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遷徙的鳥夏天還要到北方?冬天不還要飛回來麼,何必再跑一趟呢?

1自由的小貓咪1




漁樵之人W


這個問題涉及鳥類的遷徙問題

首先,弄明白什麼是候鳥?簡單描述一下:

候鳥,是一種隨季節不同週期性進行遷徙的鳥類。很多鳥類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夏天的時候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過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過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這些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稱為候鳥。

有些鳥可隨著一年中季節的改變而作定時遷徙來變換棲息地,這類鳥就叫做候鳥。

候鳥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

其次,提問中涉及遷徙的第一個問題:為何候鳥夏天還要到北方,到了夏天它又得飛回來?

夏候鳥:夏天飛到北方的候鳥叫夏候鳥。比如我們常見的燕子,叫家燕,還有杜鵑、黃鸝等。夏季在我們南方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在春夏季飛到某一地區築巢安家、生兒育女,幼鳥長大時,到了7-8月份正值深秋,它就往南方飛了。主要飛到我國雲南南部、海南島、西沙群島和臺灣等南方較暖地區越冬,次年春季又會飛回來,這樣,對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區而言,這類鳥就叫夏候鳥。

冬候鳥:指冬季在比較炎熱的地方越冬,等到天氣開始變暖的次年春季又飛往北方繁殖,幼鳥長大後,正值深秋,又飛臨比較炎熱的地方越冬,對炎熱的地方而言,這類鳥就叫冬候鳥。如鴻雁、天鵝、野鴨等。這些鳥夏天在北方過冬,在冬天則到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過冬,這些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叫它為冬候鳥。

大多數候鳥有南北遷徙的習性,飛行距離有近有遠,最遠的能跨洋過海,如遊隼,可從西伯利亞經中國直達澳大利亞。此外,也有極少的候鳥可由西往東飛行,或由東向西飛行的。

同一個鳥類,夏候鳥和冬候鳥的稱呼是隨著地區不同而稱呼不同。比如說燕子,它在春夏季的時候一般飛到我們長江以南的地區繁殖、撫育幼鳥,那麼燕子在我們長江以南地區就叫夏候鳥;然後燕子要飛到更熱的地方去越冬,比如到海南去越冬,那麼燕子在海南就稱它是冬候鳥,其他也是這樣叫法,以此類推。

再次,根據鳥類遷徙的行為,可以將鳥類分成不同的居留類型:候鳥和留鳥:

前面說了候鳥,現在說說留鳥。


遙知半日羞


候鳥中,有的是夏天在我國繁殖,至秋遷往南方溫暖地帶越冬的,這些叫做夏候鳥(如燕、鷺等);凡繁殖地在北方,秋時南遷我國境內過冬的,稱為冬候鳥(如雁、鴨類)。此外,尚有不在我國境內繁殖,也不在我們這裡越冬,僅在南遷北徙時路經我國的,這些稱為旅鳥(如鷸、鶲等)。

遷徙的途徑 我們已經知道了我國的夏候鳥是春季從南方遷來北方繁殖,秋時又復南返;而冬候鳥則相反,是在秋季從北方南來,春時再北返。那麼,這些南遷北徙的鳥類來往經過些什麼地方?一般說來,遷徙的方向大都是南北方向,間亦有向東西移動的,它們大多是先橫飛達到海濱地帶,然後再作南北飛行。

雖然有廣闊的海面和險峻的山峰,鳥類都能自由跨越。就飛翔的高度而言,如天鵝能高飛至9千米,曾飛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就候鳥飛翔速度來說,如雨燕平時在每小時內能飛110—160千米;最快時,36—42秒鐘可達3千米的飛程,這確是鳥類飛速中的最高紀錄。

我國有關鳥類遷徙方面的資料尚嫌太少,難作一詳盡結論。一般說,我國鳥類的遷徙大都沿著海岸或內陸河流。我國自新疆到內蒙古有廣大的沙漠橫亙著,這成為鳥類飛行一個主要障礙,所以候鳥的遷徙,大都從東北各省,沿海岸南移而達亞洲南部及馬來群島;或自內蒙古經青海再沿原四川與雲南西部的橫斷山脈至緬甸、越南、印度、馬來半島一帶;同時有些更經伊朗、伊拉克等國到達非洲。

到春季從南方北返時,不外沿著兩條路線遷移。 1.大多數的候鳥是從我國大陸的南部沿海各省及臺灣省以至馬來群島,向北循著海岸線移抵長江流域。好多種類沿長江支流到華北內地各省,或竟遷抵內蒙古境內繁殖。

另外,更多的種類從長江口繼續沿海岸北飛,直抵山東半島,由此有些橫飛渤海,而直達遼東半島或河北省東北部,有些卻沿著海岸飛行,終亦繞至河北省東北一帶的山地,營巢繁殖。但還有些鳥類仍沿著海岸,向冀東北經山海關而達到遼河流域,於此與由遼東半島北遷的候鳥相遇後,還沿遼河北上,至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東部,或向東北飛達吉林省西部和北部,或者沿松花江與黑龍江尋找適應的繁殖地,同時也有些更向北飛,而遷入於西伯利亞。

2.還有一條路線是從馬來群島,北抵臺灣省及其附近島嶼,由此有些橫渡海峽至大陸,但大都經琉球群島到日本,然後又分二路前進,一為由日本南部飛渡日本海到朝鮮,再由此經東北至蒙古和西伯利亞,另一路是由日本北部經千島群島或薩哈林島(庫頁島)再往北遷。

至於前面所述由南方遷抵長江口的候鳥,有些或橫渡黃海而達朝鮮,然後更會同自日本飛抵此處的鳥類,而再向北遷移。 夏候鳥和冬候鳥 現在用幾種候鳥作為例子,說明其遷徙的時間與途徑。

候鳥中最普通的莫過於春天北來的家燕(夏候鳥),與秋時南旋的雁群(冬候鳥)。 1.家燕 這是大家熟知的一種禽鳥,古籍中記述者也多,《禮記·月令》早就有過“仲春之月元鳥至,仲秋之月元鳥歸”的記載,可見古代已經知道燕子是有來又有去的候鳥了。

家燕分佈甚廣,冬時棲息在南洋、印度及澳洲等處。2月間開始北遷,飛達廣東;3月初到達福建,中旬見於浙江及長江下游一帶;4月初,間或更早在3月底以前,就可在黃河流域見其蹤跡。它的遷徙路線系沿海岸北飛,同時復沿河流而到內陸,幾乎遍佈我國北方,以至蒙古人民共和國,及我國東北和西伯利亞的東南部。

此外,還有家燕向北遷移時,先到臺灣省,後向西渡過臺灣海峽到福建,或者向東沿琉球群島而達日本,或竟由此飛越東海經朝鮮而遷至東北、內蒙古及西伯利亞一帶。 家燕在我國繁殖後,通常於9月中旬至10月間攜兒帶女,群飛南方,有些早在8月下旬就已出動為“先鋒”。

此時在田野間常見燕子集群飛翔,或憩停在路旁的電線杆上,這就是它們出發南旋前的大集合。有些在北方還遲留至10月中旬以後,在南方或竟延到11月,顯然與氣候也有些關係,但至冬時,國內除比較溫暖的雲南、廣東諸省有少數留棲外,則一無所見了。

與家燕同時遷來或稍後些,還有金腰燕,亦甚常見,但大多在近山地帶繁殖。此外,常見的夏候鳥,如黃鸝(即所謂黃衣公子)、杜鵑、白鷺等,遷來我國均較燕子稍遲,約在4月初始從它們的越冬地帶來到我國廣東、雲南等處;4月中旬左右到達福建,月底抵長江下游;5月中旬見於北京以至秦皇島。

鷺類大多停留在長江以南地區繁殖,而罕到江北地帶。 黃鸝南旋的期間在北方是在9月底以前,在長江下游與福建在10月間,反較燕子稍早些。杜鵑更早,成鳥在北方於7月底左右已不聞其鳴聲,諒已南遷,幼鳥在8月末至9月上旬間,亦向南遷離我國。

2.豆雁 體形與家鵝相似,體色大都暗褐,嘴黑而端黃若豆,故名豆雁,為大家熟知的一種冬候鳥。春夏之間它們繁殖於西伯利亞,秋時才開始南遷,所謂“北風起兮,雁南飛”,它們從漠北帶來了秋風,引起人們不少的感嘆。

雁類遷徙時往往數十成群,而成整齊行列,常稱為雁陣,狀若“一”字,或成“人”形,橫飛而過,此種雁陣在月明之夜,所見特多,它似喇叭的鳴聲在夜間特別響亮。 雁的遷徙途徑是秋時從西伯利亞,沿海岸一帶及內地河流,向南飛行。

在8月底或9月初至11月間,主要是在10月中旬以後,路過秦皇島;10月中旬見於長江下游,月底在福州、汕頭等處就已遇到。冬時遍佈我國東部全境,特別是沿海各地,而從長江流域北至黃河流域間的大平原上最為常見,棲息在蘆葦沼澤地,河川的淺處與泥灘上。

到翌年二三月間就從越冬地區沿著河流及海岸線開始北歸。在長江下游3月中旬已向北遷;在北京與秦皇島早在2月間曾見此鳥過境,直至4月中旬為止,據一般推測,有些豆雁可能從南方越冬地帶沿著長江和黃河支流,往北直穿過戈壁沙漠,而抵西伯利亞的繁殖地區。

除雁以外,尚有很多與雁同科的各種野鴨,特別是野鴨中最常見的綠頭鴨與綠翅鴨等。它們南遷的路線也與雁大致相同,但其南遷時間比雁稍早約十幾天,9月中旬見於北京,10月初旬在長江下游已見其蹤跡。

至北返又較雁稍後,在長江下游大都在4月中旬左右。 又如鶴類也在我國越冬。馳名中外的丹頂鶴又叫仙鶴,其繁殖地區在西伯利亞東部和朝鮮,及部分在我國東北的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流域一帶,10月間沿海岸南遷到長江下游、江蘇、江西及臺灣等地,為冬候鳥。

丹頂鶴遷徙時亦結集大群,如雁一般,但不若後者之整齊成伍;鳴聲洪亮,載飛載鳴,往往還沒見到它們,早已聞其鳴聲了。 旅鳥 上面已經列舉了一些國內常見的夏候鳥和冬候鳥,還有一些鳥類既不在我國境內繁殖,又不在國內越冬,僅在春秋二季遷徙時路經國境。

這些旅鳥也不在少數,特別是在鶲、鷸、鴴、鶯、鶇、鶺鴒等類。 它們的繁殖地是在較我國更北的地方,而越冬卻在我國更南的區域,它們的遷徙路線因甚綿長。我國旅鳥中遷徙路線最長者,當推金斑鴴,這種鴴上體黑褐,密佈以金黃色斑點,故名金斑鴴,為聞名世界的長途旅行家。

它們的繁殖地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西部和亞洲西伯利亞的東北部,西自雅馬爾半島、葉尼塞河,南達斯塔尾山及堪察加半島。冬季南遷時,或沿我國海岸到華南、越南、馬來群島及澳大利亞和其附近諸島嶼,或者是路經堪察加半島到日本,再往東南,越海經馬紹爾半島,而到南太平洋群島。

另一路線是從繁殖地區一逕向南飛越無垠的洋麵,經4000千米,直到夏威夷群島,在此稍憩,再往南飛抵越冬地區。這確是鳥類遠距離遷徙的一個最突出的實例。 除上述的各種候鳥以外,在國內也曾偶爾發現由於狂風或氣候的驟然變化,而離開棲地或遷徙途徑的鳥類,這些叫做迷鳥。

例如原產於我國西北的灰禿鷲之偶見於福建,及原產於非洲及巴勒斯坦南部的埃及禿雁曾獲見於北京等等,都為迷鳥,事屬偶然,不再詳舉。 有些鳥類的雄鳥到了發情期會換上“奇裝異服”,鳴叫聲也有程度不同的變化,同時還有特殊的表態和行為。



尚品都哈哈


候鳥,就是要根據氣候的變化,來回遷徒的鳥兒。比如燕子,春天到了,北方暖和了,草木叢生,小蟲子也多了,有了充足的食物。

南方天氣太熱,它們受不了,也不利於繁殖。就從南方飛到北方,蓋房,結婚,繁衍後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這種習性。

冬天來時,北方漸冷,蟲子們都打烊了,燕子斷了食物來源,不利後代繁衍。它們就領著妻小飛到溫暖的南方,後代們分家另過,蓋房婚配繁殖後代。

總之,鳥兒冬夏遷徒的目的,都是為了生活繁衍。與人一樣,哪裡適宜生存奔哪裡去,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還有一種鳥兒,叫留鳥。它們不是不想遷徙,而是不具備長久飛行的能力,沒有辦法。只好呆在老家,搬磚養家,但勤勞能幹,也能混的風生水起。比如家雀,不也人丁興旺嗎?


楂楂紅


引起鳥類遷徙的原因很複雜,一般都認為這是鳥類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不僅有遺傳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對外界生活條件長期適應的結果,與氣候、食物等生活條件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候鳥對於氣候的變化感覺很靈敏,只要氣候一發生變化,它們就紛紛開始遷飛。這樣,可以避免北方冬季的嚴寒,以及南方夏季的酷暑。氣候的變化,還直接影響到鳥類的食物條件。例如,入秋以後,我國北方大多數植物紛紛落葉、枯萎,昆蟲活動減少,陸續鑽入地下入蜇或產卵後死亡,數量銳減。食物的匱乏促使以昆蟲為食的小型鳥類不能維持生活,只有遷徙到食物豐盛的南方,才能很好地渡過冬天,而以昆蟲和小型食蟲鳥為獵捕對象的鳥類也隨之南遷。



用戶3540052123060515


1、鳥類的遷徙是一種本能。是鳥類對環境因素週期性變化的一種適應性行為。氣候的季節性變化,是候鳥遷徙的主要原因。由於氣候的變化,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和熱帶的旱季,經常會出現食物的短缺,因而迫使鳥類種群中的一部分個體遷徙到其它食物豐盛的地區。這種行為最終被自然界選擇的力量所固定下來,成為鳥類的一種本能。

2、遷徙給鳥類帶來許多好處。主要表現在:①使鳥類始終生活在最適的氣候裡,並有豐富多樣的食物來源,有利於維持它們強烈的代謝;②遷徙還能為養育後代創造最合適的條件,因為養育後代需要大量的食物;③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節晝長,有豐富的昆蟲,親鳥能有機會充分收集食物;④在北方敵害較少,而且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烏的出現不會促使敵害種群形成;⑤遷徙能使活動空間大為擴展,有利於繁殖和爭奪佔區的行為;⑥有利於自動平衡,能使鳥關避免氣候懸殊;⑦遷徙提供了鳥類種群向新的分佈區擴散以及不同個體間接觸和交配的機會,因而在進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峰哥歡樂打野


因為南北半球的氣候是相反的,而鳥類大多以昆蟲為主食,當北半球春暖花開後,昆蟲逐漸處於活躍期,昆蟲大量繁殖數量暴升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而此時南半球此時氣候逐漸寒冷,昆蟲開始休眠,幾乎斷了鳥類的食物來源,候鳥為了生存就必須千里迢迢飛往此時正好處於食物豐富的北方,當北半球處於冬天的,南半球正處幹昆蟲大量繁殖的夏天,於是候鳥又返回南方,這樣週而復始候鳥一直南北輪流來回生活。


珠峰8287355098537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爾汝皆難逃

看了這個問題,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視劇《新亂世佳人》主題曲“你的眼睛”中的幾句歌詞:愛是絕境,幸福的人不遠行,斷了春去秋來苦苦追尋,寧願和你飄忽不定。

雖然這首歌寫的是一個相思的人為追求自己愛的人,不顧生死,也要與她走南闖北,這才是世間的真愛。

其實這與候鳥的遷徙從本質上沒什麼不同。人走南闖北為的是更好的生活,候鳥是為了尋找能夠延續自己生命的食物。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凍,候鳥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嚴重潰乏,出於本能,它們就四處尋找,最後它們發現,冬天的時候往南飛就能找到更多食物。

當我國的南方也進入寒冬,它們就繼續飛往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當次年六月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候鳥們又感到溫度太高,不利於繁衍後代,它們又開始尋找涼爽的地方繼續補充體能。最後它們又來到了北方,這種現象就是候鳥的遷徙。

久而久之,這種遷徙就在候鳥的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還有一種現象:為了讓候鳥有充足的食物,東北三江源野生動物保護區每年都會投餵很多食物,如此一來,每年都有很多要遷徙到南方的候鳥,放棄遷徙,選擇留在北方。

由此看來,尋找充足的食物是候島遷徙的重目的之一。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火車票huochepiao


梅園居士:文苑博談小匯:一一《邀你添句話》:

天道自然循環之規,春夏秋冬四季,溫熱涼寒分明乃培生萬物!

萬物生存之道而必各循其規。

鳥類亦有候鳥季鳥之分,遷徙之途

屬季鳥類繁衍生存必然之規律!


梅園居士


鳥類也有各自的生存方式,各自的生活習

慣,人類不能按自已的想法去測度它,令

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它的遷徙,也許不完全是為了氣候的變化。

它的翅膀需要遠振,體魄才能更健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