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地方的農村男方去女方家接親有什麼講究,在婚宴上需要注意什麼呢?

鄖陽老五


鄉村黑嫂為您回答。

農村結婚的確是兩個家庭都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題主問男方去女方家接親有什麼講究,在婚宴上又該注意什麼。

其實,這個規矩從結婚前幾天就開始發生作用,而且跟結婚當天是相輔相成的。黑嫂就說一下結婚前和結婚當天的規矩,以供題主參考。當然,黑嫂說的有地方上的侷限性,並沒有普遍的代表性。

座標是豫北地區農村。

一、結婚正日子前的規矩

結婚前一個月或者甚至是幾個月內,男方家裡就需要找人看日子,我們這裡叫“看好兒”,也就是找人選個好日子。

等選好了日子,比如說五一結婚,那在四月十五號以前,男方家裡就要去女方家裡送“喜帖”,我們這裡叫“送好”,也就是告訴女方家裡定下的結婚日子。

送好時,不是新郎去,是新郎父親和本家一個人去。

結婚前一個禮拜,男方家裡要勘察路線,也就是男方家裡到女方家裡的路線,最少要找出兩條來,一條做為男方車隊來接親時的路線,一條做為接過新娘後回新郎家的路線。不能走回頭路的,

這些工作做完後,就是結婚當天的規矩。

二、結婚當天的規矩

結婚當天,凌晨五點左右,新郎早早起來,開車到女方家,拉著新娘去盤頭化妝。很多人認為這個盤頭很土,其實這恰恰是從古代就傳下來的一個規矩,古代時,沒結婚的女人是不能盤頭的,盤頭,代表著她已經是個女人,不再是個女孩兒,咱們這裡不展開說了。

等新娘化妝完畢,新郎把新娘送回家後,自己也回家。

十點半左右,新郎家裡車隊出發,十一點左右到新娘家,規矩都差不多,伴娘鬧紅包啥的,新娘上車後,新郎要為新娘換上紅色的婚鞋,新娘原本腳上穿的鞋交給自己家的姑姑或者嫂嫂,讓她們拿回家裡。

到了新郎家後,女方父親和本家坐在正廳正位,陪著的有女方父親和本家本戶。新娘媽媽是不來送親的,而新郎媽媽也不陪客人坐。

大致的規矩就是這些。

總結:結婚這種事,被稱為人生四大喜之一。也的確是,一對青年男女的結婚,代表著他們從此不再是兩個孩子,他們有了共同的一個家。所以,再有什麼規矩也是不過分的,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些人說現在新時代,那些都過時了,有些東西會過時,有些東西其實不存在過時的。

鄉村黑嫂為您說些農村事兒。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黑嫂


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各地對於結婚的一些風俗習慣,均有所不同。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下面說說我老家大別山腹地的一些傳統的結婚習俗。


接親隊伍

在結婚前,已經早早地雙方將接親的事宜談妥了。到結婚那一天,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基本上是以男方家族至親的長輩帶隊出發,包括與男方同輩的姐妹。接親人數一定要單數。其中有一個是需要前後打點散煙的,有點伴郎的味道,但實際上有沒有伴郎這個稱呼。

以前的時候,還會有一幫子專門的接親隊伍去女方家裡抬嫁妝。那時候山區比較窮困,嫁妝都是用木頭自家打的。所以需要專門的請人從孃家抬到婆家。現在基本上沒有這個規矩,大部分是請一輛貨車去做做樣子。因為大部分傢俱家電都是從商場中購買,且已經先行送過來。


接親的時候,沒有像很多地區需要塞門縫錢才能進女方家裡這個規矩。基本上到那之後炮竹一放就會迎進去,然後在女方家吃午飯。吃完飯之後可以把新娘迎接上新車。一般上婚車之前,女方是有孃家的哥哥弟弟背出門,而不是由新郎背出門。在上婚車之前,腳不能沾地。

到了男方家裡之後,先不進家門,而是在門口的位置一張桌子上面放著有紅糖和蜜棗沖泡的茶。男方女方喝完蜜棗茶,寓意甜甜蜜蜜,紅紅火火,早生貴子之後,再送進新房。


婚宴坐席

原來在老家的時候擺婚宴都是在堂屋中,每個堂屋可以擺4張桌子。但一般正常的婚宴至少要三個堂屋以上,所以在農村操辦婚宴的時候,都是到鄰居家去借桌子,或者直接到他家堂屋來操辦。

隨著女方一起來的,女方家族長輩要坐在一個堂屋的首席。而男方的家裡的舅舅外婆家,要坐在另一個首席。這還有一個首席就是有男方父親家的舅舅,也就是說老外婆家。


所以一般三個堂屋正好三家之間分開,一般不會坐在一起,避免了不好分主次以及尷尬的問題。而且基本上有專門的支席客來安排座位。稍微懂點規矩的都知道,站在旁邊由他來安排,而不會自己主動去找座位。如果不等他安排的話,會顯得很沒禮貌,也不懂事,所以才會被人鄙視。

新郎新娘是不上桌坐席的。以前的話只有新郎出來敬酒,現在風俗有所改變,新郎新娘一起出來給大家敬酒。


吃完酒席之後,有的地區還會弄到新房,我們當地也有這樣的風俗,但主要不是鬧新郎新娘,更多的是鬧公公婆婆。以後有機會再給大家詳細說這件事情,今天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


止茶


結婚,是一對年輕人一輩子的大事,兩家喜主都會非常嚴謹的去操辦。因為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那麼男方去女方家接親的講究也有區別,當然婚宴上的注意事項也是不同的。山村梅花的兒子是剛結婚的,下面把自己家裡的一些做法與大家分享。



接親可以說是分兩個步驟。

第一,首先是結婚前去女方家“上頭”,在我們膠東一帶是有這個說法。也就是結婚前選一個雙頭的日子,絕不能選單頭日的,要帶上肉、面、大米、棉花和伴匣,一大早兒有新郎和他的叔叔或者是大伯,一同前往女方家,送去聘禮。女方家要準備韭菜,招待親家。男方到了女方家,一定要多說好話,誇讚女方,吃完飯要儘早的回家。


第二, 結婚當日去女方家接親,只要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1)男方要安排專人為女方家貼對聯兒放鞭炮。(2)安排一名屬相能合得來的長輩否則夾氈,走在最前面,抱著喜字的毛毯,把一些晦氣的東西都給避開。安排的接親車隊一般都是由六輛或者是八輛,圖個吉利六六大順或恭喜發財。(3)男方要準備一些喜包,準備敲門用,而且還找幾個年輕小夥子和伴郎一起,幫助新郎敲門推門。

(4)接親回來,要把送人客及看二日的客人,直接領到客房,有專人負責招待。這一天家裡最大的客人可能就是送人客。哪怕是新郎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不能比送人客的位置大。因此在宴席上陪好送人客是最關鍵的。一般都要找一些有頭有臉兒的、能說會勸的,還得有點酒量的人去陪客。在我們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那就是一定要讓送人容喝足。所以在陪送人客的人選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這一天代表的是女方的所有利益,在陪客時一定要多說好話,多誇女方,多說兩家是多麼的般配,把女方家的客人誇得暈暈乎乎,喝的迷迷噔噔,把送人客陪好了那就萬事大吉,一切都會順利。


這就是在我們膠東一帶,接親時要做的事情,宴席上應該注意的事情,想必接親和宴席上的問題注意到了,那麼孩子們結婚的過程就會一帆風順,萬事大吉。


山村梅花


建行漸遠的家鄉是膠東半島的農村,我們這裡男方在結婚頭天,先要去女方家“送粉面”,而這個去送粉面的人就是結婚當天到女方家接親時候的“夾氈”之人。

結婚的頭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裡“送粉面”,有面粉、大米、豬肉及一床坐帳的被子等物品一宗,當然也包括第二天新娘上轎前的化妝品一套。女方會留送粉面的人在家吃飯,聊一聊雙方第二天來接新娘的一些具體時間等,彼此間心裡都有準備,包括會來幾輛車、幾個人等,而女方則會告訴準備的嫁妝等物,需要貨車拉的,都會提前告知。

等到結婚當天,這送粉面的人就變成了夾氈之人。用一條紅毛毯搭在胳膊上,走在婚車的前面,遇到一些諸如水井、磨盤等,提前遮擋一下,不讓新人看到。當然,接親的時候可不光要接回新娘子,連“送人客”也一同接到家中。一般是新娘新郎坐頭車,送人客坐第二輛車,伴娘等則坐在第三輛車上,總之這迎親的車隊每輛車上都安排人坐,不能空車。

接回新娘子後,這跪拜儀式會有司儀等主持,這時候夾氈人的身份就又轉換成了陪客之人。這結婚當天,送人客要做主桌的,因為我們這裡送人客一般是新娘的哥哥兄弟,或者是叔叔大爺或者姑父、姨夫等至親,這要看具體情況。所以,男方對送人客的尊重程度可想而知。這送人客在結婚當日的主桌上,要坐主客的位置。一般來說,送人客都是兩個人,按照輩分或年齡大小,分為一客、二客後落座,這三客的位置就得新郎的舅舅來坐了。農村人過去是很講究座次的,有的時候如果東家安排錯了,有些人都會離場而去。那時候,村裡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特別看重這一點。

當座次安排好之後,主陪開始安排廚房上菜,一開始我們這邊第一道菜,都是燒雞。我們這裡講究“雞打頭”,囫圇個兒的燒雞端上桌,寓意大吉大利。主客不動筷子,其他客人是不能動筷的,所以主陪都會禮讓這主客動一下筷子。然後大家才開始鉗著吃,在農村過去一般不準備公筷,都是讓客人自己鉗。所以農村人坐席,懂規矩的都要看著主客,每上一道菜,這主客沒有吃,自己是不能先吃的,只能吃先前上的菜。接下來扣肉、蒸丸、四喜丸子這些會依次而上,中間間或上魚類,現如今農村也流行上“三大件”。而且這三大件都是自家購置,個頭都不小,這三大件指的就是海參、鮑魚和大蝦。

山東人好客是出了名的,所以不光這主陪和副陪需要有酒量的人擔任,主要任務就是要讓送人客喝好吃好。而喝好又是最主要的,一般來說,送人客不會放開量喝,這就要看陪客人的能力了,有時候連說帶勸,剛認的親戚喝著喝著就喝大了。陪客的想完成自己發“任務”,而送人客又得注意別讓陪客的灌醉,所以那個場面別提多有趣了。因為結婚要的就是這推杯換盞的氣氛,這種氣氛在過去農村最常見,有的時候能從中午一直喝到晚上呢。不過這幾年,勸酒的少了,不像以前那樣了。

你們那裡的風俗和我們這裡有什麼區別嗎?歡迎朋友們留言一起交流學習哦。


建行漸遠


我們這邊以前比較落後,記的小時候有人娶老婆就像電視裡一樣,頭天男方家要安排幾個人男的去女方家,豬,魚,雞鴨鵝這些都得先送過去,這些人還必須能說會道把女方家人吹的服服貼貼,以前女方家還要求男方家過稻穀,一般粘谷一千斤左右,糯谷五百斤左右,頭天都要送去,所以男方排去的這幾個人很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幹得了的活。遠的話這在女方家過夜,如果近可以回家,女方家會把這麼人招待的和上賓一樣,80年代交通不方便,只有用板車拉東西,所以這幾個人特辛苦,不像現在交通好,還有汽車,不過現在沒那種習俗了。第二天就是結婚當天,酒席過後,還要把傢俱,床上用品桶桶罐罐的一起搬到女方家,一行人浩浩蕩蕩,風風光光的去,不過不吹喇叭,吹嗽叭我們這邊說是不吉利的,新娘要哭,哭的越響就代表越好,如果有一臺三用機(當時的音響),別提多漲面子了。現在我也一時說不完這麼多的結婚習俗,不過而今沒有那時這麼熱鬧了,全部習俗都去消了,只有錢到位,其它都不在乎。現在我們這邊變樣了,取個老婆最少也得20多萬,還有超過30多萬的,想想都頭痛,還得要有車有房,男方壓力好大,象賣女兒一樣,不知網友們家鄉會是怎樣的?


用戶52929967982


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在我們四川老家就有這些接親講究。首先接親車必須雙數,接送的人也要雙數,遞煙也是雙數。接送的人和車都必須有紅包。還要準備離娘錢(就是給女方父母登大紅包),一束鮮花,一隻大紅公雞。還要準備很多大小紅包,以便打通接親之路。宴席上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長輩主持,或者婚慶公司主持,分為拜天地,拜父母,新娘新娘對拜。宴席中不容忽視的角色就是賓客,賓客款待的好,整個婚禮熱熱鬧鬧,若款待不好指不定婚禮後指指點點。農村婚禮中最為看中的一點,賓客來訪,新郎新娘需在家門迎候,奉上喜糖,煙。宴席中新郎新郎需每座宴席答謝賓客。





鄉村任四哥


說說本人老家陝南風俗習慣吧!

首先男方到女方家接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過酒水婚禮前一週左右(男方給女方家幾十斤酒幾十斤肉),現在全部改為折現了(彩禮)!男方會提前邀請本村或認為知己的男性親友是德高望重,能說會道的作為押禮先生,全權代表男方去女方家的接親事宜一切聽從此人安排,過去還有男方的表哥表妹組成的親友團+部分協助搬運嫁妝的親友

其次,男方到女方家約五百米或農村門前的路上開始燃放鞭炮以示告知女方我們已經到了,接著女方聽見鞭炮聲同時再燃放鞭炮以表示熱烈歡迎。接著女方家的父母的姐妹,姨丈等會到門口迎接,遞煙邀請到堂屋落座小敘,接著下一流程:擺禮-男方給女方多少衣帽鞋襪(過去),金銀首飾等等由押禮先生按禮單逐一在堂屋方桌上展示,由女方的姐姐或姨媽按禮單逐一核對以示接收。以上完成後開始宴席新娘新郎向所有親朋好友敬酒(舊時新娘新郎在女方家敬酒男方有一層意思表示請男方關照女方的嫁妝不要途中損壞),同樣男方落座堂屋。

在就重複前一個環節流程,由女方在堂屋方桌上展示,女方的各種嫁妝有男方的押禮先生一一對應簽收(此環節是展示女方家陪嫁品)許多親朋好友會去圍觀,現在大部分以現金形式展現。人力搬運變車隊+迎親樂隊。之後新娘新郎答謝父母養育之恩,之後燃放鞭炮,迎親回程!

之後在男方家重複以上環節,變為女方在男方家門口燃放鞭炮,女方家的一切禮節都與男方家相反,女方家的親友團是坐上貴賓,男方家知己親友陪同……







那山那水


我們四川沒有什麼特別的規矩,男方到女方家接親。帶這車隊,伴郎,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就是要帶這一顆疼愛女兒的心,就比如說我的爸媽,從來都不在乎自己,更多的是在想我過的好不好,當初結婚的時候爸媽都什麼都沒要男方的什麼,就是希望我幸福快樂。偉大的爸媽謝謝你們這麼為我著想,我會好好的過日子不會讓你們擔心。願天下所有為兒女操勞的父母幸福快樂?願天下的兒女都孝順自己的父母。他們太不容易了





農村妹子小菁


要帶紅包,帶會唱歌的美女,還要帶能說會道的伴郎,紅包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唱歌的美女是用來接新娘的,一般都要唱幾首好聽的歌給大家聽,唱的好就讓帶走,伴郎是幫忙拿嫁妝的,因為我們那邊嫁妝很多,小到碗筷子,大到各種電器,每樣東西都要說出一句吉利話來,不然不讓拿走,婚宴上倒是沒什麼講究,主坐座位不要坐錯就行,要不然有些客人爭那些風俗的,什麼上座,二座,三座,四座


小馮f


去接親的路上車子不能停,更不能走回頭路,中午12點之前需要回到男方家裡。準備好紅包,大紅包和小紅包,喊門、找鞋和拿被子是必須給大紅包的,還有就是帶足喜糖和鞭炮。婚宴上就是注意敬酒,小心被灌酒。我們這會湊四個男生,四個女生,未婚的,和新人坐一桌,十全十美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