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同吉他教程對於制音、切音和悶音的講解不同?

candy2004


對於制音、切音和悶音,我認為這三個概念是有區別的。

切音,顧名思義是切斷是吉他彈奏特別是掃弦的時候用得最多的技法之一。常用做法是當右手手指掃弦後立刻用右手手掌壓住琴絃止其振動,樂音戛然而止,有切斷的感覺,同時得到一個類似“嚓”的聲音。悶音,是先把右手手掌壓住(但不壓死)吉他琴碼附近,然後右手手指撥絃,得到一個發悶的聲音。悶音與切音的最大區別是樂音一個隨動作完成立刻停止一個隨動作完成才大聲。切音動作完成,原樂音立刻停止,而悶音則是繼續發聲然後減弱最後停止。

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是切音與制音。制音,大家比較認可的定義是在琴絃還沒有充分振動時就去做止弦的動作,這跟切音定義“ 使正在振動發音的琴絃立即停止振動,比較接近 。比如右手撥左手所按的弦,發出音響後鬆開左手,樂音停止。這既可以稱為制音,也可以稱為切音。從廣義上講,制音可以包含切音與悶音自己自己本身。

造成不同教材對這三個概念作不同講解的問題,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早期教材翻譯不準確;二是吉他演奏者對概念的認知、見解不同 ;三是教材作者對概念把握不準。

第一,吉他非國粹。據說起源於古埃及,流行於西班牙。吉他傳入我國是近代的事情。隨著八十年代電影《少年犯》的播放,主題曲優美的吉他和絃伴奏俘獲了很多年輕人的心,從此吉他在全國流行開來。由於吉他是舶來品,國內教材非常有限,滿足不了需求,所以很多出版社瞄準了國外教材,大量翻譯引進。由於編者自己並不一定精通吉他或者外語水平有限,翻譯時出現了偏差。

第二,演奏者對概念的認知、見解不同。由於演奏者文化水平的侷限,導致對這三個概念的認知模糊。另外雖然認知清楚,但見解不同,至今仍未完全統一。

第三,教材作者對概念把握不準。跟翻譯者一樣,由於作者本身並不會彈吉他或者會但不精通,在編教材的時候就會採用其認為正確的吉他演奏者所說的概念。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導致了不同的吉他教材對制音、切音和悶音的不同講解。個人認為,我們在談論吉他技法的時候應該統一意見,在俠義範疇內嚴格區分制音、切音與悶音的區別,這樣有利於吉他愛好者擺脫困擾。





藝壇經典


這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聲音效果啊!制音是沒有音高的一種效果,類似於噪聲樂器,像打擊樂器的鼓🥁發出來的聲音,一般和悶音結合起來,切音是把掃弦的聲音快速止住,像是急剎車,有音頭的,悶音是用手掌肥肥的地方擱在琴橋的地方發出來一種特殊效果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a15ce12fe144e5c982570f72e3bfa9b\

胡寶強


早期編寫教材的作者翻譯的問題,制音和悶音大致上是一種技法,而切音不同,他沒有音高,只是穿插在演奏中的一種模擬節奏樂器的聲響,我們不妨稱其為“噪音”。所以最大的分別在於有無音高。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c9b881043fb43e791af95d2fbf23505\

sadadam


每個人由於彈琴手型的差異,使用以上技巧的方式肯定是有差異的,關鍵是要看你自己的手型,與教學者手型差別不大的話,就學這個人的方法。


流淚的話劇


制音左右手都可以,切音右手完成,都是將音瞬間停止。悶音右手完成,不能完全悶死,有一定的延音。


彈弗拉門戈吉他


見仁見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