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18天!這些“不著家”的醫護人員,安撫著隔離人員的心

沈祖旗今年29歲,是餘杭五院臨東分院一名全科醫師。記者見到他時,他穿著一身白大褂,戴著黑框眼鏡和口罩,雙手因為橡膠手套皮膚上留下了皺皺的痕跡。

1月26日,餘杭區臨平街道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正式啟用,為有效儘快阻斷傳染源,餘杭區第五人民醫院醫共體抽調多名醫護人員,每天24小時派駐值守,沈祖旗就是其中的一位,隔絕了與家人聯繫,全身心投入到疫情觀察中。

上週,由於工作的調整,沈祖旗與幾位臨東分院的同事終於回家了,目前已經開始開展單位的日常工作。以下內容分別採寫於1月30日、2月5日,希望留下這些文字,見證他們的付出。

抗疫一线|18天!这些“不着家”的医护人员,安抚着隔离人员的心

為減少交叉感染

他選擇“常駐”

收到醫院通知的那天,正好是沈祖旗開始休息的第一天。春節前,為了能和家人們好好過個年,他已經連續上了三個星期的班。

但他絲毫沒有猶豫,仍第一時間回到了崗位上。大年初一上午,在醫院開了會,下午就開始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籌備工作。初二,觀察點接收了第一個病人,他也再也沒回過家了。沈祖旗和記者說,年夜飯是在家裡吃的,已經很滿足了。

集中隔離工作是什麼樣的狀態?早上8點交班,上到第二天早晨8點,每天上午下午兩次的測體溫(間隔6小時),每天數次消毒,經常性的關注被觀察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他們的工作簡單、枯燥,但精神卻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

而除了這些,他們更承擔和患者交流溝通,安撫他們的職責。“有些患者隔離時間長了,心情會變得特別的焦慮,尤其是看著手機上每天閃過的疫情信息,會更加的煩躁,所以每一次量體溫,我們也會陪他們聊聊天,讓他們的情緒有個釋放。”沈祖旗說。

前幾天來了一位被觀察人,由於與武漢回來的確診患者有過接觸史,被要求隔離。人剛送到觀察點,就癱倒在地,還自述頭暈、乏力。在溝通中,沈祖旗得知,這位被觀察人已經居家隔離有三四天了,每天躺在空調房裡,也沒人說說話,幾天下來,又是頭疼,又是沒力氣,自我感覺已經患了很嚴重的病。這次被帶來集中隔離,他更加焦慮了。

為了緩解他焦慮的情緒,每次測量體溫時,沈祖旗都會多留點時間陪他聊聊天,為他科普新冠肺炎到底是什麼,解答一些健康問題。“都會好的,放心。”“發燒也可能是普通流行性感冒,不要太緊張。”

這兩天再見到他時,沈祖旗發現他的緊張情緒有所緩和,但眉頭也不再緊繃。

作為隔離點的唯一男同胞,沈祖旗還主動承擔起夜間接收人員的醫學檢測工作。醫院本已為他安排了輪班,但考慮到觀察點的需求,沈祖旗卻主動申請常駐,他說,這樣能減少其他同事的交叉風險。

沈祖旗坦言,其實他也想陪伴在妻子身邊,妻子正懷著二胎,而大寶也才18個月。“大寶很乖。”談到孩子,他嘴角露出笑容,“現在還不懂,睡醒了就顧自己玩,不鬧騰,還不會找爸爸。”

每晚微信視頻是難得的“團聚”時光,為不讓家人擔心,沈祖旗通常都剋制自己心底的思念,“保護好自己”這五個字,夫妻倆對彼此不知說了多少遍。

抗疫一线|18天!这些“不着家”的医护人员,安抚着隔离人员的心

為了值守,

她斷了娃的“口糧”

在沈祖旗所在的觀察點,配有兩位醫生、兩位護士,組成兩組,每24小時進行換班。昨天,和沈祖旗一起上班的還有餘杭五院臨東分院護士長汪秋。

“我是護士長,我不上,誰上。” 當聽說要派醫務人員去隔離點駐守時,汪秋主動請纓。但事實上,她的小寶才剛剛9個月,正處於哺乳期。

除了觀察點的日常任務,她還要負責醫院護理排班,白天黑夜連軸轉。“孩子當然是想的,還有點擔心等我回去,可能不認識我了。”汪秋和記者說,但家裡住著老人小孩,在觀察點上下班,即使是日常衣服也會兩次消毒,也是不能回家的,“只能將對家人的掛念放在一旁,我相信以後我的寶寶也會以我為傲的。”

汪秋還說,特別感激家人,老公和家裡的老人,把孩子照顧的很好,自己才能踏踏實實地投入工作。

在觀察點,醫護人員是與被觀察群眾距離最近的人,因此需要照料的不僅是群眾身體的狀況,還有心理狀況。“前一天下午,我給一個阿姨量體溫,因為長時間在空調房裡,體溫受外界影響,第一次體溫偏高,阿姨一下子就慌了,還哭了。”汪秋說:“我讓她把空調關了,開窗通風,後來隔了一段時間再測了三次,是正常體溫,這才穩定住了她的情緒。”

為便於交流溝通,及時滿足被觀察群眾需求,工作組建了一個微信工作群,還給取了一個很溫暖的名字——“萬眾一心”,寓意只要大家心在一起,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群裡用每個人用房間號作為代號,醫務人員可以通過微信、電話向他們確定身體情況和在房間裡的生活情況。

沒想到,這個微信群也變成了大家交流互動的地方,大家每天在群裡分享心情,還會發些搞笑視頻,相互鼓勵,共同渡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前天,汪秋還邀請了瑜伽館的老師進群,用視頻示教的形式,教大家練習瑜伽,鍛鍊身體。有些人已經跟著視頻開始練了,還在群裡曬起照片,說效果不錯。

“其實我們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這其中少不了街道社區、公安等各方的工作支持。”汪秋說,比如觀察點的這些民警,他們不僅保障觀察點的群眾的安全,還負責一日三餐的配送。

抗疫一线|18天!这些“不着家”的医护人员,安抚着隔离人员的心

面對疫情,

新婚醫生毅然前往

樓珊珊是觀察點四位醫護人員中最年輕的一位。她是餘杭五院臨東分院去年9月份新招入的新職工,研究生學歷臨床醫生。和其他同事一樣,她負責每天監測體溫、消殺、宣教等工作,同時她也擔任心理疏導的職責。她說:“在這裡的人員,害怕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及時給予疏導和關愛,就能驅趕陰霾,給大家建立信心。”

“那你會害怕嗎?”在來之前,有關心她的同事問過她這個問題。樓珊珊說,剛開始不大瞭解有一點害怕,現在熟悉了就覺得沒啥。“只是對老公和家人有一些愧疚,給奶奶外婆準備的紅包還沒發給她們。”

原來,年前,樓珊珊剛和老公領了證。但由於疫情突發,所有的計劃都被打亂了。

抗疫一线|18天!这些“不着家”的医护人员,安抚着隔离人员的心

珊珊在隔離醫學觀察點休息室拍下的陽光

1月23日那天,珊珊老公一個人拎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了,在火車站發了條朋友圈:“今年這個年有些特別,本來是訂完婚第一年,當是熱鬧的。起初媳婦在醫院年三十要值班,想想正月裡一起拜年也熱鬧。昨天的通知下來變成正月裡要輪流排班,去各個社區摸排,想想少兩天一起也行。今天通知下來變成所有休假取消,需隨時待命,不得離開站點超過一小時車程。那也只能這樣,為更多人有個好的一年。”他說:“我不曾持劍護國,要辛苦媳婦醫者仁心了,也致敬所有醫者。”

“他很支持我,這也是我的一次成長。”珊珊說,老公在家還給她折了很多千紙鶴,希望他們儘早完成任務平安歸來。

去執行任務那天早晨,

女兒給她畫了一幅畫

2月1號早上,臨東分院護士胡紅梅收拾好行李,準備前往臨平街道醫學觀察點參加疫情防控工作。7歲的女兒樂樂拿出了昨晚臨時畫的一幅畫,抱著和胡紅梅說:“媽媽,我知道你是去和病毒打仗了,這畫上的人是你,我想寫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可是我中國加油寫不下了。媽媽,我會在心裡給你加油,你要快點回來。”

抗疫一线|18天!这些“不着家”的医护人员,安抚着隔离人员的心抗疫一线|18天!这些“不着家”的医护人员,安抚着隔离人员的心

胡紅梅談及此次工作,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兒。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胡紅梅和家人說自己的工作只是出去測量體溫,需要經常換地方不方便就不回家了。

樂樂一開始很抗拒,因為從小到大從來沒有離開過媽媽,紅梅耐心的和女兒解釋,終於做通了女兒的思想工作,並將自己離開後女兒的生活、學習安排妥當。

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不大會使用智能手機,紅梅就教女兒如何查看學校老師臨時通知的消息和佈置的作業。老師要求每天朗讀一篇課文並錄視頻發到班級群裡打卡,為了不落下作業,離開的前一晚,紅梅給女兒一口氣錄製了十幾個朗讀視頻,女兒很配合的完成了。每天樂樂都會和媽媽視頻彙報今天作業完成的情況,讓媽媽不要擔心。

有一次視頻的時候,紅梅在觀察點的休息區,戴著口罩和帽子,女兒心疼的說:“媽媽,你怎麼這樣子了。”紅梅解釋道:“媽媽必須要戴好帽子和口罩,這樣病毒就接觸不到媽媽了。”聽媽媽這麼說了後,樂樂才放心。

抗疫一线|18天!这些“不着家”的医护人员,安抚着隔离人员的心

胡紅梅同時也是餘杭五院臨東分院家庭醫生團隊的一員,職業的慣性,每次遇到患者都會習慣性的詢問對方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2月3日下午,胡紅梅在採集新增隔離觀察者信息的時候,經詢問發現對方有高血壓且一直服藥,但是這次太匆忙忘記將高血壓藥帶上。胡紅梅得知這一情況後,知道高血壓患者不能隨意停藥,便將急救箱裡的和對方之前一直在服的同款高血壓藥先給對方應急,然後聯繫分院,第二天分院便為患者配了高血壓藥送到觀察點。

在隔離點,是孤獨的,是封閉的,每每看到他們冒著風險在為他人測溫、消毒時,總是不自覺的溼了眼眶。希望疫情趕快過去。

通訊員 |蔡麗芬 葉錦飛

抗疫一线|18天!这些“不着家”的医护人员,安抚着隔离人员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