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與明朝都是宦官亡國,兩朝的宦官有什麼不同?

秦漢魚


我只說一點最大的不同!

唐朝宦官能囂張到“騎在皇帝頭上拉屎”,能立皇帝,能廢皇帝,還敢殺皇帝!極其囂張。

明朝宦官只能囂張到“騎在大臣頭上拉屎”,而且即使權勢頂了天了,皇帝也隨時隨刻可以“騎在宦官頭上拉屎”!我認為這得感謝朱元璋同志設計的好制度。導致明朝太監再囂張再蹦噠都只是皇帝的一條狗,皇帝隨時可以取其性命。無論是王振還是魏忠賢。

唐代的宦官之權能獨立存在,而且能與皇權,相權,外戚,內廷等勢力根據利益變化而不同勾結組合。

明代的宦官之權是依附於皇權的存在,是皇權的部分提現。他的囂張源於皇帝的信賴。離開了皇帝什麼都不是。另外明代廢除了相權,明代是中央集權的巔峰,沒有任何力量能與皇權對壘。太監無所依靠無所勾結,只能依靠於皇權。




京州太守項少龍


我是喜歡中庸、喜歡歷史的履和齋主。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這裡有三點不同,制度問題,明朝相對完善;社會文化因素,明朝存在制衡勢力;趙高身處險境,又抓住了絕佳機會實現篡位。趙高的“亡國”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明朝宦官所導致的亡國,是通過皇帝之手實現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明朝宦官還是終於明朝的。

秦朝宦官的代表人物只有一個——趙高。他的生活軌跡大概都是知道的。趙高精通法律,早年是秦始皇小兒子胡亥的老師。秦始皇在世的時候,趙高與胡亥一黨,胡亥似乎沒有登基稱帝的可能性。

按理說,公子扶蘇才是秦始皇的正規接班人。公子扶蘇身邊有大將蒙恬,掌有重兵,蒙毅也是朝中重臣。蒙毅與趙高之間素有恩怨。

這樣,在趙高看來,對自己非常不利,一向奸詐的趙高想法設法也要搬到扶蘇和蒙氏兄弟。

機會來得很巧。秦始皇出巡病死沙丘,給了趙高絕佳的機會。趙高時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因此,秦始皇的遺詔要通過他蓋章才能發出去。此時,秦始皇身邊只有丞相李斯和趙高。趙高便努力說服李斯,合謀篡改遺詔,逼公子扶蘇自殺,逼蒙恬交出兵權。

趙高、胡亥翻盤稱“大”,胡亥即秦二世。趙高輔佐有功,先任郎中令,接著陷害李斯,自己當上丞相。緊接著趙高又逼死秦二世,自封秦王

而明朝歷史較長,有名的宦官較多。鄭和、馮保、劉瑾、汪植、王振、魏忠賢。鄭和下西洋,這是美名;馮保輔佐朝綱,有本事也有貢獻。後邊幾位是有惡名的。但是無論多麼惡毒,終究沒有直接導致亡國,甚至說他們還是效忠皇帝的,而且在某些方面你還有貢獻。

相比秦朝,明朝有兩大優勢——制度優勢社會文化優勢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限制太監干政,但是明朝是太監干政很嚴重的朝代。不過明朝有一點具有先見之明,不允許太監動用兵權。兵權始終掌握在皇帝一人手裡。太監若想參與用兵,必須通過皇帝。王振就參與了一次,形成了土木堡慘敗,太危險了。平時動兵都是有嚴格、繁瑣的程序的。這是明朝的制度優勢

明朝宦官的興起,是皇權與文官集團鬥爭的結果。明朝宦官天生有文官集團相要挾,突出的是東林黨人。兩種勢力相制衡,宦官不能一家獨大,為所欲為。這是明朝的社會文化優勢。

以上兩大優勢,導致明朝宦官不敢輕易奢想篡位,宦官干政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死亡步伐。

第三是所處的時機問題。趙高跟隨胡亥,其實一直身處險境,他要死裡逃生。後來趙高遇到了絕佳的機會。總結趙高成功的訣竅:趙高恰好遇到新老帝王交替,一切來得突然,天下沒有反應過來;趙高有野心,而且也是亂中取勝,絕處逢生。

相對來說,明朝宦官沒有象趙高那樣的險境,所以也就沒有奮起的必要;同時他們也沒有遇到趙高那樣的機會。

您對我的觀點有何看法,請留言指正。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履和齋


我是彭衙古風,我來回答。

秦朝自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平天下,傳二世胡亥趙高篡政,亡國於子嬰,歷經十五年,是中國歷史上大統一王朝存在時間最短的。

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歷經十六帝至崇禎亡國,歷經二百餘年。

這兩個王朝末期動盪都離不開宦官亂政,不同的是,秦朝宦官趙高指鹿為馬將不服從自己的人殺得乾乾淨淨,假下始皇帝詔令將公子扶蘇、大將蒙恬殺害,包括胡亥的兄弟姐妹,朝野上下無人敢與其爭鋒,雖然後來子嬰將胡亥誅殺,但秦朝已經是千瘡百孔,各處義軍群起無力迴天,可以說是宦官葬送了秦朝。

明朝宦官魏忠賢雖然權傾天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皇權還在,朝中大有忠義之士,文武百官雖然給魏宗賢大修生詞,但從本質上還是信服明天子的,換句話說,魏忠賢就是皇權的代理人,隨時可以換掉,崇禎皇帝即位後誅殺了魏宗賢,但亡國與其關係不是很大,明朝的滅亡歸根結底還是在崇禎身上。


彭衙古風


我是希波克拉沒有底。


首先,要明確一點,秦朝可以說是宦官亡國,但明朝不是。


秦朝趙高專權是徹底的把持朝政,甚至能篡位,再後來竟然自封秦王,基本上沒有任何阻礙。


而明朝的宦官是皇帝被選為一種政治力量用來制衡朝內的文官集團而存在的。他們幹過壞事,但也幹過好事,總體來說,是一直忠於皇帝的。皇帝讓他死,他不得不死,參考崇禎帝登基之初就扳倒了不可一世的“九千歲”魏忠賢。


關於明朝宦官集團怎麼被選中制衡文官集團的?可以點擊我的頭像,關注,閱讀《明代宦官專權現象頻出,只因朱瞻基的一個做法》。

<strong>


希波克拉沒有底


我認為秦朝和明朝的宦官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可以對比一下看,明朝的主要權利機構東廠,在明後期主管朝廷的生死大權,在明朝的政治體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秦朝時期宦官雖然當權但是對政府的控制上是方式上的不同,主要靠恐嚇朝臣用來加強統治並沒有實際的權力機構為他服務,名義上還是以皇上的名義。在宦官的權力上其實明朝的宦官比秦朝的宦官更專治,更專權,危害性也更大。


青春鼓手


這是一個關於官職演變的問題。

一般來說,秦朝的亡國是因為宦官趙高操持國家權柄,濫殺忠良重臣,致使秦朝中央機構幾乎癱瘓,進而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亡國。

而明朝,幾乎明朝一代,上朝處理政事的皇帝沒有幾個,大部分是由宦官操持,而宦官沒有什麼文化,只知道斂財,導致明朝國庫空虛,無力處理農民起義以及東北女真少數民族起義,最終亡國。著名的人物就是魏忠賢。

歷朝歷代,都是文人士大夫執筆,訴說歷史,亡國的責任,肯定不會往自己身上攬,推給外戚或者宦官,或者完全推給君王,這是常見的。

現代史學研究,與歷朝歷代不同。現代社會已經不是古代帝制王朝,社會結構也不同,所以沒有特別的階級立場。秦朝與明朝的亡國原因,不再推給宦官,而是從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

秦朝是第一個帝制王朝,明朝則是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帝制王朝。兩個王朝,相隔久遠,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或者是官職,都產生了很多的變化。詞彙的意義不斷變化,給歷史考證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就像老公這個詞,現代社會指的是丈夫,而在古代專門指年老的太監。

秦朝與明朝宦官有什麼不同?主要還是宦官這個詞彙意義的不斷演變。在秦朝,宦官指的是在皇宮之內任職的官員,並不一定是太監。在明朝,宦官一般是指所有的太監以及在宮廷任職的僕役,而太監是所有宦官的頭目,只有官職最大的太監才被稱為太監。明朝末年以及清朝,太監的涵義與宦官完全等同,太監成為了宦官的別稱。

趙高,其身份很難確定。一般來說,趙高,贏姓,趙氏,是秦朝宗室旁支,與秦始皇一個祖宗。在秦朝,仍延續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女子用姓,男子用氏。所以,秦始皇又被稱為趙政。

趙高的父親,歷史上的記載幾乎沒有,其母親是一個工人。在秦朝,趙高的母親是受過刑法,身體有殘缺,最後被收容到官家管理的手工業作坊為工。在秦朝,甚至是整個帝制王朝,一般都是門當戶對,子承父業。畢竟秦朝沒有科舉制度,要做官做吏,除了子承父業,還有就是立下戰功。

趙高的母親身份確定了,那麼趙高父親的身份也就確定了,就是一個管理官家手工業作坊的底層吏員。趙高因為其父親的身份,從史學童成為預備吏員開始,逐步升遷至揄史—令史—尚書卒史—中車府令—郎中令—丞相。

趙高因為身材高大,武藝了得,騎術車技精湛,所以被秦始皇提拔為中車府令。所謂中車府令,就是秦始皇的專職司機。中車府,就是隸屬於宮廷的一個機構,專門給秦始皇管理車輛以及馬匹的。

中車府令這個官能有多大權力?幾乎沒有。真正的權力來源於另外兩個職位,一個是符璽令,一個是胡亥的老師。

趙高因為精通法律,又精通史學,同時還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是一個全才型的人物,所以能夠以中車府令的官職兼掌符璽令事,同時還成為了胡亥的老師,專門教授胡亥的法令。

現代學者李開元也稱讚趙高是“第一流的書法家、文字學家,也是精通法律的專才,他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武藝非同尋常,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材。”

秦朝的另外一個人物嫪毐,他是宦官,卻不是太監,所以成為了秦始皇的假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繼父。嫪毐因為穢亂宮廷,策劃政變,最後被秦始皇誅殺。但可笑的是,秦始皇竟然背上了殺假父的惡名。

到了漢朝,為了避免秦朝的一些弊端。進入宮廷的宦官,基本上就成了太監。不是太監的宦官,一般都是低層僕役。到了明朝,吸取歷朝歷代的教訓,宦官制度非常嚴明,像秦朝那樣的事情一般都是沒有的。

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面對的是整個的文官集團,所以只能依靠太監來撐持權力。由此形成了明朝的內廷的十三個由太監執掌的衙門。在明朝,太監就是這些衙門的頭目,而衙門之中的僕役或者官員,並不全部都是太監。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認為太監就是宦官,宦官就是太監,所以把明朝十三衙門所有的人都歸納為太監,弄得明朝的太監數目達到十幾萬之多。

魏忠賢,萬曆年間入宮成為太監,在熹宗即位後,升至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在內廷十三衙門,比魏忠賢官職更高的太監有一堆,魏忠賢的權柄並不大。就是司禮監這一個衙門,魏忠賢也是一個二把手,最大的是掌印太監。

在現代史學家看來,明朝之亡,實亡於萬曆。為何?因為萬曆年間,太監與文臣勾結,完全架空了皇帝。明朝內廷的十三衙門成為了擺設,權柄全部落到了內閣,六部成為了內閣的下屬機構,而內閣之中全部都是東林黨的官員。東林黨並不是什麼好鳥,他們是商人集團的代言人,不收商稅,專門壓榨農民。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就重新掌握了內廷,並任用太監打擊東林黨勢力,將東林黨趕出朝廷。魏忠賢權柄不大,畢竟明朝的皇帝都沒有多大的權力。皇帝的旨意,要內閣批准,還得要六部給事中批准。可以說,文官集團如果不與皇帝合作,皇帝的命令出不了紫禁城。

明熹宗朱由校才是幕後人,魏忠賢所有的權威都是被皇帝允許並豎立起來的,目的就是要打擊東林黨。所以,東林黨人把矛頭指向了明熹宗,而不是魏忠賢。最後明熹宗才二十幾歲就被幹掉了,換上了一個東林黨的代言人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一上臺一道詔書就把沒有多大權柄的魏忠賢給弄死了。

秦朝的亂局是從內廷開始的,而明朝的亂局卻是從內閣開始的。所以,崇禎皇帝一直在換內閣首輔,還殺了很多。換誰都是東林黨的人,國家權柄完全操持在東林黨手裡。

綜上所述:秦朝的宦官是文人官吏,明朝的宦官是太監。秦朝與明朝都是亡於文人士大夫之手,與太監無關。


文明有歷史


建文帝倒是提防了宦官,如何呢?

傳統政治背鍋俠:宗親、權臣、宦官、外戚,四大金剛輪流轉。

西漢以秦朝皇室孤立之鑑,大封同姓諸侯,末了鬧出七國之亂,又被外戚篡了。東漢到桓靈拉起宦官抱團取暖鬥外戚,然後【贅閹遺醜】南面稱尊,宦官進了太廟,開千古未有之局面。

曹魏深刻吸取歷史教訓,什麼宦官、外戚都靠邊站,宗室諸侯被監視如囚徒,末了被權臣司馬家一鍋燴。

司馬家上位,又到了汲取歷史教訓的時刻,於是仿劉三故事,以曹魏皇室孤立為鑑,大封諸侯王。結果麼,漢朝只鬧出個七國之亂,到他家,好嘛,直接開兩桌麻將,整得雞飛狗跳,衣冠南渡,險險乎亡國滅種。

這結局說明啥?四大金剛亂政都不過是表象而已,社會矛盾已如干柴烈火,還會差根導火索?所謂宦官禍國,一如女色亡國,不過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而已,壓根沒接觸到政治危機的本質。倒沒見哪位皇帝鑑於女色之禍,主動把自己切了的……呃,不對,切了不又進了宦官禍國的坑?攤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治危機大略發軔於經濟危機。具體到封建時代,便是土地兼併問題。作為統治者的地主階級是否對此有所認識?當然。譬如西漢的問題,都知道是【成哀之際】的土地兼併,然後呢?沒有然後了。一朝朝照本宣科地完蛋,看成敗人生豪邁,不過是從頭再來。

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階級本質決定了完蛋的方式,至於臨門一腳是誰踢的,這並不重要。





薛大頭電影指南


秦朝只割掉要做太監的人的睪丸,漢朝司馬遷被處宮刑也是隻割掉睪丸,生命安全度好一點。

明朝全切閹割,既割掉睪丸也割掉陰莖,確保皇帝后宮女人只被皇帝臨幸。

秦制的奴役性是逐步加深的,奴役體現在方方面面,公開叫囂民弱才能國強。等級社會建設,是為了奴役方便,也是為了奴役得更有效率。奴役有什麼好呀?精神脊樑就沒有了,就方便統治了。要知道皇帝追求永遠統治,千秋萬代,並把自己的目標與天下大同聯繫起來,現在的苦是為了大同的甜,將來啥都有了,大家自然就都有份兒了,不平等就變成平等。

商鞅叫囂弱民、一民搞軍國主義,人人建立戶籍管理,哪年能徵多少兵,心裡都有數。把人固定在指定的土地上,離開家要有文蝶才能住店,商鞅後來知道秦惠文王要殺自己倉皇逃跑,因為住店沒有文蝶被扭送官府抓住的的。

秦制被歷朝歷代認為是永遠統治的法寶之一,但2000多年誰也沒成功。另外一個法寶,被五四青年批的體無完膚,成為垃圾。福澤諭吉解釋為什麼日本要脫亞入歐時說,儒家思想是繞開人性真理,主觀確立的奴役性社會規範;歐洲因為沒有它才能發達起來。當然日本的實踐更有說服力。

明朝就不說了吧?有什麼討論的價值嗎?它不過是該殺的都殺、該割的徹底割、不得不留著的時不時當庭打屁股,特別生氣就剝皮實草、誅十族。這種社會的人民能有創造力?會有戰鬥力?百分之一的敵人就能佔領它。

閹割人、深度閹割人、精神閹割、人格閹割,黑格爾認為儒家思想教育出來的人是不完整的人。


雲端美


這個問題似乎可以商榷,秦朝可以說是宦官亡國,明朝說宦官亡國應需要商討,明朝宦官似乎沒有東漢和唐朝中後期危害那麼大呀。

秦朝亡國跟趙高有關。趙高是威脅李斯上了賊船,和胡亥等篡改秦始皇詔書,害死公子扶蘇等人,把李斯也陷害了,指鹿為馬,控制朝政,最後連胡亥也殺害,把秦朝推向滅亡深淵。趙高是書法家,又是歷史上有名的惡人。

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就規定宦官不得干政。明成祖朱棣時期鄭和領船隊七次下西洋,鄭和也是宦官,叫馬三保。張居正、李太后、馮保三位一體,互相支持的改革,取得很大成功。馮保也是宦官。九千歲魏忠賢名聲不好,也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亡。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王振宦官有錯洖,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武將殺死。明正德年間宦官劉瑾專權,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遲處死。整個明朝時期沒有宦官能廢立皇帝的,不像唐朝還有的宦官可以廢立皇帝。明朝崇禎帝自殺身邊只有宦官王承恩一人陪同共同上路。明朝滅亡跟宦官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明朝亡於各種矛盾激化,有的地方土地兼併嚴重,皇室過於龐大,國家負擔過重。亡於天災人禍。亡於同農民起義軍和清軍兩線作戰。亡於崇禎帝存在管理缺陷,亡於官僚機構腐敗。

秦朝、明朝兩朝宦官有些不同

秦朝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制國家,有些制度處於探討完善過程,宦官制度危害弊端之處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缺乏對宦官約束限制制度。像趙高那樣陰險閹割之人權利太大了,當上了丞相,能在朝堂之上參與國家大事決斷,大臣都懼怕他。趙高這個人身世很特殊,整個封建社會像他這樣身份宦官都沒有第二個。趙高這個人壞是真壞,秦朝滅亡跟他有直接關係。趙高為什麼如此坑秦朝,有人探討懷疑他有復仇思想。

明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中央封建集權制管理加強,逐漸完善各機構互相制衡制度。朱元璋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干預朝政。1384年,朱元璋鑄造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11個大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嚴禁宦官識字。明成祖朱棣時期任用宦官,東廠頭目也由宦官擔任,宦官還有外出當監軍情況。明朝中後期宦官權利雖然很大,但是沒有對皇權構成威脅。明朝出現宦官集團和文字集團互相監督約束制衡情況,尤其魏忠賢宦官集團和東林黨文官集團矛盾很深。

秦朝和明朝的宦官閹割情況不同

東漢以前,宦官並不都是閹人,也有正常人以此為生。東漢以後,基本上宦官都成了閹人。由此,秦朝宦官不一定是閹人。明朝宦官一定是閹人。

秦朝和明朝宦官閹割部位略有區別。隨著封建制度滅亡,古老腐朽害人的宦官制度也消失了。


大白白野


首先要糾正一下,這兩個朝代都不能說是太監亡國吧。秦朝被滅,眾所周知是因為其苛政峻法再加上舊勢力的反撲造成的。明朝滅亡的原因還是古代中國一直沒有解決的土地兼併造成的,土地兼併就會造成一系列問題,再加上明中後期就沒出現一個像樣的皇帝,土地兼併沒有相應的政策緩解,最終導致明朝被滅。兩朝的宦官還是有區別的:宦官沒有根基,他們的一切都是看皇帝的喜怒,但是秦朝還沒有對宦官的各種限制,宦官參與大事的機會也多,但是因為秦朝時間短,危害還不明顯。明朝就不同了,開國時對宦官做了各種限制,但是後來的皇帝為了與文官集團抗衡,就重新啟用宦官勢力,有些宦官做了一些好事,比如鄭和,馮保。但大多數還是作惡的多,這裡也有個原因,皇帝啟用太監,就是要對付文官勢力,可是記錄歷史的權力就在文官身上,你說他們會怎麼記錄太監?明朝歷史上最惡劣的太監,與文官黨爭土地兼併所造成的影響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