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太平盛世和王道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千字文》:太平盛世和王道

“遐”是遠,“邇”是近。天下一統,萬民同心就是“遐邇一體”的意思。

“率賓”等於“率濱”是四海之內的意思。“率賓歸王”一句,語出《詩經·小雅·北山》,其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詩句。

這裡的“王”字,不是指哪一個具體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畫而連其中”,三畫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間是頂天立地的一豎代表道,即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王,天下所歸也”。王既然是垂示於天地間的大道,它在人間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應該頂天立地,成為人群的典範和樣板。


什麼叫太平盛世呢?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和諧自然,萬民樂業,天下太平。康有為曾經提出過“公羊三世說”。《春秋公羊傳》認為,春秋242年的歷史,有衰亂世、有昇平世、有太平盛世,這叫做“三世”。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近代史上這100多年,基本上是衰亂世,軍閥割據,民不聊生,整個國家淪為不斷割地賠款、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國家。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平均壽命才30幾歲。直到20世紀後葉,改革開放,中國才進入昇平時期,上升且和平發展時期,離太平盛世尚有距離。太平盛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標準,要有理想的國際大環境,除了物質能量極大豐富以外,意識能量(思想覺悟、精神文明建設)更要領先。故此,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千字文》:太平盛世和王道


歷史上的天平盛世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千字文》對此有大致的描述。就是這裡的幾句話: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萬物和平共生。

鳳凰在竹林中歡樂的鳴唱,

小白馬在草場上悠然地食草。

聖君的教化啊,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王道的恩澤啊,遍及萬方的眾生百姓。

鳳凰、麒麟和龍是歷史上記載的珍禽善獸,只有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歷史上的太平盛世時期,不少朝代都出現過,但親眼見過這些善獸的人很少,所以被認為是傳說中的動物,自然界根本就沒有。實際上不是沒有,而是“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在有道的時代(太平盛世),有德之人(聖賢)才有可能見到;無道之世,無德之人,恨不得把它們抓來吃了,怎麼可能見到呢?

史書上記載,孔子出生的時候出現了麒麟,古畫裡有“麒麟送子圖”;孔子70歲做《春秋》的時候,有人打獵捕獲了一隻怪獸,因不識是何物,故送來給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淚嘆氣說:“這是麒麟啊!麟啊,你到這個亂世來幹什麼呢”!孔子再也寫不下去了,《春秋》至此擱筆。兩年後(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而《春秋》也被後人稱為《麟經》。

《千字文》:太平盛世和王道

《春秋孔演圖》上說:“鳳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鳳凰不吃空心竹子,要吃“竹實”。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竹子結果實的事,是否竹筍就是“竹實”,鳳凰像大熊貓一樣愛吃竹筍,這就不得而知了。鳳凰中雄性的叫鳳,雌性的叫凰,故有三鳳求凰的典故。

“白駒食場”這句話也是引經,《詩經·小雅·白駒》裡有“皎皎白駒,食我場苗,執之維之,以永今朝”的詩句。白駒是小白馬,古代用白駒為典的很多,莊子也有白駒過隙的典故。為什麼用白駒不用黑駒呢?小黑馬難道不可愛嗎?非也。白駒代表龍。龍是水陸空三棲動物,在空中是飛龍,水中是游龍,在陸地上就不是龍的形象。傳說中的龍上岸以後,就地一滾變成白龍馬。《三國演義》故事裡的趙子龍騎的是閃電白龍駒,《西遊記》故事裡唐僧騎的白龍馬也是東海小龍王變的。

這裡的“鳴鳳”與“白駒”代表了那個以道德仁義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體表現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蓋的意思。

“化”字在六書中屬於會意,甲骨文字形是二個人背靠背之形,本義是變化、改變的意思。人吃多吃少並不重要,要緊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則完谷不化,吸收不良,身體就不會健康。同理,人讀書不在多,而在於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沒化,充其量是個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說“讀書養氣變化氣質”才是讀書的目的。否則讀書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氣躁,就讀“輸”了。

“賴及萬方”的賴字,是幸蒙、依賴的意思。

《千字文》:太平盛世和王道


“萬方”不僅僅指人,泛指一切生物。歷史上有商湯“解網更祝”的故事。

《史記·殷本紀》記載:成湯有一天出遊,看見郊外的獵人四面佈網,還向天祈禱說:“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來的禽獸,都投入我的網中”。成湯見此,感嘆人心貪婪、手段殘酷。特命解除三面獵網,只留一面,並改祝禱詞說:“願向左的往左逃,願向右的往右逃,願向上的往上飛,不願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該絕的,才入我的網”。

古代有很多今天稱為生態保護的法令,例如春天不準宰殺動物,不準放火燒荒,砍柴只准砍枯木死樹、不準竭澤而漁等等。這裡說“賴及萬方”,連動物、植物也享受到太平盛世、王道政治的恩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