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肺炎“家里蹲”,如何化解不良情绪?


新型肺炎“家里蹲”,如何化解不良情绪?

今年春节大大不同往年,“新型冠状病毒”突然来临,为了疫情防控,多数人民群众只能够“家里蹲”了。平时在家宅一两天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如果是1周、2周长时间的在家不外出,就可能引发不良情绪问题。平时盼放假,很多人这次破天荒地要盼着去工作、干活了。

铺天盖地的疫情报道,面临疫情的不断变化,会导致一种情况—应激。说大白话,就是小心脏受打击了,不开心,有点怕。心理应激反应是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在应激反应影响下,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防御反应、恐慌、无助等,有些人过度囤积物资、容易听信谣言、甚至迷信,这些都是应激反应引起的具体行为问题。如果“心理打击”的不是很重,心理又比较强大,很快疏通,过段时间自己就好起来了。

但是,除了应激,在当前形势下,很多人也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暂时脱离工作,存在感、价值感以及秩序感下降。

新型肺炎“家里蹲”,如何化解不良情绪?

由于疫情影响,很多人返工、开学时间延迟。虽然听起来很爽,但是负面影响也存在,首先“存在感”下降,觉得自己像局外人,帮不上什么忙;其次价值感下降,返工者晚开工1天可能就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看着自己的积蓄慢慢消耗,很害怕,觉得自己在家挣不到钱,没啥用;最后秩序感下降,没有工作时的上下班时间要求,容易出现生活不受约束,混乱不堪。

缺乏人际交往,亲密感降低。

新型肺炎“家里蹲”,如何化解不良情绪?

本来计划好的过年走亲戚,辛苦一年,终于找到机会与亲朋好友叙叙旧,结果七大姑八大姨、各种朋友、同事都隔离在家,不能见面,不能相互走动。毕竟人是社会性的“物种”,缺乏面对面社会交往,也是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


如果你出现以上说的问题,那么该如何面对来呢?

最好的办法: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对症下药,改变可以改变的现状。

识别并表达情绪

首对照前面列举的症状,仔细回味,自己有没有,有的话,真切的感受它,不要逃避。如果有,可以找个身边的人,或者可以谈心的老铁,微信TA。说出来,你会发现,说出来之后---舒服多了。

改变可以改变的现状

01规律饮食作息。

吃饭、睡觉是人的本能,本能活动乱了之后,自然而热就会出现混乱感,觉得生活没意思。所以,要培养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一日三餐,按时上床,按时起床。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这一点可能是最难的。

02增加人际交往和家庭互动,千方百计找事做。

回想一下,你有多长时间没跟家人相聚这么长时间了?是不是应该珍惜?出去玩暂时是别想了。但家里可玩的东西也是很多的。亲子游戏,打牌、麻将、唱歌、十字绣、练字、做做家务、收拾房间…只要你想,什么时候都能找到事情做。

03自我调节情绪,稳定情绪,合理宣泄。

新型肺炎“家里蹲”,如何化解不良情绪?

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它肆无忌惮的爆发,如果实在忍不住,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给自己独处的机会,宣泄一下情绪。可以打打沙袋,捶捶枕头,抱着枕头痛哭一场。使用这些既宣泄情绪,又不伤害家人的方法。 如前所述,准确感知情绪,敢于表达情绪,才能使心理更健康。尝试各种放松训练法。如想象放松训练法,找点时间,深呼吸,在音乐的帮助下,回想以前美好的回忆。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自己在一个美好的场景中(如春风和煦的沙滩上晒太阳)。让自己放松下来。

相信能做到上述几点,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相信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果没有好起来,那说明还没到最后。

强调一下,如果你自觉心理问题很严重了,感觉要“失控”,建议及时到心理科就诊。

最后,再絮叨一下:相信政府,相信科学,了解疫情,正确防护,服从大局,自我调节,缓解压力。相信胜利就在不远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