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90後小夥劉英傑:傳承父輩精神 帶隊支援武漢

記者 賀雪梅

  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建成。僅用10天時間,一座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39萬平方米,可容納1000張病床的專科醫院平地而起。

  這風馳電掣般的建設速度與每一名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工作者息息相關。春節期間,他們捨棄同家人團聚的時間,從四面八方彙集到武漢,馳援火神山醫院建設。其中,來自運城市聞喜縣的劉英傑和他的夥伴們,就是這“千軍萬馬”中的一支隊伍。

聞喜90後小夥劉英傑:傳承父輩精神 帶隊支援武漢

出發:搶抓時間就是搶救生命

1月26日

  大年初二,火神山醫院施工第三天。劉英傑看到了朋友圈的求助信息:中建三局急需到武漢火神山醫院項目工地安裝集裝箱(房)的專業技術人員。而他所在的正陽彩鋼公司,恰有一批有著豐富集裝箱安裝經驗的員工。

1月27日14時許

  劉英傑召集公司的7名志願者,包括他的堂弟劉亮,姐夫楊敏傑及辛煒、劉亮、賈永忠、馬曉強、杜志剛、王永學等有經驗的員工,收拾了一些基本的使用工具,自駕前往武漢。

1月29日凌晨1時許

  十幾個小時、近800公里的車程,劉英傑同工友們到達武漢蔡甸區。與前來接應的工作人員接洽,領完裝備已是凌晨兩點多,他們進行了簡單的休整。由於集裝箱(房)安裝工人緊缺,早上6時許,僅僅休息了4個小時的他們,就投入到了緊張的搭建工作中。為了確保工程進度,他還通過微信朋友圈為工地招了10名技術人員。火神山醫院施工第五天,雙層病房區鋼結構初具規模。

  到達建設工地後,每天早上6時30分,劉英傑與工友們到工地吃完早點便開始工作,一直工作到晚上6時。所有施工人員兩班倒,設備24小時不間斷施工,每天12個小時的工作,真是爭分奪秒,站著吃飯,吃完就幹。因短時間內要完成大量的搭建安裝工作,難免會遇到工具不足等困難。劉英傑說:“我們去了就是解決困難的,大家都很團結,所以總體很順利。幾千人、近千臺設備的施工場面,讓每一位親歷者都震撼不已。”

  2月2日,火神山醫院建成的同時,劉英傑與同伴們也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他們連夜離開武漢,於2月3日凌晨返回聞喜。

  一週時間,劉英傑一行參與4座738間集裝箱(房)的搭建安裝工程。眾多建設者同疫魔競速,締造了十天建成火神山醫院的傳奇。

歸來:自我隔離確保他人安全

  大年初三就離家趕赴武漢的他們,是帶著家人們的擔心出發的,安全回來,是這些“戰士們”的親人最大的期望。8名志願者中,最年輕的只有25歲,他們平均年齡只有30歲,大多未成家。

  當得知劉英傑要去武漢時,媽媽馬瑞仙內心“咯噔”了一下。當時的武漢已經封城,病毒肆意蔓延,好多人都恨不得馬上遠離那片被死神籠罩著的土地,而兒子卻要反其道行之!這是與生命的賭博,作為母親,她不得不為兒子的安危擔心。但在武漢,有來自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醫務工作者、軍人、志願者等,他們不也是冒著生命危險,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而在默默奮鬥嗎?武漢現在正是需要幫助的時候,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擔心之餘,她還是默許了兒子的想法。

  劉英傑在建設一線,母親馬瑞仙也沒閒著。她及時跟工地溝通,需要什麼材料,就指導公司剩餘員工及時加工什麼材料,確保供需。

  看著每天不斷變化的數據,怎麼可能不擔心呢?每個數字的背後都是一條生命啊!不僅家人擔心,處在疫情中心的劉英傑一行人,也在無時無刻不牽掛著親人。2月2日,火神山醫院建成後,劉英傑和同伴們返回家鄉。雖然離開了武漢,但他們深知自己還未安全。於是,他們請求自我隔離,在政府的安排下,8人在聞喜縣疾控中心定點隔離的一家酒店,進行為期14天的封閉式隔離。

  從武漢回來後,劉英傑和工友們至今仍未回家,一人一個房間隔離。現在手機通訊這麼方便,可以每天跟家裡打視頻電話聯繫,告知平安。雖然一個人的戰鬥有點兒孤單,但他們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家人和其他人的安全。

  “每餐都有人送飯,還有人來進行專門消毒。每天三次測量體溫,然後上報。”劉英傑說,目前,大家的體溫都正常,身體狀況良好,無新冠肺炎疑似症狀,繼續觀察一段時間,就可回家了。

傳承:時隔12年接力父輩出徵

  2008年,汶川地震,許多家庭破碎,被掩埋在廢墟之下,強烈的餘震讓人們逃去,但仍有一批批英勇的人逆向而來。劉英傑的父親劉建國,和他三爸一行5人帶著物資,千里馳援汶川建設,他們在工地上義務施工15天,搭建30多套簡易臨時住房。

  2020年,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劉英傑召集7人,學著父輩的樣子,逆風前行。說起這次馳援武漢行動,劉英傑說,組織發起者是他的父親劉建國,父親本來是要和他們一起去援建火神山醫院的,但他臨時接到絳縣人民醫院提出建設疫情隔離集裝箱(房)的施工請求,最後選擇留下來,帶著大兒子劉英棟和公司30餘名員工前往絳縣。

  採訪中,記者問劉英傑,為什麼在疫情那麼嚴峻的形勢下,依然選擇去武漢?劉英傑說,2008年老爸和三爸去援建汶川時,他還在上初中,沒有能力跟他們一起出力。時隔12年,武漢突發疫情,需要有人前行,而他剛好能幫上一點忙,是一定要去的,這也算是對父輩精神的一種傳承吧。

  除此之外,在全民抗擊疫情的接力中,劉英傑自家公司庫存的100套活動房不出售,全部供聞喜村、鎮、醫院、鄉鎮單位等無償使用,哪裡有需要就送到哪裡去。

  有人說,傳承,便是一群孩子,學著大人的樣子,逆風前行,是一群年輕人學著長輩的樣子努力奮進。哪有什麼超級英雄,儘管他們還是孩子,但仍然勇敢追隨著前輩的信念守護大家。

  一張交付生死的請戰書,鏗鏘有力寫下自己的名字,紅色的指紋印證著他們要赴武漢的決心。有人說,中國人在面對巨大困難的時候,必勝的決心便可阻擋一切困難,從這些年輕的90後堅毅的眼神中,記者知道,這一定不假。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生命在病毒面前脆弱得像微塵,數以萬計的醫務工作者奔赴湖北,堅守在病房病區,為生命不吝付出;工地建設者不捨晝夜,為生命爭分奪秒;行政執法部門嚴格防範,為生命全力以赴;公安民警把守在街頭樞紐,為生命保駕護航;交通環衛社區人員值守在大街小巷,為生命清掃路障;基層工作者摸排檢查,為生命不厭其煩;14億人按要求自我防護,為生命堅守陣地。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珍重待春風”……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不斷聚集,黨、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心緊緊依靠在一起,生成最有效的抗體和生死喚起的責任,這是一場特殊的考驗。

  它來了就來吧,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一份勇氣,陰霾終將過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我們相信,疫情過後的武漢,櫻花一定會開得更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