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知他曾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道他被稱為千古第一賢宦


討論歷史的時候每每討論到宦官這一個群體,大多數人都不會有什麼好印象,因為這個群體總是會讓人想起趙高、十常侍、劉瑾等諸多禍亂朝政的奸詐之人。但無論在哪裡,在什麼群體裡,總是會有好人的。

人們只知他曾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道他被稱為千古第一賢宦


如我們常常談及詩仙李白時會提起的高力士,因為李白我們提及高力士的時候似乎將其劃分在了奸臣的一方。其實高力士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相反他被後人稱之為“千古第一賢宦”,可以說評價是非常之高的了。
玄宗出生的前一年馮元一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曾是潘州刺史。可惜好景不長他的父親因嶺南謀反案被牽連,年幼的馮元一也被送入了宮中,被當時一名叫高延福的太監收養,起名高力士。
當時正是女皇武則天當政,高延福因時常往來於武三思家中,高力士也得以被武則天賞識,令他在自己身邊侍奉,雖然後來因小過被逐出,但不久後就又被召回宮中侍奉。作為一名太監來講,高力士當時可以說是前途無量了。

人們只知他曾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道他被稱為千古第一賢宦


我們不知道太監高力士是怎麼遇到藩王李隆基的,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太監高力士甘願放棄一片坦途的皇宮生活,來到一位岌岌可危,在當時的局勢下看不到未來的藩王身邊。
那時起一位年輕的藩王身後多了一位年輕的太監,謙遜有禮而又深不可測。
事實證明高力士的選擇是對的,曾經的藩王李隆基一步一步成為了皇帝李隆基。事實證明藩王李隆基的選擇也是對的,在殘酷無情的帝王之路上,那個年輕的太監永遠謙遜而堅定的站在自己身後。
從平定韋后之亂到誅殺蕭至忠、岑羲,他們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君與臣,而更像是扶持走了許久的夥伴。而成為皇帝的李隆基沒有忘記自己要締造一個盛世的夢想,同樣的也沒有忘記站在自己身後的朋友高力士。

人們只知他曾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道他被稱為千古第一賢宦


皇帝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於是皇帝深處宮殿不可見,於是守在皇帝門前的高力士便成為所有人討好的對象。


肅宗在東宮時,稱其為二兄,諸王公主皆稱呼“阿翁”,駙馬們稱其為“爺”。
每有四方進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後進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決。


高力士真的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貞觀之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朝代能複製的盛世,而高力士也擁有了唐朝幾乎沒有人可以超過的財富,甚至還娶了幾房不錯的妾室。
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高力士雖有了錢財地位,卻並沒有因此而驕奢放縱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加謹慎細微。因為高力士知道自己現在的一切是怎麼得來的,他也清楚哪些東西能碰哪些東西不能碰。


然而高力士乖巧謹慎,人皆喜歡。
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


後來後來我們都知道,皇帝一手創造了了貞觀盛世,卻沉醉其中不可自拔。終於盛世下的陰影開始行動,那浩大繁華的盛世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
皇帝倉惶出逃,從萬萬人之上的君王變成了一個狼狽的逃亡者。後來肅宗繼位,皇帝雖然被尊為太上皇,但再無往日的地位與權力。

人們只知他曾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道他被稱為千古第一賢宦


一天,皇帝登上勤政樓,有百姓認出了這位曾開創了盛世的帝王,皆跪倒在地痛哭不已。


當時肅宗正臥病在床,李國輔私自下詔將太上皇遷到西內,且只派了二十多個老弱隨行,街道上卻遍佈甲士。
李隆基已經不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皇帝,現在的他更像是一位孤苦的白髮老人,見到這個場景竟然嚇的幾次從馬上掉落下來。
高力士見此場景獨自上前來到李國輔面前,大聲的訓斥他,一時間李國輔竟是慌亂無措,隨行將士也齊呼“太上皇萬福”。李國輔等人離開後,昔日的皇帝拉著高力士的手痛哭不能自已。
可惜一切都不能改變,高力士不再是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天子近臣,不久後高力士被流放到南方煙瘴之地。當時正是肅宗病重的時候,或許李國輔認為將玄宗身邊的高力士流放在外,玄宗就不會出現什麼變故了吧。

人們只知他曾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道他被稱為千古第一賢宦


我們不知道高力士離京的時候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我們只知道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在南方苦苦支撐了兩年,遇到大赦才能夠迴歸。
走到了郎州遇到從京城來的人討論才知道,玄宗已經在一片孤寂中去世。高力士北望京城的方向嚎啕痛哭,吐血而亡,後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李贄評論說,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