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你對"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理解是什麼呢?

l湖湘客


好像是弟子規中的句子,我學習弟子規當時有一年多,字面意思就是早上起來早點,晚上睡覺晚點,很容易就老了,要珍惜現在時光。深的來說就是趁我們現在還年輕,該努力該拼搏,一輩子很快就過去了,珍惜現在大好時光,讓今生今世無悔。


玉虛不禁衣


一切以時間地條件為轉移,學習傳統文化也不例外。

弟子規這句“朝起早,夜眠遲”,對於“朝起早”估計大家不會有什麼懷疑。古人習慣於早起,也主張早起。比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有人看到“夜眠遲”,不免甚合吾意,每天到了十一二點都沒有睏意,或者遲遲不願睡去,因為手中的手機捨不得放下。古人習慣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夜眠遲”並不是像現在一樣十一二點不睡覺。對於古人而言,相較於七八點鐘,九十點鐘就是“夜眠遲”了。所以要還原到當時當地的時空境地,設身處地,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弟子規這句“老易至,惜此時”,跟前兩句一樣,都是淺顯易懂,叫人珍惜時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深切體會,尤其年歲漸長,更加地會對自己的年齡有所恍惚。直到過年的時候,才會掰著手指頭反覆算一算,自己年齡到底多大了。朋友間聊天,聊到彼此年齡,也是互相驚訝,不相信自己快五十了,不相信自己奔六十了。口中喃喃道:真不禁混啊,真不禁混啊。

所以說,老,從來都不會大張旗鼓地到你面前。老,也不會興師動眾地去提醒你。老,不會轟轟烈烈。老,也不會浩浩蕩蕩。總之,老,是一個不知不覺的事情,真的是神不知鬼不覺,殺你一個措手不及,等你終於意料到時,只剩下無奈和不得已,還有手足無措。

對待時間,對待變老,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時間,早晨稍微早起一會兒,晚上稍微晚睡一會兒,但也不主張熬夜,畢竟熬夜傷身體。珍惜時間,珍惜當下。


木米


意思是: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

出自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原文選段: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

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紐扣;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繫緊。放置衣服時,應該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亂放亂扔,以免使家中髒亂差。

服裝穿著重在整潔,不在多麼華麗;一方面應該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應該根據家庭實力量力而行。對待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嫌這嫌那;飲食吃飽吃好就行,不要過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個八分飽即可,避免過量,危害健康。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大修孔廟,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

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文章主旨:

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陶政聰


此時後悔學業未成,憶及當初為時已晚

“ 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語出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規》 ,是清的啟蒙讀物,通篇易懂,朗朗上口,其內容含括禮儀、做人及學習。

這句話雖未明言,我們也知道它是在闡述學習的,正如其所表達,早上要起,晚上晚點睡,年歲很快變大,要珍惜此時。

我在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在想,或許應該這樣理解,我們不知不覺的很快就會變老,所以要珍惜當下的時間,如何能更好的珍惜呢?就是“朝起早,夜眠遲”

正如陶淵明的“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正如李白的“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

世界上,最長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輕易被人忽視,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抓住當下,珍惜現在擁有的和身邊的人。

一萬年太久,我們只爭朝夕!


雪盡馬蹄歡


春秋時魯國著名賢母敬姜告誡他的兒子說:“讀書人早晨起來上課,白天講習,傍晚複習,夜晚還要反思一天當中有無過錯,沒有什麼遺憾後方才安歇。”

古人說,君子有三件事最可惜:一輩子不學習,一可惜;一天時間白白度過,二可惜;此生遭遇滑鐵盧,一敗塗地,三可惜。

(《明史·周新列傳》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學,一可惜;此日閒過,二可惜;此身一敗,三可惜。)

一天一天無所事事地閒過,這樣浪費時間與終身不讀書當一個庸人和人生遭遇重大失敗相提並論,可見珍惜每一天的重要性。

三可惜的現代版:一輩子不知道學習,整天連本書都不看,連張報紙都不翻,愚昧無知、糊里糊塗一輩子,一可惜;整天或躺或臥,現代版的“朽木、糞土”一般,或整天東遊西逛,“馬路天使”一般,二可惜;本來日子過得相當不錯的,可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想到突然間自己過河了,三可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提倡“夜眠遲”,但也不是無限制的“遲”,古人有“夜讀書不可過子時”(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之說,意思是夜裡11點後就不要讀書學習了。熬夜傷身,容易得病,讀書本是好事,但把身體讀垮就不是好事了,人應該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及時臥床休息來休養身體,睡覺也是最簡單的養生方法。讀書誠可貴,分數價更高,若為生命故,二者皆可拋。



周師傅


感謝作者提問。

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要我們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我們應該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早起,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太重要了,“早起三光,晚上三慌”,早上起的早把什麼都料理好,不會慌亂,內心會非常坦然,做事也會井井有條。如果起晚了,慌慌張張的忙這忙那,又容易丟三落四,這一天下來就會感覺非常累。

晚睡,不是我們現代人的通宵達旦,浪擲精神。如果一個人很有志向非常充實,那麼他睡眠的時間也會自然而然慢慢減少的。

惜時,珍惜時間。中國人特別惜時,所謂【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也常常聽到古代一些詩詞【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苦讀時】當人生有所志向的時候,他都會珍惜時間,不願浪費。【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也希望人生不要有這樣的遺憾,所以從小一定要珍惜時間。

作息規律要正常,這也是告訴我們要重視生活作息,不要一放假就到半夜不睡,隔天又睡到中午。尤其是我們教導孩子更要注意,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的生活作息。


人生坦蕩蕩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清代蒙學教材《弟子規》裡的語句,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珍惜時間的詩句在中國可謂多矣: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代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無名氏

……還有兒時都背爛了的:一步光陰一寸金……還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聞雞起舞……

時間是個很奇怪的東西:當你注意它時,有時你會覺得度日如年;當你忽略它時,它會光陰似箭!


楚襄蠻


這十二個字的意思是說晚睡早起,光陰似箭轉眼就年老了,要珍惜時光啊!這話的意思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飛速發展的今天需要這種精神,我覺得,珍惜時光故然重要,但要有個度,人要生存,沒有一個健康身軀,等不到老易至人就沒了,人體有五臟六腑,有十二經絡,有陰陽五行,有二百六十四塊主骨骼,有頭髮,有皮腩,有細胞……就說五臟六腑,它生物鐘時刻是有嚴苛要求的,它們得不到很好休息就會跟你過不去,輕則有明顯症狀,影響生活質量,重則減少壽命。長期熬夜的人腎虛青眼圈,頭暈,腦脹,面容憔悴,衰老快,血壓高或貧血……老易至是不是有這層含義呢,各位要審時度勢,適可而止吧。


D3hth


這是一個和身體談判的過程,人的呼吸心跳都有節數,過度消耗屬於精力外放,就收不回來了,睡覺也叫小死,深度睡眠類似於電腦清緩存,保證第二天能正常開機。



萌萌享受生活


古有“誰能益我,三更燈火五更雞”之說,又有“一寸光陰一寸金”之喻,人生短暫,光陰易逝,“失去寸金還可尋,失去光陰了不成”,訓示世人愛惜光陰,起早貪黑工作學習,終有所成,不要庸庸無為,混混度日,必定一無所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