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江南傳統村落,這個地方的“八士門”“十八間”卻有些不同

一個地方的建築濃縮了當地人的風俗習慣,更反映了他們的精神面貌。這個村子最具代表的“八士門”和“十八間”就印證了這一點。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下轄的河陽村,是一個山環水繞風光秀麗的地方,村子的佈局保持著元代村莊的設計特色,而其中的宅院和祠堂乃明清兩代所建。從遠處望去,清一色的灰色古建築群落給人以安靜祥和之感,和任何一個江南地區的村落別無二致。

同樣是江南傳統村落,這個地方的“八士門”“十八間”卻有些不同

河陽傳統村落

難能可貴的是,這裡仍然保持了古樸的民風民俗,村子裡的人九成姓朱,過著聚居式生活,使先祖遺留的賈鳳家訓得以傳承至今。

河陽朱氏家族的先祖要追溯至唐末僖宗年間,來自河南信陽的朱清源。他被當時吳越國的錢武肅王聘為掌書記。武肅王死後,天下大亂,朱清源為避戰亂,也是為了韜光養晦,等待天下清明的時候字再復出,於是,攜弟朱清淵,來到縉雲境內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擇風水寶地定居下來。為使朱氏後人不忘祖宗之本,朱清源特取河南信陽中的一個字,給他們選定的這塊地方取名“河陽”。

同樣是江南傳統村落,這個地方的“八士門”“十八間”卻有些不同

這裡的建築亦是典型的徽派建築

朱氏自河陽定居以來,已繁衍42代。江南地區的朱姓,各支各派皆發源於河陽。千餘年來,河陽雖屢遭兵禍劫難,幾番興衰,但古村落始終存於世,一大片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得以保存下來。

在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中,最令河陽人為之驕傲的是一條全長150多米的街道,也是整個村子的中軸線,人們習慣叫它河陽街,但它還有一個頗具來歷的名字——“八士門街”。

同樣是江南傳統村落,這個地方的“八士門”“十八間”卻有些不同

八士門

自宋紹聖元年起的二百多年裡,河陽朱氏前後出了八位進士,創下了輝煌的科舉業績。第八位中了進士的朱填得已經是元至正年間的人了,他的父親朱竹友為光門耀祖,在村子的中軸線位置建了一條街,取名“八士門”,藉此來振興河陽的科舉事業。然而,朱填得以後河陽再無進士,“八士門”永遠成了“八士門”。有人說,朱氏的經濟實力在此後也跟著衰弱了,與村子裡那些富麗堂皇的祠堂民宅相比,“八士門”顯得過於簡陋,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人們對朱氏落寞的推測。

現在,八士門仍是河陽村裡最長的街道,臨街店鋪也很齊整,大概有三十多家,都是清一色的排門式樣,一家緊挨著一家,形成長長的連排鋪面。

“八士門”業已成為河陽人的精神符號,村裡有不成文的規矩:各家娶媳婦進門,須經八士門進村;嫁女出門,須經八士門出村;親人辭世,須經八士門上山。河陽村諺雲:“不經八士門,不算河陽人。”看來,河陽人的“八士門”情節,已深深植根於河陽人的血脈中了。   

同樣是江南傳統村落,這個地方的“八士門”“十八間”卻有些不同

這裡的宅院是天井式院落

誠然,河陽的古民居是破舊了,但那講究的結構、精美的雕刻、獨到的創意,仍讓人咂舌讚譽。這裡的宅院主要以“十六間”“十八間”“二十八間”為主要的結構形式,指房屋的間數,大多建於清代中晚期,少量為明末清初所建。

“廉讓之間”是河陽民宅中最精緻、保存最完好的“十八間”,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

整個宅院分為前廳、後堂、伙房、豬舍、茅廁等幾個部分,白中發粉的外牆上遺留了那時人們所作的詩畫,房內的樑柱上全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濃縮著當地民風民俗的寓意和神韻。

同樣是江南傳統村落,這個地方的“八士門”“十八間”卻有些不同

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

  河陽村至今仍存有20多幢“十八間”。居住其間的人多是上了年紀的老者。在遊人的眼中,這些老人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古舊的老宅裡、古樸的街巷旁,幾個鶴髮童顏的老人聚在一起,心神安寧,一副歲月靜好的姿態,這還算不得是神仙般的活法嗎?然而,“神仙”們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中,“十八間”只不過是前朝的遺物、祖上的家產,並無特別之處。至於他們悠閒自在的狀態,恐怕要歸功於多年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