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我偷聽了鄰居吵架全程:多少自我犧牲,都是自我感動


凌晨,我偷聽了鄰居吵架全程:多少自我犧牲,都是自我感動

你的真心,別人也可能毫不領情。

昨晚十二點多,都要睡了,忽然聽到隱約的女人的哭喊聲。

我立刻爬起來查看情況,發現是有人在樓道里吵架,很想出去喝止一下,但是女人哭的太慘了,不好意思打斷。

無法入睡,就靠在門上聽了一會兒。

這一家,聽起來是四口之家,父母操鄉下口音,大概是山東河南一帶的人,那個哭喊的女人就是她的女兒,和女兒對峙爭吵的,是一個年輕男人。

這個男人卻不是老公,是弟弟。

聽了一會兒我就明白了。

北京的這套房是姐姐和姐夫結婚的時候買的,當時買房的時候父母沒有掏錢,但是離婚的時候房子判給了姐姐,姐姐補房款給前夫時,父母掏了錢。

父母過來同住,同時照顧女兒,不知為何,女兒雖然離婚但是卻懷孕。

弟弟也跟過來了,疫情期間隔離在家,弟弟沒有工作宅著打遊戲,姐姐挺著大肚子卻要去上班,承擔全家的開銷。

這次吵架就是因為弟弟在傢什麼也不幹,姐姐急了。

姐姐在整個吵架過程中在反覆嘶吼三句話:

1、我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你們付出了什麼?


2、你們有人關心過我一句嗎?我在外面多累,你們有人問過我嗎?


3、我一個人養活全家,我一個人!

弟弟的反擊如下:

1、總是談錢,錢,錢,只要錢不要感情嗎?

2、就你一個人付出嗎?因為你懷孕,後我對你言聽計從,伺候你,我現在不賺錢,只是暫時。

3、你就是個臭s*,都是給你慣的。

面對弟弟的反擊,姐姐只會回應:對,我沒感情,我沒感情我養活一家人,然後重複上面的那一套,同時互相算賬,你付出了什麼,我付出了什麼。

我聽的很難受,這女人聽起來三十多歲了,婚姻不幸福,家人也不給力。

她的所有憤怒,其實都只是想說:求你們看看我吧,看看我的付出,看看我的疲憊,看看我的眼淚。

她並不是因為付出而後悔。

我的演講課學員,曾經上臺講過一個很深刻的故事。

她跑到國外生孩子,結果老公因為工作原因滯留國內,不能過去陪伴生產。

這個女人獨自在國外度過了產前產後的將近半年的時間,一個人挺著大肚子去買菜,一個人度過了月子期。

害怕,孤獨,身體疲憊。

她說,那時候老公每天都會打電話給他,問她錢夠不夠花,不夠的話立刻打錢過去。

不是不關心她,但是她每天還是很難過。

一直到出月子的那一天,護工小姐給她整理好物品,送她出院,然後鄭重的跟她說,您辛苦了。

那一刻,她眼淚就流下來了。

她終於知道自己想聽的那一句是什麼。

老公總是想給她錢,就是為了抵消愧疚感。

但是她不想要錢,就是想要一種肯定,你付出了,你很辛苦。

跟樓道里吵架的女人一樣。

她喊得聲嘶力竭,真的只是想得到一句“你辛苦了”。

而她的父母,幾乎沒有給出任何有效的勸慰,只是在很小聲的說,家和萬事興,別吵了,給人聽見多丟人。

這個姐姐,真的太傻了,懷著胎兒,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去上班,賺錢養活全家人。

然後慘兮兮的去索要家人的感激和肯定。

就好比,你先把自己的心掏了出來,然後跟別人說,來,你看著給價吧。

別人給出了價格,然而你又不滿意。

可是不滿意的你,又不懂得去表達這種不滿意,只會用憤怒和眼淚去攻擊。

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你的一片冰心,別人毫不領情。

凌晨,我偷聽了鄰居吵架全程:多少自我犧牲,都是自我感動

家人相處,也有原則。

我小時候曾想,一定不要成為小姨那樣的人。

我小姨,是全家孩子們的第二個母親,她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份工作,工資很可觀,所以經常能資助其他的兄弟姐妹。

小時候經常往我家裡三五不時的送肉,拉著我們家三個孩子去買新衣服,給她的姐姐減輕負擔,我二哥去縣城讀高中的時候,沒有住校,在小姨家住了三年。

她不僅對我們家的孩子好,對我舅舅們的孩子,一樣的好。

好了這麼多年了,我姨最近兩年決定,不再對大家好了,以後誰也不管了。

偶爾和她打電話,她會在電話裡抱怨,表哥的媳婦因為她一句話說的不合適,就跟她翻臉,讓她很氣憤,因為之前對錶哥一家都很好云云。或者是,家裡出什麼事都要她管,管來管去大家都有意見。

我心疼她,像一個要賬要不回的老媽媽。

陳年舊賬,只有被欠錢的那個人才回去翻。

付出的那個人,在偉大犧牲的光環之下,自我感動。

我長大後也成為家裡經濟實力較強的一個,願意主動去付出,大到家裡人買房出錢,找工作幫忙,小到給孩子們買衣服,出去吃飯買單。

過年的時候,我會派人去市場上批發牛羊肉,挨家挨戶的去給親人們送。

我媽經常當著大家的面說我顧家,說我付出多。

我私下和她說,你不要這麼講,這麼講大家慢慢的就不舒服了,不領情了。家裡不僅有哥哥們,還有嫂子。

我媽說,那本來就是你付出多。

我跟我媽也說不明白,但是跟家人相處,也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規則。

凌晨,我偷聽了鄰居吵架全程:多少自我犧牲,都是自我感動

第一,永遠記得,快樂已經是付出的報答。

人的大腦,比自己想的要奇妙,俗語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但實際上人更享受的不是被給予,而是給予。

所以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有一些伏弟魔、奉獻狂出現,是因為在付出的時候自己會得到快感。

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兒成長過程中從未獲得重視,長大後很容易被家裡人吸血,因為被吸血的她,有被重視和需要的幸福感。

《社交天性》這本書裡說:

“人,無論被認為是多麼自私,在他的天性中顯然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本性,它們促使他關心他人的命運,把他人的幸福視為自己幸福的必備條件,雖然除了看到他人幸福自己也覺得快樂之外,他不可能從他人的幸福中得到任何其他好處。”

書裡還提到過這樣一個實驗:

向參加實驗的被試者提問,你們是不是願意收到5美元。

毫不奇怪,所有被試都很爽快地同意了這種意外的“獎勵”。

而在另一些輪次中,被試者被問,是否願意放棄部分獲得的錢(比如2美元),如果願意的話,某個慈善機構就能夠收到5美元的捐贈。

這個實驗最令人驚訝的結果是,與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地收到更多的錢相比,被試在做出放棄自己部分收入去幫助他人的決定時,他們大腦的獎賞系統的激活程度反而更高。

所以原本被認為“自私”的大腦獎賞系統似乎更喜歡給予而不是索取。

意識到給予之後,大腦已經獲得快樂的獎勵,你就不會再去向他人索取獎勵。

再去索要,就有自私的嫌疑。

我有個朋友的媽媽,從年輕時候就一直是個女強人,孩子要什麼,給買,孩子要上學,找最好的學校,這些基本上都是可以理解的母愛。

不可理解的是,孩子長大了,結婚了,她跑去和兒媳婦說,以後你們什麼都不用幹,我給你們開一家公司,讓你們什麼都不幹,就賺錢。

朋友的老婆說了一番話,我記憶很深刻,她說,我一點也不感激這種付出。

這個女強人媽媽,沉醉於自己的付出。

真正好的教育,是鼓勵孩子去勇敢、獲得、給予,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有掌控力。

而她呢,在付出的過程中,體味女強人的掌控感,犧牲中帶來的偉大感。

最怕的是,她還索要報答,索要兒子一家的畢恭畢敬和虧欠感。

我經常提醒我自己,我現在對家裡的孩子很好,如果他們長大後對我不好,那也沒什麼好失望的。

因為我曾經享受過保護他、給予他的快樂。

我已經被報答過了。

凌晨,我偷聽了鄰居吵架全程:多少自我犧牲,都是自我感動

第二,明確彼此的界限,不要越界去控制別人。

對誰好,是你自己的決定。

誰對你好,不是你能干涉的事情。

劃清楚自己的實力範圍,也明白與人的界限,你不能替別人做決定。

有人逼著你去付出麼?或許有,但是最後答應的還是你自己,決定聽從他人威逼利誘的也是自己。

我要對你好,然後我也要逼你對我好,這個邏輯其實是強盜邏輯。

如果一個朋友打定主意離開你,戀人背叛了你,不要再聲淚涕下的去追問:我哪裡對你不好,我對你多麼好,你憑什麼這麼對我?

沒有憑什麼,那只是別人的決定和選擇,你不能強迫,對家人也不能。

建議大家去看《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告訴你,你必須學會認清楚,什麼才是屬於你的題目,你不要去替別人答題。

第三,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

付出有快感,容易上癮,所以不要一味的沉浸其中。

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強人媽媽,醉酒的時候會哭,說自己多麼的不容易,大家都對她不起。

人都有脆弱和需要他人的時刻,那些習慣付出的人,平時需要幫助的時候不開口,終於開口一次,卻沒有被呼應,難免受傷。

有些人,這輩子無法正視自己的需求和脆弱,提起來都覺得羞愧。

尤其我媽那一代的女人,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是《娘道》,作為娘,都是無慾無求的,都是絕對堅強的。

恰如其分的表達自己的需要,是一種智慧。

和弟弟吵架的姐姐,可以明確的和弟弟說:

“我平時很累,在外面工作壓力真的很大,回到家看你打遊戲,心裡很不平衡,很鬱悶。我需要的是你們的看到,你們的誇獎。”


“如果你這個時候跟我說,姐,你今天辛苦不辛苦。

我所有的辛苦就都不辛苦了。”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就連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看十遍都不嫌多,如果能在這本書裡學會表達需要,就可以少吵80%的架。

因為新冠病毒,在家裡宅了幾乎一個月了,一個月,不出門,不見外面的朋友,在家裡難免磕磕碰碰。

這也是一個,修復家庭關係的好時機。

我們花費很多努力,想要獲得幸福,去競爭,去拼命,去和全世界作戰。

卻把重要的家人忽略了,最容易得到的幸福忘掉了。

珍惜和家人在一起隔離的這段時間。

好好的愛彼此一段時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