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幾個地方才能教好孩子,你都知道嗎?


做好這幾個地方才能教好孩子,你都知道嗎?


對於許多孩子還在上小學、初中的家長來說,教育是頭等大事。而往往家長們對於“教育”這個詞的理解僅限於詞語本身,並沒有認真地進行過學習和思考。


也許你看到這會發問,難道教育孩子還需要專門的訓練嗎?


是的,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已經成為一門科學。全世界有大量的科學家圍繞著“什麼是教育?如何更好的教育?”等一系列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而教育學近年來也是倍受人們關注的一門專業學科。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是對每個家長的必修課,如果你希望孩子茁壯成長,那麼從這個時刻起,你就要重視起來。


做好這幾個地方才能教好孩子,你都知道嗎?

01

改變固有觀念

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來源於祖輩的經驗。當自己還是孩童時,自己的家長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或是跟其他的家長交流,聽取他們的教育方式後,將兩者糅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便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論。


這樣形成的教育方式不是一定行不通,但是缺陷非常明顯,因為在你吸取經驗的時候,可能吸取的經驗本身就存在錯誤,或者是忽視掉了經驗之外的東西。所以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


當然,世界上本沒有萬全的教育之策。更何況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雖然沒有萬全之策,但是有相對科學的教育方式。這就對家長提出了要求——要改變固有觀念。


說來容易,但真要做到卻並不容易。因為對於家長們來說,傳統的教育方式從孩子出生已經延續到了現在,要改變不是一時半會的事。但是如果家長們真的希望自己教育好孩子,那麼從現在起,就請改變固有觀念。


那麼什麼是固有觀念呢?又該如何改變呢?


固有觀念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部分在生活中按照往常自身經驗做事情的思維都是固有觀念。那麼放在孩子的身上是如何體現的呢?


比如說,您覺得考試考砸了,就應該責怪孩子,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從而下一次考好。


然而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大部分孩子還處在自我意識懵懂的階段,您這樣的責怪會讓他覺得自己這一次的錯誤十分嚴重,但是他卻尋找不到外來助力解決這種錯誤。


也許有些小孩通過學習在下一次考試中獲得了好成績從而避免了錯誤的發生,但有些小孩則可能在下一次考試中繼續折戟,而他預料到您的責怪之後,會對自己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如此循環下去,將會導致孩子對待考試的態度出現畸形。


而那一部分在下一次考試中考得好的孩子就一定不會出現這種態度嗎?答案也是否定的。也許孩子短時間的努力,使得他們對某些章節的掌握度較好,或是考試中遇到的題正好之前練習過等等原因而讓這一次考試成績理想。


一旦努力後的下一次成績依然不見提升,再聯想到您的責怪,那麼孩子的情緒一樣會再次迸發出來。只有少部分孩子,真正靠自己掌握到了學習的方法,成績一直穩定在高位,而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少見的。(所以我們應該對孩子多一些鼓勵而不是責怪。關於鼓勵的這一部分內容將在公眾號內文章《孩子應該被這樣鼓勵》中進行探討和分析。)


這就是固有觀念的一個體現。那麼破除固有觀念應該是怎樣的呢?


孩子為什麼會這一次考得不好呢?是不是對知識章節的掌握度不夠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是因為知識點難以理解嗎?是因為前面鋪墊的知識點沒學好而導致的難以理解?還是上課沒有聽而導致的難以理解呢?……


如此以找到其根本的觸發機制,再根據觸發機制做出相應的行為。追究其原因,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才是破除固有觀念,走上正確且科學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固有觀念還有另一層面的體現,那便是在家長們腦海裡的執念。


人類對於新興的事物,第一反應並不是接受,而是抗拒,這是人類演化幾千年來留存的本能。哥白尼提出劃時代的日心說其最終的結局卻是被異教徒所燒死,可見對於新興觀念來說亦是如此。


所以家長們破除固有觀念,還要跟自己以往的認知和經驗做鬥爭。對孩子一直沿用的行為或習慣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其作用只在表面上並不在其本質。


要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全新的觀念,並及時和自己以往的做法做出比對,再對孩子因材施教。能夠保持這種習慣的話,不僅家長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您會驚奇的發現,孩子的思想也會得到相應的成長。


做好這幾個地方才能教好孩子,你都知道嗎?


02

以自身為榜樣

經大量的跟蹤實驗表明,人一生的成長軌跡跟他們的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管是在思考問題還是與人相處等方面,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十分重大。


國外有一些殘忍的連環兇殺案,經警方偵破後發現,製造這些兇殺案的兇手往往有著非常糟糕的家庭環境。父母親都有犯罪史或家暴史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性,當孩子親眼目睹這樣一些糟糕的場景時,他們的內心也會逐漸被扭曲。


而為什麼人們往往感嘆於富人家的子弟不僅成績優異,為人處世也是優雅得體,這也是得益於從小的生長環境。大部分富人或多或少具有一些過人的品質,孩子也從小耳濡目染,得到了良好的薰陶。


畢竟,孩子本是一張白紙,你往上面塗的顏色就決定了這張紙的顏色,想要改變其最後成色也很困難,除了需要家庭和孩子的不懈努力外,也需要孩子一定的機遇。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注意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我們對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會決定孩子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問題的處理方式。這是個非常現實的事情。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止是停留在某個集中的時間點,而應該是持續的時間段。例如在外出聚餐時,對服務員提供的服務表示感謝之情,孩子看在眼裡,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形成相同的習慣。


所以要以自身為榜樣,先從自身開始改變,以行動影響孩子。


做好這幾個地方才能教好孩子,你都知道嗎?


03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對孩子的教育,就如同一份額外的工作。你對它花的心思越多,那麼得到的收穫也會越多。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教育,同樣不容易。


在如今這個社會,可能很多家長又會說“唉,沒時間帶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被工作壓著”“孩子開銷太大了,我還在忙著給孩子賺學費,沒有很多時間花在孩子身上”。


確實如此,現代社會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正在壓榨著正常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大的經濟壓力也讓許多家長感覺分身乏術。


沒有辦法,對孩子的教育確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這個耕耘一定代表著花費大量的時間嗎?


並不是這樣,一個錯誤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還看不到成效。而科學的教育方式則不需要大量的時間,要的是心思。運用一些教育技巧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科學的教育方式該如何進行學習呢?有哪些教育方面的技巧值得使用呢?



下一期,我們分享《孩子應該儘早擁有的思考方式》


匯知說,分享最實用的教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