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麼小的地方,人口也不算太多為何可以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呢?

路遙小路


其實呢,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自身和外在的因素。內在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他們人不笨,沒錯過機會,抓住了歷史發展的機遇。日本進行明治維新,舉國上下一心發展,躋身工業國,工業大力發展,帶動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發展方方面面的發展。

第二個是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抓緊了基礎教育,從娃娃做起。日本國民素質非常高,連扔垃圾都能做到自發自覺的進行。白巖松還是崔永元曾經做過這個調查的。經常會看到他們在國外旅遊時都能做到安靜有序的狀態。通過教育,培養了一系列人才,促進日本的發展,還使得日本全民基本實現了現代化社會的素質要求,又因為民族性質相對單一,以及社會體制的適應性,使得日本民眾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能夠獲得什麼、怎樣去得到。

外在原因呢,一個是看到近代中國發展的落後而被打,刺激了日本危機感,同樣的刺激了他們的生存本能,積極進行工業化。謀求發展使得自身強大而不被欺負。還有一個原因,這就離不開美國的扶持和影響。美國的大棒加美元政策,又由於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日本的發展。所以,這些原因使得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


差不多先生和你說


日本面積小、人口少只是相對來說的,因為中國體量大,我們看日本這樣面積、人口遠不如中國的國家,就把它看成是“小日本”,但日本絕對不是一個小國家,日本面積約37.7萬平方公里,在全球200多個國家當中位居第62,也算中等偏上了,這其中日本還有幾百萬的“海洋國土”沒算;人口方面,日本人口約1.27億,世界排名第11,算是人口大國了。



其實世界前十大經濟體當中,除了日本之外,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這些國家的陸地面積均不足百萬,但它們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能夠發展起來有其獨特的優勢。戰後日本經濟崛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由於日本靠近蘇聯、中國,為了爭取世界霸權,美國開始積極扶持日本;兩場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相繼爆發為日本帶來了“特需”收入,促進經濟發展,同時日本也進行了廣泛的社會改革,制定適合本國的發展戰略,積極參加國際競爭,重視科學教育等,這些都日本經濟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這個國家的學習能力非常的強,有數據顯示,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因此這樣的國家經濟發展快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上世紀90年代,日本GDP一度達到美國70%,雖然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GDP仍然超過5萬億,穩居世界第三,由此可見日本經濟確實強。


錦繡中源


日本不僅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而且曾經成為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日本開放的比較早,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就開始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在此基礎上奮發圖強。是亞洲各國發展比較早的地區之一,日本人是非常善於學習的一個民族,而且進步速度也非常快。日本這個地區是一個島國,存在一定海洋文明的基礎,所以接受西方文明的時候也特別快,不存在內部體制機制問題,西方文明源於海洋文明,也就是自然條件太過惡劣,不得以對外擴張,不斷的學習和進取。

日本本身就是一個海洋之國,在某種程度上和西方有著共同之處。所以接受西方的文明自然是比較快,而亞洲大多數國家都屬於內陸文明,大多數是依靠自然環境,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自然環境比較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因此在接受外來文化上比較慢。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這和哥倫布時期差不多,走著和西方一樣的道路,只不過西方擴張的時候碰到的是印第安人以及一些土著人,但是日本擴張的時候碰到了強大的美國,日本自然就失敗了,日本的二戰失敗之後,世界進入了美蘇博弈時期,在這個時期,東西方兩大陣營開始博弈,日本成了美國的橋頭堡。當然美國也開始大力支持日本的經濟建設,幫助日本發展防衛力量,目的就是共同對抗蘇聯。

日本藉助美蘇對抗的時機重新發展起來,快速的承接了產業鏈的轉移,靠著心情的工作,逐漸發展起以電子產業為中心的國家,蘇聯解體以後,日本的重要性沒有那麼強了。美國就開始限制日本的發展,後來和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的經濟一落千丈,但是經過數10年的發展,到了安倍執政時期日本通過和亞洲各國的不斷合作經濟又恢復了元氣。安倍首相成了執政時間最長的日本首相,這也是日本改變發展戰略,推進多元化外交的結果,現在日本和亞洲各國的貿易額已經超過了歐美,因此現在日本又推出了強國戰略。試圖修改和平憲法,以及想要回北方四島,但是現在看起來也並非一帆風順。

日本這個國家並不算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和韓國一樣,是在大國之間的夾縫中求生存,但是日本這個國家算是比較一個統一的民族,團結能力還是比較強,所以發展的速度也算是比較快,因此現在日本仍然是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


四十五度歷史


日本這個民族會善於向強國學習,自大唐強盛時期對中國的學習,到明治維新後向歐洲發達國家學習,向歐洲學習的時候正趕上工業革命,那時候中國還三拜九叩 閉關鎖國,日本那些年經濟發展的非常迅速,在加上多年對外侵略擴張,在國外運走了多少資源物資到國內,雖然二戰是戰敗國,但是日本本土並沒有大規模戰爭,同樣基礎工業也沒受到太大影響,戰敗後在美國對日本傀儡政權看護下潛心發展工業,沒再有野心去搞戰爭了,再加上日本人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做出來的產品全球都喜歡。


巴頓少爺


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或財富創造力的主要因素是“資本量”,資本量包括兩個要素,資本的數量和資本的質量(包括生產效率和壽命)。

一個國家擁有的資本量越多,所能創造出來的財富便越多,人口和自然資源稟賦只是次要的因素。你人口再多,但擁有資本量少,創造財富的效率便會十分的低下。自然資源不足可以通過進口來解決,在一定時期內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一國財富的創造力。

一個國家資本量的多寡最根本的取決於生產資本的能力,能夠生產出來的資本的數量越多,質量越高,資本量便越多。當然也可以通過進口來增加資本量,但質量最高的資本是進口不到的。一個經濟落後國家可以依靠進口資本來發展成為中、高收入國家,但不可能通過進口資本來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一個國家生產高質量資本的能力取決於其科技實力,科技實力最根本的取決於教育水平和創新能力。教育水平通過努力是可以提高的,但創新能力卻不是通過主觀的努力就可以得到提高的。人們在精神方面的慾望受到的壓抑越少,可能人們的創造能力就會越強。


大方妹幾


日本人的骨子裡,乃遺傳我華夏民族的基因,自然就會擁有咱們的聰明才智、勤勞自強的優良品質。只是他們的基因在明治維新後出現了變異,似乎是被狼糟蹋了吧,才漸漸變成富有侵略性的惡魔。

因為國小人多,日本人很早就有飢腸轆轆的感覺。因為資源匱乏,日本人自然就有朝不保夕的憂患意識。同時,也正是因為這兩點,才促使他們尋求改變——無論是通過戰爭進行掠奪,還是通過科技興國的戰略而躋身於世界經濟強國之列。

不可否認,日本人十分善於學習並能夠發揚光大,這一點與德國人十分相似。兩國還有一點相似之處,即民族自尊心都很強,不願服輸,不居人後,否則又怎會在戰敗後迅速恢復國力併成為經濟大國呢!


怡人之人148633009


人的因素第一。中國有句古語叫"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就是這個道理。


匡倫鏡


是老二變老三靠科技和金融


恢復新北京共識綠色引


二戰時期有著強大軍事化,發動侵略戰,對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國造成深深的傷害,自身工匠精神,


光耀47


日本已經工業化一百:五十年了,中國才四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