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潭重症病區的上海醫療隊:惟願患者早日康復

2月19日,又一批由上海市6家醫院共51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醫療隊乘包機前往武漢。自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已派出千餘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的診療。

隨著時間的展開,醫療隊的救治工作逐步邁入正軌,這批來自上海的醫護人員也與武漢當地的患者們磨合出了理解與信任。

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神經外科重症監護病房主管護師張文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麻醉與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阮正上都是除夕夜出發的上海第一批醫療隊成員。

界面新聞收集並整理了二人發回的日記,從中梳理出其這段時間在金銀潭醫院北三樓重症病區的所見所思。

“一線工具緊缺,我自制了簡易約束帶”

1月29日,金山醫院神經外科重症監護病房主管護師張文英首次正式進入金銀潭醫院急危重病房。她最初被安排到北二樓輕症病房工作,但由於護理人力資源短缺被緊急調往危重症護理組支援。

重症監護室的護理工作異常繁重,沒有一刻閒暇。除治療、日常護理和巡查記錄外,病人的如廁、餵飯等生活護理工作也需由張文英這樣的護士承擔。“一個班頭上和病人接觸多了,動作大了,難免戴的手套有鬆動。面對具有強大傳播力的病毒,意味著我們隨時可能被暴露感染。那一刻,從來沒有這麼真切地感受到死亡離我這麼近,但在嚴峻的前線,我們醫護工作者沒有退縮。”

金银潭重症病区的上海医疗队:惟愿患者早日康复

張文英負責護理的是一間四人的重症病房外加走廊的一名輕症患者。重症病房4人均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其中一名52歲的男性是氣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和導尿管,需要三個微泵為其持續維持藥物治療,必要時醫護人員還需為其進行吸痰。

該患者日常表現較煩躁,為防止其意外拔管,在一線護理工具緊缺的情況下,張文英靈機一動,利用避光網套和繃帶等現有資源製作了簡易的手套式約束帶。“使用下來效果不錯,病人沒有出現拔管現象,準備在其他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也效仿一二。”她在日記中寫道。

金银潭重症病区的上海医疗队:惟愿患者早日康复

她所負責的病人中,還有一位2月10日凌晨收治的阿姨,因疾病轉變快,搬運多次,左大腿髖部有明顯的受壓破損。張文英想到了上海後方的醫院特意為醫療隊隊員快遞的敷料,可用於因佩戴口罩而導致的面部與鼻部壓瘡破損,但也能幫助阿姨減輕痛苦。經張文英的提議,隊員們一致同意將為數不多的敷料留給阿姨用。張文英在日記中記錄道,“阿姨的傷口日漸好轉,我想這是對我們隊員最好的獎勵”。

“在重症病房的每一天,都是和病毒賽跑”

1月26日下午2點半,新華醫院麻醉與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阮正上跟隨上海醫療隊第一批共84名醫護人員首次進駐金銀潭醫院,被分配到北三樓的重症病區。病區的27位患者中,有15人需要無創呼吸機的支持。

阮正上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需要熟悉的地方太多了,除了樓層房間的佈局,還有開醫囑寫病史需要用到的信息系統操作界面。為此,他自己摸索各種操作細節,並研究每位患者的病史。

阮正上所在的小組負責病區裡10位患者的診療工作,其中有8位是危重症。2月1日,上海醫療隊為一名肺功能不好的患者開啟了第一臺ECMO。“這名患者此前每次呼吸都喘著粗氣,啟用ECMO之後,氧飽和度維持在95左右,算是平穩了,也能睡個好覺。”

他在日記中寫道:“一開始面對這麼多重病人,我們也沒有把握,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經驗也不足,我主要負責調整呼吸機的設置,抗病毒、抗感染,調節免疫力。在重症病房的每一天,都是在和病毒賽跑。”

金银潭重症病区的上海医疗队:惟愿患者早日康复

不過讓阮正上欣慰的是,組裡的10位重症患者在兩週內換了一大半,許多脫離了危險期的患者病情漸趨平穩,從重症病房轉去了普通病房。他回想起剛到金銀潭醫院的頭幾天,每天都有好幾個病人要搶救,現在大部分患者的情況都比較平穩,“情況的確在變化”。

他負責的一位老人最近精神也好了很多。剛接觸這位患者的時候,老人幾乎一分鐘也離不開無創呼吸機面罩,稍有醫生給她調節呼吸機的參數,她就容易喘不上氣。甚至連護士給她翻個身,老人的心率都能從90次/分鐘一路爬升到150次/分鐘。

阮正上在日記中記錄道,那時候老人心情很不好,對醫務人員也不太信任。但經過上海醫療隊日復一日的診療、護理,情況逐漸好轉了。“現在,老太太雖然說話依舊沒什麼力氣,但整體情況平穩,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也增加了不少。”

自從來到武漢後,阮正上每天的神經都高度緊張,幾乎沒有一刻能放鬆下來,“在危重病房,每分每秒都可能有緊急情況發生”。而讓他最開心的,莫過於患者在接受治療後能平安地走出北三樓的病房。“回家隔離觀察也好,去普通病房繼續治療也好,只要患者病情好轉,對我們這些醫護人員來說,就是最大的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