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直9的技術我國好多年沒吃透,這是為何?

有一種說法稱,直-9直升機的氣動性能至今沒有吃透,這可能嗎?畢竟直升機是一個不超過300公里時速的低速飛行器,氣動那麼重要嗎?何況直-19魔改都出來了。


一個直9的技術我國好多年沒吃透,這是為何?

直升機本身是一個低速飛行器,但是旋翼並不是。

高速旋轉的旋翼,翼尖部分切線速度已經達到產生音障的程度了,而其他部分因為直徑小,切線速度又離音速很遠,所以要同時在一個葉片上滿足從跨音速到低速旋轉的需求,還要保證足夠大的升力和更好的升阻比,這旋翼的氣動設計難度比一般飛機的機翼還要大。


一個直9的技術我國好多年沒吃透,這是為何?

美國 CH-53K 的旋翼葉片,尖端有後掠,中部有兩處微微凸起,根部下方還有輕微變形,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構。


一個直9的技術我國好多年沒吃透,這是為何?

裝上去之後的樣子,仔細看可以發現很多細節變化

而且旋翼弦長小,哪怕是寬弦旋翼跟機翼也是沒得比,它屬於又薄又窄,展弦比還特別大的類型。看看全球鷹的機翼,其實展弦比就跟旋翼差不多。因此旋翼部分才被認為是直升機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旋翼——裡面技術難度最大的部分。

而且技術這種東西,是難者不會,會者其實也很難的事情。別人設計的氣動,最重要的就是思路和細節你摸不透,所謂吃透其實比自己開發還難,所以有點志氣的都是自己開發而不是逆向。


一個直9的技術我國好多年沒吃透,這是為何?

國內直到本世紀初建了直升機旋翼測試塔,才有正八經的旋翼研究能力。


一個直9的技術我國好多年沒吃透,這是為何?

直 -19 的旋翼不說別的,就說這下垂幅度吧,和上面的 C-53K 一比就看出差距來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