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讓孩子被繁重的課業所累,想讓他在10歲前痛痛快快想玩就玩,但家人認為這樣會讓孩子落後,該怎樣選擇?

壹號菠菜


您的看法是對的。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很多家長,非常焦慮。因為他們的孩子學習主動性極差,完成學習任務的感覺就是給家長或者老師做的,彷彿學習這件事與自己無關。

何以如此?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缺玩兒。

啥時候開始缺的?小學一年級開始,甚至更早一點。

為啥缺?家長焦慮。

為啥焦慮?如您題中所說,怕孩子落後,而自身對教育規律又並不瞭解;因此只能給孩子各種壓力:額外的練習、輔導班……

因為家長的焦慮,教師、學校、市場(教育市場),都或為口碑,或為錢,紛紛焦慮起來。特別明顯的表現就是:過於看重當下的成績,忽視長時間內孩子的身心發展。

我們認為,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並非成績,而是保持學習興趣、養成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最最重要的核心是,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如果十歲之前就開始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必然會消磨掉這樣的好奇心。得不償失。

有一個不完全統計,我們跟蹤過三個城市近十年。即每年的中考狀元,在後來的高考中表現如何?結論是,沒有任何一箇中考狀元最後成了高考狀元…

沒有科學結論。我們猜測原因很可能是,高中大部分孩子都拼盡全力,而一個初中就已經把自己拼進去的孩子,很難在高中保持同樣的強度和效率。這是一個有關“潛力”的概念。

綜上,就學習這個範圍內而論,十歲之前,只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那麼您的看法就是正確的。因為我們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耗盡心力,暮氣沉重。

孩子教育方面有任何需要幫助的,歡迎您私信與我們一起探討。我們是海林裡,一家關注少兒教育與成長的小型圖書館。



海林裡


我跟您的觀點基本相同,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我兒子今年讀初一,小學階段一直是他媽媽管學習,我就給把握個大方向原則,比如做人、做事。作為一個父親,還要帶他做許多男孩子應該做的事,比如參加足球比賽等運動,爬山拓展視野,趕海增加生活興趣,旅遊開闊眼界等。

因為現在孩子越來越少,不像小時候農村的孩子,很輕鬆就成立一個小團隊,自己去處理各種關係。城市裡車多,人多,又擔負不起失誤,一個小學階段,都在追考試成績,說把體育課和間操給停了就停了。所以這些事疊加在一起,就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力越來越弱化。

我愛人也常責備我說孩子的學習我一點都不管,每天檢查作業,和孩子打口水仗都是她的,好像跟我沒有一點關係。說實話,小學的知識我是基本忘光了,的確也輔導不了,但是孩子接受來自一個人的壓力就夠大了,我再給來一份,孩子不還得崩潰了啊。

我雖然忘了小學念過的知識,但是還畢竟念過小學和初中的。我記得最基本的一個原理,念過二年級,就會覺得一年級的難題,就忽然變得簡單了,念過三年級,二年級的難題又簡單了,唸了初中,六年級的難題又簡單了。所以解決難題的途徑,除了絞盡腦汁鑽研,就是還可以放一年再去理解它,因為過了一年,你的理解力又增加了。

我從來不覺得小學階段不斷的給孩子壓力,不斷的突破,就一定能實現什麼。我體會目前的教育體制,仍是將來工作的一塊敲門磚,根本就不是培養和鍛鍊人全面能力的地方。如果是鍛鍊人的全面能力,那麼現在的孩子都應該有很好的理解力,稍微喜歡一點創造力,和樂觀生活的獨立能力。但是小學畢業後,我壓根沒看到自己孩子這些方面的能力,除了記憶力和靜坐力有所提高外,剩下的啥都沒有。

如果把16年的教育最終定義為工作的敲門磚,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他有哪些關鍵的時間段吧。

我覺得小升初的期末考試是一個重點,它會影響到初中分班。所以我只關心孩子最後一個學期的學習狀態,是否專心和儘自己的努力,而只要學好本學期的課程,基本上都可以考一個不錯的成績,至於有的人說什麼全面複習,我說那是扯淡。

初升高的最後一個期末是重點,它會決定是否上一個好高中。聽說我兒子學校家長會上說了,初三上半年會上完全部的課程,下半年會總複習。根據這個思路,我分析初一、初二講的全是概念基礎知識,初三是一個融匯貫通的階段,所以就算是前兩年沒學太好,只要孩子世界觀還正確,初三上半年學習,下半年拼盡全力練習做卷,拿高分也是沒問題的。

讀了高中自然是競爭比較激烈的階段,一年級我希望他能適應,二年級要努力,三年級要拼盡全力。

嗯!大致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分析完了孩子應該抓住的關鍵階段,剩下的就是孩子可以稍微放鬆的階段了。我容許他自己做不出來,甚至馬虎犯錯,當然,也要自己承擔後果,沒有經歷過錯誤,解決錯誤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

剩下的時間還可以來幹什麼呢?我認為就可以給孩子減負放鬆了。至於怎麼減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想象,只要不讓孩子近視,不易感冒都是好的活動。

當然,玩要掌握一個度,就是孩子平日的學習要跟得住,不拔尖,也要基本保持在中上。平常日子也要督促孩子學習效率的最大化。在桌上學兩個小時,就真的在學,如果集中不了注意力,學4個小時就是在浪廢時間了。這一條也是我常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其中一條。

最後說一下我兒子的學習成績吧,小學階段大都在十名左右晃悠,小升初考試全班第一,全校第二,今年初一上半年期末又一個全班第一。這個成績畢竟不是高考,代表不了什麼,放在更大範圍裡也不上數了。但是在相同的教育條件下,卻能看到他的學習精神狀態,和很多費盡精力的同學比,他很輕鬆,我很欣慰。那種千萬人中拔得頭籌的目標,我沒做到,我也不逼著他做到。

所以,我覺得,玩得開心,學得輕鬆,只要安排的得當,是可以做到的。人生有時就是該讓你得到的,你怎麼都會得到,得不到的,怎麼也勉強不來,所以我對孩子提出的目標也比較簡單,自己知道努力就行。父親就是助力成長的。


男孩強則國強


你這種思想和我當年一樣。現在,我兒子經過二次高考,338分,上了個高職高專。按基因,我們夫婦倆本科,我還在職研究生。按理,基因不會差。當年,我就是堅持快樂學習理念的,放開他,晚上出去玩,愛什麼時候回來就什麼時候回來,作業也不檢查。我要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

現在,他的童年是快樂了,但下半生,每天的早餐在哪裡,得由他慢慢找了。

我想說的是:回憶回憶我們當年父母、老師是怎麼嚴管我們,現在才有我們的成就的,不要被所謂的專家、舶來的教育理念所迷惑。


通靈師犁子


這是家長教育觀念出了問題,潛意識認為學習就是痛苦的,這是錯誤的傳遞。就像你覺得籃球訓練很苦,但很多人樂在其中。正因為這種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才會影響孩子學習觀建立,孩子才會有更多的壓力。我是王老師,專注於小學數學,分享解題策略,推廣趣味數學,提供家庭輔導建議,歡迎大家的關注。為什麼學習不能是件快樂和充滿成就感的事情呢,玩和學就是對立的呢?激發孩子對於未知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這本身就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以下詳解,供參考!

學習是快樂的

你看到的是繁重的課業,也許孩子眼裡是有趣的學習素材,永遠不要低估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前提是你在好奇心引導上,是扮演激發的角色,還是關閉的角色。

拿數學來講,從不同角度來看數學,充滿著美妙與神奇,也許從你的角度就是枯燥的計算和不停的刷題。你都不喜歡數學,如何燃起孩子學習的訴求呢?

你是否帶孩子去領略數學之美和數學之趣呢?

你是否願意陪孩子一起思考挑戰呢?

結束語:在很多孩子心裡,他們渴望獲得新知,渴望去了解世界的奇妙,他們面對題目時,眼睛是放光的,躍躍欲試,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他們獲得巨大的成就感。這就是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並沒有題主說的苦累,那是你的主觀在作祟。

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們多麼天真爛漫,對世界充滿好奇,回過頭來,都是一些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在拖孩子後退,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以上!

學習更多好玩有趣的數學學習方法


一學堂王老師


以下4點供參考

第一,痛痛快快想玩就玩是錯誤的!不輸在起跑線也是錯誤的!父母的職責是培養孩子要當好孩子的教練。如果任由孩子痛快玩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會讓孩子以後的生活遇到非常大的困難。但也不要強調輸在起跑線。因為人本身起跑線就不一樣,沒有可比性。有的人天生就是富二代,有的人只是一個平民家庭。有的人親朋好友全是關係網,而有的人卻只能是孤軍奮戰,靠天靠地靠自己。所以不需要對比,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第二,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做的事情。如果錯過,再去做的話效果會大打折扣。孩子在童年一定要幫孩子打好地基,培養他一些優秀的品質例如自信,樂觀,善良,堅強,有原則等等。這些童年應該學會的內容如果等到的成年再去學的話,會相當吃力。

第三,繁重的作業需要想解決辦法。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是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找到學習方法。要去面對困難,但不要去強加自己的思想。完成這個年齡段該完成的任務就可以了。

第四,增強孩子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接觸生活之美,科技之美,人文之美,文學之美,多讓孩子閱讀鍛鍊身體。美術音樂畫畫下棋編程等如果有條件,可以讓孩子接觸玩耍這些。如果在童年不去接觸成年以後是沒有機會再提起興趣的。

總結

每個人生來都是有惰性自私的。如果任由孩子,只會天天玩電子遊戲,只會好吃懶做,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經過訓練,會一落千丈,一定要加以引導。但同時注意不要強加自己的想法,不要以輸在起跑線的名義來讓孩子超負荷付出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因為孩子也是獨立的人,需要有完整獨立的人格和他自己的人生。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大索老師


英雄所見略同,我也是這種想法,認為低年給的孩子的學業不應該那麼繁重,應是培養興趣的時候,不過我做不到讓他痛痛快快想玩就玩,還是要求完成老師佈置的學業任務的基礎上痛快地玩,不加量,不送培訓班。不是擔心他學業會落後,而是認為應該。

為什麼一定要完成作業呢?我認為除了鞏固知識之外就是學會尊重,按時按量地完成作業其實也是對老師的尊重,大部分老師給低年給學生留下的作業都不會很多,一般在一個半小時都能夠完成。我兒子一到三年級基本上都是這樣,晚放學到家,一般小學低年級下午5點鐘就放學,回到家在我做晚飯時他就先完成語文作業,吃完晚飯後完成數學作業,8點鐘之前基礎上完成任務,8點到9點之間便是由他支配的時間,我負責陪他玩或看他玩。我想如果這個年齡段我們家長不設一定的規矩,孩子會不知道事情有輕重之分,急緩之別。我也曾經想過孩子在小學三年級前都不送去學校,讓他邊玩邊學,但最後我還是在他三歲的時候送去了幼兒園,這並不是怕他落後於人,而是怕他融不了人群。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任憑他們想玩就玩的話,我估計會沒有度了。就拿帶孩子去遊樂園玩一樣,他們可以瘋狂地玩遍每一個項目,他能玩的或不能玩的都想,我們也會去引導。

我不主張強迫孩子去這個興趣班那個興趣班,除非孩子真的有興趣。也不逼他上這個輔導班或那類輔導班。或許10歲之前他沒有比在興趣班中學有特長的孩子厲害,但他的童年肯定更自在。

對於孩子的教育各人的看法不同,方式也不相同。我還是主張張馳有度,無論是在那個年齡段。



蟬之羽


對於題主的這個想法我不反對,對於這種在隨大流行進之前的獨立警覺更要點贊。

我是致力於自由開源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為家長和孩子提供更適合他們的教育選擇,從我的視角貢獻一點回答。

1.學習可以不繁重,可以玩出名堂。

2.學生可以不上學,學校的模式只是教育的一種,而不是全部。

這兩點我都用實際學生的案例來說明。

先說第一個,代號小陽,中產家庭,中檔高中,中等成績,一直對學習馬馬虎虎,提不起來特別大的動力,不能說荒廢學業,應該說應付學業比較合適。

相處溝通之後主要原因是,對學習內容沒有興趣、對學校授課的模式審美疲勞、對繁多的作業感到厭煩,更重要的是他不想付出那麼大的辛苦,讓他做個五六分力還行,七八分就頂不住了,嫌累。

其父母觀念也是隨他願意,不給壓力,期望就是上個本科,考上哪個都行,隨便什麼專業都行。

我們之所以相遇是因為我不定期會舉辦動漫劇社的興趣活動,他和同學一起來玩的,父母來接他,才閒聊了起來。

這樣的父母並不是對孩子沒有憂慮的,但是憂慮的點不在未來,而在眼下,他們覺得孩子每天都在應付學習,這個狀態不快樂,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看著心累,也心疼。

為什麼不選擇改變,打破現狀呢?第一,從方向上來說,他們不會選拼命努力,只會選不這麼受苦。第二,要想更輕鬆舒服只能再減少對學習的付出,他們沒這方面好的選擇方案,所以也沒膽量。

那麼只要有好的方案就行了,我儘量簡短說一下給他們提供的那個方案。

1.孩子當時高一下學期,我建議可以不用去上學了,在學校保留學籍即可,到時候正常參加各種大考,最後參加高考,其他時間全部和我相處。

2.關於高考成績,不用擔心,他的目標本來就是個本科,我保證達到這個結果,否則從第一天來的所有花費全部退回,簽約保證。

3.和我相處的時候,我不上課,不監督,只讓學生在我這裡自由活動,只要不出去亂跑,否則立即中止,各回各家。

4.孩子想要什麼,經我同意的,家長一定滿足。

就這樣,孩子一開始就要手機、電腦,還好也就這麼點兒東西,要飛機大炮我也不同意,他家也買不來。

這些有什麼重要的?很重要,非常重要,敲黑板。

因為這樣的孩子常年處在心裡壓力和焦慮之中,很少真正放飛自己的內心,去體會和挖掘自己的愛好和天賦。

這種挖掘不是刻意的挖掘,總想著自己要愛好什麼,比比自己哪裡有天賦,不是這樣的。

當孩子真正放鬆,甚至無事可做,無聊至極,以前用來上課的時間現在都在打遊戲,但是要按照約定,保證休息和內務等其他細節。

總之具體運作的細節就不寫了,很多,也不好寫。

結果就是,兩三個月的時間,我發現這孩子喜歡並適合做影視剪輯處理。

所以從那時起,就和他的父母設計好了專業課和文化課的安排,基本上是每週四天學習影視剪輯、軟件、計算機、攝影等內容,一天學高考對策課,兩天自由活動。

最終,這位小陽考入一個很普通的三本的旅遊管理專業,攝影技術不錯,無人機操作嫻熟,做了不少影視小件,高考結束就找工作室實習,交了不少同好朋友,做自媒體,目標電影后期製作…很多故事吧,後來得知一點消息,大學畢業去了深圳一家工作室,看著挺幸福,也知道奮鬥。

看了一下字數,真長啊,估計沒人看完,下一個問題就不寫了…

最後再說一句,小陽這孩子,高中就經常熬夜鼓搗剪輯軟件怎麼用,無人機怎麼用,家人有時勸也不好使,也跟我聊過還真怕孩子太用功累出問題。


佐之


可以玩,可以開心,但學習不能忘,要想學好就得刻苦。記住下面兩條:

1、教育越寬鬆,孩子越受罪。

有一個14歲的女生,不喜歡學校,不愛學習,覺得還是呆在家裡舒服。

她每天都哭著鬧著要回家,老師也沒辦法,只能讓父母把孩子接走。

回到家後的女生吃飽了睡,睡飽了吃,每天就想著怎麼玩,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

到後來,她成了一無所長的巨嬰,30多歲了還賴在家裡啃老。

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需要榜樣與權威來作為參照與標準。

他需要拼命去學習些什麼,吸收些什麼,才能成為一幅優美的畫卷。

假如父母不嚴格細緻地管教,孩子只會隨性地生長,變成我們都不願看到的模樣。

寬鬆教育不僅無法激發孩子的優勢,甚至會進一步惡化孩子的劣勢。

總有人說,孩子成不成功沒關係,只要快樂就好,父母不該逼孩子,也不要焦慮,讓孩子自由地成長,將來一定能成功。

可我們孩子的起跑線,本就遠遠落後於他人了,難道還任由他原地踏步,不思進取嗎?

2、孩子可以不懂事,但父母一定要懂事。

有遠見的父母,都知道要狠心逼孩子一把。

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鼓勵孩子努力,引導孩子堅持,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孩子不想學就不學了,那還要父母幹嘛?

今天,你給孩子寬鬆教育,明天,社會替你狠狠教育他!



私塾小生


你家孩子幾歲了?

不想在孩子十歲之前受課業所累,這是快樂教育的理念,也是因人而異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小學學習的歷史,興許會回味點什麼道理!

十歲,也就是小學三四年級階段,正處於生理轉折期和學習特點的轉型期,我們說基礎教育包括學科教育,除此之外還有興趣教育,一味地遷就孩子隨心所欲的成長,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學科學習,但凡三好學生,必有一好就是學習一定要好,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正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一旦錯過了,對後期帶來的厭學,不自信,不集中,不獨立,各方面的不作為,會讓家長後悔莫及!



校長名家


不想讓孩子被繁重的課業所累,想讓孩子10歲前痛痛快快的玩,這樣的想法,沒有對錯,所以,我想從兩個角度去表達我自己的觀點:

家長(題主)的出發點是不想讓孩子被繁重的課業所累

更多的表述應該是不想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但我們回過頭想想,我們父輩,我們這一輩,為了可以讓孩子接受更好的基礎教育,從農村包圍城市,好不容易擠破頭把他送進學區分配的名校,卻又擔心孩子被課業所累?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把他送進這麼好的小學?村裡的小學基本沒作業,怎麼沒把孩子往鄉下送呢?學校是課業的根源,而學校卻可是家長的選擇,又想孩子玩,又想讀好學校的邏輯混亂,我是看不懂這一波操作的。

孩子的基礎,學習接受能力的評估,分析孩子是不是適合“痛快玩”

不要在打基礎的時候鬆懈,固然,有些孩子天資聰穎,十歲已經完全把小學的內容摸了個透,但是,再怎麼聰敏的孩子,也要讓他明白“學而時習之”這句話的含義,並不能因為課業多而選擇無視或者覺得都是在做無用功,我都會了,會的背後還有精,精的背後還有絕!學習是一件無止境的事情,追求卓越是家長應該給到孩子的一種理念。

所以在課業和痛快玩的中間,最好加上一個“度”字

該學習的時候不馬虎,作業課業繁重是班裡,學校裡每一個孩子都要面對的問題,那麼是不是我們家長可以換個思路,幫助孩子更高效的去完成它,而不是因為它多,而去質疑或乾脆讓孩子往另一個極端去靠攏。

那麼痛快玩,也是在學習之餘,週末,該玩的時候讓孩子放開玩未嘗不可,但不應該是痛痛快快想玩就玩這個程度。這也是需要家長教育引導的。

但歸根結底,都要平衡學習和玩之間的度,找到一個平衡點

畢竟,也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痛快玩的“快樂教育”

有不同意見的網友歡迎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