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什麼?詩對於人類有意義嗎?

驛客


詩是什麼?它是門藝術,是當今人們的精神快餐,起到愉悅心情,安撫創傷的一劑良藥。寫詩可以充實生活,提高自已的認知能力,老夫從寫詩以來,至少認得了許多原來不認識不使用的字,詞,並多看了幾頁書,因為寫詩要用呀。請看老夫所寫:

排律:蜜蜂。

有詩為證:

細羽穿山越百川,

輕腰過嶺跨千泉。

集為萬粉團成蜜。

遂使一心聚作甜。

蜜女今生為奉獻,

花神上世系良緣。

痴痴不悔迭泥冢,

耿耿無言落稻田。

為你痴情瞧你傻,

因它愛意看它憨。

金蜂陣陣花間舞,

玉靄團團月下翩!

又,與王昌齡“出塞”詩和:

七絕,美女芳心。

有詩為證:

紅霞萬朵靚山關,

美豔一身皓月還。

解囊幫民德尚在,

懸壺濟世太行山!






老張35536


詩是什麼?

詩就是歌,古人寫詩是一邊吟唱,一邊想句,常常這種急性所吟唱的順口溜叫做"詩歌"

詩歌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我們現代人常節日活動時玩的綵船,它不但可舞船,舞出各種花樣,而且還及性編些花鼓歌吟唱。

我國發現最早的詩歌書籍是《詩經》它就是勞動人民所吟唱的歌詞。

名人酒仙李白,他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示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旁L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首詩就很明顯,李白不但是一邊唱,一邊吟,還一邊舞。

古人的詩,又可分吟唱和朗誦等多種形式,又有些詩歌為情歌類的,有的是立志類的,有些又是洩憤類的,描景類的,痛罵類的。

詩歌也是一種文學創作,它就是美文的一種,近代還演變出散文詩。在幾十年前,它更是勞動人民的一種娛樂遊戲。如農民唱的山歌。如《十想》《十把扇子》《雙探妹》《單探妹》《四季歌》等。它們即是詩又是歌。

作詩,在勞動人民看來,它不需要多少文化,它需要的只是一種情調,一點小小的靈感,一個見眼生情的靈機一變,順口吟唱。


曾憲全110401818


詩是什麼?詩對於人類有意義嗎?

在人們的生活中,很多人從小就開始接觸詩,閱讀詩,從而一生愛好詩,學習寫詩作詩。遺憾的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詩是什麼東東,詩對於人類的意義又何在呢?下面我就本人的體會,簡單地談一談對詩的認識吧。

1》

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中是一種文體名稱。一般與‘’文‘’相對而言。一般是以比較富有節奏而精粹的語言文書來描寫文學藝術的美的形式,抒發人們情感的文學藝術作品,也是中國文體的六經之一即《詩經》。而詩的具體寫作形式有:古體詩、近體詩,有五律詩、七律詩、五絕詩、七絕詩、五排詩、七排詩,近代的散文詩。在詩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及寫作者又很大地根據個人的體好和抒情的需要而形成各種風格,創造了五彩繽紛名目繁多的詩牌名:十六書令、鷓鴣天、卜算子、玉樓春、浣溪沙……等等。

2》

而要學習寫作詩,不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歷史知識與人生閱歷,甚至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哲學觀點及正確的人生三觀,熟練的駕馳文學寫作本領,而且要撐握詩作的格律寫作規則,比如平仄的運用,對偶(對仗),排比,利用詩牌的表現形式,並把畫意與情意,用起承轉合的寫作規律,融進詩作之中。一句話,我認為詩是一種最精美而文字又最凝練又富有韻律(樂感)的文學藝術作品。

3》

自古以來,尤其是自有文字記錄以來,人們在生活中不但離不開豐富的物質生活,而且更離不開豐富的精神糧食,而詩就是八大藝術其中之一。人們通過對詩來欣賞人生七彩,更通過詩來抒發自己的詩情畫意,來寄託自己的豪情壯志,來傳遞自己的真情實意,來抒發自己對國家的深情厚意,甚至記錄下了國家民族的榮辱興衰,人類的假羞惡與真善美,繼續傳遞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

4》

現在隨著國家不斷地走向繁榮富強,生活越來越美好,不但有豐富的物質文明,而豐富的精神文明也不斷地走向更高的人生舞臺。而作為承載媒體網絡互聯網——今日頭條,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滿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得益於頭條的豐富而精彩精神糧食,都紛紛在頭條上發表自己的詩詞作品,只要有一分一秒的時間,他也寫下一兩句短小精幹的詩詞對聯,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對朋友,對親人,對祖國的愛。

5》

以上所寫便是自己對於詩的理解以及詩的意義對於人類的影響及作用的大概認識,肯定存在不足之處,本意只是拋磚引玉,祈望朋友們加以評論及補充,與大家一起共享人類文明的精神大餐。











鄧工280


什麼是詩,縱觀歷史,詩是語言文明和文字發展的一種產物,也是古老的文學樣式和藝術形式的結晶。詩歌的內容開始來源於最基礎原始的生活,最終又滿足於人類抒發精神的需求。

用現代比較嚴格的定義來看,詩是一種文學體裁,用高度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文學手法、講究節奏韻律、真實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的文學作品。集中反映特定歷史時代、特定社會環境下,作者的情感和心聲。所以我們通常把詩與歌聯繫在一起,合稱為“詩歌”。

1、詩歌的起源

詩歌是一種從語言到文字的作品。詩與歌緊密聯繫在一起,無論是詩還是歌,都是人類的語言交流從單音到多音、從簡單到複雜,從生活到文化,從無文學記載到有文字傳誦,慢慢地豐富發展起來,滿足基本溝通需求,到滿足抒發感情需求的語言文字作品。

2、詩歌的發展

詩歌是一種基本交流又抒情詠志的文學。從日常交流的“有聲音、有語氣”到一步步變化成“有節奏、有韻味”,最後發展成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也就我們常講的詩歌。所以詩與歌從形式到體載到內容,是不可分割的,古代的詩詞都是可以詠唱和伴舞。

首先,詩歌在聲音交流中不斷加工和完善,產生節奏,趨向於簡潔凝練化;接著,出現文字標註,慢慢地就從“口頭的歌”發展到“筆下的詩”;再次,融入語言聯繫、對比、對仗、喻意等“賦、比、興”的手法,形成有隱意的文學作品;最後,約定“平仄”規範,形成五言、七律、格律、絕句、詞牌等的古體詩賦,隨後又在突破規範,向自由歌賦的形式發展,直至與現代古體、自由體、新體詩並存。

從古到今大致經歷了九大發展階段:《詩經》→ 《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詩歌的整個發展過程,由“簡單的生活描述”發展到“融情喻理”的文學作品,其格式也由簡單走向複雜、內容日趨豐富嚴謹,到唐代可謂是到鼎盛巔峰,隨後向更廣泛、不拘單一形式格式的多種形式發展,走到現代的新體、自由體的現代詩歌。

3、詩歌的意義

(1)對於人類,詩歌是人類表達感情的最早、最重要、最豐富的體載。可以說詩歌的產生早於文學,人類開始有交流後,就漸漸產生了詩歌。

詩歌可以稱為文學之祖,一是在眾多文學體裁中,它誕生的時間最早;二是詩歌的表現形極其豐富,可簡單可複雜,可長可短,可深可淺,適合所有人表達情感;三是詩歌的包容性極強,內容有為山水田園、送別邊塞、懷古詠史、詠物悼亡、歌頌諷喻等;手法可以敘事、抒情、議論等多種形式;體載可格律、絕句、韻腳、自由、散文等種種格式,可緊可鬆、可高可低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表達需求。可以說各類文學體裁中都閃爍滲透著詩歌的影子。

(2)對於作者,寫詩歌是一種文學才華造詣的提煉。透過詩句,作者的語言魅力和審美情懷躍然紙上,用自己的筆墨勾勒出內心的思想、表達出詩人的心胸和情感;同時,亦可在詩中將理想抱負、人生哲理、反思認識傳達給後人。

一部詩歌史,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一位詩人就是一位心靈窗戶的守護神,帶者讀者穿越千古、帶著讀者走遍天涯、帶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往來世界。

(3)對於讀者,正如古者孔子所說“不學詩,無以言”,又如當代歌星高曉松所唱“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生活中,詩總是無所不在,他可以將讀者帶入超越現實的高操境界。閱讀時能讓人從忙碌的生活裡,去體驗一份來自詩者情感,如一汪清泉入心。閱讀中你可能走近“自由、愛情、友情、親情、鄉愁、哲理”等人類真摯的感情裡,去重溫自己的

“童心、愛心和初心”

“想詩、讀詩、寫詩”,就是一個和自己、和作者、和人生、和精神交流和思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你看到了歷史、看到了人間的真善美。詩是一個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另外一種連接形式。讓我們在詩的情懷裡去書寫和感悟生活與人生!


獵人與自然


您好,您的問題是詩是什麼?詩對於人類有意義嗎?

我是詩林擷英,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01.詩是一種文學體裁

詩的定義: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詩經的內容反映了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極為深刻,豐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

02.詩的意義要從它的起源說起

古時候由於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為勞動生產男女相戀,原始宗教等情況產生的一種有韻律,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中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就是說詩歌這種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魯迅先生曾經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中寫道:“我們的祖先,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這也是最早的詩歌。

03.詩的本質特徵是抒情美

大聖人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生活中,詩無處不在,如果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和創造,將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許多驚喜和美好,不但能提升個人的內在修養,還能給自己的生活增添無限的樂趣。

杜甫登上泰山寫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崔顥登上黃鶴樓,寫出“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抒發思鄉之情;陶淵明歸隱田園,寫出“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表達自己超凡脫俗的志向。詩是人們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

對於欣賞詩的人來說,可以從詩中得到安慰,比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可以從詩中欣賞春天的美景,比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也可以從詩中得到鼓勵,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寫詩是一種情感的抒發,讀詩能夠從詩人的體驗中得到啟迪。

詩是精神的呼吸和思想的昇華,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和生活空間。

所以有人說,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膚淺的見解,感謝您的閱讀。


詩林擷英


詩是一種文人墨客喜愛抒情,議論,記錄史詩的文學體裁。詩有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之分。大部分詩都會會通過意象來表達作者寫詩時的心境,一些詩詞藻華麗,妙筆生花。

古詩大多講究平仄對仗,對字數會有嚴格的要求和限制,不過一些意象讓人讀過之後,在頭腦當中浮想聯翩,會創造出一個穿越現實世界的精神樂園。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即使沒有去過黃河的人看到這句詩詞立馬就能穿越時空的阻隔,在腦海中來到一個區別於現實的不同世界。

現代詩相對來說,要求沒有那麼複雜,不需要嚴格按照格律來創作。有些還會借鑑外國詩集的風格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現代 ·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浪蕩道僧


詩歌是精神文化產品,也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和藝術形式之一,在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的轉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遠古時期,文字還沒有被髮明出來,人類處在“結繩記事”時代,在勞動、狩獵、祭祀、部落爭鬥、抵禦敵人等重大活動中,人們為了齊心協力,給自己打氣助威,取得圓滿結果,就自然而然發出了有聲音、有節奏、有韻味、便於吶喊的“號子”,這些“號子”被譽為最原始的詩歌。

在這種詩歌的鼓動下,人們做任何事都激情四射,硬是憋著一口氣,最終克服一個個困難,完成了壯舉。可見,由詩歌催生出來的情緒、思想、精神和信仰,會從一個人傳染到另一個人,形成統一的凝聚力。

這情形跟體育競技有些殊途同歸。當一名短跑運動員在賽道上向終點衝刺,欲衝擊冠軍時,除過自身要具備強悍的實力之外,賽道旁邊同夥的加油助威聲,同樣能極大增強運動員的信心。

臘梅花

從詩歌中,人們獲取了精神力量,獲取了對勝利的渴望和信念,從而把自己的潛能激發出來,超越了自我。這就是詩歌永遠不變的作用。

口口相傳的“號子”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經過勞動者不斷加工和完善,趨向於凝練化,直到出現文字,人們才有機會把這種活動形式紀錄下來,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詩歌。遠古時期那些佚名的詩歌,基本上都是這樣得來。

毋庸置疑,在人類刀耕火種的時代,詩歌跟原始繪畫,原始雕刻都是最基本的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

之所以被稱作“詩歌”,是因為它跟音樂是一體的,不但能誦讀,還有固定的旋律和節奏,可以歌唱,以聲音的形式向大眾傳播。自從出現樂器和音符後,音樂才從詩歌中逐步分離出去,形成一門獨立藝術。

詩歌中的節奏跟音樂中韻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也是許多詩歌能作為優秀歌詞的重要原因。

李白

詩歌被公認為文學之母,一是因為在眾多文學體裁中,它誕生的時間最早,二是詩歌的包容性極強,兼具了敘事、抒情、議論等多種寫作手法,其它所有文學體裁的特點,都能在詩歌中找到影子。

史詩的敘述風格粗中有細,粗略處一筆帶過,細膩處以濃筆重彩極盡渲染和誇張,這種敘述風格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作。

散文詩乾脆把散文和詩歌糅合在一起,以散文的形式來體現詩歌的內涵,可以看作是詩歌又可以看作是散文。

許多經典戲劇的唱詞非常凝練,具有濃烈的詩情畫意,元代戲劇大師關漢卿(1234年——1300年)和王實甫(1260年——1336年)兩位,他們許多劇本的唱詞本身就是詩歌,如,王實甫在《長亭送別》中有這樣一句唱詞: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句唱詞中的“緊”和“醉”兩字用得很靈活,簡直是神來之筆。

文學名著

詩劇完全就是詩歌與舞臺劇親密結合的產物,把詩歌變成了可聽、可看的視覺藝術。

在古老文體,如,賦和駢文中,同樣能體現出鮮明的詩歌特點,它們都注重聲韻、詞采、駢偶、對仗等修辭手法,讀起來抑揚頓挫。

中國畫追求畫外之意,最高境界是體現“畫中有詩”,就連地面上司空見慣的建築藝術,也被譽為是“立體的詩”。

前幾年有首歌曲這樣唱道: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可見,詩歌在人類生活中,已經無孔不入,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詩歌的點綴和昇華。

對追求高品位生活的人來說,詩意地棲居,詩意地生活,是一種夢想,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我國擁有5000年文明史,是世界上有名的詩歌國度,如果翻開中國文學史,可以發現,有一半以上是以詩歌史的形式而存在,在古典文學領域,創造了唐詩、宋詞、元曲三座高峰,從廣義上講,宋詞和元曲都屬於詩歌範疇,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文學的輝煌盛景。

《詩經》

從公元前11世紀誕生的《詩經》到現代詩歌,有文字記載的中國詩歌史已經走過3000個年頭,不但湧現出屈原、宋玉、曹植、謝靈運、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杜牧、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古典大詩人,還誕生了聞一多、郭沫若、徐志摩、艾青、北島、顧城、海子、西川等現代大詩人。

透過他們的詩句,除過可以領略到語言魅力和審美情懷之外,我們還看到了他們以凝練的筆墨勾勒出的社會整體風貌,增強了我們對歷史的反思和再認識。

一部詩歌史,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盛世時代,詩人是發掘真善美的歌唱家,亂世時代,詩人以筆為刀,變身為民族的脊樑,弘揚著正氣,矯正著人性的弱點,維護著民族文化的尊嚴。他們的詩,是最好的精神食糧。

大聖人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生活中,詩總是無所不在,若有一雙慧眼能發現它,將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許多驚喜和美好,不僅能極大提升個人修養,還能因勢利導,影響別人的趣味。

杜甫

審美無疑是詩歌最重要的功能,閱讀起來朗朗上口,品味起來賞心悅目,聯想起來富有畫面感,能給人帶來精神享受的詩歌,都是好詩。

杜甫的《絕句》把“詩中有畫”的境界發揮到了極致: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每一句詩都是一副生動空靈、富有情趣的畫面。若把詩意圖畫出來,就是一幅幅經典國畫。

漢語因為每個字只有一個音節,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五種音節區分,字與字之間的音調轉折,平仄轉換,音韻關聯,若能運用熟練,再加上異常豐富的詞彙量,完全能寫出集視聽享受為一體的詩歌,使人閱讀起來猶如一闋四音合奏,餘音嫋嫋。

詩歌作為一種語言凝練精微、充滿智慧的文體,學習詩歌創作可以提高思維能力、思考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幾乎所有作家走向寫作之路,首先都是從詩歌寫作上開始摸索,才逐漸走進文學大門。因為熟練掌握了詩歌的寫作技巧,就首先掌握了語言文字遣詞造句的規律,再創作其它文體時,就相對輕鬆一些。

《杜工部集》

對欣賞者來說,閱讀詩歌能讓人從忙碌的生活中慢下來,有利於審視自我,思考人生,尋找到安放身心的精神港灣,緩解疲憊的身心。

對詩人來說,寫詩不是炫耀文采,不是為自己爭名逐利,更不是無病呻吟、故弄玄虛、譁眾取寵,詩歌是詩人自我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

詩人在詩歌中一定要做一個心靈的敞開者,只有如此,詩歌才能杜絕矯揉造作,以頑強的生命力存活於人類的精神領域。優秀的詩人,不但善於謳歌真善美,更善於用詩歌發掘和解讀人類的終極問題,如生老病死、自由、愛情、友情、親情、鄉愁,等等,它們是每個人在面對生活時,都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

人帶著哭聲而來,又含笑而死去,這段過程就是完整的生命景觀。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要面對一切未知因素的考驗,生命的過程,時常伴隨著苦難。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以及人生的幸福,其實就是消解這些苦難,追求快樂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追逐過程,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風景。

荷花

讀詩、寫詩、親近詩,其實就是體驗獨特生命風景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歷史和社會無法給與的。

我們熟知的歷史都是關於社會整體進程的,有大框架卻沒有細節,詩人寫詩,更像是對個人歷史的展開,讓讀者能瞭解到貼近心靈的個體生命發出的聲音,所以能引起共鳴。

詩人寫詩,實際上是對抽象的生命意識在瞬間的還原。語言文字只不過是詩人捕捉生命意識的工具罷了。

當詩人走進自我內心,握著筆在白紙上寫出一句句詩行時,他忘記了自己的孤獨,甚至忘記了自我的存在,一種生命意識的充實感油然而生。當詩人重新閱讀自己的詩作,就象展開了自己一段時期的生命形態和心境狀態,使詩人更能清晰地認識自我。

《海子的詩》

因此,人們常說,詩人是無限趨向於內心活動的人,是精神上的富翁。

對生活中的每個人來說,首先學會了怎麼愛自己,才會懂得愛別人。愛自己不光懂得要愛現在的自己,也要愛過去和將來的自己。自己的過去作為自己生命歷程的有效組成部分,跟一生是連接在一起的,它為現在和將來的自己提供了一面參照鏡子,端詳它,就會發現那些曾經擁有過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能促使一個人在將來更好地生活。

從這個層面講,詩歌是精神的呼吸和思想的昇華,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和生活空間內,善於發現它並捕捉它的人,就是詩人。沒有發現它們的,卻能從詩人的詩句中感受得到。


翛偊


因為有了古代詩詞,語文課本生生增加了一倍厚度,背課文的學生腦細胞死了百倍以上數量,教課文的老師習慣性頭痛疾病的發病率搞高了千倍不止。

因為有了古代詩詞,弄清這些詩詞在說什麼也成了一個難題,不知道費盡多少心思,引發多少爭端。

但也因為有了古代詩詞,我們可以知道曾經的世界是怎樣的——花曾經怎樣的盛開,雪曾經怎樣漫卷,風曾經拂過多少憂思,月曾經照過多少無眠,曾經的人有過怎樣的悲歡,曾經的夜又是怎樣的露寒。

我們可以知道平滑的紙上可以寫下多麼立體的人生,黝黑的墨跡可以記錄多麼璀燦的生命。

有了這些詩詞,我們認識了多少萌動的心靈,神往了多少跳躍的靈魂。

艱澀的史書無法傳達,方塊字的排列組合到底有多少玄妙。

歷史的車輪碾碎多少世事滄茫,卻撼不動一個民族文明的精髓。

讀這些詩詞,每一次的感嘆,都是隱約遠古的迴響,每一次的激昂,都是先民的智慧在血脈裡的激盪。

人可以多麼有想象力?詩來告訴你。

人可以有怎樣的表達力?詩會告訴你。

我們為祖先的睿智而驕傲,其實,他們已將自己的驕傲留給了你……詩的氣息已隨著我們的血脈不息運行,潤物於無形,這才是詩的影響力。


隔壁的老王


如不為,何為詩人


這個時代好像詩歌是多餘的?是文人騷客的無病呻吟,是無聊的人在碼字,是可有可無的文字遊戲。這是一個可悲的現象。其實人們誤讀了詩人,誤解了詩。當你在浮躁或緊張,壓力或孤獨,困惑或無助的情況下,讀一讀詩,或作為:一壺香茗,一杯咖啡;亦作為小憩,抽一支菸。營養神經,排解煩惱。何如不為?

何事如可為,不可不為。如不可為,亦可不為。孔子《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知其不可而為之,曰仁人;知其不可而不為之,曰智士。“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和犧牲精神。

詩言志,詩是心聲。詩有感染力,有靈性,有魅力。詩是寫給懂生活的人看的,是寫給有愛心的人讀的;詩可以讚美,可以鞭撻,也可以抒情。詩人可以把愛恨情仇藏在詩裡,可以攬日月星辰入詩。詩有時像山澗小溪涓涓細流,有時又如大海波濤洶湧。詩也可以是油紙傘下的她,或頂天立地的他。詩包羅萬象,無所不至。



詩,有個性,詩與酒有緣,李白斗酒詩百篇。詩多情善感,是用情愛喂大的,才有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有情調,風情萬種,高山流水。詩,很雅,與琴棋書畫作伴。詩,有氣魄,與英雄豪傑相隨。詩又是任性,有時像利劍,所向披靡。有時如少女,柔情似水。 詩,是有生命力的,在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



詩,來自哪裡,是來自鄉村山野,還是燈紅酒綠。詩,應該源於遠古,出自生活。要不,詩怎麼會時而陽春白雪,時而下里巴人。有了詩,詩人寂寞不再孤獨。有了詩,生活再不枯燥。

詩,對於詩人不可不為。


驛客


詩是用精煉的語言抒發作者對生活的情感,表達作者的思想。詩能推動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

詩用精美的語言表達出作者對生活中各種形形色色的善惡美醜的人和物的喜怒哀樂多種情感。同時將作者思想融入其中。以各種寫作手法如誇張、比喻、擬人擬物、韻律等形象生動的詩句使人讀來朗朗上口,樂於接受和傳誦。同時產生與作者共鳴的思想情感。 詩也非常講究含蓄,一般不直白地表達思想。有些詩還非常幽默風趣,令人捧腹。

詩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言簡意賅。在古代特別是唐興時期,更加蓬勃發展。好詩都能流芳百世,它很好地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各種情感思想,提高了人們的思想文化水平,使人積極地面對勞動生活和希望,精神百倍。比如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當時大大地鼓動了人民解放軍的鬥志,為全殘敵人和解放全中國而捨死忘生,前赴後繼。 最終取得人民戰爭的勝利,使人民當家作主,提高了人民的勞動積極性,生活越來越美好。

詩發展到現代的現代詩,雖然現代詩沒有很明顯的韻律,但和古韻詩的本質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