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會“要”,知“適度”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停課不停學”成為熱詞。但是,要做好“線上教學”、真正彰顯“停課不停學”的初心並不容易,只有領會“要點”,做到“適度”,才能達到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學有所用的課程目標。

一說“要”。這個“要”是指在“要領”的基礎上把握好“要點”。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佈《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也就如何做好線上教學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在延遲開學期間,中小學要及時調整新學期教學計劃,及時開展線上教學。這些通知就是工作指南,需要認真閱讀、反覆研讀,才能充分領悟其精神實質,才能念好經、做對事。

為了防止好經被“念歪”,教育部有關負責人2月11日還就中小學延期開學“停課不停學”有關問題答記者問,不僅有硬性要求,更有策略指導,又不乏人文情懷。如果嚴格按照通知要求落實行動,教師不會太憋、孩子不會太苦、家長也不會太累。

相關文件深入領會了,接下來就是把握好線上教學的“要點”,也就是“教什麼”。這次延期開學的直接導火索是新冠肺炎疫情,抗擊疫情,人人有責,人人要盡責。學校和教師首先要制訂好“課程要點”,也就是確定好課程內容。要強化科普,防控疫情不可缺;要強化親子,家庭活動不可少;要強化習慣,時間管理不可丟;要強化健康,生命課程不可棄;要強化疏導,心理撫慰不可無。

我們不必將太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文化課上,更不必想歪主意去上新課“彎道超越”,這些都是不妥的。類似科普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家庭教育等課程,現在都可以悉數上線了。

二說“適”。這個“適”是指在“合適”的原則上把握好“適用”。

先說“合適”,聚焦一下此前“套路不同、花樣各異”的線上課程,不難看出存在不合適的情形。階段過分“完整”,涵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等;時間過分“緊湊”,早晨晨讀,上午學習,中午學習,下午學習,傍晚暮讀,晚上作業;裝備過分“齊全”,手機、電腦、ipad、攝像機等都在用;程序過分“嚴謹”,聽課、學習、作業、運動、拍照、曬照等。

線上學習真的需要滴水不漏、密集安排嗎?再說說拍照和錄像吧,這件事情沒必要人人以照片為證,個個都去拍照曬照。

再說“適用”,就是適合使用。從有些地區的反饋來看,網課資源太多,平臺登錄煩瑣,名目源頭紊亂,課程安排不適宜,網絡信號不穩定,備課授課不精心,視頻錄製不清晰,諸如此類很難讓學生適合使用。如何做到適用,要刪繁就簡,操作不要太複雜,程序不要太煩瑣。要去偽存真,線上教學要去功利化、形式化,要從“為了誰”的初心出發,不能用偽科學、偽道理、偽知識去影響學生。

要化整為零,主題課程集中學習,容易讓人疲憊和疲勞,學習效果也不會太好。課程內容要“好實”,課程形式要“好用”。通過教師個人空間、電話諮詢、QQ在線、微信群等進行答疑輔導,可以進行線上指導課外閱讀、適當佈置家庭實踐作業、開展寒假作業批閱輔導、親子課程等活動,不得上新課,鼓勵學生多讀書、多思考。

三說“度”。這個“度”是指在“效度”的目標上把握好“長度”。

效度主要指向學生“學得怎麼樣”。如果學生學得痛苦、學得受罪、學得吃力,這些課程就是無效、無用的。線上課堂也要考慮課堂效果,短的達成度是一節課,長的目標是在延期開學時間內學生學有所獲。要立足學情設計學習任務,不能好高騖遠,防止“消化不良”。要科學安排,掌握學習時間。各學科要充分利用所選擇的網絡平臺資源優勢,有序開展線上教學,嚴格控制在線學習時間,保護視力預防近視。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學教育集團)

《中國教師報》2020年02月19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