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談談中醫西醫之間的矛和盾

看了一個笑話,很有感慨。

“昨晚跟一閨蜜一起睡,不小心腳趾踫了一下她的腳,然後她的也踫了我一下,我又碰了一下,她也碰一下,我慢慢的我們都加大了力度,最後竟然打起來了,到現在我們都沒說過話。”


看過之後我的感想:這兩個所謂閨蜜是閨蜜嗎?在她們打過之後還能繼續做蜜嗎?誰能聯繫她們開腔說話呢?笑話覺得很有意思,值得思考。凡是都是有發展過程的,任何矛盾都是有兆頭的,任何的事情都有一個原點。就像一棵樹從一顆種子到長成參天大樹,有因有果。回顧中西醫的發展歷程,也是如此,中西醫之間也是有矛有盾。

追根溯源,談談中醫西醫之間的矛和盾

當今當人們談起來中西醫的時候,對立的多,統一的少,而各種言論似乎是格格不入,實際上中醫西醫的發展歷程本不是這樣的。

中醫西醫的關係其實很好,從歷史發展和近代現狀看,中西醫並不是說對立的,兩者經歷了接觸期、磨合期、矛盾期、合作期、磨合期、鬥爭期、合作期的歷程。這怎麼說呢?

接觸期在中醫西醫的是上是持續不斷的。

但就中醫的形成來講,主要是黃河流域的醫學發展體系,而後在歷史研究中加入了長江流域的醫學體系,但實際上本源都是黃河流域,在民族的融合中醫學體系也在不斷豐富,兼容了四面八方,所以今天看中醫學是兼容幷蓄的海納百出的醫學體系,其中能看到儒釋道的痕跡,中國和世界各國交流的痕跡,這一點兒講中國中醫與世界各國的接觸今天也沒有結束,特別是世界各國的開放交流,許多新東西新技術新藥物,其實都是中醫接觸和研究的對象。對於中醫來講,這個歷程是伴隨著中醫發展的全部歷程。

磨合期是一段蜜月期。

從中醫和西醫的交流歷史很早,有研究在明代就開始了,我們知道有利瑪竇徐光啟等人,到了清代還有湯若望等,實際上明清並不是完全封閉的社會,有外國人在國內還可以擔任官吏,這絕不不是封閉。這個時期中西醫學的主題是中醫學,西方醫學都是小弟弟,拿出手的不多,所以這個時候中醫為主。到了西方完成工業化革命之後,歷史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建立在工業基礎上的西方醫學開始興起,隨後進入到全球各地。中國的大門打開之後,西方傳教士行醫成為主要的方式,這時期中西醫是磨合期,中間的交流其實很好,大家互相學習,翻譯著作,也促進了一批中西醫學學派的形成,衷中參西成為時尚。這一段發生在清末和民國初期。中西方還在交流當中,對於醫學的學習衝突的少,鬥爭的少。就如早期康熙的天花一般,國家的皇帝心態平衡,不排斥中西,只要有用,實際上這就是中醫的特特點,善於學習。

矛盾期的形成不是中西醫的原因,根本在於人。

矛盾形成是逐步的過程,當從接觸磨合蜜月還未結束,矛盾就來了。當中醫西醫之間加入了國家精英治國者的思路之後,中醫的命運被改變了,有些研究認為是西醫壓制了中醫,其實不是那麼回事,中西醫都是技術,何談壓制?兩者就好像兩種水果,一種西紅柿一種土豆,誰壓制誰呢?只是決策者喜歡西紅柿而不喜歡土豆導致了土豆的身份尷尬。這一時期的鬥爭是從國家層面開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革命了西方化思潮影響的革命者張開雙臂迎接西方文化,對傳統的文化不稀奇進而大肆批判,中醫就進入了這個圈子,而經歷了清朝滅亡後國家醫學體系的崩盤,一時間大量醫生群龍無首散居民間,這樣的情況力量比較薄弱,革命者城市為中心的模式則吸取了西方的醫學管理教育模式。這個時期矛盾是因為舊醫學體系被打破,新醫學體系沒有形成導致的。在這樣的環境下,西方化的模式推廣首先就要消滅中醫學。這就是矛盾的形成,這時期根本的是管理者,不是西醫本身,西方的技術並不能夠殺滅中醫。所以,從歷史上講,我們談人的作用,是因為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了中醫西醫根深蒂固的矛盾,兩者其實都是受害者。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西醫的合作與矛盾。

舊中國沒有消滅中醫,說明中醫力量還是很強大的,而舊中國完全不統一、軍閥混戰等局面也很難形成統一的衛生制度,這一時期西方醫學發展也不好,但是卻成了主流,因為和西方靠攏;中醫發展不好,因為受到了打壓。這個時期本應該是中西醫學互相學習進步的機會,或者是中醫張開雙臂發展自己的機會,不曾想中國醫生因為中醫的身份,連醫生的資格差點也沒有了。

新中國成立逐步改變了這樣的局面,近些年資料提示中間的鬥爭,實際上我個人的感覺這個時期是中西醫開始規範後產生的矛盾,舊中國中醫支離破碎需要有個規範,而衛生部當時也是好心要把這些中醫組織起來繼續學習,但是方向不對,課程設置強化了西醫學而淡化了中醫,這是方向的錯誤。所以後來對改造中醫進行批判,中醫有重新單獨的以高等教育、中醫醫院模式等發展起來。

這個時期都是建設者,中西醫又一次進入了蜜月期,合作期,這是近代中西醫發展最好的狀態。中醫人身份得到了尊重,中西醫平等,國家把重心放在農村,一派和諧場面。

磨合與鬥爭來自於特殊時期,對於中醫帶有舊學的因素而得到了批判,這個時期中醫重新走進了冷宮。學者不敢提陰陽五行,不敢講臟腑經絡,這一時期,自然地開始中醫向科學化的改造。這個時候的開端埋下了中醫西醫的矛盾。

矛盾的形成中醫有自身的責任。

今天似乎有一種理念是西醫影響了中醫發展,其實大錯特錯,西醫在發展邏輯上並不如此,這個中西醫矛盾的形成來自於中醫內部。前邊提到一段特殊時期,中醫被打壓,特殊時期結束很多中醫心中不安,對中醫也不敢明確的宣傳中醫理論,而多講藥效。同時中醫界內部響應的中醫科學化思潮為中醫發展走向了一個新的三岔路口,一條路是堅守者,這個隊伍依舊有,這就是理想信念,這些人能堅持到現在基本上都是第一二批國醫大師;另一條路就是自覺的主動的接受現代化的改造的道路,這部分基本上都是大教授學者或者高級科研工作者;第三條路就是不甘心作為附庸,提出中西醫結合的道路,這部分人的主張就是中醫為主學習一下西醫,這條路子走了幾十年有輝煌的成就,到現在卻走向了尷尬。三條道路三路人馬,誰對誰錯呢?中醫界自身都解釋不清楚。因為歷史重新證明第一條路是正確的道路,這條路能夠保存中醫血脈。

這樣中醫界內部的紛爭,導致中醫必然走向分化。如果各自堅持自己是對的,那麼別人都是不足的,這種矛盾,進而引起了業內的爭議,出現了中醫科學化、中醫西化、中醫淡化、中醫危機等現實存在。如此中醫的三條道路就與單純的西醫學共同存在,而西醫學也開始了對中醫學的研究和探索,其中也出現了很多藥物研究的成果、中西醫結合的成果。對於西醫學領域來講,主張中醫西醫並用的是大多數。這就是說,西醫並沒有排斥中醫的存在,而且互相之間的交流還是很多,在中國醫學領域中西醫結合交流的頻次機會規模都很大,而且是常態。

如此,中醫是被誰限制了呢?

實際上通過前邊的分析,恰恰知道原委所在,真正受到影響的是三條道路上的第一種,就是傳統中醫藥工作者,接觸新生事物少、與西醫打交道少、受到現代化思想影響的少,而這些人直接的對抗力量有三種一種是中醫科學化的隊伍,一種是中西醫結合的隊伍,一種是西醫工作的隊伍。如此,我們應該堅持那一條隊伍呢?

這就需要從中醫領域進行分析定位,一是是不是允許三條道路的存在,只要允許存在的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向最理想化發展的權利,其他的道路無權利影響左右。二是單純的中醫模式是不是就是傳統的模式,傳統的模式是不是適應如今大健康的需要?三是考慮最優化的中醫藥發展模式是什麼?

各路都有人馬,這是中醫內部,所以至今中醫內部很難形成統一的口號。也由此與西醫學的交流變得紛繁蕪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單純西醫的隊伍也在與中醫進行互動,其中有對中醫的批判,有對中醫的支持,也形成了純粹的西醫學(西方化)、交通中醫的學派、結合中國的學派,這個隊伍其實和中醫一樣都是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組成部分,本應該是四分之一的力量,但是其目前佔據了四分之三的份額,所以從全國比較來看,純粹西醫模式四分之三遠遠大於由三支力量形成的中醫隊伍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模式表現在教育、臨床、科研的多個方面,從而形成一種是實力強大的現實,這樣的情況下,中醫反思者認為是西醫影響了中醫發展。

追根溯源,談談中醫西醫之間的矛和盾

其實,不是。

這就要從全國角度進行破解,國家的層面提倡的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的方案決定著必須融合中西醫,單純的模式存在之外必須讓中西醫並重成為主流,這個主流不是單純中醫和西醫的並重,更多的表現為中西醫交融的並重,所以從長遠的狀態看這個是發展方向,只有這個方向發展好,中國健康衛生事業才能脫離於西方單純的西醫模式、同時又能融合有效的中醫模式形成中國自己的模式。而我們最需要的恰恰是這個模式,只有這個模式能讓中國夢真正的實現,能形成有特色的中國醫學。

也許多年後,在中國大地上中西醫就有新的模式。你中有我,忘記彼此。而當前中西醫之間所謂的糾紛矛盾也就一筆勾銷了。

僅為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