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自張騫鑿空西域以來,漢朝人的視野逐漸變得開闊,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日漸頻繁,悠長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有著絡繹不絕的駝隊銅鈴,數不盡的驛館旗幟,各色人種說著不同的語言,容納了不同的宗教文化,而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連接點,一個神秘的西域古國——于闐,開始扮演著歷史賦予的重要角色。

于闐位於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地帶,這裡地勢平坦,氣候宜人,適合大範圍的放養牲畜,因此,于闐成為了西域眾多小國中實力比較強的一個。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地緣文化

相比漢土,西域距離中亞更近。因此,在早期的地緣文化中,于闐受到來自中亞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更早,最明顯的一點便是佛教的傳入。

在漢朝勢力介入西域之前,于闐已經盛行佛教,尤其是在孔雀王朝時期,印度的阿育王憑藉其強大的國力,大力推行佛教,以此來對抗國內的其他宗教形式,使得佛教的影響向周圍輻射,于闐到印度河流域距離並不算遠,因此,這個時期佛教得以在於闐大範圍盛行起來。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由於受到佛教的影響,于闐人認為自己的王室祖先是阿育王的後人。但是根據現代學者考察,于闐人的王室祖先應該是位於南俄草原或者中亞的斯基泰人,斯基泰人也是遊牧民族,他們的活動範圍大致位於東歐平原,黑海以北和中亞的一些地區。

從現代考古來看,出土的于闐國古文字屬於東伊朗語系,這就進一步說明了于闐人的早期文明是斯基泰人建立的。這比阿育王推行佛教早了700多年。

而我國佛教傳入的時間尚不可考,但是通常認為是東漢明帝時期(公元68年前後),因為這個時期東漢為從印度來的僧侶修建了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不過因為西漢時期漢朝就在西域設置了都護府,所以漢朝人知道佛教,應該是很早的事情了,只不過傳入到中原本土可能花費了很長的時間。

于闐立國

于闐立國是在公元前232年,由尉遲氏建立。尉遲本是音譯,其原意為征服者,勝利者,開始是加在於闐國名前的頭銜,大意就是勝利的于闐,偉大的于闐這樣的意思。尉遲氏和鮮卑的拓跋氏曾經共同戰鬥生活,後來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尉遲氏建立了于闐。唐朝時期,名將尉遲恭就是尉遲氏留在中原的後人。

到了西漢時期,絲綢之路開始暢通起來,于闐作為東西方貿易的中轉地,開始興盛起來,漢朝人也開始對這個西域強國有了更多的瞭解。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漢書》中記載:于闐國,王治西城,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戶三千三百,口萬九千三百,勝兵二千四百人。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騎君、東西城長、譯長各一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與婼羌接,北與姑墨接。于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河原出焉。多玉石。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根據這段話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于闐的都城是西城,大致位於今天的和田市,而“多玉石”,今天我們也知道和田玉是玉中上品。

自西漢建立西域都護府之後,于闐開始進入中國版圖,漢王朝的文明開始在西域傳播開來,儒家文化在此時也被于闐國接納。

東漢時期,班超平定西域,在收復莎車,疏勒,龜玆等國的戰爭時,于闐都派兵相助,因此,于闐與漢王朝的關係變得緊密起來。到東漢末年,于闐已經變得非常強大,先後兼併了皮山、渠勒、戎盧、扜彌等城,《後漢書》中稱:“從精絕西北至疏勒十三國皆服從,領戶32000,人口83000,勝兵30000餘人”,這個時候的于闐已經有3萬士兵,可見其強大。

與唐朝的密切關係

漢朝衰亡後,又經歷了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的勢力無法對西域進行直接管轄,因此這個時候于闐多次受到吐谷渾,柔然等國的攻擊,國家受到嚴重損害。但是于闐仍然保持著對中原王朝的進貢。

到唐朝建立之後,于闐與中原的聯繫重新變得緊密起來,其與唐王朝的關係可以用“相濡以沫”來形容。

1.反覆爭奪的安西四鎮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玆,又設立疏勒,于闐,焉耆,龜玆設立四個軍鎮,由安西都護府統一管轄,史稱安西四鎮。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安西四鎮地處交通要道,是唐,吐蕃,中亞人都要爭奪的樞紐地帶,因此,圍繞著安西四鎮,不斷髮生戰爭和流血事件。

總體來說,自貞觀年間到唐玄宗前期,安西四鎮發生了三失三複的戰爭。

  1. 670年,吐蕃陷於闐,673年,唐收復于闐
  2. 678年,吐蕃陷安西四鎮,679年,唐收復安西四鎮(此時安西四鎮改為:碎葉,龜茲,于闐,疏勒)
  3. 687年,吐蕃陷安西四鎮,692年,大將軍王孝傑收復安西四鎮

在40年的時間裡,不斷髮生的戰爭讓安西四鎮處於動亂之中,但是,于闐卻始終對唐朝保持友好態度,這說明了唐王朝對於闐的影響已經日漸加深,于闐也始終將唐王朝作為宗主國來對待。這一說法在後來的唐玄宗時期得到了最好的證明。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于闐國內寺院遺址


2.安史之亂下的于闐國

唐玄宗早期,唐王朝經濟發達,軍事也達到鼎盛,史稱“開元之治”。但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安西都護府的兵力被抽調回中原參加平叛,于闐國王尉遲勝知道後,將王位傳給弟弟尉遲曜,親自率領5000于闐士兵和唐軍一起來到了長安。

玄宗對尉遲勝的到來非常高興,為了賞賜他,便將一個宗室的女兒嫁給尉遲勝,並授予他右威衛將軍、毗沙府都督的職位。後來叛亂平定後,尉遲勝便在長安終老。而他的弟弟尉遲曜在肅宗時期,被封為四鎮節度復使,和唐朝守軍一起守護于闐。

可以說,于闐對唐王朝是尊崇的,一方面是唐王朝實力強大,另一方面是于闐人對唐王朝的敬仰,國家的君王能夠在別國危難之時,挺身而出,親自前去平亂,這說明了于闐人的真誠。

3.吐蕃的崛起

安史之亂後,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以及隴右的大部分兵力被調入中原平亂,造成西域兵力空虛,藉此機會,吐蕃強勢崛起,首先佔領了河西走廊,切斷了唐與西域的聯繫,由於這個時候唐王朝疲於應付國內的藩鎮,無力經營西部,致使安西唐軍與中原聯繫中斷,就這樣,安西軍獨自面對來自吐蕃的攻擊,一直堅持到公元792年才被吞併。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隨著安西軍的覆沒,于闐無力對抗吐蕃,在790年首先被吐蕃佔據,直到851年,吐蕃人才徹底退出西域,于闐在吐蕃的統治下度過了大約60年。

而這一時期,不得不提的就是張議潮所建立的歸義軍,于闐與歸義軍的聯繫可謂密切,在西域建立起牢固的盟友關係。

歸義軍

歸義軍是由張議潮所創立,創立之初是為了對抗佔據河西的吐蕃人,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贊普達磨遇刺身亡,內亂爆發,其危害猶如唐朝的安史之亂,從此強盛的吐蕃一去不復返。

張議潮乘此機會在沙洲起事,趕走了盤踞在這裡的吐蕃人,至公元861年,歸義軍的勢力達到鼎盛,其管轄的面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裡,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張議潮後來如長安,見到了唐王


隨著歸義軍的強勢崛起,于闐也開始驅逐國內的吐蕃勢力,到851年,于闐再次復國。在這個時候,于闐和歸義軍開始逐漸有了聯繫,直到後來,雙方開始通過聯姻組成聯盟,共同對抗周邊國家的威脅。

五代亂世和宋朝初期

公元912年,于闐國王婆跋仰慕中原文化,他自稱“唐之宗屬”,並用唐朝國姓來給自己起了一個漢人名字,叫做李聖天。也許是地理斷絕的原因,到這個時候,唐朝滅亡的消息還沒有傳入于闐,因此,李聖天對於唐朝還是非常向往的。

到938年,李聖天派遣使者到達了中原,這時候佔據中原的是後晉政權,後晉的官員發現于闐的使者穿著與中原相同,經過交流之後,發現其國內的政治制度還保留著唐朝時候的樣子,《新五代史·卷七十四·于闐傳》中記載:“聖天衣冠如中國,其殿皆東向,日金冊殿,有樓日七風樓。”由此可以看出,于闐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于闐婦女圖


後晉與于闐進行了國事互訪,這時候,西域與中原又有了聯繫,這件事被記錄在《新五代史》中: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氂牛尾、玉灊等,晉遣供奉官張匡鄴假鴻臚卿,彰武軍節度判官高居誨為判官,冊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是歲冬十二月,匡鄴等自靈州行二歲至於闐,至七年冬乃還。

由於後晉對於闐的封號,于闐也被稱為“大寶于闐國”,因為國王姓李,其政權就被成為“李氏于闐”,此後,于闐多次派遣使者到達中原,直到北宋建立。

趙匡胤時期,于闐,回鶻等國向北宋進貢玉匣,玉圭,琉璃瓶,胡錦等物品,北宋也派出使者與其結好,雙方之間使節,商人,僧侶交往頻繁。

宿敵出現

由於北宋建國較晚,國家尚未完成統一,北方又面臨著遼國這個強大的對手,因此北宋無力經營西域,只能通過使者來維持正常的文化交流。

而西域此刻面臨的環境也十分複雜,在東部,是回鶻人建立的各個政權,在西部,有歸義軍和眾多小的西域國家,在於闐的西部,有一個逐漸崛起的強大王朝——喀喇汗王朝。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喀喇汗王朝信奉伊斯蘭教,這與于闐信奉的佛教產生了衝突,因此,由於兩國信仰不同,兩國之間發生了長達40年的戰爭,也被稱為“百年宗教戰爭”。

1.與歸義軍結盟

于闐面臨著喀喇汗王朝的威脅,而歸義軍與東部的回鶻各部也常年發生戰爭,而於闐與歸義軍又同屬中原文化圈,因此兩國結盟成為了必然。

歸義軍原來是張氏政權,後來由於與回鶻發生戰爭後,張氏不得人心,被大族曹氏掌權,這個時候,歸義軍開始歸曹家掌管。曹氏曾將女兒嫁給於闐國王,于闐也將公主嫁給曹氏子孫,通過這種聯姻方式,雙方形成了同盟關係。

2.與宋朝的關係

于闐雖然與宋朝保持著藩屬關係,但是宋朝無力支援于闐的戰事,這也可以算是後來于闐滅國的一個原因吧。

3.喀喇汗于闐戰爭

公元874年,在伊朗地區興起了波斯帝國的薩曼王朝,薩曼王朝不斷通過武力向中亞的喀喇汗國(即後來的黑汗王朝)進攻,喀喇汗國在開始的戰爭中,不斷處於劣勢,最後敗退到西域的喀什噶爾,喀喇汗國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決定學習薩曼王朝的組織形式,並在宗教上皈依了伊斯蘭教。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顯然,于闐與喀喇汗國在信仰上產生了衝突,由此,兩國之間開始爆發了長時間的戰爭。公元962年,于闐趁喀喇汗國與薩曼王朝進行戰爭之時,大舉進攻喀什噶爾,雙方正式開戰。在969年,于闐聯合回鶻,高昌等國,率軍攻入了喀什噶爾,在作戰中,于闐的軍隊仍然採用唐安西軍的方式,以步兵在中間,騎兵在兩翼,喀喇汗國的騎兵在戰爭中不能對抗,因此常常處於劣勢。

從戰爭角度看,喀喇汗國同時面臨著東西兩個方向的敵人,形式不容樂觀,因此,只有先解決掉一個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公元998年,喀喇汗國終於擊潰了薩曼王朝,並將其國王俘虜,還在敵國的皇宮中舉行了盛大的慶典,隨著薩曼王朝的覆沒,喀喇汗國得以能夠全力向東擴張,這時候,與于闐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4.戰爭失利

大約在公元1000年左右,喀喇汗國集結中亞各部的聯軍,再次向于闐進攻,于闐徵集高昌,回鶻,吐蕃和歸義軍的步兵。雙方在喀什噶爾進行決戰。

于闐依靠唐式步兵的優勢,擺成50人為一對的步兵,以營為單位,組成多個楔形陣,形成前後兩線的佈置,高昌與回鶻的騎兵位於步兵的兩翼,吐蕃的騎馬步兵用於加強步兵陣線。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在戰爭開始,喀喇汗國的步兵不斷衝鋒,但是被于闐的弓箭所擊退,然而喀喇汗國的騎兵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騎兵的裝備更加優良,能夠得到更加優質的鐵器和盔甲,回鶻人的騎兵裝備比較簡陋,因此,在長時間的消耗中,回鶻人的騎兵最先被擊敗。

缺少騎兵的保護,于闐步兵很快被喀喇汗國的聯軍包圍,我們知道,步兵在野戰中如果被騎兵包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步兵的體力會面臨巨大的消耗,而騎兵採用圍困的方式就足以使步兵崩潰。

果然,于闐的聯軍很快全線潰敗,喀喇汗國成功收復了喀什噶爾,于闐的主力部隊遭到覆沒。

5.先勝後敗

喀喇汗國在收復喀什噶爾後,繼續進兵于闐,于闐首領棄城逃跑,隱匿在崑崙山中,喀喇汗國首領玉素甫貿然進入崑崙山,結果被于闐人擊敗。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經過幾年的修整,玉素甫再次進攻于闐,于闐王戰死,大約在1006年,于闐滅亡,至此,延續了1200多年的于闐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與中原的交流

于闐深受佛教的影響,和田地區有眾多的寺院僧侶,在繪畫藝術上也受到印度的影響,在唐朝時期,于闐人已經進入到唐朝,唐朝畫家吳道子也和來自於闐的畫家進行過交流。

在佛教流行的西域,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讓西域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李氏于闐時期,李聖天和曹氏的兒女就居住在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畫中,也能找到李聖天和曹氏的畫像。


國祚綿延1200年,中原文化的堅定追隨者,于闐古國的落寞讓人惋惜


而於闐國的政治結構,軍隊組成,衣冠形式又和漢地相同,這說明了于闐對於外部文化的廣泛接納。在與中原王朝的多次進貢中,又顯示了于闐對於中原文化的嚮往,其難能可貴的是在安史之亂時期,其國王親自率軍奔赴國難,這種精神十分值得稱讚。

而於闐處於喀喇汗國威脅之時,向中原王朝的進貢不僅是對宗主國的尊崇,也是一種“求救”的信號,于闐曾多次派出使者,請宋朝發兵救援。但是,宋朝剛剛立國不久,無力對西域進行經營,這一點確實十分遺憾。

在於闐滅亡之後,隨著西夏的崛起,同樣在西域經營多年的歸義軍也被西夏吞併,這對患難與共的朋友,都在缺少中原王朝的庇佑之下走向滅亡。

結語

于闐地處東西方文化的樞紐地帶,因為絲綢之路的興起而強盛,但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決定了它四戰之地的險惡環境。無論西出還是東進,于闐都是最重要的一環。

隨著于闐的滅亡,佛教開始在西域逐漸走向沒落,伊斯蘭文明走向了歷史舞臺,這算是于闐沒落的最大影響吧。而之後的歷史中,西域的信仰得到了尊重,也就一直流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