岳飛的這種不適合官場的個性,也不至招來殺身之禍。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一代名將慘死風波亭呢?有人提出,他一再主戰,反對與金議和,才是真正的死因。

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家恨,不共戴天。只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

可岳飛固執,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認定皇上這是要讓他收復河山,把金國打出中原。於是“抗金”的想法在他心裡是根深蒂固,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了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岳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岳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如此的不識抬舉,這回可真是激怒了趙構。因為此時的南宋內憂外患已經讓皇帝不堪重負了,而岳飛所想的只是收復領土、恢復大宋這麼一件事,卻沒有考慮到各方面的政治利益和戰爭的最後結局。其實就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宋高宗的考慮也並不糊塗。

顯然,岳飛沒有看到這步棋,他在做著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一打起來就不回頭,而金兵對岳飛早已是聞風喪膽,就向宋朝放話要挾:如果要想議和,必需殺死岳飛,否則將吞併宋朝。而岳飛的做法,完全與皇上的旨意背道而馳。所以皇上連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飛立即班師也是在情理之中。

據說當時有兩個小道消息促成了皇帝殺嶽的決心,第一是說,岳飛三十出頭就當上了節度使,岳飛有一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裡面,能三十出頭當節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飛一個人;第二是說,岳飛解了兵權之後,岳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岳飛,武力要挾朝廷恢復岳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岳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復自己的兵權。做法實屬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讓皇帝更加疑心了。






唐僧觀世界


漠視職場規則,行事強硬。

1127年,趙構稱帝后,職務低下的岳飛竟然越級直接給皇帝趙構上書,而且還口氣強硬地要求趙構“還都開封”,還讓趙構“親征金軍,收復失地”,這讓好不容易從金軍鐵騎下逃生後心神未定,腿還在打哆嗦的趙構感到非常生氣。趙構沒有理會岳飛的愛國請求,反而給岳飛穿上了“小鞋”,以“越職”為由,削奪了岳飛的軍職。岳飛得罪趙構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1130年,岳飛“克復建康”,被趙構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撫使,鎮守泰州。不久,趙構又命令岳飛駐守通州、泰州,並且告訴岳飛“能守則守,不可則掩護該地百姓渡江”。什麼叫“能守則守”,其實說白了還是讓岳飛堅守。岳飛不但沒有深刻領會趙構的意圖,反而自認為“泰州無險可守”,便放棄了據守泰州,只是“率領軍民渡江”算完。結果趙構以“泰州失守”為名,再次令岳飛“停職待罪”。

1138年,吃了豹子膽的岳飛居然上言,請“無子嗣”的趙構“建儲”,這讓趙構很是“怒髮衝冠”。因為趙構的獨子趙旉八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揚州潰退時受了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後來趙構雖然從太祖趙匡胤一支中挑選了兩位皇室子孫,過繼到自己名下,但還沒有確定由誰繼承皇位。如果此時立太子,在他看來無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難言之隱。岳飛“哪壺不開提哪壺”,深深地刺痛了趙構那顆受傷的心。再者,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規定“武將不得干預朝政”。所以岳飛的建議一下又觸犯了兩大忌諱,更加深了趙構對他的忌恨。

1141年12月29日(公曆1142年1月27日),趙構不惜違背趙匡胤“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親自下旨,以毒酒賜死岳飛,張憲、岳雲斬首。

一代抗金名將不是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死於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無不令後人崇敬和痛惜。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實上,當趙構想要岳飛死時,岳飛到底犯沒犯“謀反之罪”,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當時南宋已經與金國達成了最後議和,作為武將,岳飛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由於岳飛一而再、再而三地和趙構對著幹,而且還有意無意地刺痛皇帝的“軟肋”,趙構對岳飛的怨恨積少成多,最終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趙構想讓岳飛死,岳飛就必須死。誠如宰相秦檜所說,這些“莫須有”的罪名是否成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宋史紀事本末》也有記載:“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


龍城浪子


眾所周知,人們大多認為是奸臣秦檜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不錯,給岳飛炮製無數莫須有罪名的確實是秦檜,但炮製罪名之後關鍵是有人信,而這個人其實也就是真正的原兇,這個人就是宋高宗趙構。根據史書記載,當時以岳飛的功勳和地位,秦檜是不可能在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下便私自處死岳飛,而且事後皇帝還不追究,這在封建社會集權制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從一事便可看出:秦檜死後,高宗曾為一些人平反,很多大臣上疏要求為岳飛恢復名譽,但高宗始終不予理會,從中便能看出高宗對此案的肯定態度。因此,秦檜只是岳飛冤案的幫兇,而趙構才是真正的主謀。

有人也許會覺得奇怪,岳飛當時可謂是宋朝的軍事支柱,無人可以替代,為何宋高宗非要殺他?原因大致有三。第一,防範武將兵權過大。這是自宋朝開國以來便一直秉承的家法,所謂功高震主,宋高宗寧願無將可用,也不願有人威脅自己的皇權。第二,過於剛直君主失和。宋高宗最惱火的莫過於岳飛堅決抗金的態度,因其剛直的性格多次重申“不可與和”之志而惹怒趙構。公元1139年,宋金講和初定,岳飛憤怒提出辭呈趙構未允。翌年,金國毀約大舉南犯,岳家軍鏖戰初勝,卻又被迫班師,“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岳飛又憤而辭職趙構未允。高宗雖對岳飛的屢次辭呈都不準,但對岳飛剛直不阿行為的嫉恨在不斷加深。這也表明高宗欲除岳飛之心並非一時興起。秦檜死後,宋高宗曾不止一次地告誡群臣,對金媾和是出於他本人的決策,不允許任何人因秦檜死而對此提出異議,以動搖既定國策。第三,為了表示求和的誠意。當時,宋高宗與秦檜等人都極力想與金國議和,但金國明確提出“必殺岳飛而後可和”的條件,為表明誠意,宋高宗全然不顧岳飛抗金之功,對岳飛痛下毒手。而他這樣做不僅可以做個順水人情,還能殺雞儆猴,以便自己能更自如地駕馭文武百官,控制朝政與軍權。


陌上凡星


岳飛被殺的真正原因只有一個:

他違反了趙構的國策。趙構的國策是事實上放棄了江北,他的目標就是保半壁江山;而岳飛則一直立主恢復中原,甚至“直搗黃龍”。這兩者的區別太大了。趙構早就從早年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隻驚弓鳥,十多年的對金戰爭也讓他認清了事實,當然,是他認為的事實。

趙構的心理已經認定憑南宋的實力,無力收復中原,所以雖然紹興十年諸路大軍如岳飛、韓世忠、劉琦等紛紛取勝,但趙構卻將之看成了見好就收的好機會。

趙構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打了將近15年,此前宋不是沒有過勝利,但最終的結果都是金國更加兇猛的反撲。所以趙構並不認為紹興十年這次的大勝有多麼了不起。他已經被嚇壞了。能夠偏安一隅,當個兒皇帝,趙構已經相當滿意了。

那麼,趁大勝求和,謀求一個更好的停戰條件,對於趙構來說,就是最高目標;而保住半壁江山,也就成了趙構的最高國策。

最高國策,如果有人違反,那就是殺無赦。這才是趙構殺岳飛的真正原因,而秦檜則是他這條國策的忠實執行者。


夕陽吸夏


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暗旨秦檜和其夫人合謀,誣陷岳飛謀反,因無確切證據,故以著名的"莫須有"的罪名將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 岳雲 、部將張憲在風波亭內殺害。岳飛被殺後,當時的官場士大夫及民眾對岳飛被殺並沒有表現出多麼激烈的反應,直到20年後才有兩個太學生為其鳴冤。

究其原因,兩宋有“重文抑武”的歷史傳統,文士對武將擅權、武將權力是嚴加控制的。岳飛居四大將之位, 權力大,有潛力,本領強,本來就為當時的士大夫所防範。

紹興七年岳飛請高宗立皇子, 儘管是為了國家長久之計, 但是這已觸動了士大夫對武將干預朝政的底線。以北伐乞高宗增兵為高宗、秦檜、張浚等所忌;在紹興十一年淮西之戰, 以糧草為乏, 遲不赴援,後朝廷又將大舉進攻, 飛按兵不動,這是岳飛作為武將不聽朝廷號令、跋扈的一面。 作為一員武將又不聽朝廷號令, 這不但引起當時一些武將的不滿, 更使得深受“重文抑武”影響的士大夫對其忌恨的加深。所以當岳飛被殺時, 雖然無罪, 但他失去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同情。




風在吹tmy


國家動盪時國君殺重臣需要:

他的死敵,佈局人,致死證據,點頭人,操刀手。

首先是當時的情況:岳飛大破朱仙鎮,兵指開封,收復舊都,這對南宋民眾是一次莫大的鼓舞。但這時,皇帝召令回朝。

這時的局勢和民眾輿論對南宋是積極的,但這時為什麼,皇帝要人罷兵?大多數人說是秦檜,他和金人達成協議,金人許他在南宋高官厚祿,秦檜出賣消息給金國。然後秦檜狼狽為奸,跟她媳婦一起誣陷岳飛謀反,之後風波亭被害。

也有人說高宗覺得岳飛功高蓋主,示意秦檜除掉岳飛。

真是這樣嗎?

下面是我的一點觀點:

當時,戰場已經分佈在長江沿岸:西部與四川關中作戰;中部在岳飛北伐時收復江漢,兵進中原;東部拉鋸江淮中下游。這麼長的戰略部署,這麼長時間的戰爭,使南宋的財力逐漸乏力。

所以,這時宋朝的君臣需要一個停戰養息的平衡點,而這時,岳飛北伐,連克江漢平原、南陽盆地,直到黃河岸邊。這無疑給宋金兩朝刺激:南宋看到了岳飛的長驅直入,知道開封有被收復的可能,但是天高皇帝遠,皇帝召岳飛時沒有返朝,觸到了皇帝那根神經。而金國看到岳飛兵指黃河,看到了南宋君民的決心,如果南宋東西兩路馳援,那麼金國良好形勢將全民崩潰,所以在這麼長的戰線上,他們也希望暫時休兵罷戰。

在宋金兩國拉鋸戰爭中他們找到了這個點。這時,金國開始示弱,以某些不可見人的交易停戰。而南宋也拿出了足夠的誠意,宋太祖不殺文臣的祖訓也首次破例。

(朋友喜歡岳飛,但不太鐘意這位扮演者,這裡希望朋友別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