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筆如何鋒不散?

wyjkz


這個問題幾乎集中在草書中出現,我看了幾位答主的看法,覺得有話要補充。

有位答主說:“書法揮運時不論筆畫是枯是潤,鋒不能散。鋒一旦散了,就說明書者運腕提按用筆不行,寫不出筆鋒。如果寫不出筆鋒,就不是書法了,只是書寫筆畫字形,就像米芾所說:行墨而已。”

我覺得這話基本正確,但也有失偏頗,古代大書家作品中亂鋒行筆寫字的情況不算多,但並不是沒有。

王鐸的草書堪稱千秋高古,登峰造極。在我心目中王鐸是中國書法史上僅次於懷素的第二位狂草書法大師,無論是漲墨還是枯筆,王鐸處理得遊刃有餘,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幅作品,當王鐸寫到“秋”字時已經開始枯筆,但王鐸以其高超的行筆藝術竟然繼續寫了三個字而且筆鋒不亂!

但是下面這幅作品,同樣是王鐸手筆,寫到“照”字的最後一筆時,筆鋒還沒有亂,但已經是枯筆,王鐸果斷鉤連寫出深字的三點水,但是此時,筆鋒亂了,王鐸絲毫沒有停留,堅決寫完深字的右半邊,從單個字來看,這個深字當然有失水準,但是放在作品大格局中去看,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當今書壇慣用枯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甚至故意亂鋒行筆,覺得這是他們的書法創新。真是可笑之至,好像古代人不會亂鋒行筆一樣。下面這幅作品是中書協草書委員會主任劉洪彪先生的作品,可以說,筆鋒一亂到底,不知道他在宣洩什麼情感,我等凡夫俗子實在難以理解。

其實古代書家顯然是不願意亂鋒行筆,都在儘量保持不亂鋒,是在萬不得已,情到筆到,不能剎車的情況下才會偶爾為之。

最後再重複一下我的看法,枯筆時應儘量保持筆鋒不散,但即便是筆鋒散開了,筆下的字還沒有寫完,創作的情緒如箭在弦上,不能停下來,應該堅決寫完眼前這最後一個字,然後再轉身舔墨,整個過程水到渠成,瀟灑自如恰似李白《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永書101


枯筆,來自宋元,亦稱幹筆、渴筆、焦筆,所謂枯、幹、渴、焦皆是形容筆中含水量少。此稱謂雖含有用筆之意,然實為運墨之法。枯筆必有散鋒,然而散鋒不散勢才是秘訣。

用墨少,筆線枯澀,毛髮飛動,有一種典雅中的野逸、平靜中的躁動、枯澀中的柔潤美。這種筆法是以短鋒筆的中段或根部著紙加力,由於下按幅度很大,墨量又小,筆鋒呈鬆散狀,筆尖的毛有時翹起來。

其效果是在主線條周圍包裹著許多細毛一樣的細線和微小的墨點顆粒,以枯筆為主,潤筆為輔。散鋒、枯筆最後都被用稍柔和的筆調調攏在一起,筆散勢不散。以雅的心態,以自然的指腕運用枯筆,不雕琢是其成功的秘訣之一。


瘦金體花間書


書法創作中,為了墨色變化、對比和層次感,常常使用枯筆,特別是草書創作的時候,更是如此。然而,枯筆的應用卻很難掌握,毛筆蘸了墨汁書寫很流利,筆墨乾枯了寫起來卻特別費勁,而且容易散鋒,怎麼辦呢?

分享兩個個人的小經驗,供書友們參考——

方法一:扭鋒

在書法中,叫做“衄鋒”,我用通俗話來說其實就是“扭鋒”。

我們一般正常行筆的時候,採用的是“鋪毫”的辦法,即自然地讓毛筆的鋒穎舒展開來,寫起來很順,但是到了枯筆的時候,筆鋒就會開叉,寫不成字。這個時候,要把筆鋒扭轉起來,像是擰成一股繩,這種辦法寫出的字,不僅不會散鋒、破鋒,而且特別有力度感,線條有質量。如圖一“勤”字最後一筆就採用了扭鋒筆法。

方法二:放慢速度

筆漲墨飽的時候書寫速度要快,因為散墨快,不然就會一團墨豬,但是隨著墨汁漸漸減少,書寫速度就要放下來,枯筆的時候就用毛筆蹭著宣紙寫,速度慢,讓毛筆充分與宣紙剮蹭,當然,最好要跟前面介紹的“扭鋒”方法結合起來,這樣書寫出來的線條才有質感。見圖二“遠”字最後一筆。

三、對比一下更能說明問題——

圖三“永”字,雖然也有枯筆,但沒有采用扭鋒,而是鋪毫寫出來的,就沒有力度和質感,明顯這就是“江湖書法家”寫出來的,功力遠遠不及。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枯筆和鋒散是兩碼事。枯筆是因為墨在運筆過程中毛筆筆鋒中的墨越來越少,和用筆的速度,紙的粗糙程度有關。一般在行草書中出現的較多。楷書用筆沉穩,速度慢,且不需要數字一筆寫出,所以基本上不會出現枯筆。


散鋒出現的原因有二,一是毛筆質量有問題,就是劣質毛筆。二是書寫者技法功夫不到,出現的毛病。

特別是後者,因為技法拙劣,不懂得如何調鋒,提按幅度不當,都會出現這個問題。比如在行草書運筆過程中,因速度略快,而技法嫻熟,無法駕馭毛筆,使得毛筆失去控制。

要想做到筆鋒不散,必須學會調鋒。也就是那個將運筆過程中可能要出現散亂的筆鋒通過調鋒技法調理順了,自然筆鋒不會散亂,當然在在草書和行書中,需要書寫者具備嫻熟的駕馭能力。善用筆者筆筆隨心所欲筆筆在技法之法度之內,不善於用筆者則筆筆難見法度。

要想使得運筆有法度,需要通過嚴格的臨摹練習,在對經典書法的臨摹過程中逐步掌握書法的各種運筆技法。可以說要熟到形成自我的肌肉記憶,隨意揮灑,而筆筆在法度之內,如此,自然不會出現散亂筆法或筆鋒。





翰墨書道


書法揮運時不論筆畫是枯是潤,鋒不能散。鋒一旦散了,就說明書者運腕提按用筆不行,寫不出筆鋒。如果寫不出筆鋒,就不是書法了,只是書寫筆畫字形,就像米芾所說:行墨而已。

今人好寫行草,尤其好寫狂草。但有些筆畫看起來龍飛鳳舞,卻經不起細看,往住有形而無鋒。這就是筆法不精,只能稱為書寫。

所以對書法作品,都要以合筆法,出筆鋒來評鑑。凡書法有鋒則佳,鋒散則差,無論古今,立辨高下。

如圖1左下部一長線筆畫揮運下來,筆鋒枯而不散,立即可以接著寫啼字,仍然可以拉出細如髮絲的牽線(見圖2局部)。還有圖3第一行一筆寫完,筆鋒不斷,這才是出筆鋒的狂草,供參考。





王乃棟說書畫


寫毛筆字,特別是大書法家,從蘸好墨開始一揮而就,即使寫到最後一個字,筆鋒依然鋼勁不散,力透紙背。這反映了一個書法家的藝術水平。若中間停頓過多,則必氣斷神消,韻味全無。書法作品但凡能代表最高成就的,稱得起藝術的,皆都是自然而就。枯筆如何鋒不散,靠的是書法家的功力,學識,涵養,技巧以及表現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打臉][贊]分享幾幅藝術作品給大家,希望你喜歡[鼓掌]











W溫桂林


筆法功夫深就可以

枯筆如何鋒不散,從大的方面講,這就講到一個人的書法道行深不深了,一個道行深的人,那麼他對筆法掌握應該純火爐青,想要什麼樣的線條基本可以寫出了,做到八九不離十。

從小的方面講,一就是要掌握筆法中的轉筆法,也叫捻筆法。捻筆的目的是為了調整中鋒,變化線條的千變萬化,豐富字的千嬌百媚。捻筆可以使筆尖毛髮相互纏繞,緊緊抱在一起,從而運筆時不會出現散筆的情況。二是筆法中捻筆的力道問題,力道掌握不好,就會出現散筆的情況。如要控制好毛筆的力道和捻筆法,只有自己辛苦自己了,用時間去堆積了。

枯筆要做到筆鋒不散,就是要掌握好筆法,筆法掌握好了,任他溼筆枯筆,手到擒來,乖乖聽話,叫他往東他就不敢往西。





殘墨


筆得好。俗說筆老鋒不散就是對這質量好的毛筆而言。那差的毛筆鋒一散是無法掌控的,不能用。再就是會使用,剛欲散時得會轉杆調鋒順毫走勢,以保證中鋒行筆,別怕枯乾。





雲雪書畫




張新110


枯筆,指墨焦乾或少(少水溶合)。通常一筆寫到到後會出現此情況,是書法表現蒼勁力度和墨色變化的重要技法,尤以草書表現最為突出。其實出現枯筆時毛毫大部分已散,此時的運用全靠書寫者的控制來掌握,近代的書家武中奇先生就是一個枯筆運用(行草)多的典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