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無抗飼料策略

國家農業農村部2019年194號公告中明確要求2020年7月1日起所有商業飼料生產中停止使用促生長用抗生素,2020年12月31日起停止含有促生長抗生素的商業飼料流通。這預示著我國即將進入無抗飼料的時代目前,很多飼料企業都在忙於尋找“替抗”產品,需要提醒的是,長期和廣泛地使用抗生素對現階段病原菌的感染壓力有持續和強大的抑制,全面“禁抗”之後,病原菌的感染壓力就會反彈,今天有效的方案,明天可能就會失效。僅僅通過對比試驗的方法尋找“替抗”產品是不夠的,無抗飼料要取得最終的成功需要新的系統的思路。為此本文提出了無抗飼料五環策略,以供參考,望大家有所啟示。

1. 禁抗對養殖端的可能影響

中國飼料禁抗後對養殖端的影響到底如何,很難準確預測。但歐洲的經歷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參考。

由最早禁抗的兩個國家瑞典和丹麥的情況看,禁抗後前幾年豬的生產性能下降,死亡率升高,獸醫治療成本以及疫苗預防成本增加,每頭豬的綜合成本增加1.25元/頭!考慮到養殖環境和硬軟件等情況,這種由飼料禁抗導致中國的的養殖成本可能會增加更多。

飼料禁抗後,無疑會給養殖端帶來巨大的壓力,從歐洲的經驗看,禁抗之後,獸醫治療用藥會出現大幅提高,到2008年後才逐漸降低。

從治療用藥增加的統計情況看,主要增加的是四環素類藥物。而四環素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腸道疾病,由此可見禁抗之後養殖端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將時腸道健康問題。

2. 傳統的替抗添加劑產品策略

應對飼料無抗,傳統的策略是探尋替代抗生素的飼料添加劑產品及其組合方案。這些被認為潛在的抗生素替代品,包括酸化劑、微生態製劑、植物抗菌成分以及酶製劑等,這些添加劑或直接或間接地起到抗生素抑菌或促生長的作用。

然而根據歐洲的研究和應用經驗,儘管這些添加產品在替抗應用中起到不小的作用,但其效果與抗生素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替抗並不容易,禁抗之後養殖端腸道用藥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大多數篩選替抗產品及組合方案常用的方法是與抗生素做比較,很少採用病原菌攻毒,即使有些試驗採用攻毒的方法,但最多采用一種或兩種病原菌(或毒素)進行攻毒,這與複雜的養殖生產環境還存在很大的差別,禁抗之後動物面臨的壓力會顯著增大,今天試驗成功的方案,明天可能就會是無效的方案!因此無抗飼料僅僅考慮替抗添加劑及其組合使用可能還是不夠的,特別是在我國這樣的養殖背景下。需要對無抗飼料的策略進行系統的思考。

3.“五環”無抗策略

儘管抗生素促生長的作用機制還沒有明確,但較為一致的觀點是抗生素通過抑制(或殺死)病原菌,降低病原菌感染壓力,減少對動物的不利影響而發揮作用。這一點由抗生素在SPF動物中表現的副作用得以體現。五環無抗的策略從阻止病原菌感染、抑制病原菌增殖、增強機體抵抗力、非抗生素抗菌以及修復損傷消除症狀五個層面,通過包括原料的選擇和清潔、原料的預處理、抗營養因子的去除、纖維營養、粗蛋白水平及功能性氨基酸、飼料系酸力、免疫營養、電解質平衡、非抗生素抗菌等多種措施和方案,系統解決飼料無抗問題。

“ 五環”無抗策略

3.1 五環無抗策略之一:阻止(切斷)病原菌感染

病原菌感染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因此無抗策略之一就是要儘量阻止或切斷病原菌感染。阻止病原菌感染,首先要切斷病原菌經飼料途徑“從口而入”,減少並病原菌通過胃酸屏障,進入小腸,同時減少病原菌從後腸向前腸(小腸)的逆行,並抑制病原菌在小腸道定殖。基於這樣的思路,相應的飼料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1 飼料清潔:儘量選用新鮮清潔(無病原菌和細菌毒素等汙染)的飼料原料;通過飼料加工處理(如調質、膨化等)減少飼料及原料病原菌以及的汙染;飼料中可考慮添加酸化劑(含一定比例的遊離酸)抑制飼料中的病原菌,減少病原菌從口而入。

3.1.2 加強胃酸屏障:通過維持或加強胃酸屏障,減少病原微生物過胃進入小腸。一方面可以從飼料原料上考慮,選擇低系酸力的原料(除了考慮礦物質原料外,應特別重視蛋白原料的系酸力,因為蛋白原料在飼料中的添加比例較高),降低飼料酸結合力(ABC值),同時在飼料中添加足夠的酸化劑,以減少飼料對胃酸的中和作用,維持胃內適宜的酸度,這對胃酸分泌不足的幼齡動物顯得尤其重要。

3.1.3 減少條件致病菌逆行:致病菌逆行是動物感染的不可忽視的途徑。大腸中存在豐富的微生物菌群,大腸中微生物平衡並不容易打破,但微生物逆行到小腸,就非常容易打破小腸中微生物的平衡,導致小腸微生物區系的紊亂。提高日糧纖維水平,增加小腸蠕動,提高食糜的流速,可以減少致病菌從大腸向小腸逆行。但需要注意的是,可溶性纖維由於粘性較大,會延緩胃腸蠕動,降低食糜排空的速度,可能不利於阻止病原菌逆行。因此應該考慮使用不溶性纖維源。

3.1.4 阻止病原菌的定殖:病原菌在腸道上皮細胞定殖是其發揮致病作用的重要前提,因此抑制病原菌定殖對降低其致病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通過增加日糧不溶性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加快食糜排空,增加“刷腸”作用外,還可以考慮飼料添加MOS;MOS與病原菌的粘多糖結合後可以阻止其在腸上皮細胞定殖(競爭性粘附作用),使病原菌失去致病作用。

3.2 五環無抗策略之二:抑制病原菌增殖

病原菌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才會產生致病作用。因此抑制病原菌增殖減少病原菌的數量(控制病原菌數量在一定範圍之內)是維持動物健康,避免動物發病的必要考慮。相應的飼料策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3.2.1 減少病原菌的營養供給:病原菌增殖需要營養基礎,減少病原菌的營養供給,可以幫助抑制病原菌的增殖。具體措施包括:提高原料(特別是蛋白原料)的可消化性,減少日糧可發酵蛋白的水平和比例;通過添加酶製劑或對原料進行前處理和預消化(粉碎、熟化、酶解、發酵等)提高日糧消化率;採用低蛋白平衡可消化氨基酸日糧(低蛋白日糧不應變成低營養日糧,而犧牲生產性能!)。需要提醒的是,飼料中的營養如果不能很好地被動物消化吸收,就可能會成為病原菌的培養基!

3.2.2 促進有益菌的增殖:通過促進腸道有益菌的增殖,增加有益菌的數量,從而對病原菌起到競爭性排斥作用。提高腸道有益菌數量的方式包括:直接添加活的有益菌(益生素)或者添加具有益生作用的益生元(如FOS等)和膳食纖維。

3.2.3 維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對於避免某些病原菌過渡增殖,維持腸道微生物區系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增加日糧纖維有利於增加或維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

3.3 五環無抗策略之三:提高機體抵抗力

動物發病的機制無非是感染壓力和機體抵抗力(包括免疫力)的較量,當機體抵抗力或免疫力足以應付病原菌感染時,動物就不會發病。因此提高機體抵抗力可以避免病原菌感染而發病。

3.3.1 充分滿足動物營養的供給:充足的營養是機體抵抗力的基礎,因此在日糧配製時應考慮滿足充足的營養水平,在不能保證精準飼餵的情況下,應考慮適當的營養冗餘。在使用低蛋白日糧的情況,更應該引起注意。

3.3.2 添加免疫調節劑或增加免疫營養素,適度提高機體的免疫水平:飼料添加免疫多糖(如酵母多糖、MOS)以及一些植物成分(如中草藥、植物提取物、植物精油等),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另外有些營養素不僅可以滿足機體的營養需求,而且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如免疫球蛋白、維生素、微量元素、某些氨基酸以及PUFA等)。

3.3.3 改善腸道發育和健康

腸道不僅是動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維持腸道的良好發育以及健康對於抵禦病原感染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從改善腸道發育和健康的角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3.3.3.1 減少日糧中引起腸道的損傷因素:如降低日糧抗原含量(低豆粕或低大豆抗原的大豆蛋白製品),減少黴菌毒素的汙染等。腸道過敏反應引起的腸道損傷是大腸桿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仔豬腹瀉的前提條件。

3.3.3.2 給腸道發育提供營養(腸道友好營養素):日糧補充谷氨醯胺、丁酸、核苷酸可以為腸上皮細胞增殖提供營養和基質,促進腸道的發育,並加快腸道損傷之後的修復。

3.3.3.3 加強腸道的鍛鍊:日糧增加慢發酵的不溶性纖維,可以增加腸道的運動,促進腸道的發育。但增加可溶性纖維可能對幼齡動物(如乳仔豬)的腸道發育不利。

3.3.4 消除免疫抑制因素:即使較低劑量的黴菌毒素對機體產生免疫抑制,因此儘可能減少飼料黴菌毒素的汙染是必要的,因此在無法確定飼料黴菌毒素汙染程度的情況(通常黴菌毒素很難檢測)下,飼料添加黴菌毒素處理劑是一種可行的辦法之一。

3.4.五環無抗策略之四:非抗生素抗菌

一些非抗生素的添加劑產品具有直接的抗菌效果,包括酸化劑、植物抗菌劑、抗菌肽、溶菌酶、氧化鋅等,儘管這些抗菌物質的抗菌能力很難達到抗生素的效果。但在充分考慮前三環的措施之後,已經足以實現感染壓力低於機體抵抗力。同時也可以考慮通過這些非抗生素抗菌劑的合理組合,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抗菌效果(如在歐洲,應用酸化劑與植物精油的配伍是比較常見的方案)。關於各種非抗生素抗菌物質的作用特性及優缺點以及如何合理搭配業界已有眾多論述報道,本文不做重點討論。

3.5 五環無抗策略之五:修復損傷,消除症狀

病菌感染會導致炎症反應,造成組織損傷、產生髮熱、腹瀉等表觀症狀,應該儘快的修復損傷,並消除這些表觀症狀(這些表觀症狀養殖戶最為關注)。修復損傷,消除症狀的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5.1 抗炎:避免過度的炎症反應,可以減少組織損傷。阿司匹林是醫學上經典的抗氧劑,但飼料中是不允許添加的,因此可以考慮其他水楊酸製劑以減少副作用。另外不少植物成分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如血根鹼、木脂素等),可以在生產中考慮使用。

3.5.2 修復腸道:腸道損傷(包括通透性增加)是炎症反應造成主要損傷組織,腸道是動物消化吸收以及免疫的重要器官,應該儘快修復腸道,以恢復生產性能,減少腹瀉的發生。研究表明,日糧補充谷氨醯胺、丁酸、核苷酸等對修復腸道有重要的作用。

3.5.3 抗分泌:腹瀉的直接原因是腸道液體和電解質分泌增加所致。日糧添加一些收斂劑(如氧化鋅、單寧酸、腐殖酸鈉等),有利於抑制腸道的分泌活性,降低腹瀉程度;另外電解質平衡失調也是導致腸道分泌液體增加的主要原因,適當降低日糧的dEB值有利於降低因腸內滲透壓偏高引起的分泌增加。

3.5.4 增加水分的重吸收:腹瀉的表觀性狀是糞便的水分增加,適當降低糞便水分可以降低對腹瀉程度的感官判讀。水分的重吸收主要發生在後腸特別是直腸,後腸發酵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特別是丁酸,有利於提高水分的重吸收,降低糞便的含水量。需要注意的是,飼糧添加的丁酸(製劑)是很難到達後腸,甚至直腸的,而更多的需要依賴後腸微生物發酵的方式提供的丁酸,因此日糧增加某些纖維,通過後腸纖維發酵產生較多丁酸可能更加有效。

綜上所述,“替抗”方案解決的只是第三環非抗生素抗菌的問題,只是中間一個環節,不考慮前面兩個環節,感染壓力太大;不考慮體抗力環節,就會降低感染門檻,提高了抗菌的壓力;不考慮康復環節,生產性能恢復太慢,養殖戶的眼睛也不滿意。因此五環無抗策略並非獨立的五環,而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另外五環策略思考的順序不應倒置。否則可能很難達到效果(或者會出現反覆),或者是成本增加,或者會影響目標動物的生產成績。當然本文僅僅從飼料的角度談無抗飼料的策略,如果考慮到養殖端生物安全的加強、硬軟件的改進,人員素質的提高等,相信我們最終是可以打贏中間這場“抗菌”的攻堅戰役,最終取得無抗飼料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