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粉絲經濟?朋友圈帶來的經濟時代

電商的下半場

狄更斯在《雙城記》裡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對當下的電商,也是如此。

壞,莫過於崩潰。最近幾年裡,京東、天貓、拼多多、網易嚴選、蘇寧易購、小米商店、必要商城……各大電商平臺,打營銷戰、打價格戰,其背後都是一場場流量戰。

而流量,已經枯竭。羅振宇曾經說過:“曾經的互聯網,那是一個伊甸園的時代。到處是飛禽走獸,到處是食物。大量的人口正在湧入互聯網,那個時代用流量思維,也還合理;但隨著流量越來越貴,我們不得不走出伊甸園,那種伸伸手就能在樹上摘果子的時代,再也不會回來了。”

好,莫過於新生。這同樣也是一個謀生自由的時代,甚至連空氣都能賣錢,這也是一個“U盤化生存”的春天,系統到處都是,只要肚裡有貨,插入便能運行:

2019年超級網紅李佳琦,淘寶直播粉絲數700萬,他的賺錢按秒計算,他曾15分鐘賣掉15000支口紅。今年618,他用3分鐘賣出5000單資生堂紅妍肌活精華露,銷售額超600萬。

社交電商?粉絲經濟?朋友圈帶來的經濟時代

同樣,董明珠也開始在全國各地安利自己的店鋪。從蘋果到小米;從芙蓉姐姐到李佳琦;從“雕爺牛腩”到“外婆家”;從羅振宇到吳曉波……這些都是粉絲經濟創造的奇蹟。

營收價值是粉絲經濟最直接的體現,而粉絲經濟的背後,是基於信任。

消費者信任吳曉波的商業觀察,信任羅振宇的獨到見解,所以才能夠帶來流量,進而商業變現。因此,粉絲經濟的本質,是對社交關係的一次價值確定。

而基於這種社交關係,這幾年來,“社交電商”這一概念開始風靡中國。

社交電商?粉絲經濟?朋友圈帶來的經濟時代

社交電商為什麼越來越火?

為什麼“社交電商”會越來越火呢?

最近幾年,經濟界普遍提及“新零售”。劉潤老師在《新零售》一書中講,無論是零售和新零售,最終都逃不過人、貨、場3個維度。

從人的角度上講,越來越碎片化、去中心化,無數的小眾崛起。原來的時候都是明星代言,現在你身邊的健身教練、舞蹈老師、甚至你的叔叔阿姨,湖邊釣魚的大爺,都可能給你推薦各種專業產品。

這其實可以理解為“粉絲經濟”的衍化版,如果說粉絲經濟是KOL(關鍵意見領袖),那麼社交電商就是無數個KOC——關鍵意見消費者。

因為你對他們更熟悉,所以也更信任。同樣,你自己也是別人的KOC,如果你遇到好用的面膜,你會忍不住發到你的閨蜜群裡;你買到一個好看的衣服,室友看到後也會跟你要購買鏈接;你吃到一次好吃的牛排,你會發個朋友圈、拍個抖音,底下也會有很多人評論,這是哪裡?

這其實就是還未被完全開發的“私域流量”。說白了,“公域流量”就是大盤流量,像天貓、京東等平臺,而“私域流量”是屬於自己的流量。淘寶、天貓等,他們天生缺少互動屬性,而“私域流量”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自己就可以運營,像朋友圈、抖音,以及微淘、問大家、穹頂搜索、買家秀、快手直播等。

社交電商?粉絲經濟?朋友圈帶來的經濟時代

著名財經作家在吳曉波就曾經在今年8大預測中坦言,將會有三大商業模式創新:圈層社交、私域電商、會員制。

因為在私人領域,一個很重要的點是“圈層社交”。圈層可以是基於興趣、文化、遊戲、運動等各個方面,也可以基於年齡、性別等範圍。

比如說,你手機微信群裡,一定有各種活動群,其中有幾個是你最關注的:XX縣的舞蹈群,XX約飯群,XX釣魚群,XX跑步群,XX遊戲群、XX護膚群……這些都是一個個“圈層”。如果你是一個愛美的人,XX護膚群群主突然推薦你一款好用的面膜,價格合理,你也一定想要去試試。

還有80後愛刷的BBS和陌陌,90後越來越愛加入的興趣小組,B站、KEEP、毒App、悅跑圈等,這些都屬於“圈層社交”,其中有著大量的“私域流量”。

另外,從新零售“貨”的角度上講,因為消費者越來越“有個性”,產品也越來越去中心化。原來的時候,都是工業巨頭,惠普、寶潔、索尼,如今越來越多的“小而美”的品牌,不斷在細分領域向巨頭髮起挑戰,切割大象們的市場份額。

這些新產品,除了越來越“有個性”,也更有“性價比”,滿足新消費者們越來越“理性”的消費訴求。

從“場”的角度,電商早就不再侷限於四大平臺,“社交”越來越強,“電商”越來越弱,電商領域的流量,從公共平臺,越來越多地轉向私人領域。

所以說,帶有社交基因的電商,更能借助“圈層社交”,挖掘到“私域流量”,從“人、貨、場”的角度,都更高效和優化,這也就是為什麼“社交電商”越來越火的原因。

社交電商?粉絲經濟?朋友圈帶來的經濟時代

社交電商需要注意的兩個要點

無論是“私域流量”還是“圈層社交”也好,有三個最關鍵的點,是需要要注意:

一、“社交電商”不是簡單的微商

很多人會覺得,“社交電商”就是開個微店,發個朋友圈,等著別人來買東西。這樣的話,其實就是等於淘寶的微信版。

但“社交電商”不是。“社交電商”最核心的基因在於“社交”,信任是社交電商的基礎。

比如說,你在生活中是個美妝達人,你給閨蜜推薦的唇膏她才會喜歡,否則她不會去買你推薦的東西;你平時唱歌很好,你推薦的KTV,室友和同事才會去;你平時是個“吃貨”,同事聚餐才會找你推薦餐館;你是個書迷,朋友圈推薦的書,才會有更多人去看。

社交電商?粉絲經濟?朋友圈帶來的經濟時代

所以,這種模式遠遠不是僅僅發個朋友圈。微信雖然有10億用戶,但是很多人會覺得微商很low,主要是這樣的信息沒有價值,還會干擾朋友圈的體驗。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寶貴的,在瀏覽信息時,大家都想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

這種感受就像沿途看風景,本來心情愉悅,你卻在旁邊扔點垃圾,甚至做些不雅的動作。會弄的大家很尷尬,只好繞道而行,就會把你屏蔽。

在“社交電商”裡,你首先要推銷的是你自己,然後才是產品。這樣,每個產品才會有溫度,才會有情感溢價。

舉個例子,安利作為“社交電商”的代表企業,有個創業模式叫“三個一”模式——“一部手機、一個興趣、一群朋友”。

社交電商?粉絲經濟?朋友圈帶來的經濟時代

一個手機不多解釋。“一個興趣、一群朋友”是指基於興趣愛好的“社交”。在安利,有美食、美體、美容、美媽四大生活圈,每一個夥伴,都是這個圈中的專業達人,是這個圈子裡的KOL和KOC。

有一個叫李姝(化名)的安利營銷人員,她22歲,抖音有2300個粉絲,但卻從來不因為是“賣安利的”而惹人討厭。

她並不直接推銷安利產品,更多是拍一些自己表演出來的有趣、搞笑視頻,並隨手將安利產品以道具的形式不著痕跡地“安利”給觀看者。安利出品的XS(一款能量飲料)飲料瓶、紐崔萊蛋白粉、雅姿面膜產品等都出現在她的視頻中。

所以說,社交電商不是僅僅藉助社交的方式來繼續透支流量。如果忽略了對於新技術、新模式等新元素的加持,一旦流量不再,資本退潮,社交電商也會成為一個過客。

二、部分企業的失敗,不代表社交電商的失敗

一個新模式的崛起,一定會有一個探索過程。這幾年裡,很多企業都冠上“社交”電商的名頭,甚至一些企業,通過惡意鏈接分享,來榨取流量。還有一些企業,用社交電商的方式,進行去庫存操作。

這樣的操作,是註定要失敗的。應該講,這樣的操作,無論是否冠上“社交電商”的名頭,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商業的本質是要越來越懂消費者,而不是藉著新噱頭,去欺詐消費者。

一個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對路,說明不是市場真正需要的。如果藉著“社交電商”的渠道,把這些庫存消化掉,而不是去想辦法改造上游產品,造不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傷害。

當下消費的主旋律是消費升級,如果把“社交電商”變成劣質商品的集散地,最終一定會與市場脫節。

任何一個行業,在前期發展,都要走過一段黑暗的摸索期。部分企業的失敗,不代表這個新模式的失敗。這幾年來,也湧現出一大批新“社交電商”的代表。比如,雲集微店、有好東西、貝店、什麼值得買等;甚至海爾也推出了順逛平臺,把員工和用戶粉絲化,變成自己的終端;還有安利,順應社交電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業務模式和品牌的升級,轉型成為更加年輕化、時尚化的生活方式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