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精細化,五個環節“環環相扣”

改革 | 公共服務精細化,五個環節“環環相扣”

構建以公民本位、社會本位、權利本位為核心的服務型政府是現代政府治理的價值追求,也是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加快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增強我國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政府管理創新的重要目標,也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路徑。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原文 :《以供給側改革提升公共服務供給精細化水平》

作者 |上海師範大學行政管理系 容志/教授 宋紀祥/研究生

圖片 |網絡

改革 | 公共服务精细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但也要看到,受傳統行政思維慣性的影響,我國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也面臨著供給主體單一化、供給方式行政化以及供需匹配精準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制約了公共服務質量、水平和滿意度的提升。具體來說,有著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所供非所需”,主要表現為部分公共服務並非社會和老百姓的真正需求或最緊迫需求,產生一些面子上“高大上”,裡子“不實惠”的“政績工程”,降低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效度;

二是“所供超所需”,即部分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超過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公眾的現實需求,儘管所帶來的社會效應是積極的,但成本卻遠遠大於效益,進而導致資源的浪費;

三是“所供欠所需”,主要表現為部分公共服務相比社會公眾需求遠遠不足,尚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改革 | 公共服务精细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因此,要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公共服務體系的現代化,就需要始終堅持“需求導向”,確保公共服務供給與人民需求之間的精準匹配。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是需求的精準感知。

從邏輯上來說,公共服務起始於公共服務需求,最終也要反饋到公共服務需求。因此,公共服務需求是整個架構的起點和重點,要實現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就必須精準識別人民的現實需求。我國公共服務供給體系要實現從“供給主導型”向“需求導向型”的轉變,就必須不斷完善公共服務的需求表達機制,增強政府感知能力,提升政府精準識別的真實度、精確度、全面度、及時度以及便捷度。從實踐層面來講,就是要不斷探索、挖掘以“公共服務熱線”、聽證會為代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公共服務表達機制的價值與效能,實現我國公共服務表達機制構建的制度化和多元化。另一方面,需求主體的自主表達固然是需求精準識別的重要渠道,但是也要積極推動“組團式走訪”“一線工作法”等黨員幹部下基層的工作機制創新,主動了解和把握人民的現實需求,通過需求主體自主表達和供給主體主動把握的完美結合,進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務需求精準識別的能力。

第二是需求的精確識別。

公共服務和產品的供給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公共選擇過程,更是一個公共政策和管理的過程。因此,在公共服務政策議程轉換的過程中,需求主體所表達的利益需求是否應由政府來滿足?應該滿足到什麼程度?這些都需要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進行精準研判。

改革 | 公共服务精细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面對需求政府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宜“照單全收”,而必須根據法定職責和“服務清單”對錶達需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真實的、必須回應的需求納入政策議程,進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與效能。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提高需求表達便利度的同時,也能幫助政府部門準確辨識需求,如利用大數據繪製公共服務的知識圖譜以及市民的人物畫像,準確地提取、凝練、辨別人民的現實需求,減少需求信息收集過程中的各種錯誤、重疊和遺漏。

第三是產品的精工生產。

要確保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還需要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與其他公共部門之間協同配合、無縫對接,高效率、低成本地生產公共產品。

改革 | 公共服务精细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一方面,需要儘快從高度集權、全能型的政府思維當中走出來,更加註重政府職能的準確定位,構建起職能科學、結構合理、運轉高效的政府管理體制,理順條塊關係,提高政府內部協同力。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拓展社會和群眾參與公共服務共同生產的渠道和機制,引導更多的社會、市場資源和力量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發揮專業化、精細化優勢。比如,通過政府內部的自身革命,實現公共服務生產的流程再造和資源整合;通過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加強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溝通與聯繫,進而實現公共服務生產渠道的多元化。

第四是服務的精良供給。

在精工生產的基礎上,還需要便捷、快速的渠道和機制將服務和產品遞送給老百姓,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方便地獲得和享受各類公共服務。可以說,沒有精良的公共服務供給,精工化的生產就沒有意義和價值。要確保公共產品(服務)快速、高效、準確地傳遞到所需人群手中,就必須最大化地保障供給輸送渠道的暢通,有效推進公共服務供給輸送機制的便利化、分散化和正規化。

改革 | 公共服务精细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對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來說,一是要進一步推動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引導基層政權組織聚焦基層黨建、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等主責主業,通過“家門口”服務體系縮小服務半徑,節約服務的獲取時間,確保公共服務快速、高效地傳遞給需求主體。二是打通部門壁壘,整合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力量,集中面向區域內群眾開展服務,優化辦事流程,減少辦理環節,加快政務信息系統資源整合共享,增強基層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能力。

第五是績效的精細評估。

績效評估是對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門在依法進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結果及其效果的評價,目的是準確、全面、客觀地分析公共服務項目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提供決策依據。如果缺乏制度化、精細化的評估機制,就很難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公共服務監督也就很容易走走過場、流於形式。因此,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要求,將績效理念融入公共服務的全領域和全過程,聚焦“為什麼花錢”“怎麼花錢”“花錢產生了什麼效果”等問題,通過精細化的績效評估和管理,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規劃、設計、執行的科學性、嚴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引導公民、專業性社會組織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參與公共服務的績效評價,讓公共服務評議真正反映社會意見和意志。例如,通過培育和引入專業社會組織進行第三方評估,提高評估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通過問卷調查、個體訪談等方式,讓公眾和市民對公共服務進行滿意度評價,將之作為公共服務質量和績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 | 公共服务精细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以上這五個環節構成了現代公共服務精細化供給的系統性閉環。在這個閉環中,需求感知是前提與基礎,精確識別是過濾和聚焦,精工生產是流程和保障,精良供給是傳遞和交流,精細評估是反饋和改進。只有健全完善這個服務“鏈條”,並對每一個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才能整體提升公共服務的精細化水平。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93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關於教育、藝術、公共服務的改革,四位代表的話落地有聲 | 社會科學報

流動人口“市民化”,難題的本質是公共服務的缺失 | 社會科學報

破除傳統思維,確立競爭政策,供給側改革不止這些!| 社會科學報

改革 | 公共服务精细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